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初一作文>曾经被我忽略的暖心
曾经被我忽略的暖心

【篇一:曾经被我忽略的暖心】

唉!我拎着张76分的数学期中模拟卷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边百无聊赖地踢着石子儿,“咕咚”一声石子儿落进了下水道,我再在四周看了看,再没有石子儿了。讨厌!连石头都欺负我。到了小区门口,因为立冬已过,所以天沉了下去,我无奈抬头望天,只见一片乌云悠悠飘来遮住月亮,我踏进家门。

吃完饭,作业还未写完,已经快十点。我小心翼翼捧出那张卷子,正想订正,忽听见一阵水声,好似在嘲笑我的无能,我不禁愈加烦躁怒火中烧,推开房门,大声吼道:“水开小一点行不行?”一语既出,却未觉轻松,像一块大石头压在我心口,憋得我喘不过气来。十点二十分,作业终于写完了,正准备上床睡觉时,却想起袜子还没有洗,我万分不情愿地走向阳台。

在阳台上,我愣住了,一双绿色的袜子饱含着水晾在盆子上方,未拧尽的水“嘀嗒嘀嗒”落入盆中,正是我刚刚洗澡换下的那双!

我疑惑地踱着,是谁这么好,帮我洗好了袜子呢?推开卧室的门,看见妈妈还没有睡,赶紧问:“妈,谁帮我洗的袜子呀?”

“玉玉呀,”她说,“你做完作业还要洗袜子很累,就帮你洗了。”妈妈回答道。

我看着睡得正香,眼睛还有些发红的玉玉妹妹,心中涌进一股暖流。

“她刚刚帮你洗的时候,水开大了,还被你吼了一顿,哭了好久哩。”妈妈在一旁补充。

我满心愧疚,准备拉了窗帘上床睡觉,正巧看见那片乌云仍然遮着月光,但是它旁边的星星却扑闪着大眼睛。是了,那就是手足亲情,虽然不如月光明亮,却也一直在旁边默默地支持着你。一次考试失利算什么,一片乌云又算什么,只要心里有一盏亲情的暖,这些皆会烟消云散。亲情,亦可暖了寒冬里一颗受伤的心。

【篇二:重拾被忽略的汉字文化】

打开中华文化的历史画卷,可以看到层出不穷的文化奇迹,从先秦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到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隋唐五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宋代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西游记》,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一直到近现代,中华文化延续不绝,广产精品。但是,近几年来,她去哪了?

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以及一系列外来文化的入侵,导致中华文化传承的中断,甚至于汉字书写意识越来越淡薄,英语的学习比汉语还重要,疑难字很多人都不认识……中华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远得我们都找不到她了。

但是,仍有些人在发展之路上不断重拾中华文化。2013年8月16日晚7时许,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退休语文老师夏老师在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发现电视屏幕上打出的句子有语病;为确认自己的判断,夏老师通过网络回看《新闻联播》,结果证实自己没有看错。随后,夏老师在自己的QQ空间发帖,对发现的《新闻联播》中的语病做了详尽的阐述,并对此做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中央电视台代表中国的形象,是不应该出错的。夏老师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深思,去学习。

还有,近年在央视电视台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危机,文化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要么在沉默中死亡。因此,央视果断采取措施,通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口号“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呼吁我们要正视中华文化传统正在断流的危机。不论是个人、团体,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要时刻提醒自己中华文化正面临着危机,当然更需要很多挽救中华文化的英雄。

一杯清茶,一盏青灯,数十本厚厚的史书,“最美浙江人”吴海京穷尽十年光阴为《资治通鉴》续记;西安“关中大书房”的老板,魏红建在时代洪流中执着坚守……他们都为之付出了行动,甚至倾尽自己的一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英雄”。

我坚信,在时代的发展中,国人一定会重拾山河,找回我们的“文化之母”。

【篇三:曾经被我忽略的白发】

我喜欢和奶奶呆在一起,却厌烦她的唠叨,每一件事总要讲上五六遍才安心。

小时候奶奶和我说再多的话我也会认真地听下,记下。可是,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厌烦了她的声音,只会冲她吼:“够了,这些我都懂都知道了,不要再说了。”她那时应该很伤心和失望吧。

有一次我生病发烧住院了,爸妈工作忙,便是奶奶一个人照顾我。

我那时每天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还难受吗?要不要吃点水果,或者喝点水?”

或许是生病了,我便直接对她说:“你烦不烦?”

她的手一顿,便什么也不说了。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真的不孝。

那次生病,病了很久,我渐渐地发现,奶奶每天的唠叨变少了,奶奶只是静静地坐在一旁看着我。

到了出院那天,奶奶在帮我收拾东西,一边收拾,一边对我说:“要好好照顾自己,身体坏了,奶奶除了心疼,什么也帮不了你,你也长大了,跟奶奶不亲了……”

我的心涩涩的,朝奶奶看了一眼,发现她的头发已经半白,背也弯。我突然跑过去抱着她,喊了一声“奶奶”,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我那一天才发现奶奶老了,不,应该说是更加得苍老了,只不过以前被我忽略了。那头白发刺疼了我的眼和心。

奶奶的唠叨原来是那么的温暖动听,我要多陪陪她,不知道她哪天就离我而去了,只留下记忆空存于脑海。

多陪陪长辈吧,也许就在某一个瞬间,他们就老了。

【篇四:曾经被我忽略的虾】

人的一生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事,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亲手为我剥好的虾,但这宝贵之事却曾一直被我忽略。

近日的一次傍晚,我在家独自吃着晚饭,正咀嚼着鱼肉时,忽觉喉咙一阵刺痛,一愣便知是卡着鱼刺了。我急忙奔进洗手间,捣弄半天终于取出了这根“罪魁祸首”。可与此同时一个小小的疑问涌现在我的心头:“为什么在我小时候吃那些比鱼更坚硬的虾和螃蟹时都没被卡到喉咙呢?”我经过一阵沉思,终于在记忆深处找到了答案,往昔的画面一一铺展在眼前。

每当父亲买了虾回家,运用精湛熟练的厨艺炒好了之后,就会大声招呼:“吃饭了——”我一听到这期盼已久的声音,便急忙扔下手中的纸笔,一蹦一跳地冲进饭厅,坐上椅子。那刚刚出锅的虾近在眼前,带着轻轻的热气和宝石般橙红发亮的颜色涌入我的视野,让人感到太阳般的温暖,鲜香的气息弥漫向四周,此时我觉得这饭厅宛如“欲界之仙都”。在我迫不及待动手之前,早有一双宽大温暖的手伸到我的碗前,同时爸爸的声音宛如天籁:“你吃,我帮你剥。”这可让我高兴坏了,像饿虎扑羊一样,赶紧吃了这虾。父亲却似乎对这美味不为所动,他轻巧地先拧下虾头,又用宽大的手指一次性地拈去虾的五对腿,轻轻翻转便将虾的三层壳悉数褪下。面对难剥的尾壳他的招更是妙,一手捏住剥好的地方,另一手用指尖掐着尾部与身子的连接,猛一发力,便把这壳与身子完美地分离。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般熟练、流畅,没有一丝多余,且剥出的虾极其完整,就像是虾自己脱去了衣服一样。最后他还不忘把虾在汤中一蘸,保证虾又鲜又香。

我也曾问过父亲为何自己不吃,他总是笑着说:“我以前吃太多了,现在不想吃。”我听罢也便带着“知音难遇”的遗憾把虾独占了。

这个“谎言”欺骗了我许久。时至今日,迟钝的我才如梦初醒,明白了被我忽略许久、毫无怜惜地吃进肚里的虾和虾中蕴含的更为深刻宝贵的东西,这是沉默又伟大的父爱的冰山一角。从今以后,我将一直铭记这些去了壳的虾,它们是世界上最美好的食物。

【篇五:我曾经忽略了那一声声叮咛】

奶奶是乡下人,土里土气的,活像个“乡巴佬”。每次奶奶到我家来,都会带着红枣和花生,这些东西早已使我厌恶了。奶奶走后,这些东西不是被冷落在一旁,就是当垃圾扔掉。

一次,爸爸到火车站去接奶奶,我是极不乐意,无可奈何地跟去了。我在一旁呆呆地站着,爸爸推了我一下,提醒道:“你奶奶来了。”我抬头一看,一位白发苍苍,穿着老土的老人,手里提了个蛇皮袋,满怀笑意地朝我走来,她故乡的泥土耐不住寂寞,也跟着跑来了。

到家后,奶奶还没来得及坐下,就打开那脏脏的,鼓鼓的蛇皮袋。可想而知,奶奶拿出了一袋红枣,一边递给我,一边笑着说:“今年的红枣个儿大,又甜。邻居家孩子常来树下偷,我就在那守着。”奶奶话音刚落,我早已不耐烦了,将红枣往地上一扔,生气地说道:“谁爱吃你这破东西,我要麦当劳,你能给吗?”说完便气冲冲地跑了。

自从那次以后,奶奶每每碰到我,活像见到老虎似的,远远地躲开了。她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回乡下去了。而我却若无其事的样子,依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直到第二年秋天,我和爸爸到乡下去,无意间看到墙角放着一箩红枣,我满脸疑惑地问:“爷爷,这枣怎么不吃呀!”爷爷平静地说道:“还不是你奶奶,她说什么枣又甜又营养,那什么麦当劳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她知道你会来,特地打了一箩筐,等你来吃。”顿时,我感觉我的心颤动了。我仿佛看见奶奶在那棵枣树下守了多少个日头,经历了多少风吹日晒;我仿佛看见奶奶拎着重重的蛇皮袋,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到火车站;我仿佛看见奶奶在客厅里低下头,默默地叹息……

啊!奶奶的所作所为,远远超乎了我的想象。她做的这些图个什么?还不是她那小孙女的高兴。而作为奶奶孙女的我,却给予了她一次沉重的打击。

红枣,花生看似平凡的东西,却装着奶奶辛勤的汗水,却富含着奶奶像红枣般甜甜的爱,却表达着奶奶深沉的心意。

我忽略得太多太多,我正在忽略,我还在忽略,不!我不能再忽略下去,我要将我曾经忽略的一片心意,永久地珍藏下去。

热门推荐
1小学的春节作文
2劳动节作文
3停电作文
4我的慢车时代
5伴我一生的引航者
6叛逆
7金凤凰
8参观广东省博物馆
9等待中的笑颜
10我带您走书香园
11看世界的情怀
12未来的世界
13捕鱼记
14难忘的一件事
15《李白的故事》课前演讲
16美丽的玫瑰花
17中秋遐思
18说“中秋”
19重回军训时光
20我的乐园图书角
21师恩难忘
22家规家风
23青春期的我们
24有一种色彩属于我
25春雨
26闲的艺术
27美丽的油菜花
28致老师的一封信
29以澄澈之目观世界
30战争中的孩子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