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四年级作文>课堂上的蚂蚱
课堂上的蚂蚱

【篇一:课堂上的蚂蚱】

今天,在数学课上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不可思议的蚂蚱事件。

这呀都出自董翔侃,他在农艺园中莫名其妙地捉了一只蚂蚱捧到教室来。没想到半个手掌都没到的小蚂蚱竟然这么抓人眼球,让全班男生都围成了一团争先恐后地抢着看。一些好奇的女生也拼命挤入人群中,可是比较瘦弱,钻不进。我也凑着热闹在外头踮起脚尖往里面望:蚂蚱全身呈绿色,三角脑袋上嵌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特别显眼。他挥舞着长而锋利的“大手臂”,好像正在向我们示威!大家看的热火朝天,可是午间驿站到了,我们只好回到座位上。

下午两点数学课上,同学们个个都无精打采,老是计算,太无趣了。大脑在一刻不停地工作,手在快速的记载重点,弄得腰酸背痛。上半节课就是在鸦雀无声当中度过,发言的人也寥寥无几。但是后半节课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先是范佳瑜的妈妈“敲”破了教室的寂静,“敲”醒了同学的倦意。就在老师和范佳瑜妈妈的谈话中,原本连一根针落在地上都能听见的教室里,同学们趁机窃窃私语。当关门的一刹那,全班哄堂大笑,老师却一脸茫然,“蚂,蚂……蚱!”这时老师才恍然大悟,蚂蚱在身上。第一反应不是害怕,而是眉头紧锁,在身上不慌不忙的寻找,在全身上下“清扫”了一遍,没找到。邱佳怡不禁提醒道:“背,背上。”徐老师才“哦”了一声,问是谁的,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董翔侃!”老师示意让他拿回去,董翔侃拿着毛笔盒像上台领奖似的,露出微微一笑。一时间,脑中的问题多起来:这是他故意放出来的吗?有什么目的?想活跃一下气氛吗?千千万万个问题积蓄在脑中,所以接下去的课我都没听进去。下课铃声一响,我便急不可待地往他那儿跑,可是“采访”他的人已经排成了一长队,董翔侃成为了班级的“大明星”。每个“记者’的问题都咄咄逼人,让他一个劲地说不知道。直到上课铃响,“小记者”们都还追问不舍。把董翔侃给问傻了。

当布置这样作业的时候,脑中又浮现起当时的画面,不由自主地笑了。感叹道:“没想到区区一只蚂蚱经能让沉闷的数学课变得妙趣横生,让大家捧腹大笑。”

【篇二:送给蚂蚱的草原】

青蛙兄弟早上起来时发现大海不见了,原来大海在昨晚的狂风中吹走了。青蛙兄弟想:大海没了,我们怎么办啊?青蛙哥哥冥思苦想,观察天文,兴奋地说:“昨天晚上刮的是东风,大海应该飘到了河边,我们去看看!”说完兄弟俩往河边跑。

大海不知染上了谁家的绿色颜料变成了草原,飞到了小河边,被河边玩耍的蚂蚱兄弟看到了。蚂蚱弟弟跑过去仔细地看了看,便满脸疑惑地问蚂蚱哥哥:“这是什么?”哥哥皱皱眉头说:“爸爸说,这应该是草原,草原绿色的,很大,但是上面没有草。”“管他有没有草,先比赛跑步!”弟弟兴奋地说。

这时,青蛙兄弟赶了过来,发现大海变成了草原,因为草原上有很不明显的蓝色。看着蚂蚱兄弟在草原上追逐打闹,蹦蹦跳跳,十分愉快。青蛙兄弟决定把草原送给它们,自己回家去了。

忽然,青蛙哥哥看到天上有一只俯冲的小鸟,便向蚂蚱兄弟大声地喊:“危险!危险!小鸟来吃你们啦!”蚂蚱兄弟听到呼喊声,连忙躲了起来,想鸟看没东西吃,就飞走了。

夜晚降临,微风轻拂,蚂蚱兄弟甜甜地进入了梦乡。

【篇三:上山捉蚂蚱】

我喜欢捉蚂蚱,在同学们眼中,我是“捉蚂蚱大王”。校园里的草坪上、墙根下的草丛里,都有过我捉蚂蚱的身影。

十月的一个周末,阳光明媚,凉风习习。我对爸爸说:“我们去爬五桂山吧!”爸爸爽快地答应了。我们从五桂山下翠山路旁的一条盘山路起步,时而快跑时而慢走,向五桂山山顶进发。

路上,我问爸爸:“你说现在还有蚂蚱吗?”

爸爸笑着说:“俗话说‘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可我看这山中挺暖和的,说不定还有蚂蚱。你想捉蚂蚱,就睁大眼睛吧。”

“好嘞!”

经过一座小小的观音庙后,我们到达了山顶。遗憾的是,沿途我们没有发现蚂蚱的踪迹,不免有些丧气。

下山路上,“奇迹”出现了!经过一片茂密的树林时,我看到了一只大蚂蚱。我悄悄靠近,用双手形成合围之势,向前一扑,它猛地弹了起来,冲出包围圈,逃往草丛。我不气馁,找到它后,出其不意地发起第二次进攻。这回成功了!这只大蚂蚱乖乖地做了我的俘虏。

阳光下,这只蚂蚱不仅个大,而且漂亮。它的翅膀是绿色的,身体是翠绿色的。我还是头一次看到这样的蚂蚱呢!看来,这蚂蚱饮了五桂山的泉水,吃了五桂山的鲜花嫩叶,呼吸了五桂山的新鲜空气,就是不一样啊!

有些同学问我为什么这么喜欢捉蚂蚱,我的回答是:“不为别的,就为了好玩。”

没捉过蚂蚱的你不知道,捉蚂蚱是一种很不错的游戏,需要集中注意力,眼明手快。不信,你试一试?

【篇四:逮蚂蚱】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歌曲,童年是一汪快乐的清泉。童年里发生的趣事多如牛毛,数也数不清。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得数逮蚂蚱的经历。

夏天来临时,我都回来到奶奶家避暑。奶奶住的是一间矮小的土坯房,冬暖夏凉;房后有一片小树林,是我童年时的乐园。不必说清晨的露珠挂在叶梢上,不必说蟋蟀在树枝上引吭高歌,也不必说夜晚时那宁静优雅地景象,单单是看不起眼的小蚂蚱,使我感到无限的乐趣。

午后的阳光,温暖而不耀眼。每当这时,我总是会缠着爷爷陪我去树林里捉蚂蚱。我见到的蚂蚱有两种:一种浑身都是翠绿色,后腿很粗,前腿较短,灵活敏捷,不容易被抓到;而另外一种全身呈灰色,弹跳能力不太好,却善于隐蔽。我和爷爷先是准备了一个玻璃瓶,里面放几条小虫子,当做诱饵,当蚂蚁一爬进瓶中,就“有进无出“了。结果总是爷爷捉得多而我却常常失手,就是因为我还没盖上盖子,蚂蚁就已经意识到危险,一溜烟跑了。

这些被我们逮到的蚂蚱,一半分给我,一半分给爷爷。我把这些蚂蚱当成了玩具:用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名曰“一线穿珠“,或是放在水缸让其”游泳“,却总是被淹死;而爷爷呢,把蚂蚱大腿上的肉取下来,放进锅中一炸,香味扑鼻的”蚂蚱肉“就呈现在我眼前。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篇五:捉蚂蚱】

秋意十足的钱塘江畔,我头顶蓝天白云,脚踩茂盛的青草地,快乐地放飞心情。

猛然,看见从草丛里不停飞出的昆虫,嗖地一下,没了踪影。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放慢脚步,细细搜索,目不转睛盯着草地,突然,从我脚边悄无声息地飞出了几只小飞虫,看清楚了:“有小蚂蚱!”

我顿时兴致勃勃,准备放手捉几只,好好研究一下,于是我悄悄展开了攻势。只要看到它们飞起来,就迅速跨步紧追,“咦,我明明看到小蚂蚱就落在草上了,怎么没有呢?”我一边嘀咕一边拨动细草,突然,一只灰色的蚂蚱跳了起来,瞬间飞向了前方,“噢,原来这小家伙的藏身之处就是草丛啊!”我像是发现了新大陆,激动地自言自语,立刻对它紧追不舍。

“看你能跑到哪里去?”我手脚并用,不让小蚂蚱有在青草上停留的机会,一阵狂攻之下,它终于败下阵来,飞得不高也不快了,就在它喘息之时,我用双手把它按在草丛里,小蚂蚱拼命地挣扎,试图想要逃脱,无奈在我的“魔掌”之下,没有了还手之力,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虽然让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还是逃不出我的五指山,细细观察:小蚂蚱浑身灰黄色,脚上还有些黑色的斑点,这身打扮,伪装在草里,还真是不容易发现啊;扁扁的脑袋上两只长长的触角转个不停,像是在向伙伴发出这危险信号;身体虽短小,却有着一对硕大的后腿,是那么粗壮有力,一跃之下,可以轻松跳出矿泉水瓶。

看着孤零零的它,我决定在草地上继续大搜捕,眼里都是阳光下乱飞的小蚂蚱,我东扑西拦,累得气喘吁吁,精疲力尽,仅仅捉住了两只,这不起眼的小生灵,真是不好对付啊,不过瓶里的蚂蚱总算是有伴了,也不枉我汗滴青草地了。

相比山里的蚂蚱,那可都是巨无霸,压根就不用惧怕,只要你有胆量就可以轻松入囊;这城里的蚂蚱,或许是见多识广,历经艰险,总是要时刻警惕着,一有风吹草动,箭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凉风习习,在这片青草地上,在钱塘江的号角声中,我与蓝天白云相伴,与小蚂蚱嬉戏,欢快的笑声似串串银铃……

【篇六:捉蚂蚱】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那便是我的家乡。不远处的草丛是我最向往的地方,在哪里,珍藏着我小时候捉蚂蚱的记忆……

那时,我很小,才五岁。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天,草丛里早已成了孩子们的天地,大家一个个忙得满头大汗。我们捉的蚂蚱可不是用来玩的,而是用来卖钱的。当然,也只能卖给养鸟的人,不贵也不便宜,一元钱五只,个个都出这个价。

当时捉蚂蚱的情景甚至可以借用叶绍翁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来形容,但稍微修改一下也许会更贴切:“儿童急走追蚂蚱,跳入草丛无处寻”。我也跟着忙得不亦乐乎。我盯上了一只蚂蚱后,用瓶子猛地一盖,那只蚂蚱就成了我手上的“俘虏”,乖乖就擒了。当然,捉蚂蚱的方法可不止这一种,你可以用手去捏,可以用陷阱捕,也可以拿网捉……

到了下午,才是拍卖的热闹时间。我把捉到的42只蚂蚱装在瓶子里,外面写上四个大字:“一元五只”。如果有人讨价还价,那大家就没有一个人会卖给他了,毕竟那是我们的共同劳动成果呀!还好,一个下午,我已经卖掉了三十只了。

快到晚上了,这才是人潮涌动的时刻,因为有了一个大好的消息——蚂蚱降价了,变成了一块钱6只了。一个老伯伯一下子买光了我剩下的所有蚂蚱。

到了傍晚,是归去的时间了。所有的孩子都心满意足地回去了,我当然也是满载而归。

热门推荐
1记忆中的她
2珍贵的友谊
3家乡的月饼
4再回首
5我自己来
6在成长的道路上
7暑假生活初中作文
8春天的作文
9我心中的向日葵
10
11《夏洛的网》读后感
12学习生物谈创造
13雨中情
14暑假过生日学生作文
15观《狮子王》有感
16运动带给我多姿多彩的体验
17明天会出太阳吗
18我的理想
19责任的议论文
20抢“七”大战
21家乡的美食
22海狮表演
23保护眼睛
24剑影孽缘
25手机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26有志者,事竟成
27一次相逢一次暖
28我心目中的老师
29就这样慢慢长大
30我爱家乡凤凰城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