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星光熠熠,不断前进】
当生活的重担让所有人“侧身西望长咨嗟”时,你是否还能保留心中的一方净土,寻求一种属于自己的心灵力量?当物质追求充盈整个世界时,你是否还有勇气,去体味真挚的精神之光,让自己不断前行?此二者,皆出于“追星”之题。
有人说:“追星是对时间的浪费”可你可曾想过,追星其实可以为常人树立旗帜,成为心中的力量源泉?
星光熠熠,给予温暖正能量。动人心弦的乐声传来,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只吟心中乐,不闻躁世声”的陈楚生?“我不是一个有能力把自己折腾得风生水起的人。”他轻声说。“这个项目和公益是挂上钩的,钱会有一部分捐给山区的孩子,所以我才来参加这个节目”。“不争不抢,隐忍谦逊”是陈楚生的标签,他擅于为细节赋予意义,用真实诉说心灵的故事,用平和的心态推却万丈狂澜。自然赢得大众的欣赏他的粉丝团体表示:陈楚生符合这个时代对偶像的定义,他用自己的故事来讲给我们道理,他不焦不躁地静观人情事故,勇敢地面对人生磨难,他是我们一生的偶像,我们会努力成为他那样的人。
追星的意义瞬然体现,不必去靠近那颗星,因为我们可以在远处感受到他身上的温暖力量,不必走进他的人生,可我们仍渴望变得如他般真实而善良,由此借星光之余温,学习处世品质,照亮前行路途。
回望历史的长河,一身白色青衫,几点青墨点染,纳兰容若何尝不是人们的心灵的偶像?山还是一样的翠绿,水一如往昔般澄澈,只是多了容若风流而略显单薄的身影。“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写给友人顾贞观的话正道出对友谊的重视,忧伤但深情;“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对情感的执着在词中尽显,些许无奈但却温婉。视容若为偶像,我们也许只能怀着一种凡夫俗子的态度去揣度他作词时的心情,但我们可以在走近他的过程中充实自己,借星光之力,丰富个性学识,点亮前进灯盏。
然而,追星不是疯狂支持,尽花金钱,而是让我们理性地寻找心灵的寄托,给予自己动力。为了追星而跟踪偶像,违法犯罪的行为断不可取;为给偶像庆生而送百万大礼的做法也必须拒绝,理性追星方为上计。
夜空中群星闪烁,你依旧能找到心中那最亮的一颗。寻找心灵力量,体味精神之光。让我们一起学习处世品质、充盈个性学识,借星光之力,努力前进。
【篇二:只有不断追求才能成功】
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施鲁期伯里,是个非常好学、信念坚定和聪明的人。
因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所以达尔文的爸爸希望达尔文也继承祖业,因此,在他十六岁时就被送到了爱丁堡大学学习医术。
可是,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采集矿石和动植物标本。进入医学院之后,他依然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怒之下又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以后能成为一名尊贵的牧师。但达尔文对神学院的课程十分厌烦,他依然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听科学讲座,自学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
有一天,达尔文在郊外的一片树林里,围着一棵小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在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蠕动,他连忙剥开树皮,看见两只奇特的甲虫在迅速向前爬去,他立刻左右开弓抓在手里,兴奋地观察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他措手不及,随即把手里的甲虫塞到嘴里,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
看着这些甲虫,他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口中的给忘了。嘴中的甲虫受不了啦,便放出了一股辛辣的毒汁,把舌头蛰得又麻又痛。达尔文这才想到了口中的甲虫,把他吐了出来,得意洋洋的朝学校走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首次发现这种甲虫,就把它命名为“达尔文”。
看完达尔文的故事,感到有趣之余,也被他身上表现出的的那种执著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所感动。在我们的学习中,要学好各门学科,就必须要有达尔文这种执著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在遇到难题时,我总是有畏难情绪,自己不能主动地反复地去思考与练习,有时就直接跟同学要答案,有时静等老师来指导解答,或者干脆就空着不写了。读了达尔文的故事,就像警钟重重地敲响在我的耳边:探索、探索、不断探索……
《小学生不可不知的科学家》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又像一盏航标灯,指引着我努力向前,不断探索,争取进步!
【篇三:不断实践不断成长】
人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需要我们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而这些又源自实践。在劳技中心,我,我们收获得最多的就是实践这种精神。
它,就像航船上的指南针,指明了方向,只有去实践,才会从中领悟到成功的经验,运用经验,才有可能到达目的地。
它,是拉着风筝的线,只有去实践,从中得到经验,才会使风筝飞得更高更远。
它,是人心中的指明灯,只有去实践,去探索,才会走向成功的道路。
在这里,劳技中心,一群尽职尽责的老师教导着一群身处于青春花季中的少年少女。他们懵懂的眼神中泛着对未来的憧憬,对前路的渴望。而谁又知道前方是阳光璀璨的大道又或是荆棘崎岖的小路。为了让这群迷茫的少年少女们敢于去追求出未来,敢于去拼搏出成长,老师们奉献青春于此。
他们用细琐的小事,让我们获知,让我们清醒;
他们用精简的语言,让我们实践,让我们成长。
布艺课堂上,不懂针法的少年少女们,在老师的热心点拨下,缝制出别样的袖珍饰品。我们学会的,不仅仅是针法,更多的,是在实践中领悟出的真知——虚心、耐心、细心、专心。而这些又为我们的成长打下基础。
在食雕教室里,心灵却手笨的少年少女们,在老师细心的指导下,做出件件精美作品。我们得到的,不单单是做出作品的喜悦,无言的,是在实践中领悟出的真知——坚持、毅力、细致、完美。而这些又为我们的成长奠定基础……
在花一样的年华里,在雨水的滋润下,花一般的成长,花一般的绽放,而支持着的,只有不断地实践。
【篇四:生活需要不断奋斗】
人活在世上,整天忙忙碌碌的为了生活,我们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却需要我们不断的奋斗。
奋斗从心中理想而来。一个人若有了理想,想必会为了追求理想而努力奋斗。李时珍为了减轻世人的痛苦和让世人对草药有所了解,不惜花费十余载,铸造了绝无仅有的《本草纲目》;司马迁谨记历史,将历史一一记载下来,让后人对历史有所了解,让我们不再迷失方向,让我们的历史更加精彩。他不仅仅原封不动的照抄历史,还用精炼的语句,让我们不得不把它视为“史家之绝唱”。
奋斗从实现自我而来。当一个人徘徊在生命的十字路口时,不知是否放弃,庸过一生,还是应大步迈向前,去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在于一念之差。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家贝多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却饱受了时间的种种悲苦——亲人抛弃,他人歧视,朋友背叛,穷困潦倒,耳朵失聋……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把种种悲苦都化作了震撼人心的音符,随着音乐地奏响,随音符逝去。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也相似。身体的残缺,把人世间经过的一切用文笔记下,用自己的微笑和幸福度过剩下的春秋。
奋斗从绝不放弃而来。毛泽东主席说过:“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难。”是呀,试问全世界的人,有几个能做一辈子好事的呀?雷锋——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战士,都把他的心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举动虽小,感动之大。贴近我们的生活,用到的一些家用电器,如电灯,想必我们不会忘了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现在的一个小灯泡,随处可见的极其普通的小电器,但不知是伟大的发明家重复实验了几千次,选了多少材料,才能让世界变得明亮。他们都在于绝不放弃的理念,在于实现生命价值,在于造福人类……他们成功了,我们不仅记住了他们,也记住了他们那可贵的精神。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我们的生活需要不断奋斗。不怕一切困难,努力向前,为了心中那理想,去做能实现自己价值的事。
虽然我们没有发明家、音乐家那么伟大,但我们都能和他们一样为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奋斗;虽然我们不能像司马迁,李时珍他们那样流传千古,但我们也能实现自我;虽然我们不能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我们也能不放弃而去奋斗。奋斗,可使你的生活多一种味道。
【篇五:不断尝试不断成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的道路上,谁也不会一帆风顺,磕磕碰碰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说困境是一扇紧闭的黑暗的门,门外就是光明,那么开门的唯一办法便是在千万次尝试中找寻那把钥匙。不断地尝试收获的是喜悦,更多的是成长。
在破茧中长大
毛虫,将自己裹在千丝万缕中,从沉睡中苏醒。它面对着黑暗的世界,它不相信自己会被命运打败,面对无尽的挫折,他尝试着挑战命运。它想要挣脱这个黑暗的枷锁,于是它便用柔弱的头尝试冲破蚕蛹,一次,二次……我明白了:毛虫在不断的尝试中健壮着自己的体格,磨砺着自己的意志,终于破茧而出,变成蝴蝶在空中飞舞!
蚕的破茧成蝶告诉了我:我们在尝试中成长。
在飞翔中成长
老鹰之所以能在空中展翅翱翔,是因为它们在幼时就面临了一次生死的考验。鹰妈妈将它们一个个赶出巢穴,希望它们能在绝境中勇于挑战,通过自己的努力飞向希望的天空。终于,有一只弱小的雏鹰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展开双翅“扑!扑!扑!”,它成功了,它从死亡的边缘回来了,飞向了蔚蓝的天空!
鹰之翱翔蓝天,那优美矫健的身姿告诉了我:我们在尝试中成长。
在严冬中成长
冬天的风是刺骨的,东风用它的威力来逼迫万物臣服于它,只有梅花敢于反抗。在萧瑟的冬日里,梅花执着扎根于雪地里,生长在寒风中。它尝试与寒风做斗争,它用曲折坚硬的枝干来展示自己的坚强,它用那炫目的花朵诉说着自己的顽强。
梅花的独盛告诉了我:我们在尝试中成长。
脚下的路还很漫长,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就不要停下脚步;既然扬起了远航的风帆,就不要拒绝启航!让我们在尝试中成长!
【篇六:在重复中不断前进】
每天吃饭、睡觉、学习,在这种氛围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地重复着,时光却带领着我们不断向前进……
时光如此,我们生活中的好多事情也是在一种重复中不断向前,也需要在重复中前进。
不断重复,在重复中扎实基础。古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五六岁时母亲就督促他读书写字,天天练习,天天坚持,就是在这种不断重复中,欧阳修少年时就在文学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代风靡的李阳疯狂英语,其教学理念之一就是“重复”,重复到了脱口而出,为英语学习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础。不可否认,这种重复的练习是枯燥而琐碎的,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不屑于这种重复,但结果恐怕只会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须知,海市蜃楼、空中花园固然美丽,却因实实在在的根基的“缺席”,注定了它们只能是一场空虚。
在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追求上进,追求创新。是什么让我们有勇气去大胆创新呢?是殷实的基础。而创新,它基于基础,却又立于基础之上。西汉时,董仲舒在儒学的基础之上,对其加以发展,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主张,顺应了当时时代的要求,为汉武帝所用,创造了儒学的又一次辉煌。
创新要打破传统的束缚。鲁迅先生曾说过:“没有冲存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鲁迅先生正是凭着这种“闯将风度”,闯入了新文化运动,闯进了《新青年》,创新了文学,唤醒了多少在沉睡中的中国人!“踩着前人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哥白尼没有盲目地向前走,创立了“太阳中心说”,猛烈地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是的,要创新,就要打破束缚,就要有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魄。怎样才能去创新?我们需要带着一种“不满”的心理去看基础。基础固然重要,它也太浅薄。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载着不满的人类,向前进。
因为有了重复,我们夯实了基础;因为有了基础,我们才敢于创新;因为有了创新,历史才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