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理性的极端】
自从人类一脚踏入信息时代的大门后,日益进步的科技将人的理性发展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中,冰冷的机械被赋予了近似人的外表与思维,而这个时代也在某种程度上将人变得更像了无生气的机械——人们像计算机一般死板地思考着自己的目的与利益,而人所独有的那份感性却愈发淡薄。
曾几何时,世上多了一批又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他们来说,思考只不过是运行既定程序一样,重复着满足自己利益的过程。苹果公司的总裁库克认为:“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库克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如今贵为“造物主”的人类反倒越来越像自己创造的物件,不禁令人哑然失笑。理性固然促进了人类的繁荣,但当人走向理性的极端,便会成为按照固定逻辑生存的行尸走肉。
理性的极端必将会导致矛盾,而感性则恰是缓和摩擦的润滑剂。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若每个人都按照冰冷的思维去漠然地行一切有利可图之事,那么结果一定是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而限制,平衡这一切的枷锁正是人类的道德观念,人的感性认知。人只有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明辨是非,同样,正是因为同情心,才能将每一个个体连系起来,在危难来临时,形成众志成城的集体。
尽管如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好似无形的高墙,我们仍然能避免走向理性的极端。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了被冷落已久的感性。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呼吁重塑社会价值观,培养道德观,那些机械思考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定会减少。在思考,处事的时候,我们不应仅仅简单地去判断是否有价值,而应更加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当我们因他人的苦难而感同身受时,当我们因某些社会恶习而“见不贤则内自省”时,这些切身体会到的情感让我们有所作为。与其淡漠地冷眼旁观,不如设身处地地思考去如何解决问题。互相扶持,互相帮助,这也正是孱弱的人类能发展壮大的理由之一。
也许世界并不尽善尽美,但我们仍心存希望,慎思笃行。机器的冰冷本应服务于人的温暖,理性本应该是构筑美好社会的基石,而不是让人日渐疏远的隔阂。在这个尚存一丝温暖的时代,我们更应珍惜感性的力量。
【篇二:工具理性之拷问】
计算机、人工智能、数字时代……这些时代的关键词如今大有“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大趋势。曾听闻作家李敖从不看电视、以保有独立精神的保守抗拒,但凡人没有这种极端的操守,全人类都被卷入的思考方式还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它能带给人类什么?工具、手段,毋庸置疑,也即是通常所谓“有用”。人们不怕工具,因为工具出自我们手中;我们有绝对的掌控,至少绝大多数人都如是认为。千禧之际的多利羊后,世上可有数十亿分之一的人类血脉是源于“克隆”?诚如高科技的苹果的总裁库克,也大敢宣称“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
人坚信自己对工具的专制,却往往忽视反作用力——工具对人思维的异化,即库克最担心的“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卡夫卡百年前预言的“异化”,即将在计算机时代被赋予新的意义——工具理性超越“手段”,成为“信仰”。“人性本善”的孟子对人的秉性有充分信心:人有“仁、义、礼、智”四端。可当今的信仰危机、精神迷茫不得不令人拷问那个现代的梅菲斯特——工具理性,你将把人性引向何方?你将三观、品德置之何方?
此时,工具理性具有的程式化本质将愈加呈现。当机械唯物主义这样的思潮愈加主流,我们渐渐发现,工具所代表的科学,竟与宗教同化了。当认识论陷入程序的泥淖,当代人的精神开始愈加极端化。于是一本当代小说写道:大约2025年的未来社会,一位痛苦的清醒者在密闭压抑的房间中,用两只喇叭同时不断播放贝多芬的《“锤子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和《大赋格》,都是极为艰涩不悦耳的富含对位交织的曲子,象征着可怕的错乱……
工具理性,你能给人类一条出路吗?
不必再拷问了,先人已帮我们回答之。上述的贝多芬作品,错乱下却是螺旋上升般超脱至崇高艺术境界;对理性深入思考的康德,在其体系的最后亦以《判断力批判》将出路引向美学文化。可见最好的出路之一便是以文化人,不为物使,从而破除计算机式思考的执拗。手段不是世界的全部,而更如黑格尔所主张的,万物皆有能动性,某种情况下,自由的出路恰是反现实中物。毕竟,人是有权且有能力合理运用他们的理性思考的。
请相信人类的思想,它们会以美学、文化的方式平衡好精神自由与工具理性——这一对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既非专制又非异化地在这个计算机时代处世。
【篇三:理性与感性】
理性与感性,往往是相对而言的。在我们每个人性格当中,都具有理性与感性,理性居多,那么他就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智的人;感性居多,那么他就可能是一个过于看重情感的人。我并不评判究竟是理性好还是感性好,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要合理的把握二者。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些鲁莽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说“你太冲动了”,这就是理性暂失的表现,这个时候往往感性占据了高端,我们可能会凭借一些自己的情感去做出一些我们自以为是正确的事情。比如我们常常所说的“抵制日货”,尤其是在钓鱼岛事件之后,很多所谓的“爱国群众”走上街头,打砸日系汽车,甚至打伤车主。请问这种抵制对日本来讲有何危害?我们伤害的是我们自己的同胞,损害的是我们自己的财产,这种看似是爱国的行为其实就是一时的冲动。
阿伯拉德曾经说过:“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的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为。”所以说,我们在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万万不可失去了理智。那么感性的认识是不是就没有用了呢?当然不是,感性使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第一认识,世界的美都需要我们去用心灵感知,如果没有感性,那我们的心灵便会变得枯燥乏味。
总而言之,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方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篇四:做一只理性的“小猫”】
世间万物,只要你用心去看、去想,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比如我们课文中学过的一则漫画,就让我们从小猫照哈哈镜这件事中得到了启示。从前,有一只可爱的小猫,来到哈哈镜前照镜子。它先走到了凸镜前面,发现自己威武庞大,它心想:“哇,我这么强壮,肯定连狮子都能打败!”不由得手舞足蹈、大摇大摆起来,心里得意极了。可等它来到凹镜面前时,看到瘦弱的自己,它马上泄了气,心想:“天,我现在连老鼠也打不过了。”它马上变得垂头丧气,心里沮丧极了。
看完这则漫画,我得到了启示:小猫在自己的身影被放大时,就自信满满,得意忘形;而在自己的身影被缩小时,就悲观失落。这说明一个问题,小猫没有真实地评价自己,不能正确面对“好”和“坏”,老是被镜子而左右。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自己,考试时,考100分就十分骄傲自满,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而考得不好时,就十分自卑,干什么的劲头也没了,再比如,自己被夸奖时就飘飘然了,而被批评时就很沮丧,用妈妈的话说,我一点都不理性。这种表现的我,可能也像站在了哈哈镜前的小猫,不能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吧。
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就会变成另外一只小猫,不管照什么哈哈镜,都不会失去自我!你说我行吗?
【篇五:我们更需要理性爱国】
面对钓鱼岛事件,大家众所周知,日方非法购岛,这种行为是不公道的。国内的一系列抗日游行运动,已是达到了高潮阶段。面对国人的爱国感情太过于高亢,而发生的一些不理性的行为,我想说:我们更需要理性。
随着钓鱼岛事件的不断升级,引发了国人对日方的不满,各地纷纷出现了砸日产车的事件,有的人甚至把自家车(日货)都砸了,显出自己的“爱国情怀”。面对这种头脑发热的行为,有的人竟然引以为骄傲。但是,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这种行为会给社会带来多少负面影响吗?有的人认为,砸的是日本车,关国人啥事?可你是否想过,这日本车也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汗钱买的啊,花的可是中国人的钱。虽然日方的行为不公平,但是有政府来处理。而你砸了花人民币买来的日本车,这种不理智的行为只会破坏中国经济,还会有什么好处吗?难道砸车,日本政府就会放弃钓鱼岛了吗?我们要理性爱国,抵制日货不一定是销毁日货。
记得我在网上发过一个帖子,标题是:你怎么看待抵制日货?有很多回帖,大部分人的意见就是坚决不买日货,有的人还说:“杀光日本人,光复钓鱼岛!”还有人甚至说,中国往日本投几个核武器,日本不得乖乖的把钓鱼岛送来啊。……国人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我们永远忘不了那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不可饶恕之罪,我们不能忘记国耻。然而,现在这个社会需要的是和平,孰不知打仗苦的百姓啊。所以我们更需要理性解,不能盲目。
日本人最想看到的就是中国内乱。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国力不断增强,使周边大国不满,暗地阻碍中国,我们的敌人不只一个。但我们最强大的敌人不是日本,而恰恰是我们自己。想想看,如果能够战胜自己的盲目,理性发展我们的国家,使中国变为发达国家,日本还敢觊觎我们的钓鱼岛吗?国人还用游行抗日吗?如果想爱国,那就好好学习,为国家做贡献,所以我们要理性爱国。
我们要理性爱国,不能盲目,在不破坏国家经济、秩序、法律道德的前提下爱国,坚决不做损人害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