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四年级作文>擂茶的由来
擂茶的由来

【篇一:擂茶的由来】

Hi!大家好!你听说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吗?你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哪儿吗?它就在我没美丽的家乡——湖南桃源。如果你来到了我的家乡桃源,可一定要品一品我们家乡的特产——擂茶。滚烫的擂茶,色香味俱全的压桌,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关于擂茶的由来,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呢?据说擂茶最开始的名字叫“三生汤”,为什么会叫做“三生汤”呢?还是听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相传,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带兵南征五溪蛮,路过我的家乡桃源的乌头村时,当时正是盛夏时节,暑气蒸人。马援的部队里大都是北方人,由于水土不服,一多半的士兵上吐下泻,染上了瘟疫。马援将军自己也染病卧了床,只好在乌头村扎营休息,并派士兵去找医生。士兵找来当地的一位老婆婆,听说她说能治好这种病。马援让老婆婆赶紧开药治病。谁知老婆婆并没有开药,而是吩咐士兵找来生姜、生米、生茶叶;砍来山楂树,把山楂树削成长两尺、粗两寸的棒;再找来用岩石打造的石钵。老婆婆把生姜、生米、生茶叶放到石钵里,让士兵用山楂棒擂成糊糊,再把糊糊倒进滚烫的开水里用棒和匀。一锅又黄又黑的汤就做好了。老婆婆让马援和染上瘟疫的士兵每人喝上一大碗,蒙头蒙脑盖上被子睡一觉。没想到士兵们出了一身大汗,打了些许喷嚏,瘟疫就全好了。

由于这汤是用生姜、生米、生茶叶这三种材料制作而成,士兵们就把这神奇的汤叫做“三生汤”。

后来,人们又在汤里加入了花生、芝麻、黄豆等原料,喝汤时还配上了各种好吃的压桌,天长日久,就演变成了今日的擂茶文化了。

【篇二:十二生肖的由来】

你们知道小小的老鼠为什么在十二生肖之首的故事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有一天,玉皇大帝发布了一个通知:“我要选十二个动物来位列十二生肖,按顺序来排。”

老鼠和猫是好邻居也是好朋友。它们听到玉皇大帝要选十二生肖,猫就对老鼠说:“我们一起去参加十二生肖吧!”“可以呀!”老鼠说。“可是我一睡着就醒不过来了”,猫说。“没关系,你睡你的大觉吧!我会叫你的。”老鼠立刻说。

第二天,天刚刚亮,老鼠以为时间不早,怕迟到不能参加十二生肖排名,就先跑了,把答应猫的事甩在脑后了。

一路上跑啊咆,突然后面传过来“哞哞”的叫音,老鼠被吓得坐到了地上。哦,原来是牛伯伯呀!牛伯伯问老鼠:“你去干嘛呀?”老鼠心想:“如果我告诉它,我是去参加十二生肖排名的话,它肯定跑得比我快。”于是,它心里打起了一个坏主意,就反问牛伯伯道:“那你去干嘛呀?”牛伯伯说:“我是去参加十二生肖排名的,难道你不知道吗?玉皇大帝昨天发了一个通知,每一个动物都可以参加十二生肖排名,但是只有十二个名额,先到先得。”老鼠心想:“牛跑得这么快那我肯定追不上,怎么办呢?哦,对了,我可以骑在牛背一起去呀。”于是老鼠就对牛伯伯说:“那我就为你唱一首歌吧!”接着它就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发出任何声音。牛伯伯竖起耳朵听啥也没有听见,就对老鼠说:“你唱得是什么呀?我怎么一点都没有听见呢?”“可能是你的耳朵离我太远了,根本没有听见,要不让我骑你在背上,靠近耳朵唱吧!”

牛伯伯答应了,于是老鼠就爬上了牛背靠近牛耳朵吱呀吱呀地唱了起来,牛伯伯听得可开心,于是跑得更快了。不一会儿跑到报名处,看到报名处还没有其它的动物到达,于是老鼠立刻从牛背上跳了下来,得到了第一名。玉皇大帝还亲自为它颁发了奖章。

得到奖章的老鼠开开心心地回家了,可是猫就蹲在门口恶狠狠地看着它。老鼠才想起来把答应猫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撒腿就跑了。所以从那时起来,猫就把老鼠当作了敌人,发誓要把老鼠抓住吃掉来。

【篇三:春节的由来】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等,还有一些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下面让我说说“年”吧。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年12月30日,年都会到村子里吃人,它跑得比风还快,叫声比雷还响。

有一次,一个外地人来到一个村子里,一个人都没看见,他自言自语的说:“大白天的怎么一个人都没有”。他走到一户人家门前敲了敲门,问有没有人在家,屋里的老人听到敲门的声音问“是谁呀?”他回答:“我是外地人,路过这里想借宿一晚。”老人看是一个年轻人就开门让他进去了,他问老人家大白天的怎么一个人也没有,老人家对年轻人说:“我们这个地方有一种怪兽叫做年,每到12月30日晚上都回到村子里捉人。”年轻人听老人说完,忙告诉老人家,你们不用担心了,我知道年怕什么了,年怕三样东西,一样是红色的火,一样是火炮,一样是对联。老人听完,召集村民们,告诉他们这三样东西,村民们听完后,有的到家里拿对联粘在门上,有的在铁盒子里面生火,还有的把鞭炮挂在棍子上,到了春节的时候,年来到村子里,看见家家户户都有红色的东西,撒腿就跑了。

终于到12月30日,年再也没吃到东西了,最终被活活饿死了。这就是年的来历。

【篇四:客家擂茶】

我是蔡瑾涵,客家人。客家的传统美食有很多,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客家擂茶”了。我奶奶是制作擂茶的高手,每次有客人来时或者是吃多了各种肥腻的食物时,总爱露一手。最有趣的还是它的制作方法,下面我给你们讲解讲解吧……

首先,要准备的食材是真多呀:茶叶、艾叶、生熟花生、芝麻、小赤豆、红豆、黄豆、荷兰豆、长豆、各种青菜等。准备好食材,拿出“武器”:擂钵和擂棍,将准备好的茶叶、艾叶、生熟花生和芝麻倒进擂钵里,再加入一点水。然后奶奶两腿夹住擂钵,双手握住那又长又粗的擂棍,顺着一个方向不停的磨。看见奶奶磨了很久,我总是问:“奶奶,好了没有?”奶奶总是笑着说:“要磨得烂点、磨得久点,更好吃点。”于是我只能耐心地等着了。大概磨了30分钟,奶奶才停了下来。只见那擂钵里的东西全部给磨得变成了绿色,像一团绿色的“烂泥”。奶奶又将这些磨好的“烂泥”倒进煮好的开水锅里,然后再煮开。这时,一股特别的清香钻进我的鼻子,让我忍不住地咽了一下口水。

接着,就是要拿个小锅,将小赤豆、红豆、黄豆放进去煮。煮好后再用锅放点油来炒一下,奶奶说这样更香点。于是我又不由自主地咽了一下口水。

再接着,就是炒豆和青菜了。

大功告成,我们早就拿好大大的碗装好米饭,等着菜上桌。我们拼命的往里面勺菜,再勺上几勺擂茶汤,然后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一大碗还是给我吃完了,摸了摸肚子,舔舔嘴巴,真满足啊!

奶奶常说:让妈妈赶紧学会做客家擂茶。它不仅是客家的传统美食;也是一种美食文化;它还有止渴、开胃、清热和美容的作用。

同学们,这就是我家乡的美食,你们也想吃吗?欢迎来我家做客喔!

【篇五:锅底灰擂茶】

Hi!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种美味的擂茶——锅底灰擂茶。

锅底灰擂茶和其它擂茶一样,只是在里面加了一些黑乎乎的锅底灰。锅底灰能吃吗?你听了一定会大吃一惊吧!记得我第一次看到妈妈在擂茶里面加那黑乎乎的东西时,惊奇地问:“妈妈,这黑乎乎的东西是什么?脏兮兮的能吃吗?”妈妈笑着对我说:“这叫锅底灰,在咱们老家又叫锅抹烟子,是烧柴火的烟在锅底结成的灰,高温消毒了的,一点也不脏!”我听了妈妈的话,半信半疑,妈妈连忙给我盛了一碗,说:“不信你尝尝!”我端着这深灰色的擂茶,喝了一口,嗯,味道还不错,别看它样子难看,可是喝起来甜甜的,清凉清凉的,喝起来舒服极了!接着,又吐出舌头,一看,哇!真的一点也不脏耶!妈妈说的真对。

妈妈告诉我,关于锅底灰擂茶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以前有一位将军,他的士兵得了瘟疫,所以他带着他的士兵在桃花源休养。当地有一位老婆婆知道了这件事,便给他的士兵一人准备了一碗擂茶。士兵喝了老婆婆的擂茶,病居然全好了。原来这里面放了锅底灰。为什么放了锅底灰就好了呢?哈哈!偷偷告诉你,锅底灰其实是一种中药,在中医里叫做百草霜,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治好士兵的病,多亏了它哟。

小朋友们,你们也一定是第一次听说吧!哪天有机会我们一起分享美味的锅底灰擂茶吧!

【篇六:桃花源擂茶】

你品尝过有名的桃花源擂茶吗?如果没有,我就给你说说吧!保证你会迷上桃花源擂茶的!

关于我们桃花源擂茶,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相传,建武23年盛夏,马援将军和他的部队来到桃花源,因水土不服全都染上了疾病,桃花源人就给马援他们做了一种“汤药”——擂茶,他们喝了擂茶后顿时好了,真是“药”到病除啊!

这个既能当药,又能当饭吃的擂茶原材料就是生姜、茶叶和芝麻,先把它们擂成擂茶“脚子”,要喝擂茶的时候,就挑上一勺擂茶“脚子”放入碗中,用开水一冲,美味的清水擂茶就做好了。此外,还可以配上满桌花花绿绿的“压桌”哦!随便吃上一口“压桌”,尝一口擂茶,嗯——,满口的芳香怎么也去不掉;第二口,你可能尝到生姜、茶叶和芝麻混合后的甜美;第三口,你就可以尝到大自然纯正的美味。碗中的擂茶喝完了,你的目光可能还会停留在那个盛满擂茶的擂钵上。

一年四季,我们桃花源人最喜欢在夏季喝擂茶,人们农忙完后,从田间地头回到家中,冲上几碗擂茶,配上“压桌”当午饭吃。热乎乎的擂茶喝下肚,豆大的汗珠从每个毛孔里冒了出来,顿时神清气爽,精神抖擞,什么热气呀、疲乏呀、烦恼呀……全都跑到九霄云外啦!

如果你来到我们桃花源,想尝尝我们的擂茶,就告诉我们热情好客的桃花源老乡,老乡们准会让你喝上正宗的桃花源擂茶哦!

热门推荐
1谈谦虚
2与父同行
3帮妈妈做家务作文
4乌龟
5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
6共享时代,道德先行
7青瓜的自述
8海洋历险
9妈妈的眼睛
10难忘那充满鼓励的目光
11学无止境
12我梦见又举行了一次跳蚤市场
13我最敬佩的老师
14我们家的“三个鬼”
15家乡的春节
16可爱的兔子
17路就在脚下
18文明在我身边
19
20第一次钓鱼
21我家的鱼缸
22盛开在心田的微笑
23学游泳
24给妈妈的一封信
25我敬佩的人
26温暖的伞
27美景就在身边
28诗韵端午
29护蛋行动
30我的哥哥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