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餐桌上的谜底读后感】
【餐桌上的谜底读后感】
杨胜宇
孩子是家庭的宝贝。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这自然成了家长们的头等大事。
《餐桌上的谜底》就是讲的就是一位智慧妈妈的教子故事:“我”羡慕邻居家每天晚上的大鱼大肉。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了,去问妈妈,邻居为什么每天都有大鱼大肉吃呢?妈妈把“我”带到一个建筑工地,向工头要了一块土方让“我”挖,“我”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挖完。妈妈领了20元,买了鱼和肉,把早已没力气的“我”背回家去。吃着辛苦一天才换来的鱼和肉,“我”明白了邻居餐桌上的谜底——吃苦。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联想到爷爷常对我说的话:“小亏不吃吃大亏,小苦不吃吃大苦。”爷爷常说,孩子很小时,父母让他吃点苦是好事。如果父母承担了孩子的责任,虽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闹与纠缠,但是却剥夺了孩子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这其实是很大的危害。古代孟子也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意思也是一样的,都告诉我们要善于吃苦。《餐桌上的谜底》一文中的妈妈不正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吗?
不只有中国才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国外也是。美国男孩子12岁就会给邻居或自己家里修剪草坪、送报,赚零花钱;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学习。这样既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又不耽误学习。只有从小经受了这样的教育,孩子才会获得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俗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千年前,古人就知道“吃苦教育”。现在我们更应该执行这种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才能使华夏文明更上一层楼。
【餐桌上的谜底读后感】
童钰晗
星期日,我闲着无事干,便从书柜中随手拿了一本《心灵鸡汤》,翻开了书本的第一页,映入我眼帘的是《餐桌上的谜底》一文。看到这个标题,我不禁心生疑惑,为什么题目要取名为《餐桌上的谜底》呢?算了,不管这么多了,先看看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吧!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小男孩,他非常爱吃肉。有一天,小男孩问妈妈,为什么邻居家的桌上总有鱼有肉?妈妈并没有正面回答他。一个星期后,妈妈带着孩子来工地挖土方挣钱。妈妈带着孩子拼命干了一天活,挣了20元钱,买了鱼和肉。吃饭时,孩子终于懂得了邻居餐桌上的秘密,那就是吃苦,凭自己的劳动来挣钱。望着疲惫不堪的妈妈,孩子眼里流出了两行滚烫的液体。
文章读到这里,我知道了父母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不惜燃烧掉了自己的青春,时间,精力,体力。他们,为了使家庭变得更美好,为了让孩子生活更幸福,不惜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所以我又懂得了一个道理:“父母的爱”是世间不可缺少的情感!正如文中的那位母亲,她,为了孩子,就算挖土方的手磨出了泡,就算衣服湿透了,就算体力已经透支了,她也咬牙坚持下去,用自己柔弱的双肩,为孩子撑起一片爱的天地。
看到这位母亲我就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她为了我和妹妹操碎了心。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从不言累。有时我或妹妹身体不好,她比自己生了病还着急。除了带我们看医生,还很精心地照顾我们,有时甚至彻夜未眠,但只要我们身体恢复了,她比谁都高兴。
现在,我彻彻底底、明明白白地知道了,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更是纯洁的!
【餐桌上的谜底读后感】
向柏瑞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瞧见路边脏乱的工地和辛勤忙碌的工人,闻到了路旁饭店令人垂涎三尺的香味,我又一次想起了《餐桌上的谜底》这篇文章。
文中的主人公——“我”,每天都闻着邻居家飘来的肉香,非常羡慕。有一天,“我”忍不住问妈妈:“他们为什么每天都有鱼和肉吃?”妈妈并没有说话,只是带“我”去了工地干活,干了一天,又苦又累,“我”筋疲力尽,都没有力气走路了。妈妈背着“我”回家后,我吃着辛苦挣钱买的鱼肉却不识滋味。“我”最终知道了“餐桌上的谜底”是什么。妈妈告诉“我”:“这叫吃苦,孩子。”
空说道理,不如让其亲身体验。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方式却不同。有些父母过于溺爱,结果自己的儿女一事无成;有些父母过于严厉,结果自己的儿女彻底绝望;有些父母严慈相济,可却没放手让孩子去亲身体验,结果儿女还是没有成功。怎样的教育最好呢?我想,《餐桌上的谜底》一文中的妈妈就是一个典型范例。如果她只是对儿子说:“因为他们有干活”,作者会有那样的领悟吗?绝对没有。文中的妈妈带领孩子去工地干活,自己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挣钱的不易,她让孩子在实践的过程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人如果从小接受到这样的教育,就会获得去实践的想法和行动的力量。
空说道理,不如让其亲身体验。尽管体验并不会一帆风顺,可能受伤,可能没有成果,但有领悟就是最大的收获了。
【篇二:《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终于读完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战线拉得真的得很长,由于我的感情经受不住这样的跌宕,越到后面,越觉得心情压抑而痛苦。似乎我就是维特的朋友威廉,这就是给我的信,而我就这样眼看着一个朋友的生命消逝,而无能为力。
很多读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人都觉得维特是个疯子,无论是对生活、对爱情,还是对死亡。然而我,爱维特,崇拜他的人格和情操,还有他诗一样的气质。越是爱他,越是痛心!就是这样,人要是不那么死心眼、不那么执着地去追忆往昔的不幸,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对现时处境泰然处之,那么人的苦楚就会小得多,维特也不会死。人们往往因为执着而苦恼,最令人苦恼的是得不到又放不下的爱情。
维特是那么的充满艺术气质,他热爱大自然,只有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他才会觉得他的`灵魂充满奇妙的欢乐,感到温馨和幸福。他也爱书籍,可是远比不上他对自然的爱。他觉得惟有自然才是无穷丰富的,惟有自然才能造就伟大的艺术家。他爱孩子,在孩子身上他能感受到天真无邪,似乎能远离现实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只有在自然中,在与孩子一起时,他才是快乐的,我感受得到他的快乐,并渴望他永远快乐下去。
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快乐,因为总有他厌恶的人。某些稍有地位的人对老百姓总是冷冰冰地采取疏远的态度,他们似乎以为接近老百姓有失他们的身份;还有一些浅薄之辈和捣蛋的家伙,他们做出一副降贵纡尊的姿态,好在穷苦百姓面前更显得鹤立鸡群。不管是因为他平民的出身还是因为他对百姓的同情,他有这样渴望平等的心和对平民的尊重也是值得敬重的。他对现实认得很清,他知道人与人之间并不平等,也还不可能平等,但仍然认为那些以为必须远离所谓群氓以维护自己尊严的人,同那些因为怕吃败仗,所以见了敌人就躲起来的胆小鬼一样,应该受到谴责。在那样的时代,也反映了青年的追求。
【篇三:《森林报夏》读后感】
当今,我们对大自然越来越陌生了,缺乏最基本的认识,这部《森林报》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大自然这个有趣的环境,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探索它的奥秘吧!
这部《森林报》是由著名作家维比安基写的。这本书分成四个部分《春》、《夏》、《秋》、《冬》,组成的。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夏》因为夏讲了很多很有趣的动物和植物,动物有:凶猛的老鹰、胆小的松鸡、形态可拘的大灰熊和忠实为人们服务的小狗……我最喜欢的就是《夏》里面的打猎第二章了,打猎讲述了一个猎人带着他的两条卷尾巴猎狗和另一个猎人比赛打猎,这一个猎人有许多机会却没有把握住,而另一个猎人开了五枪,这一个猎人已经清楚的知道了另一个猎人最少已经有五千克野味了,这时这个猎人的好运才来。他捕获了两只野鸭和一只松鸡,但是坏事有降临在他身上了他的一只狗丢了。这时他的一只狗叼着一只松鸡回来了这只狗给主人挣足了面子。
《森林报夏》是一本非常好的看的书,它的内容丰富多彩。下面我就给大家简单的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吧:
夏统治的'森林,满眼都是壮实的大青大绿的树。池塘周围野鸟啁啾。夏是喜怒无常的、方才天上还挂着洁白如雪的白云,和白晃晃的太阳,树林里山禽在啄果,苔原上草木连天,转眼间闪电打在枯树上,活生生的火苗便舔上了灌木和草地……
我看完《森林报夏》之后,心中激动万分。因为这本书里面,写了很多篇人救动物,动物救人的故事。还有被吓死的狗熊、驼鹿对战,赢者为王。还有受了骗的琴鸡、好奇的大雁……
所以我们要保护动物、爱护动物。什么动物不让打,就不能打,更不能不遵守法规。也不能乱砍树木,树是鸟儿们温馨、可爱、舒服的家,我们不可以随随便便就砍伐树,我们要像爱护我们家里的人一样去爱护、呵护它们!
最后,我想对同学们说:“从现在起,我们要保护树木、爱护动物,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位文明小卫士吧”。
【篇四:《森林报夏》读后感】
在《森林报》的夏季篇里6月、7月、8月分别被称为鸟儿做窠月、雏鸟出世月和结队飞行月。
先说说动物们吧。鸟儿们开始孵蛋了、树林中的居民们都给自己造了各种各样的房子:雕的窠最大、戴菊鸟的窠最小、长尾巴山雀的房子住着最舒服、森林里还有许多大公寓、猞猁是个“夜行大盗”、“六只脚的鼹鼠”其实是一种叫蝼蛄的`昆虫、鱼儿新孵化出的孩子数不胜数、小熊洗澡时很有意思、一只山羊吃光了一片树林。再来说说植物吧。矢车菊会“变魔术”、俄罗斯正在进行大面积绿化、黑麦长得已经有一人高、夏末又有铃兰开放、早熟的马铃薯使土地“变黄”、栎树、杨树、梣树、桦树、榆树等十六种乔木和十四种灌木最适合绿化。最后,再来说说狩猎和“林木之战”吧。麻油饼是钓鱼最好的饵料,这样可以钓到鲫鱼、鲤鱼、鲈鱼、棘鱼和海马、打猎时最好带上猎狗,还可以打猛禽。“林木之战”中,白杨和白桦打败了云杉,取得了第二年作战的胜利、第三年,云杉在白杨和白桦的压迫下坚持战斗,取得胜利、第四年,云杉和白杨、白桦打起了持久战。
《森林报》的夏季篇让我懂得了很多平时在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让我开阔了视野、懂得了更多,真是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