【篇一:顿悟】
躯体内奔波的酸痛还未消散,斑驳白发间的沙尘还未洗去,别离时的泪痕还未洗去,朋友们的赠诗还在指尖。他来了,带着一颗满是疲惫的心来了。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呼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片小筏在夜里寂静的三峡中荡着。月光照在河面,光却大都被反射殆尽,照在凄清寒骨的林间,斑斑驳驳像是他稀疏的白发,而河水,却墨一般蓝的十分深邃。踱出船舱,倚坐船头,举觞共饮,与伙伴歌着“窈窕之音”:“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看似欢歌,实则借杜康排解心中积攒的忧愁与苦难。当“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时,苏子便“愀然,正襟危坐”了。在这样的凄清之夜,竭力嘶喊却只能听到袅袅回音的空无之地,听闻到如此悠长,“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音,谁人不感伤许久,何况是苏轼,这个只有影子相伴的孤独的,走在人生低谷的人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他一顿。
这里不正是“孟德之困于周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之地吗?他又一顿。
这种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他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但世上哪有这等美差,有的只是逝去的时光与岁月。算算自己的年纪,元丰五年,此时的他已是四十五岁了。时光早已殆尽他年少时的锐气,将忧郁刻在皱着的额头皱纹间。他并没有太多的时间了。而在这人生走势不振的时间里,总让人不自觉想到死亡二字。这时的他是害怕的吧。
人为什么会惧怕死亡?大概是他并没有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完美的答复,他并没有完成一切他所要完成的诸多事物,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些什么,他怕自己将带着遗恨走完一生,在时间中挣扎,却越陷越深。苏轼现在正在这个阶段,他怕自己无法走出来,永远的留在这里,枉了自己来世一趟,怕自己真成了名字中的“轼”,到头来不值一提。
舟泛开琉璃明镜般的湖水,月拨开臃肿厚重的云雾……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他始悟。
天地于那一瞬间不在发生变化呢?万物都在遵循着自己的生长规律,在自然的周期中发展,就像是回环往复一般。对于这种几近特定的规律,万物又似乎与自己的生命一样,无穷无尽了。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归属,没什么值得羡慕,没什么值得悲叹。感受这造物主给我们的神奇世界,“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去享受快乐,感悟忧虑,为活而活,尝遍这人间百态,到头来也许就不枉这一行。也许,他此时的悲伤,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情调……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享受吧,用美好的文字记录吧,留下每个愉快或是不愉快的回忆,总是一笔财富,总能让人在这世上留下点东西……
他终悟,提笔,挥下浓墨重彩的、永远的——《赤壁赋》。
【篇二:顿悟】
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但只要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烈日透过车窗,少了几分炽热,柔软地将我们包裹进暖阳里。三两只看似刚刚学会飞行的小麻雀一路跟随着我们,终于在枝头停下了疲惫的翅膀——终究是离开父母的孩子啊,我有些感叹。很快,我们要进行资助的目的地——那所藏在大山中的学校,已经渐渐靠近。
刚下车,一群整齐佩戴着鲜艳红领巾的弟弟妹妹们扬起笑容欢迎我们,最前面的那个男孩显然已经在烈日下站了许久,额头上的汗密密地冒。我有些心疼,拿出手帕帮他擦汗,他一时有些惊讶,腼腆地低下头。这座学校不大,角落里描绘着的跳房子应该是唯一的乐园了。这样的留守儿童并不是少数,我们此行,也是想靠绵薄之力给予他们关怀与帮助。我看着他,没有父母陪伴,年幼的小麻雀身单力薄,该如何向远处飞去呢?
仪式结束后,他跑来找我,已经不像之前那样害羞。他把手伸进口袋,从口袋深处轻轻捧出一颗草莓味硬糖递给我,而后又从身后拿出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边角平整,但从微微翘起的书沿可以看出,书的主人翻阅过许多次。“姐姐,我…我有首诗不太懂,你能不能…”“姐姐帮你看看吧!”我笑着回答,他欣喜极了,翻开书翻找起来。我在此时凝神细细看他。小小少年被迫离开父母,被从温暖的庇护下一把扯出,竟找不出半点怯懦自卑。窗外的麻雀不知何时飞来了,唧唧喳喳停在树上,小小的身影里藏着惊人的力量。
讲解完他的问题之后,我把糖塞进他手里,告诉他他学的很快,这是姐姐给的奖励。他垂下头,过了良久才开口,“姐姐,我喜欢读书,而且我知道,如果我好好读书,总有一天,我能离开这里,”他抬起头望向远方,眼睛里装着满满的光,足够抚平生活曾带给他的伤痕,足够让他昂首微笑着向前奔跑。“那个时候,我就去看看爸爸妈妈曾待过的地方,我也会像他们一样,他们,他们就在山的那一边。”
我泪湿眼眶。即使肩上被生活的重担勒出血痕,他依然追逐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未来,这是多么惊人的力量。那瞬间才顿悟了,年幼的小麻雀或许没人依靠,但只要心怀梦想,用力呼吸,努力奔跑,自然就会获得力量,是梦想的力量。
小小的身躯内,蕴藏着,纤瘦且磅礴。
“你瞧,你踮起脚望望,那是大山外面的世界,它终将属于你。”
【篇三:顿悟】
人生不在于活的长与短,而在于顿悟的早与晚,人生往往只需要一个顿悟,不可预见,只可遇见!
一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我正无聊地待在家里,一副游手好闲的样子。忽然,我看见爸爸正在安静的待在书房里读书,俨然一副书生模样。我一看爸爸手里的书,纸张已经微微泛黄,但是书却十分平整,一尘不染。书很厚,爸爸读得很认真,看见爸爸少有的这副神情,我不由好奇了起来。
爸爸察觉到了我的到来,把书合上,我看见书上的四个大字,“三国演义”,我不禁哑然失笑,询问爸爸:“这本书我好久以前就读过了,你怎么现在才开始读?”爸爸并没有感觉窘迫,而是心平气和地对我说:“这已经是我第五次读这本书了。”我感到疑惑,便问爸爸“为什么一本书要读这么多遍,难道不会觉得乏味吗?”爸爸便回答我:“一本好书看多少遍都不会厌倦,因为每当你再读一遍,都会悟出不同的东西出来,这也就是顿悟吧。”望着爸爸认真的神情,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但还是出于对爸爸所说的那句话感到好奇,便开始开始重读以前的旧书,想要找的爸爸说的那种体会。
从那以后我便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虽然学习渐渐开始变得繁重,但是我依然没有打断这个习惯。只要每天一有时间就会开始读书。因为每当我在书中的世界里沉浸下来,身上的疲惫和压力就会全部消失。在书中,我一会儿乘坐“鹦鹉螺号”遨游海底世界,一会儿又和鲁滨逊在岛上共同冒险。我也渐渐明白了爸爸当时对我的教诲。
很多事情也许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么无趣,也许,你只要透过表面体会它所蕴含的,也许就能找到不一样的乐趣。
【篇四:低处顿悟】
水往低处流,低处纳百川。
在千山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趣盎然而去,还着些许失落归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文人墨客在人生的低处收获了别样的风景,滤去了世俗的尘埃顿悟了别样的境界。
踩一地落英,留一身余香,越过以隐蔽的丛林,听一溪淙净清泉。让我们伴随着陶渊明先生的脚步,顺着低处的溪水,去寻找一片世外桃源,体验别有一番滋味的人生境界。我慨叹陶渊明先生的美好志向和与世无争的归隐情怀。他在人生的低处看到了官场的邪恶与腐朽,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是官场上的智者,是君主的贤人。我又慨叹陶潜先生容纳百川的情怀,他耳闻世俗风雨,眼见世俗雷电,却道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生哲理。也许,只有在陶潜先生的低迷之际,他才能顿悟另一种人生,他才能容纳世俗的风风雨雨。
于是,我说:低处,顿悟归隐情怀。
抹一缕清风,邀一轮明月,挽一片深林,听一曲幽幽琴声。是的,我们逃出了芜杂的人世间,与王维来到了深山里。山林的静美,无不使我们想长久居住在深山草屋里。在晕黄的月光下,我们和着清风,对酒当歌,大谈人生。我们丝毫不觉得有满眼的寂寥与落寞。耳听王维轻吟:独作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名月来相照。”我仰慕王维的隐世情怀因为我听出了他对喧嚣城市的厌恶和对山高水长美好生活的向往。漂浮的新总会有沉静的一天;荡起的秋千总会有停歇的一刻;产身的羁绊总会有划落的一次;流水总会有注海的一幕。只有低处才能容纳百川,只有低处才能顿悟人生。
于是,我说:低处,顿悟宁静人生。
泛一叶孤舟,捧一手碧波,摇一回双桨,听一种心愁。我已在湖岸上看了她许久许久,凄美清瘦的她总喜欢怜花自惜,隐隐约约听她在吟唱:“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她还是抵不住与朝夕相处的相公分离的哀愁,孤寂的滋味早已溢满心头。不错,李清照,正是在人生的低处,体会到了人生的痛苦和分别的辛酸。我爱她,却不言说出;我疼她却又相隔甚远。憔悴的人儿还是默默承受人生的痛苦。伤感,离愁,我们在低处顿悟。
于是,我说:低处,顿悟辛酸离愁。
经历低处的痛苦,容纳大千世界的辛酸苦乐,让低处的河水来诠释世间风格迥异的美,让低处的百川,汇集一汪明净的湖,照亮彼此模糊又隐约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