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高二作文>“微”言大义
“微”言大义

【篇一:“微”言大义】

微言,何者?问诸圣人,则曰:“静也,渐也,细也”吾悦然而归。

微者,精也。

凡精小的器物,都是经过时间的磨砺与精心的雕琢的。七八十年代的电脑还是一个“大家伙”,一台电脑的主机构件需要一间房子才能容下,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更新,主机的大小逐渐变小,衍生出了“一体机”、“笔记本”、“掌上电脑”。而这个缩小的过程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苹果公司便生动的诠释了这一点,苹果公司要求新一代的iphong6手机的厚度能够再薄1毫米,工程师们夜以继日的研究,耗费了苹果公司几千万美金,最后得以实现。

可见,微者,精也。这是对完美的追求与行动的坚持。

微者,渐也。

防微杜渐,一个我们熟知的词语。意思是要防止事物的滋生,渐变,而后果的严重也是之前无法预见的。“防微杜渐”用在中国食品行业领域是再合适不过了。苏丹红、福尔马林、三聚氰胺……中国食品行业在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上着一堂又一堂“生动”的化学课,早一点发现,早一点制止,早一点取缔,这些黑作坊也就难以存活了。我们也就不会见到令人心疼的“大头宝宝”了。同样,部分官员的腐败也正是一只小苍蝇变成了贪腐大老虎。

可见,微者,渐也。防止坏风气的滋生才有可能创建更明净的和谐社会。

微者,细也。

细节可决定成败,越是重大的事项,注重细节,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有谁会想到一个马蹄钉会与一个王朝的兴衰密切相关,谁又能想到仅仅是一只蝴蝶煽动了一下翅膀,却给人们的生活带了巨大的变革。跨栏运动员可能因为一个趔趄而错失一次夺冠的机会,科学家可能会因为一个数据而让卫星发射惨痛失败。同样的道理,一滴水可反射太阳的光辉,一粒沙能藏着世界的美丽。细小的东西往往藏着大世界。

所以,微者,细也。细节之处关乎大局。

“微”言出了它自己的大义。此乃“精者,渐者,细者”。只有懂了“微”的紧要,才可能做到完美,做到成功!

【篇二:微言大义,了悟人生——读《论语》有感】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假期虽短,可读罢《论语》,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抹去。

我最喜欢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可以这样说,忠恕之道是孔子发明的。子贡曾向孔子表达过两点愿望: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孔子当时就在子贡头上浇了一瓢冷水:“子贡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如果从个人来讲,要想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就应该从“忠恕”之道入手。“忠”道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习惯,但有些原则不一定为他人所接受,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本着尊重别人个性习惯的原则去适应化解,不能接受别的人的人说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应学会由人及己的方法。如果这样,就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是指在对待仁的问题上,即使是老师,也可以不与他谦让。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生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不过这是在一般情况下。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这是实现了把仁德摆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孔子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还领会不了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这是孔子有名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欢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学者看成消极的接受者。他强调,施教者要循循善诱,学者要积极思考。启发式的教育原则,乃是在学者有了迫切的求知愿望时,也就是他急于要做却做不成功,急于要说却说不清楚的时候,才给予开导和启示,使之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试验。

在不知不觉中,我已读完了《论语》,看似简单的一本书,竟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智慧。通过读《论语》,我仿佛穿越到几千年以前,也成为了孔老夫子的学生,坐在学堂里,听他讲解人生的真谛……

热门推荐
1真情在生活中流淌
2幸福与父爱相伴而行
3令我开心的一件事
4家乡的春节
5父亲的眼神
6家乡的果园
7雾的启示
8无声的感动
9童话故事
10写给老师的一封信
11我的缤纷世界
12我的心爱之物
13夸夸我自己
14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15我的“神厨”老爸
16缆车惊魂
17我学会了搭房子
18爱美的小美人
19相差一分
20我的暑期计划
21三国演义读后感
22春轻语
23别样的亲情
24秋天的礼物
25让我们的心灵开满鲜花
26饮酒其五改写成散文
27军训的感受英语日记带翻译
28生活中的一朵浪花
29我的校园
30那抹纯白的底色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