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初三作文>炊烟袅袅升味浓情更浓
炊烟袅袅升味浓情更浓

【篇一:炊烟袅袅升味浓情更浓】

若干年后如果我能有幸再瞧见一次真正的炊烟,一定会想到奶奶第一次领我到老家的大灶那天下午。

老家的灶台是最老式的那种,用未经烧制的毛坯砖,依傍着大炕连着炕洞的一端,齐齐整整的砌了。干净又整洁的石灶台坐立在地上,从高到低的调味盒整齐地放在右边墙角;刷得锃亮的炒锅放在灶炉上,没有一点油渍,泛着亮光,在锅的背后就是一根连接锅底与屋顶的烟囱,在与锅底相平位置的烟囱上挖一个小口,方便添柴火和鼓风。烟囱与墙壁之间有能容纳一个人的空间,那还放了一个小板凳,这就是我的工作位置,至于锅前掌勺的重任,当然是轮到我奶奶担起。虽然屋中也有更加简便现代化的煤气灶,但只要到了什么重要的节日,比如清明、春节等必定会用那口大灶,奶奶说,大灶做出来的东西才有乡情味儿,让人怎么也忘不了。

然儿最让我难忘的可不是什么美味佳肴,是每每让我呛得眼泪直流的罪魁祸首——炊烟。烟往往伴随着火而生,而火往往直接关系到一锅饭菜的好吃与否。于是,负责生火的我往往都要紧盯着灶中的火苗,木材不够了要赶快添,火势不够还要用力鼓动几下风。此时炊烟就毫不留情地通通涌了上来,但总有些烟任性地不从烟囱走上去,非要上前糊我一脸,欺负我这个老实人。一顿饭下来,流了多少眼泪不说,一出厨房,就被家人一顿好笑,说我那脸和木炭一个色,叫我小煤球。那时,我可真有些讨厌这炊烟,让我这么难堪。

可炊烟又有它可爱的地方。小时候,我到了过节的时候就满村子乱窜,每次都要等到日薄西山时才肯回家,远远瞧见烟囱中冒出的炊烟,我就能想象到晚饭的美味;若再走进些,闻到炊烟中的草木清香和灼烧的味儿,就好似将那美味吃进了口中。我赶忙冲进灶房,大声地问一句“奶奶,今天晚上吃什么?”你猜奶奶怎么回答,她会说:“你用鼻子猜猜吧!”这可难不倒我,炸丸子、炖牛腩、蒸南瓜、煎锅巴……这些菜名从我口中鱼贯而出,你要问我怎么猜出来的,那味儿早就混在炊烟里飘了出来。记忆中的炊烟,一直是暖暖的、浓浓的,能在几米开外溢满你的鼻腔,有一股人情味。

老家的灶台上烹饪的可不只是一日三餐,更是人情冷暖。在同一屋檐下,人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心灵手巧的主妇们会对任何进入厨房的东西精挑细选:柴火要是从田间地头拾来的,这些柴禾火燃起来火焰足,还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和泥土气息,猪肉、鸡肉要买跑地的,肉质会更细腻鲜嫩,菜要挑嫩的,炖汤用的藕什么的却可选老些……这些条条例例饱含着主妇们对家人的爱与牵挂,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更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劳做归来的男人、游学归来的浪子、玩耍归来的孩童,只要回到家中,就能在炊烟味中尝那热乎乎的一顿饭,心也就跟着变暖了。主妇们在灶前忙碌时,忍耐着烟添柴时,也把对自然馈赠的感激、对土地的牵挂、对家人的爱通通灌入在饭菜之中,随着炊烟袅袅升起,传递给四方。

老家拆迁,那个粉皮脱落,泛着黑的大灶就那样消失在我的生活中,但炊烟依然从各式各样的屋檐上袅袅升起,伴着主妇的忙碌,充盈家人的生活空间。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时光荏苒,可我依然会念起老家的大灶,因为它告诉我:

炊烟袅袅升,味浓情更浓。

【篇二:炊烟】

昔日的黄昏后,在寂寥空旷的天空下,总是飘散着那若有若无的炊烟,小屋里早已摆好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

而今,我打算亲自做菜。菜场里,父亲陪我挑菜,对于一个不经常下厨买菜和一个双手不沾阳春水的两个人来说,菜市场真的太陌生。喧闹的人群,熙熙攘攘的菜摊。我们只挑到大个头的莲藕,在买排骨的时候,父亲顺便还要了几根葱,摊主也没有要葱的钱。

我们迎着暮色赶回家。把排骨放在刀板上时,流露出一股很浓的血味儿,手心里还留着点儿,用水冲也冲不掉。红色的肉软软的,黏黏的,任谁也不会把它和煮熟了的肉来联想。当夕阳透过窗棂投下最后一抹霞光,肉已经入锅了,开水煮一分钟后,也就有了味儿,再放入高压锅中压几分钟。莲藕很硬,不用力切切不动,母亲总是担心切到手,让我悠着点儿。当然还要准备好黑木耳与大枣,枣儿已经被我边切葱边偷吃只剩下三、四颗了。

一个电视的功夫,出锅了。天已经黑了半边,再想做别的佳肴已经晚了。不过,可能也正因为没有了其他的美味,才觉得仅仅有这简单纯朴的美味也是如此令人期待。桌上炊烟枭枭,简单的一饭一汤,围在小桌上吃,倒让这个家更其乐融融。

不同于往日,偶尔的几句餐中谈话,伴着笑,心却是静的,气氛是柔和的,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细细品这道汤,这是我的处女菜,虽然它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色泽,难以忘怀的味道,但它的平凡似乎让我们想起了什么。

也或许这就是家的味道吧,虽然不同于母亲的菜,但却很温馨。

【篇三: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时间又匆匆的流逝,走的那么无影无踪,就像荷叶上的露珠,滑落到水里的瞬间,那么干脆。不经意间翻开旧时的日记,回忆依旧在,只是少了几分喜悦,多了几分忧伤。我仿佛又看到了她,我最尊敬的人:外婆。她又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着身上的灰尘,理理指甲中草渣,然后静静的坐在老屋下,眼睛凝望着门口。时间往往过去,他依然坐着。春天时,淡月笼沙;夏天时,星光闪烁;秋天时,阵阵凉风习来;冬天时,薄暮冥冥。母亲和舅舅走在回家的路上。母亲说,那时最希望上完晚自习,饥肠辘辘的走回家里时能望见自家屋顶的炊烟,厨房内温和的灯光,点亮了他们,他们又恢复了活力,兴高采烈的冲回家中。

其实,外婆并不擅长煮饭。但很奇怪,她很会煮粥,玉米粥、小米粥、红糖黑米粥…一年365天,几乎餐餐有粥,但粥的味道,内容天天会变,粥香永远飘的最远,那关爱的温度温暖了母亲他们,外婆总是坐在靠近厨房的那个角落里,捧起一个白净的晚,外婆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咽下,他更关注不是为自己夹菜,而是为子女不停的添饭夹菜。每当做这些时,她的表情十分喜悦。

如今,我的母亲,外婆的女儿也总是为我们做饭,为我们做粥。每当我饥肠辘辘时,母亲总是会推开我的房门,笑着说:“开饭啰!”我也总是兴高采烈的奔向餐桌。一缕缕炊烟伴随饭香飘向远方。

无论母亲多忙,她依然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们做一顿饭。

而我也总随母亲去看望外婆,外婆依然爱做粥,每逢过节时,外婆总是会忙里忙外为我们做饭。那动作,那姿势,俨然一副大厨样。我看着外婆问道:“既然外婆做那么难说,你们为什么还吃的津津有味?“妈妈笑着说:“因为饭里满含着爱、温暖、芳香。”

又恍惚觉得,有一缕炊烟在眼前袅袅升起,炊烟伴随饭香,里面满是爱、温暖、芳香。我仿佛看到外婆坐在屋檐下,守候着自己的子女;又仿佛看到母亲忙碌的做着饭,炊烟吹走了饭香,吹白了母亲的头发。这炊烟,我感谢你,你是我生命的初源。

【篇四:炊烟牵动我的情思】

涓涓细雨,掠过远方的山峦,撒向池塘,惊动了闲适的鱼儿,他没有停下,挤进轻掩的木门,敲响了老屋,打散了炊烟。

春回大地,在饥渴的大地千呼万唤后,那一场春雨,为人们带来恩泽。天暗下来,家家都亮起了灯,开始在灶台上做饭。他看起来很笨重——铺砖抹泥,半天就能做好。诺大的台面上还有很多位置可以来做菜。在每家每户的灶台上,基本都会有一个大塑料瓶里腌的咸菜,那是奶奶自己腌的,煮鱼、炒菜、炖肉,抓上一把,都是一绝!特别是拿来做鱼,再放点辣椒,汤鲜甜鲜甜的,是现在市面上卖的咸菜不能媲美的。灶台上面,还会摆上土地公公,灶王爷。到了节日是要拜的。

灶台是一家幸福的体现,用灶烧饭,得要有人配合。妈妈煮饭,爸爸烧柴。有时妈妈火要大,有时要小些,火就着干柴一个劲的往上窜,满屋子的柴火烟。到我大了些,发现如何烧好柴也是一门学问,如何用最少的柴,烧最大的火,都只得实践后才明了。饭菜再柴火逃窜下沸腾,掀开锅盖,白色的浓雾伴着柴火香迎面扑来,屋子顶上炊烟袅袅,营造出一个让他乡游子思念的家。

把饭菜端上桌,回去盛饭。竹筒里的饭被烧的比较干,可饭里却带有一种让人魂牵梦绕的柴火香!那锅边边上的饭锅巴是妈妈的最爱,更是“顶级”的美味,焦黄酥脆,那香气,馋人!

夜里,妈妈自然地把碗放进灶台慢悠悠地洗,我在旁边陪着,娘俩聊着些有的没的。厨房只留下了一盏灯,橘黄色的灯光把擦洗干净的灶台、摆在上面的油盐酱醋全都抹成一片微醺似的淡黄。这些点滴虽都是家常小事,却也平淡温暖。

如今啊,连最偏僻的山村也都换上了煤气灶,屋子顶上不再有饭点的炊烟,叫游子如何思念,心中只感落寞。用煤气灶煮饭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煮饭再也不是夫妻两人配合出来的菜肴;城市的厨房不比乡野,比较小,妈妈嫌我在厨房碍事,就连择菜也得到一旁;大功率油烟机把热菜的香味都吸走了,再也没有从前边煮饭边期待的乐趣了。煮饭只成了生活所需,米饭再没了柴火香,没了人情味。

如今,担心奶奶身体,已经很少让她做咸菜了,灶台依旧在那,没拆,冷着。乡间,还有几家人在烧柴?但窗外蒙蒙大雨,不见炊烟。

【篇五:炊烟升起的童年】

有人说,童年的雨天最是泥泞,却是记忆里最干净的曾经。走过了人生的几个阶段,蓦然回首,最让我怀念的,竟是我无忧无虑的童年。而袅袅炊烟,是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那时,上学前班,下午还没放学,我的肚子便饿得咕噜噜地响,赶紧飞奔回到我家。学校到家有二里地的距离,我只用十分钟的时间就跑到了村头。这时,炊烟袅袅升起,我欣喜,因为我妈肯定又在给我做好吃的了。什么炸麻叶,韭菜鸡蛋盒子还有蒿子馍馍……还没弄好我就用我黑乎乎的小手去拿,我妈总是佯装生气地说道“慢点,有没有个女娃样!”我总是置若罔闻,继续吃我的。每次我都把肚子吃的圆鼓鼓的,然后跑到村东头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这时,老妈总是叫住我,让我拿一些吃的去分给我的小伙伴们。邻居家的奶奶,常年一人在家,孤苦伶仃,儿子对她不闻不问。妈妈每次都把做好的好吃的盛一大碗给那个奶奶送去,有时她在忙活,便会差遣我送去。

常说“上的厅堂,下的厨房”。母亲用一手好菜滋润着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客人来了吃完后也无不叫好。母亲在生活上省吃俭用,从不苛待子女,友善睦邻。

除此之外,母亲给我最深的影响就是人格上的了。她虽然学历不高,却懂得很多人生道理。她时常教育我们:“妈不求你们能出人头地,只求你们能做个诚实的人。”母亲也总是用她切实的行动影响着她的每一个子女。

长大后,家家盖了新楼房,灶台被砍了,大家都用起了煤气,天然气。炊烟已很难再看见了。母亲说“煤气炒的菜没有灶台炒的好吃。”我也这样觉得。每每买来一袋的麻叶,兴高采烈地吃,结果令人大失所望,少了一股炊烟的味道,少了一股童年的味道,少了一种母亲的味道。

我此生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啊,我梦里袅袅的炊烟啊,还有我最亲爱的母亲,像艳阳一样,一同在我的记忆里,照亮我的悠悠那些年,照亮我的漫漫人生路……

热门推荐
1手机迷
2故都的秋
3五一劳动节作文
4我喜欢生活
5迷人的秋天
6春之景
7海边遐思
8妈妈,您辛苦了
9他让我如此美丽
10此心永恒
11真人CS活动体验
12令我惭愧的事
13关于错别字的作文
14
15春日江南
16结就是力量
17暖冬
18忙碌的身影
19我爱故乡
20我想长大
21爱与不爱
22海市蜃楼读后感
23压岁钱的故事
24奇怪的电话铃声
25找春天
26珍藏一路春光
27我最喜欢的小动物
28在图中与在途中
29游迪士尼乐园
30真实的自己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