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初二作文>卖红薯的老人
卖红薯的老人

【篇一:卖红薯的老人】

楼下小巷里常会来一个卖红薯的老汉,妈妈常用他来教训我和弟弟——如果不好好读书,将来就会像他一样没出息……

清晨6点,我与弟弟还在睡梦中时,老汉就开始吆喝了:“烤红薯哟!烤红薯哟!卖烤红薯哟……”每当听见喊声传入我家时,妈妈便会让我起床,买些烤红薯来吃。我不是特别喜欢烤红薯,但妈妈经常让我去买,应该是同情这个老汉吧!

上午,我在书房温习功课时,透过玻璃窗就看到老汉一直坐在那儿;中午,我们家吃饭时,老汉仍坐在那儿;下午,我和弟弟出去玩时,老汉还坐在那儿;晚上7点,我们全家出去散步时,老汉才开始收摊。

老汉的烤红薯两元一个,并不贵,而且他从早卖到晚,就一直是6点摆摊,19点收摊,从未迟到或早走过。可老汉的生意却一直冷清,甚至还比不过那个只有下午摆摊的卖羊肉串的小伙子……

老汉的一日三餐通常只有红薯,当他的生意冷清时,他便吃放久了的烤红薯;他的生意稍微好一点时,他因为舍不得那点燃料,抓起麻袋里的生红薯削了皮就吃。老汉深知自己如果吃坏了肚子,会耽误生意,还要花重金去看病,这是个“亏本买卖”。所以,每当老汉吃到红薯有异味或者不新鲜、有虫蛀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扔掉。

老汉应该得了坏血病。上次,我帮妈妈倒垃圾时,发现垃圾池里有一个被咬了几口的生红薯,仔细一看,咬痕上隐约还现出丝丝血迹,我可以断定是老汉留下的!可能是年老的缘故吧,老汉还得了夜盲症,一到晚上什么都看不清。

我们小区里常有下水井盖被揭开的事件,小区公告栏里也没少批评和检举过。又一次,天黑得比较早,没到七点天就黑了,而那天恰好下水井盖被几个“无聊至极”的人揭开,且粗心的保安没及时盖上。当然,老汉在回家的路上掉入了下水道,勉强着靠两只手臂撑着地面,幸亏有几位路人将他救了上来。从此以后,他的本性便有了些许改变……

明明老汉自己是个可怜的穷人,平日尽吃些粗茶淡饭,生活得勤俭节约,需要别人帮助。可老汉却仍要救济流落街头的穷人、乞丐。其实也不能算救济。老汉那勤俭节约的本性并没有改变,即使如此他还是乐善好施。老汉会常买几个馒头或包子给他们吃。

就因为这点小事,且老汉做好事花的钱绝对不超过200元!几个月后,小区公告栏里竟公布了“区热心文明标兵”名单,其中便多了老汉的名字和照片,而且老汉还获得了500元奖金和一张奖状。

老汉笑了,这是多么罕见!我平日里第一次见到老汉笑!公告栏里的老汉笑得很开心,两眼眯成一条缝,满脸的皱纹、黑黄的皮肤与那张鲜红的奖状又显得不太搭配……

好景不长。近几日,城管查得特别严,老汉的烤红薯摊开不下去了。失业的老汉整天整天坐在小巷里的那张石凳上。那张石凳是老汉以前摆烤红薯摊的位子,现在依旧是他独自一人的小天地……

也许老汉是个受儿女遗弃的老人吧!近几日,只要天一亮,我就可以在那似乎只属于他一人的石凳上见到他伛偻的身影。老汉终日坐在那儿,保持着同样的坐姿,双目无神地望向那茫无边际的天空,时而又会看看捧在手上的灰尘遍布的的奖状和一张老妇的黑白照默默哭泣。昔日老汉那笑容遍布的脸不见了,留给我们的是一张忧愁遍布的老脸;昔日老汉那乐于助人和乐观积极的精神一扫而光,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自暴自弃的男人;就连“区热心文明标兵”中的老汉的名字和照片也不见了,老汉的名字印在了可怕的“小区需重点关心对象”名单中。有时坐在石凳上的老汉会跟自己聊天(自言自语),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痛哭流涕,时而破口大骂。在外来人眼中,老汉或许是个精神失常的疯大爷,但我知道他只是个寂寞无援的可怜人。

楼下那块空地有人搭棚办丧事了,原来是老汉去世了。昨天还见到他好端端地坐在石凳上喃喃自语,今天见到的却是他那摆在灵柩前的遗照。

我想,死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种解脱,帮助他早日离开这个不值得他依恋的世界。原以为丧事一定会草草了事,但出乎意料的是,丧事竟办得十分铺张。披麻戴孝的儿女们挤满了整个灵堂,亲戚朋友也来了不少。在这里,大家除了尽情地吃、喝,还有机会欣赏到乐队演奏的时下流行乐曲与多首电视剧主题曲。孝子孝孙们为了解闷,便在夜间守灵时公开聚赌,麻将声吵得附近的居民一夜无法安眠。

丧事的确办得有声有色,活像个变相的欢送会。热闹了七天之后,他们才准备出殡。孝子、孝女、孝孙等依照长幼次序排成整齐的行列拍照——脸上的表情就像出国观光在某个旅游胜地拍照留念一样。

他们就这样为多年来看都没看一眼的老汉花了上万元,尽了他们所谓的孝道,并用那不绝于耳的锣鼓声向世人宣布老汉的死讯。

难忘那张布满皱纹的脸……

【篇二:守望家园的老人】

不知有多少人,为了新去处,忘却了父母,忘记了归家……

萧瑟的秋天,斜阳晚照,树叶纷飞。夕阳下,几个老人倚在墙根,在重复着那些不知说了多少遍的故事。夕阳映红了他们的脸,映红了他们的衣裳。

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寒来暑往,只要天气晴好,他们总会聚在一起,在那堵墙下,唠着往日的美好回忆,日子久了,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因耐不住病痛的煎熬,匆匆地走了,什么也没留下,就连几身破旧的衣服也化成了灰,随他而去了。剩下的老人还在重复着以往的日子,仿佛一个人也没少。

如今又是秋天,那几位老人仍然重复着枯燥的生活。每当我路过,总会看见他们坐在一起。主人家门前的空地已被踩得平平滑滑的了,硬如水泥。因距离远,我看见了他们,他们不知有没有看见我,我有几次看见他们朝我这里望过来,不知是不是发现了我。而我总是向他们挥挥手,他们好像才发现我似的象征性地举起手晃了两下。他们的儿子几乎都不是很孝顺。外出打工,有钱了,一个个都不愿回来了,有的只有在过年时,为了不让别人说闲话,才回来看一看老人,大年一过,他们给老人一点钱就又都走了。只留得老人们孤守空巢。那几个老人的家,就在我家后面的那条庄子上,约有十户人家,平时都大门紧闭。

当我很小的时候,村子里到处是小孩。白天、夜晚都吵吵嚷嚷的。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变得不再多言语,大部分的同龄人已重蹈了父辈的打工之路。又是菊花盛开时,老人还是那些老人,他们孤独地坐在那堵墙下,他们已经找不到什么话来消磨日子了。几次路过,只见他们大多数时间都是仰面靠墙,在晒太阳。太阳照在他们的脸上,更加突显出了那道道皱纹,那孤独的目光。

日暮里,孤独的雁鸣哀转在空荡的田野上,炊烟笼罩在村子的上空,久久不散。透着门缝,泛着黄晕的灯光下,一个孤独的老人在灶台前忙碌。一个人的日子,一定不好过……

看着她蹒跚的步履,弯曲的脊背,我不禁心生凄凉。

只求新去处的人呐,你们是否还记得故乡,记得故乡生你、养你、爱你、想你的父母?他们为了你,操劳一生,无怨无悔,老来需要人陪伴时,却倾诉无门,只有在昏暗的灯光下,低头,哀叹……

【篇三:陪伴老人】

小时候,奶奶因为脑溢血而住医院,从此之后,奶奶说话迟钝了,连走路也需要拐杖了。

奶奶总说不清楚话,还特爱讲大道理,有时候事情做得不好,就会招来一个白眼或者我的指指点点。看着奶奶彷徨失措的脸,我真想笑,之后我便一直这么干着,以此来取乐,奶奶也不反抗。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妈妈变得很奇怪:我去写作业,妈妈说我:我去拖地,妈妈总是指指点点;连我坐在沙发上,她也嘀嘀咕咕的……“妈妈,你今天到底怎么了?”我奇怪地问道。“别问我,你自己慢慢去思考思考,思考好了告诉我!”说着,妈妈把我关进了卧室。这是为什么呢?想着想着,我不禁脸红了——那不正是我之前对待奶奶的行为吗?

我走出卧室,走到奶奶跟前,我说:“奶奶您是属什么的?”“我属,我属,飞檐走壁的老鼠。”奶奶边说边做动作,逗得我哈哈大笑。就这样,我们俩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我突然发现,奶奶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呆,她的想象力和思维其实非常地活跃,只是没人陪她。

打那以后,我还是嘴里时不时地吐出几句指责的话,但不会很尖锐,刺耳了,大人听到了的话,我也会立刻打住。平时我在看书时,也会叫奶奶陪陪我,让奶奶和我一起看看书,聊聊天。

我为之前的行为感到羞愧,我正在不断改正,你们也得多陪陪老人,老人需要的不是金钱!不是首饰!而是子女的陪伴。

【篇四:老人与狗】

在村子的一个老院里,住着一位老人和一条狗。

老人的作息很规律。每天早晨会出门溜达一圈,顺便背上背篓,沿途采些野货。午饭后就会搬把椅子坐在门口,面朝村子通往外面的路,“吧嗒、吧嗒”地抽着烟,一坐就是大半天。而狗则像影子一样,无声无息地陪着他,老人到那儿,它便跟到哪儿。

村里人说:原来这家里挺热闹的,老人的老伴儿还在,和儿子、儿媳还有孙子都住在这院里,一家人其乐融融,令人羡慕。院里有一棵老树枝繁叶茂,村里人说,那是福气!

一天,儿子和儿媳要去城里发展,便去了。走的时候,那条老狗——那时还是小狗,在门口“呜呜”地叫着,很是不舍。

儿子儿媳这一去再回来,就是好几年,回来是要把孙子带走。孙子临走时,抱着狗狗不撒手,哭着要带它一起走。最后是老人劝着,才依依不舍地和它道别。儿子儿媳还想把老人和老伴儿一起接走,可老人摇了摇头说:“家在这儿呢!城里住着不习惯……”

后来老伴儿生病了,没多久就去世了。村里通讯不发达,儿子收到信后,紧赶慢赶还是错过了葬礼。老伴儿被葬在院里的那棵老树下,那是她生前喜欢纳凉的地方,如今已秃了枝,狗狗不停地在树下嗅着,不时抬起头来望着这对红着眼的父子。

老人和儿子吵了起来,老人很生气:“你不要忘了,这里才是你的家!咱们家祖祖辈辈都在这儿!城里再好又怎么样?你妈不出事,你就不回来了吗?”……儿子也很委屈,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除了每个月往家里寄钱。

就这样,老人和狗重复着每天的作息,他和它总是沉默地望着村里通往外面的路,似乎在等待着谁。老人心里难受,可又觉得自己没错,就这么固执地孤独着。他有时会回想起从前平静的日子,有时又会喃喃自语,说着家、土、根这些狗狗听不懂的话。

老人一天天地消沉着,那狗也渐渐显得老态龙钟。终于,一天傍晚,老人在树下的椅子上睡着了,再也没醒过来。

就在这天夜里,狂风暴雨接踵而至。天明时,人们发现:院里的老树,也塌了。

【篇五:老人与海读后感】

窗外,下着雨。淅沥,从云朵里抽出来的雨丝千丝万缕,就这么随风悠悠地飘洒着,滋润万物却又悄然无声。我独自一人倚着那扇窗,微微垂眸,在脑海中反复回味着那本书,同时也牵起了几缕往事的记忆。——题记

《老人与海》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圣地亚哥的老渔夫,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就连一起出海的小孩马诺林也去了别的船上。但他仍然不肯认输,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他终于杀死大鱼,但许多小鲨鱼前来抢夺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作为武器。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却只拖回了一副残破的鱼骨头而已。

细细品读,我发现这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精神:即使一个人已经在绝境之中了,但也不要放弃,越是艰难,就越是要迎刃而上。如果你做到了这些,那么在那个时候,你会迸发出一种神奇的力量,令你孕育出那不可思议的奇迹。就算那股力量耗尽了,最起码也得到了精神上的胜利。而这种精神,也让我改变了自己人生的轨道。

第一次考试,象征着我即将正式迈进知识的门槛,可我的成绩却并不理想,甚至可以称之为糟糕。父母的严格要求,已然成为了我的负担。考试的失利,令我背负上了沉重的压力,父母的期望像丝一样紧紧包裹着我。“好难过,这就是成长吗?这就是我的未来吗?”我喃喃而摇头。空旷的房间,灯光为其打上暗黄的底色。在一个昏暗的角落,隐约蜷缩着一个女孩儿。走近看,眼底是满满的忧伤,与不属于这个年纪的成熟,稚嫩的脸庞上是憔悴,那个阳光稚气的女孩儿仿佛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忧郁的我。“只是不适应而已……”我自我安慰着,却依旧茫然地盯着天花板,眼里是彷徨,以及对未来深深的恐惧。情绪渐渐好转,可再一次到来的试卷,狠狠撕裂了,我还未完全愈合的伤口,把我从自己创造的那虚无飘渺的梦境中拉了出来,逼迫我面对这残酷的现实。

就这样恍恍惚惚得过了几天,这本书被朋友送到了我的手上。起初只是心不在焉地看了几眼,可在不经意间看了几眼后,便感到妙趣横生,反复思考这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书本中,老人不服输的硬汉精神令我感到由衷的佩服,敬意油然而生,与此同时,我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羞愧:面对没有水、没有食物、身体疲惫的困境下,老人也不放弃,继续抗争着。而我仅仅是两次考试失利,就整日怨天尤人,顾影自怜,不懂得找出失败的原因,不懂得要努力去改变,才能得到胜利。“多简单的道理呀。”我久久地凝视着这本书,轻笑出声。

这本书让我那已经偏离航线的小船,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热门推荐
1搁浅的烛光
2温暖
3小发现
4妈妈的爱
5种子
6花儿比美大赛
7成长的滋味
8多变的云
9爸爸的坏习惯
10描写交警的作文
11我做主
12枯枝开花
13小鸡孵化记
14我的新老师
15我喜欢“吃”书
16难忘那双手
17进步,再进步
18荔枝
19读《爱的教育》有感
20童话故事
21我的妈妈
22秋天
23黑山羊的情感
24小雅·采薇改写
25都是糖果惹的祸
26我的校园
27快乐的一天
28孙大圣,我想对你说
29我的理想
30童年蠢事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