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南城古街】
南城,又称“石城”、“凤凰城”,建于清朝晚期,距今有100多年历史,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南城街道,云台山南隅。
伴着微微的细雨,我们来到了“南城六朝一条街”。
在车上看着这些白墙碎石屋,我不禁好奇:这里都住了一些怎样的人啊?从南门进入,这里的路都是石头铺成的,中间有一条长长的石头,被称为“龙脊”,从南门一直延伸到北门,全长1500米。看着这条凹凸不平的石头路,想象着它们经历的沧桑,让人不禁想起了这些石头都经历了哪些历史故事。
一路上,有的老人依靠在木门上闭目小憩,有的老人热情地向我们讲述这条街的历史故事。咦,为什么这里都是老年人,很少有年轻人小孩子啊?估计应该是搬到城里了,因为有些房子的门窗都用水泥填充,印上了“已征”的字样。
石板路上,许多青苔从石缝中生长出来,暗暗的绿色给这单调的石头增添了一分色彩。令人惊奇的是,一片“妖娆”的凌霄花挥动着藤蔓,从墙头爬到外面来,似乎在和我们打招呼。碧绿的爬山虎爬遍了整个墙壁和屋脊楼房,微风徐徐,叶子飘动,像是在诉说着这里古老的历史故事,又像是向我们打听外面新奇的事情。
往前走,只见一个白发的爷爷,左边放着刚采摘的丝瓜黄瓜,右边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小石凳,手里拿着布条,正在把丝瓜藤缠绕在一起。
漫长的鱼骨路上,我们慢慢走着,不知不觉走到了杨家大院门前。杨家大院,建于晚清,建筑各屋均由金子屋架构成,楠木板壁间山,青砖铺地,通常约30米,宽约6米,檐高约3米,传统城镇住宅模式。这里墙缝里的小石片十分薄,即使抽出一片也没事,但你一定要有足够大的力气,不然是拔不出来的。
走进一个小巷口,只看见一个已经锈得不能再锈的铁板上写着“老字号银匠”的牌子,可是门窗都关得紧紧的,一个人都没有,恍惚中感觉到一阵没落和凄凉。也许因为这条街太古老了,他们也搬迁去别处了吧!
一座座房子,一道道路,究竟包含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凌霄用藤蔓包裹着怎样的爱恨情仇?鱼骨路上的压痕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一样,向我们诉说它的历史……
【篇二:家乡的古街】
现在的城市已高楼林立,很难看到有什么古街,可我的家乡东台,却有这么一条古街,它叫“安丰古街”。
安丰古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有人家住在这里。走在街上,你不由自主地会向脚下的石板路看。石板路上有坑坑洼洼的小孔,一看就知道是年代留下的脚步,这些石头原先是盐商压盐所用,后来被运到这里铺路。
安丰古街的店铺,都是老字号的招牌。先来看看烧饼店吧!东台有一种妇孺皆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的烧饼——龙虎斗。这家店生意很好,门口排起了一条长龙。这家店也是用最传统的方式烘烤——一个大汽油桶,一堆碳,老板娘用手托着,用面粉做好的龙虎斗,然后拍到桶炉里面去,再按几下。这手艺常人可学不来。
第二个老字号就是老布鞋了,这布鞋,光鞋底就有六七成,针头还是普通的针头扎进去,拔出来,都要用技巧。鞋身就更不要说了,各式各样,各种造型,这布鞋是中老年人的最爱,他们认为布鞋不但好看,而且耐穿、舒服。
这里还有毛泽东纪念馆,为了纪念伟大伟大领袖毛主席。
这里就是我的家乡,我爱我的家乡!
【篇三:古街古情】
这个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位于长沙中心城区的太平街,整条街都古香古色,蕴含着民俗风情的韵味。
青石板、瓦片房、白灰墙,仿佛穿梭于清代的集市;抬头看看天空,却又发现头顶又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高楼大厦包围着这条古色古香的小街。
店子里卖的可都是些“中国风”的民族乐器:陶笛、葫芦丝等;服装有侗、苗、土家族阿妹的头饰衣物。
走进一家名为“江西会馆”的小院,就是一个豪华版的古宅,灰白墙,青石板,青青的牵牛花藤早已爬上墙头,不知名的淡黄色小野花种在墙边,院中间,几把休闲的藤躺椅摇摇晃晃,精致的木秋千转转悠悠;笼中鸟儿放声歌唱,静谧安恬。
大戏台上雕龙画凤,精致而又大气非凡,前台已是人山人海。舞台上,一位古装美女优柔、婀娜多姿,优雅地跳着,轻盈,美丽。另一位正柔雅地弹拨琴弦,琴声动听悦耳,观众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这古雅的琴声令观众们赞不绝口。
赏玩古琴,又到了“长江陶笛铺子”,踏进店门,一位古装打扮的女子吹着陶笛曲《天空之城》,曲调悠扬,令人赏心悦目。我走到陶笛柜前,挑了一个古香古色的陶笛,试吹。声音飘渺,如梦似幻,我立即将这个陶笛买了下来。
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太平街的尽头,雕龙画凤,威武大气的门便矗立在眼前,上面铭刻着“太平街”三个大字,威武壮观。我走到龙凤柱之间,合影留恋。
离开太平街,我仍在怀念刚才那段美好的时光。
【篇四:古街】
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向前延伸。
几块大小不规整,并凹凸不平的青石板,铺成了一条绵延的小路,缝隙中夹杂着几棵青苔,周围是低矮却不失精致的黑瓦白墙,是四合院,小路不长,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不知不觉已到了小巷尽头。
突然,一声刺耳的汽车喇叭声把我拉回了现实。自从看了妈妈小时候的照片,黑瓦白墙,青石小路便成了我挥之不去的记忆。
转过头,便是高楼,东台是小城,虽不是摩天大楼,但与四合院相差太大。
我爷爷家是四合院,门前有条小街,门牌不是,某某小区几号楼几零几,而是学府东路26号一栋老宅,这真是喧闹中一缕残存的清静,可是不久也要拆了。我煞是依恋那份清幽,那份超脱的静雅,可惜马上要没了哟。
现实中的高楼,密集的人流,加上时不时几声烦躁的喇叭,以及大妈“开个车了不起啊”的咋呼,充满了烦躁,骚动,让人的心怎么也静不下来。
闭上眼,面前依然是那条老街,弯曲着,向前延伸……
【篇五:古街文化】
漫步在西津古街,街道两边的两层小楼错落有致,那翘阁飞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驳的柜台,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走在这条被车轮磨砺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耳边传来了千年的历史回声,仿佛置身于曾经的繁华与喧闹之中。
这是一条美丽的古街,它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等著名诗人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小时候的我认为这里是一条无聊至极的古街,没有好玩的,也没有好吃的。对于那些前来游玩并大加赞赏的大人们是完全不理解。渐渐地,我好想有些懂了。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次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陆游途径西津渡时,曾对渡口每日运送上千的兵源感叹不已。清代诗人于树滋所写的诗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来舟往的繁忙景观: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历代文人骚客在此休憩,并留下了广为流传诗篇,更为这条历史古街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津渡街是古老的,历史的,但同时它又是年轻的,现代的。古色古香的小路与房屋深处,不难发现一些极现代的元素。餐厅,酒吧,这些现代的场所,在这些古朴建筑的围绕下,更添一份风味。西津渡古街如今已经注入了时代的内涵,赋予了时代的活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慕名而来。
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这里发生了太多太多,历史上多少事情在这里发生,我们不可能一一了解,即使有所了解,也只是通过文字流传下来的罢了。只有亲自走一走,看一看,或许就能感受到古代文化的气息,感受到在这里发生的故事。
当你身心疲惫时,不妨来西津古街,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感受这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魅力。
【篇六:古街游记】
夜游七里长街,月色正明。
无白天时的喧闹,此刻的七里长街,幽寂冷清。
月亮很孤寂地在空中挂着,稀稀落落的星河之下,血色灯笼在檐下轻摇,白天下的雨珠从房檐上落下,一声一声,机械单薄地敲击着青石板砖,像川端康成的文风,寥寥却细腻。
鲍氏大楼白墙黛瓦,在黑夜中有些模糊不清,门户紧闭,竟联想起古代时的千金小姐,在终日不见外人的闺房里缓慢地度过一生,对于朦胧的夜色中,是否也望月向往门闩外的世界?是否也像郑愁予笔下的那样,心如孤城?褪尽了千百年来的枷锁,于是我,终于可以自由地立于长街的月光之下,此应庆幸。
雕花古戏台仍是精巧古韵,可惜了不见水袖青衣,不过想来,仍痴古戏曲的人当很少罢,多喜欢那些电子摇滚真正能静心听一曲琵琶的都是极少的,心浮气躁的喧闹中,“弦断有谁听”,难觅知音。月色之下,捻粉仍唱,水袖空甩,却落一地凄凉。
古街的尽头,是串场河畔,水波粼粼,漾驰整片星河,这难得的宁静。远处隐隐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尖锐的车哨声,那些喧嚣与躁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像一团糊浆,包裹了整个意境,无法挣脱。
我只能回头,咫尺的灯,便觉得是遥遥了。
不因孤寂,惟念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