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六年级作文>做蓝领,还是做白领?
做蓝领,还是做白领?

【篇一:做蓝领,还是做白领?】

蓝领,指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资收入者。印象中的蓝领,总是拿着差不多的的工资养家糊口,可以说是社会中最为基础的职业;白领是指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员,如管理人员,政府公务人员等薪水较高的职业。

最近看到一篇关于蓝领的新闻,我深受触动。新闻说的是山东某村一批电焊工凭借着过硬的技术,举家移民澳大利亚的事。看到这件事,我就想,如今这个时代,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干一门技术含量较高但收入多少与辛苦程度成正比的一份蓝领职业呢?现在的大学生一出校门,就想做企业管理人员,或是政府公务员,因为这是一份体面的工作,且不那么累。这种思想使得国家白领工作人员的数量一下子增加了不少,导致国家蓝领技术人员空前缺乏,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随着这个问题的扩大,国家便想方设法提高蓝领的工资待遇,有些大学生又想去当工资高的蓝领,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家长还是不同意,原因是蓝领工作虽然工资高点,但必须辛苦付出,况且在父母一辈眼中这个职业不那么体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想应该是“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传统思想仍主导着整个社会。当今社会,人们并没有因为蓝领工资的上涨而普遍认同这一职业,包括一些工资相对较高,技术含量也高的人员。因为他们所处的待遇与白领不同,一个白领拥有他所处在这个企业的保险,以及其它很多社会保障,而蓝领只能拿到现金,没有过多的社会保障制度。尽管他们之中有人工资很高,但个人在工作时还是没有相应的养老金,以致蓝领工人教育他们的下一代为争当白领而努力奋斗。

我认为中国社会对于阶层的划分太过严苛,唯有读书好,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有一块很好的敲门砖去做既不苦也不累、工资又较高的白领,而不屑成为技术含量非常高的蓝领。所有的现象都折射出了中国现在面临的危机。如果我们不改变想法,那么未来中国就会出现一批又一批没有动手能力、没有职业技术的所谓高学历者了。

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白领,更需要蓝领。职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够适应这个社会,能让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立足生存,并促进社会发展的,就是好职业。

【篇二:是番茄还是枣子】

5月21日上午,我们小记者来到了麦河农业种植基地。这个蔬菜种植基地和其他基地有很大区别,一般的蔬菜种植基地都在农场或者有很多种植大棚。可来到麦河农业基地时,它却是在一个工业区的顶楼。这让我一下子来了兴趣,好想去探探究竟。

来到顶楼,方先生热情的招待了我们。接着,就是方先生关于农业发展的讲座了。在讲座前,方先生给我们看了很多日常的蔬菜种植照片。当屏幕中出现一张结着红果子的照片时,现场有位小记者大声说“这是枣子”,只听到在场的爸爸妈妈一阵笑声。方先生连忙解释,这其实是番茄。

好吧,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很多蔬菜是不认识的。我吃过它,但是真的没见过它是怎么长的,这应该就是城市中长大的我们的共性吧。在方先生的介绍下,我真的认识了很多平时餐桌上的很多蔬菜,也清楚的看到它们长在地上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接着,我们来到了顶楼的气雾栽培大棚,在里面真实的看到了蔬菜是怎么长的,它在气雾栽培箱里科学的种植过程。

最后,我们每位小记者还都尝试在气雾栽箱里培种植了一棵青菜。原来小小的菜苗需要夹在海绵里,然后露出根,放进气雾箱。这一过程需要特别小心,因为小青菜苗还很嫩。希望,我种植的小青菜能长得大大的,棒棒的回到我们餐桌。

今天的活动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也让我对农业种植有了新的认识和全新的了解。

【篇三:喝水还是可乐?】

水,净化身体,“百利无一害”;可乐,一时痛快——那短暂的甜,“百害无一利”。而喝水就像阅读经典名著,喝可乐就如同碎片化阅读的一样。那么碎片化,到底是什么牛鬼蛇神,能使当今社会人的生活逐渐分离肢解呢?

碎片化即为某个完整的事物变得分割、零碎。现代的生活碎片化,是由于电子产品或是人类本身。碎片化阅读和碎片化信息逐渐侵入了我们的生活中,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它的利与弊。

碎片化信息正在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动荡不堪,它让一切都支离破碎。碎片化阅读也如同细菌般迅速侵入精神世界。现如今,真正用心的阅读已变得如凤毛麟角般弥足珍贵。碎片化的信息、阅读已如开了闸的洪水,一泻万里,一下子冲垮了我们原本完整的精神家园。

若是碎片化继续泛滥不停,那么我们传统经典的阅读文化将被分崩离析。它摧毁了经典,改变了阅读方式,使我们缺乏深刻的思考,这必会导致传统流失和无根文化的发展蔓延。我们的思维由于碎片化阅读而停滞不前,让我们无法进行深度阅读来获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为了看清“传统”与“现代”间的区别,我们可以分别看看:

传统阅读——手捧图书,在书香横溢中用“眼”去享受、用“心”去揣摩。那一字一句中的风趣奥妙,让身心灵魂都在书海中放松。

碎片化阅读——在空闲之余,快速地浏览一遍各种各样的窗口信息,或令人一笑而过或片甲不留。资讯信息量广泛而多,但这使人们看到过多无用信息和谣言,还让人们不再有深入思想的动力。

由此可见,碎片化阅读的确有利,却遗憾地有弊大于利的状况。

碎片化阅读不是天马浮云,而是有根可寻的现代社会“大BUG”之一。社会变成了只是一味追求利益与效率的机器,它使社会人变得渐渐浮躁、焦虑不安。而“碎片化”就是这种“社会人”的精神产物。

阅读,是为了助长思考、熏陶精神、多多益善、精益求精。而碎片化阅读,虽使阅读范围扩大、更快捷、使生活更充实,却也免不了种种弊端。

回到最初——那么你究竟是想喝水还是喝可乐呢?如果问我,我回答的是:两个一起,相辅相成。若是只喝水,平淡无味,有时嗓子也会疼;如果只喝可乐,会破坏人体机能。而若将传统经典与碎片化阅读结合在一起读,那才是最佳组合。

作为一名00后,我想要将咱们大中华的老传统和现代发展融汇贯通,形成可口的糖水,它会让人受益匪浅。

【篇四:还是纸书好】

迫不及待地扯开塑料薄膜,小心翼翼地摊开书,阳光洒满书籍的扉页,一股奇异却讨人喜欢的气味弥散开来——这便是我对一本纸书的美好印象了。

不必说微微泛黄的书页而显出的厚重年代感,不必说风格各异的装帧方式引人驻足,单是那封面,就够惹人眼花缭乱了。记得我读过的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火红的外皮,像是汇成的鲜红血河,又像是象征着坚强勇敢的革命火焰在熊熊燃烧。正中间是作者肖像,虽颓废却难掩其英气。可电子书呢,不说压成那么小一张,还模糊不清。电子书总没纸书给人的震撼大。

虽然网络上有亚马逊、当当等电子书籍媒介,可网络上的书还是纷杂的。有次我就在公交车上瞄见一个人刷着网络小说,速度之快,令我咋舌。想必他也只是过过瘾罢了,记得有个人感叹,生活在信息碎片的网络时代,让他连本名著都没耐心看了。倒不是瞧不起网文,毕竟给了许多人创作机会,可质量确实令人堪忧。

电子书有着方便快捷的好处,却也有伤眼费电的坏处。纸则不一样了,与电子书颠倒了,还更多样化。在一本阅读刊物里看到,有一家公司,把树种子密密地印在书页里,待书看完,又可种下,成长的过程缓慢,也让人明白节约用纸的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从前辈那流传至今,可一本电子书也许随着手机废弃而消失。当面对着盈盈一握的手机的空虚时,是否也曾想过塞满整个书柜的满足。一本纸书,有着可以伴人海枯石烂的神奇魅力,它有着家书般的情感寄托,它是珍贵而充满回忆的,书上的某个脏脏的手印,某段有感而发的批注,总能唤起片刻温情。

科技不断进步,与传统进行摩擦,纸书会被电子书替代吗?不会吧,无论怎样的进步,始终不能冲刷去传统中的永恒味道。

【篇五:写爸爸还是写妈妈】

开学第一周的双休日,老师布置作文的题目是“感谢”。想不到我在写这篇作文时,引起了爸爸、妈妈的一番争执。这件事说起来还十分有趣。那是个雨天,午饭后我开始写作文。题目的横线上填什么呢?我想了想,爸爸是一家之主,明天又要外出打工了,就写爸爸吧!

“作业多吗?”爸爸走过来问我。“写作文呢!”

“题目是什么?”我腼腆地笑了,没有回答。

爸爸低头一看,“不行!不行!别写我,写你妈妈。你妈很辛苦啊!”

听了爸爸的话,我把“爸爸”改成了“妈妈”。

妈妈在厨房听到了我们的谈话,“什么爸爸妈妈的,给我看看。”她拿起作文本,看到作文题目是《感谢妈妈》,连忙说:“傻丫头,写你爸爸。你爸常年在外,吃不好,睡不好,明天一早又要走了。还是写你爸爸吧!”妈妈说的都是实话,为了我们这个家,爸爸在外打工七八年了

于是,我又把“妈妈”改成了“爸爸”。妈妈搓搓手说:“哎!这才对。”说完,妈妈又去厨房忙活了。爸爸朝我摆摆手,低声说:“别听你妈的,还是写你妈。你妈一个弱女子,要种田、喂猪、养蚕、采茶……多不容易啊!我明天就要走了,家里全靠你妈。听话,就写你妈,啊?”

也许爸爸对我说的话被妈妈听到了,妈妈又走过来温和地对我说:“你爸爸明天就要去北京了,要到下半年才能回来。这篇作文就写你爸,算是为他饯行吧!”

外面的雨还在下,爸爸催我写妈妈,妈妈催我写爸爸,这叫我怎么写啊!我看看爸爸,又看看妈妈,忽然眼前一亮,有了!

他们一起凑过来,看见这个题目——《感谢我的爸爸妈妈》,都笑了。

外面的雨渐渐小了,停了。太阳慢慢地出来了,暖暖的,照着我的脸,也照着我的心。

【篇六:硅基思考还是碳基思考?】

在大脑中植入一个芯片便能记住一整个图书馆的知识,这是几十年后的地球。毫无疑问,人工智能为人类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了方便,它代替了人类完成了很多不可能,然而,人类却是地球生命的主体。这个时代需要的到底是硅基思考,还是碳基思考?

就像美国公司总裁库克所认为的,无需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要担心的是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因而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的确,硅基思考存在一些限制,而这些限制却是人类发展的必需品。

硅基思考是不灵活的,它的思考一如既往地遵规守矩。它不能谱写《第十交响曲》这类的震撼乐章,也不能绘画出炫丽夺目的璀璨《星夜》,更不能梳理出一本完整的《时代简史》。因为它的生命格局注定由人类操控,往哪儿走,怎么走都是一场意料之中的棋局,没有波澜起伏,没有惊心动魄,更没有脑洞大开。

此外,硅基思考没有细腻的情感,酸甜苦辣它不懂,七情六欲它不解。它没有“为赋新词”的少年愁,没有“白发搔短”的家国愁,更不可能有对时代停滞不前的思绪和愁虑。碳基生命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文明,在它的身上不能很好地展现。结合龙应台的话说,硅基生命会在低垂的枝丫下弯腰走过吗?会在一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来时怜悯地避过吗?会在电梯门打开时谦抑地让开吗?这些道德品行它都没有。

不仅如此,硅基不会自省,它不懂什么叫做自己,始终秉持的原则是人类的完善修理。可以说它的一切都基于人类,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它缺少了一套自我改进的思维体系。碳基生命会“吾日三省吾身”,会“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些都是价值观、判断力的表现。他们通过自身的判断明白是非对错,做出相应的价值选择,随后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这是一个最有趣也是最复杂的时代,个人微机、全球网络、微博、微信……充斥着碳基生命的世界。当“纳须弥于芥子”不再只是一个比喻时,当时代的需求不再只是“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而是运用知识甚至创造能力时,对于这个连硅基生命都在激烈竞争的时代,作为碳基的人类还有什么资格不思考,否则硅基生命取代碳基生命绝不是危言耸听。

所以人类需要思考,需要的是有深度的,有创造力的,有超越这个时代勇气的思考。因为这样的思考才是有效的,否则只是一种“反熵”行为。苏格拉底作为唯心哲学的奠基人为雅典人民进行“精神助产”,他把哲学“从天上送回人间”;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用仁义、礼信为儒家学说张立四维。他们的思考是时代进步的不竭动力,在他们学说的滥觞期里,思考的潮水汹涌而来,推动着时代文明的小船,使之在时光的银河里越行越远。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硅基思考,还是碳基思考?答案显而易见是后者。这个世界终究是被碳基生命所主宰,不要因为人工智能的方便而失去了人类本身思考的能力,更不要因为“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而羞于思考。毕竟碳基思考才是时代的必需品。

热门推荐
1中考作文
2尝试让我更开阔
3从这里开始
4新篮球
5哥哥伴我成长
6《蓝色的树叶》读后感
7一件难忘的事
8妈妈的生日作文
9春风
10“天才”与“蠢才”
11朋友向前冲
12别了,旧时光
13认识自己
14我家的家风家训与家规
15咖啡杯
16父亲的教育
17改写《题西林壁》
18与“她”一起走过的日子
19风雨中,你教会我微笑面对
20嗝神
21秋的脚步
22爱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
23我偏爱写诗的荒谬
24街角的早点铺
25蜕变
26美丽的春天
27第一次放风筝
28我的两个洋朋友
29带上梦想上路
30我的自画像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