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生而为人】
近些年来,对于人工智能的探讨愈发如火如荼,从国际的研讨峰会到街头巷尾的热议,渐成鼎沸之态。其中一派观点表达了对人工智能的深深担忧,认为这是人类所做的一个自我灭绝的错误选择。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种解释:假设有一个很简单的智能机器人,它的任务是每天为你送咖啡。那么,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它的程序中便有一个预设的逻辑——保证自己的存活。如果此时有人要终结它的“生命”或是挡在了它取咖啡的路上,那它会做什么?极端情况下,杀害人类。
这听上去很不错,像是一个人工智能伤害人类的极好的理由。但是,这个“取咖啡的机器人”发展出自我意识了吗?它像人类一样思考了吗?并没有。它仅仅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不择手段地”达到了为它预设的结果而已。事实上,如果它能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思考,那它恐怕就没有如此危险了。
危险的不是像人类一样思考的计算机,而是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的人类。正如苹果公司总裁库克所认为的那样——我们应当担心的是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只可惜,我们现今热衷于讨论计算机的“思维”,却疏于审视人的精神世界。
生而为人,价值观和同情心是我们理应拥有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同情心的内涵或许有所差异,但其中必然有恒常的人类共同追求。生而为人,我想我们是诊视“尊严”的动物——因为我们诊视自己的尊严,所以同样竭力去维护他人的尊严,维护人类共同的尊严。
作为人类的意识,价值观自有其差异性,然而诸如“和平”,“自由”,以及一些人的基本权利,却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始终共同追求,为之奋斗的。例如周公旦制礼作乐,以礼制彰显社会成员的等级差异和身份地位,以舞乐史诗激发认同感,以达到安邦定国的目的。在今日看来,其对于“等级差异”的突显无疑与“平等”之观念水火不容。然而,看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应有历史之意见。这种“礼乐制度”在周朝无疑是稳定社会,改善民生的好举措。尽管如今的我们与周公旦隔了几千年,但我们共同的追求是民生福祉,是人的幸福,是人更好的发展,这就是一种恒常的价值。
而对于同情心的看法,自春秋战国始即有迥异。孔孟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当你看到坠入井中的婴儿,便会心生恻隐,这就是你的同情心。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因而需要后天教化和外在的规矩约束,由此,荀子的学生李斯等人都成了推崇“严刑竣法”治国的法家代表人物。两种学说虽对人性善恶的认识不一,然而,究其根本,皆是希冀“乱世求治”,这份对于天下苍生的担当,即显扬了人的伟大。秦国后采用法家之道,的确走向了富强,虽则后来世人皆道“暴秦”,但若一概抹杀法家治国之功,却也是盲目的,无论人性本善或本恶,无论“同情心”的表现形式如何,我相信,致力于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人,当皆怀一份“同情心”在。
有了价值观和同情心,人才成为真正的人,才不会如机器一般只追求结果,却罔顾后果。如联合国成立之初,即遵循“大国一致”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协调各国利益。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地局部冲突、小战不断,于是联合国“维护和平”的作用常遭质疑。然而那段美苏冷战的紧张岁月,即便再怎么“一触即发”,最终两个超级大国也还是没有发生正面冲突,避免了“三战”,联合国功不可没。再如“伊核问题”,经十多年谈判斡旋,终于达成协议;近日来,美国欲在伊核协议中新增条款,不仅伊朗反对,甚至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整个国际社会都表达了反对意见。这是因为人类见过焚烧的战火,见过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所以人类更懂得维护和平对全人类的重要意义。
而设若我们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那与机器又有何区别?希特勒也是选举上台的,但为了提振经济,为了民族复仇,为了种族主义,竟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那些执行屠杀的“刽子手”并不悔恨,只因为他们丧失了价值判断和同情心,他们失去了作为人思考的能力;而当“杀人”成为了一个预设程序,人就沦为执行的机器,这才是真正值得人震悚的“平凡之恶”。
所以,在考虑人工智能对人的利弊之前,我们应当先考虑“人”对人的利弊。尽管非常悲凉,但不得不承认,人似乎是仅有的会对同类发动种族灭绝的动物——有时仅仅因为意识和思想的差异。所以,我们应当时刻告诫自己,做一个真正的人,永远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和美好的同情心,做任何事,不仅仅是考虑后果,更希望给自己、给他人、给世界带来幸福。就如正蓬勃开展的“一带一路”建设,经济交流在先,文化交流在后,而最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
生而为人,即有一份责任,用我们的热情、思想和实践去为这个世界上的生命谋求福祉。做一个真正的人是幸福的,心中始终屹立的价值追求和对万物的同情悲悯,足够让我们昂扬而充实地度过这一生风雨。
【篇二:人,之所以为人】
科技在进步发展,人工智能在许多方面替代了人类,它的计算精确,飞快的速度都是人类不可及的,而苹果公司总裁库克的话:“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引发了我的深思。
人与人工智能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感情,而冰冷的计算机有的只是一步步按照程序进行的死板,人类那些美好的品质也许就因为人,所以为人。没有了这些,只剩下一副空洞的躯体,和人工智能还有什么差别?
人,有理性的判断,懂得判断是非,懂得取舍。人的一生都在取舍之间,有时明智地判断更能让人走向成功。众所周知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治病救人固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在他看来,用笔与文字呼唤起人们心中的斗志,将文字化作利剑与恶势力斗争更为重要。他是文坛的奇才,通过文章使千千万万的人感受到希望和未来。他舍弃了学医,却在文学界闯出了一番天地,为文学贡献了一生。我们需要理性的判断,绝不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啊!人生总是避免不了选择,我们也逃避不了它。
人,有对于结果的预判。学会顾及后果,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正如现在的我们,学习应是最大的任务,若不刻苦,那未来也许不尽人意,以后的你会后悔。做每一件事之前都应该考虑后果。高三的我离高考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每一分每一秒都如此珍贵,现在的苦和累,现在的拼搏将会是以后成功的资本。寒窗苦读十几年,难道不应该有一个灿烂的未来吗?这样的人才会向上,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结果的预判,我相信,他的运气不会太差。
人,之所以为人,因为有无可替代的人性。懂得珍惜,懂得怜悯。人,有对于生命的怜惜。医生、护士、野生动物救援队,甚至是一个普通人,都有着对生命的爱惜。医生救病治人,在手术台边站了7小时,手术结束后蹲在过道边喝葡萄糖;野生动物救援队在那些偏远的丛林守护着动物的安全,与偷猎者不分日夜地斗争;一个普通人将路边的流浪狗带回家,为它治病,给它温暖。不论生命的大小,人们总会尽自己全力去保护和拯救。因为胸中跳动着火热的心脏,所以人类更懂得生命的珍贵。
我们不是世界的主宰者,我们只是构成美好世界的参与者。我们不该是世界的破坏者,我们应是大自然的守护者。
人,要有一个有趣的灵魂。
【篇三:生而为人】
长久以来,人类都只是世界秩序中的一小粒。我们镶嵌在庞大的宇宙机器中,如此简单地生活着。可莎士比亚说:“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之于世界来说,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钢筋水泥矗立城市中,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似乎也在我们心中竖起了一堵堵墙。人工智能的诞生与演变至今的成就无疑震撼我们。人们总在思考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是否就在不远的将来?而我想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坚信使命,人类的存在有它坚不可摧的意义,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人与人工智能的差别即在于思想方式的不同。人工智能学会的思维,不过是人类部分的记忆,是人类不断锤炼出的最理性的思维。前不久,“阿尔法狗”战胜柯洁一事,为人们所关注。记得网上有这样一则评论甚是吸引我。“阿尔法狗”赢了,不会笑,而你输了却会哭。我想这其中的距离便是情感。
试想一下,失去了情感的人类,每天生活在嘈杂却机械的尘世每一步都小心谨慎地做下预判,利益分明,仿佛机器运转,循规蹈矩,这样的人生一眼可以看穿,毫无生气。一切皆为可知,我们终究湮灭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情感是人类被赋予的天生的能力,是不可被亵渎辜负的。人类拥有情感,总有自己独有的世界观和同情心,是用来推动世界发展成长的。我们在成功时喜悦,在失败时痛苦恼怒,在犯错时羞愧不堪……这些不同的情绪交织着,涌出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的力量。当人类失去情感时,对万物报以不屑的态度时,这是停滞不前的可怕预兆。正是有了情感人类才会不断创造奇迹,不断改变发展前进。就像进行田径比赛,假设机器与人一起赛跑,或许机器会在合理的运行范围内通过计算,找出最稳妥的速度冲向终点,但人不一样,我们会怀着对胜利的渴望而以无限的动力奔向它。是肾上腺素的激增,是心脏的跳动,是炙热的温度。
计算机,人工智能是冰冷的,它们终究是物,它们学会计算却没有拥有人类一般的思想。而人类的语言,情感都是热的,是有温度的,是赋有真实内容的。人类是会自生的,我们触摸世界,感受它,学习它,而人工智能是不能自生的,它是索取着人类的成果,而非创造。我骄傲我生而为人。我拥有时间一切我认为珍贵的东西。既然为人,我们也应该珍惜拥有的天赋,用身体去体察万物,用情感去感知世界。用语言去表达想法,用思想去创造天地。成为更好的人,成为时间更好的的“机器”零件。更好地表达情感,去突破,不断前进,我想这也是为人的选择。
千百年的历史于冗长的整个宇宙的故事太过短暂而仓促。它有太多故事,而我们只是扬起了灰尘。但因我们的存在,这个世界有了温度,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的和解。是情感,是关怀。正是怀揣着敬畏心,同情心,使我们生活在这个宇宙背景下,我想这是人存在的意义。太宰治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于我而言,生而为人,我跟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