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初一作文>我看“未必”
我看“未必”

【篇一:我看“未必”】

在生活中,有许多前人提出的论点人们都认为是真的,一旦有人违背,人们就以此来劝诫,那么,前人的论点都是有道理的吗?我看未必。

生活中,许多人都认为"骑白马的都是王子,我看“未必”。首先,从表面来看,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唐僧,骑着白马,但他是一位僧人。还有抗金名将岳飞,他虽然骑着白马,但他是一名元帅。当今社会的人会包装自己,把他丑恶的一面遮掩起来,显示出他善良的一面。所以我们看人要看本质,不要看表面。因此,我们学会了看人要看本质,不要看外表。所以我认为“骑白马的未必是王子”。

生活中,有些人认为“好人都会有好报”,我看“未必”。曾在一篇杂志上读过这么一个故事,在某一个大学里,有一位学生想跳楼自杀,这时,他所在班级的班干部奋不顾身冲过去接住了这位学生,可最终导致他终身残疾。他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应该得到社会的赞赏。可是校方只是一次给了很少的赔偿金,这本是一个英雄的学生,最后却落得这样一个下场。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英雄帮受害者拿回了包,可受害者只是拿走了包,连声谢谢都没有说,英雄见义勇为,制裁了丑恶的人,可路边的人都围成了一圈冷眼旁观,他倒在血泊中也无动于衷。这一桩桩血的事例,让许多正义的人都不敢伸出正义的双手。所以我认为“好人未必有好报”。

生活中,有些人认为“损人利己”,我看“未必”。如在《今日说法》中,播了这样一段视频。有些人为了贪图利益,而想尽办法从境外往国内运毒品,然后卖给吸毒贩,但是吸毒贩吸多了毒会做出一些违法的事,甚至导致死亡。运毒品的人这样做虽然一时挣了许多钱,但是最后终究会被警方拘捕了。所以我认为“损人未必利己”。

生活中,有些人认为“名师出高徒”。我看“未必”。孔子一生有三千位第子,而成名的却只有72位。就拿宰予来说吧,他懒惰成性,整天昏昏沉沉的,就连孔子也叹声连连:“朽木不可雕也。”诸葛亮无论如何谆谆教诲,鞠躬尽瘁,刘阿斗也无动于衷,他依然是白费口舌。他留给后人的也总是那么一句话:“扶不起的阿斗。”可见,“名师未必出高徒。”

在生活中,虽然前人说的话都很有道理,但说的未必是真理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敢于提出质疑。

【篇二: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辩论会】

开始啰!开始啰!辩论赛终于开始了!

对方辩友一个个面部紧绷,神态严肃,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我有点紧张。再看看我方辩友,他们死死地盯着对方辩友,丝毫没有惧怕的感觉。

“请正方一辩阐述观点。”主席满怀期待地看着我们。正方一辩陈述:“汉代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所以我方认为‘开卷有益’。”说完,向我们得意地笑了笑,好像在说:听到没,多么强有力的证据呀!你们赢不了我们。哼!等会儿给你们个语言炸弹!我很不服气地想。“有请反方一辩!”我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就如你们说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既然是药,那也有良药和毒药,吃良药可以医愚,吃毒药就会害死人。”说完,我得意地给了那位正方选手一个微笑。“有请正方二辩”一开场,他就说得井井有条,着实惊到了我。“有请反方二辩!”没想到我方二辩说得更好!

自由辩论阶段,我方三辨激动地站起来:“我方认为开卷未必有益。如果看了不好的书,可能会做一些不好的事。”对方辩友也不甘示弱:“那是他自己有问题,能怪书吗?”我们两队不分上下,谁会赢呢?我做总结:我方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一是卷未必是有益的,二是读卷的人不善思考导致开卷未必有益。说完这些,我觉得自己的思路从来没有这样清晰过。

“呼”我吐了一口气,终于要公布结果了。我心跳加速!“这场辩论赛赢的是——反方!”“耶!耶!耶!”我方高兴地呐喊着,似乎想要宇宙也知道这个好消息。

这场辩论赛的结果是我们用汗水换来的,我喜欢它!

【篇三:“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

终于盼来了上课,大家都端端正正地坐着,像个木头人似的。以往一些“空话份子”也破例安静了起来,好像要迎接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似的。这在平常,是十分难得的。今天为什么如此“特殊”呢?因为我们将要迎接一场“新鲜”的辩论赛。这在我们班级里还是第一次。这次辩论的主题是“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

等傅老师宣布比赛开始的时候,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好像胜券在握似的。我也不断地给自己的“枪膛”加“子弹”,跃跃欲试。正方的辩友“忽”地站了起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就是说开卷有益。书读的越多,你就会变得更聪明。”

“有请反方第一辩友!”傅老师话音刚落,我的同桌站了起来,她扶了扶眼镜,“我觉得开卷未必有益,因为看一些不健康的书对我们来说也可能是有害的。比如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之类的,沉迷于这样的书,可能会把我们引入歧途。”

同桌的一番话,引起了正方辩友的不屑:“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那么,好书就可以治疗你的愚笨。”

这似乎完美的一番话,我却从中找到了破绽,“书既然是药,那么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良药,就如正方辩友所说的,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毒药,就比如曾风靡我们班级的这本漫画书《爆笑校园》(现在已被傅老师禁止),低级趣味,对我们来说,不仅不能有益,去模仿书中的一些内容的话,还会把我们带坏……”我用尽浑身解数,向对方猛“开火”,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

“那也不一定,一些漫画书可以让你更有幽默感。”正方辩友谢雨纯“突”地站了起来,“比如傅老师刚推荐的世界著名漫画《父与子》,它就是有益的,如果它是不健康的,老师会推荐给我们吗?它会闻名世界吗?”谢雨纯扔给我了一个“重磅炸弹”,我被轰的惊慌失措,一愣一愣的。但是我马上镇定下来,想了一会儿说:“好的漫画书的确有,不好的漫画书却也有许多,所以开卷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无益的,那要看你开的是什么卷了。”

四十分钟渐渐地在唇枪舌战中过去了,辩论赛也渐渐接近了尾声。虽然我们反方胜利了,但我仍然觉得不过瘾,我希望以后再开一场辩论赛,再好好地辩一辩,驳一驳。

【篇四:一叶落有时未必知天下秋】

“天下”,一词在我的理解中是包括世界的,而一片叶子落下了真的知道天下为秋天吗?我看未必,难道说中国的叶子一落,世界都是秋天?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习惯成自然并考验了能力,就是这样一句话同时改变了3个人的命运。一次应聘中考官在门口放倒了一个扫把,看应聘者谁可以主动扶它,这位考官的理由很简单:“在家中摆放的扫把倒了,你肯定会扶起它,而没扶起则说明你并不善于“劳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听了这段话,不得不让我想起一句“习惯不可能成为忘记,而是成自然的道理,这就是要考察自身素质如何,所以一落当然知天下秋。

“一叶落而未必知天下秋”。不因为一个忘记,而否定了一个人的全部能力和才华。她本在各方面都比较优秀,聪明塌实,工作能力又强,而偏偏一次上司让她把黑板擦掉,可是她因为好多事情给耽搁了,因此落下了“遗憾”。在不久后的一次晋升选拔中,就因为此事,也惟独这位领导不同意她晋升,从此再没有机会复起,而一匹宝马没能遇上伯乐是多么悲哀的呀!我们想想,哪一个人不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在不断改进中逐渐优秀呢?我也更加坚信世上没有一个人能不犯错。就因为一件小事而全盘否定一个人的能力公平吗?所以一叶落未必知天下秋。

当秋天到来时,你会感到一种凄凉、寂寞的气氛,或许在你遇到挫折迷茫无助时会感到无奈,但这些都只是暂时的。而智者则会选择体会走在铺满黄金的树叶上的人所发出“嚓嚓”声时的浪漫情怀,那诱人的火红色,染遍整个山野时的惬意;他们会想到秋天过后的鹅毛般的白雪,自然清新;他们会在困境时把绊脚石变为垫脚石,让他成为励炼自己的机遇,使自己有更多准备,迎接光明。一切都不是一尘不变的,一叶落也未必知天下秋。

生活学习中的我们,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虽有“寒冷”的季节,但总会有一杯温热的白开水来温暖你那失意的心灵,因此不要因为眼前这小小困难而让你迷失方向,放眼未来,相信这小挫折,将会带给你即将敲响幸福之门的力量,就用这一叶落有时也未必知天下秋的道理来抚慰自己的心灵,你是否有感觉到清凉、透彻?

不要用客观的“习惯”来束缚住自己,要相信一叶落有时未必知天下秋。

【篇五: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两句话说明了环境对人和事物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不禁要问:果真如此吗?我持强烈的反对意见!非也!真正对人或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的素质或事物的质地。

周敦颐毕生“独爱莲“,何也?因其“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与莲品质之高洁密不可分。假如用吸水强的其它花放之淤泥中,早已染得面目全非了吧?何也?材料的质地完全不同!

人也一样,有人老是抱怨我们周围的环境差。成不了才。就像有些同学说,我成绩差是因为学习的环境不好,是老师没有教好,等等。理由一大堆,唯独没有从自身找原因。那么有的人因此就换了更好的学校,换了更好的环境,但仍然没有起色,仍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这能怪谁?这正应了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看看先哲屈原吧!屈原生活的环境恶劣吗?他的周围全是“墨者”,但他仍然对楚怀王忠心耿耿。他身陷楚怀王和周围的小人的迫害和排挤,仍矢志不渝、忠贞操守。他清醒地知道,自己难以改变楚国衰亡的命运,最终无奈地选择了以身殉国。屈原之所以能成为众多“墨者”中,唯一的一名“赤者”,与他有着崇高的理想追求和极高的个人素质密不可分。

所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是“赤”是黑,关键要看其本身的素质与修养。

【篇六:坚持未必胜利】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将六只蜜蜂和六只苍蝇装进同一只玻璃瓶中,然后将玻璃瓶平放在桌面上,让瓶底对着窗。结果发现“聪明”的蜜蜂,坚持不懈地往瓶底处冲撞,力竭倒毙。而苍蝇则转变了方向,不到两分钟就顺利逃出。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真理:坚持未必是胜利。

有些人可能会跳出来说,古往今来“坚持就是胜利”,卡尔•韦克教授的实验只是个例,于是又罗列一大堆名人案例。但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个寒窗苦读数十载,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真正金榜题名的有几个呢?难道说他们不坚持吗,难道说他们不努力吗?可是,通过读书走向仕途的封建教育思想毒害了多少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们不懂得,所以多少人苦读一生也是一事无成。他们不懂得坚持未必是胜利,也许成功就在拐角处,只需要我们的一个转身。

在必要的时候也应该学会变通,有些时候我们需要换一条路走。这并不是在熄灭信念之火,而是为自己寻找胜利的道路。鲁迅去日本求学,开始时学医的,当他发现当时的国人需要的是“医治灵魂”,于是就决定转战文学。以巨笔做匕首,投向敌人;用文学为良药,医治国民的愚昧。蒲松龄十几次科举败北,多处寻求发展失败,退而著书,20年编著《聊斋志异》,名垂青史;孔子周游列国不被接纳,退而著书立说,发展教育,成就至圣先师。不管是鲁迅先生的主动放弃,还是蒲松龄、孔子的被迫“改变”,他们的人生最终都是走向辉煌。试想一下,如果蒲松龄科举入仕顺利,那么世上也许会多一个“官员”,应该不再会有《聊斋志异》这样的经典;如果孔夫子被某个诸侯国的“拜相”,也许就不会有《论语》,不会有“七十二贤”,甚是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儒家”学说也不复存在。

莫拉莱斯说过:“坚持到底,是众人皆知的成功法则,可坚持错误的方向,而不愿修整,将导致一事无成,终身失败,最终成为别人的反面教材。”试着跳出自己的小世界,以一种更豁达开阔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坚持,重新评估其价值,再做取舍改变。未尝不是一种胜利呢?

热门推荐
1我的爱好打乒乓球
2我学会了骑电动车
3凉薯
4我爱秋天
5猜猜我是谁
6我的那些梦想
7因为有她
8桂林山水甲天下
9哇哦,电突然消失了
10改变
11回忆爷爷
12放风筝
13体操展演给我的启示
14伊水东流
15走进大自然
16思念的味道
17写给男朋友的一封信异地恋
18妈妈,我想对您说
19家乡的小院
20雨,我的最爱
21乌鸦和狐狸
22爱在细微处
23知足
24心灵深处的薄雪草
25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26狗的自述
27感谢师恩
28抢“七”大战
29我的同学
30我爱我家乡的什么作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