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乡情】
我从小生在城里,长大了也没回过几次家乡。我想,这一定不是个家乡的好后代。现在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城里钻,我也有这样的向往。但当我从繁荣喧嚣中安静下来,故乡就像个美好的黑洞般,七拉八扯将我吸引向它。
故乡不是十分山清水秀。它就像黄土高原上的每一个小山村,故乡的万物都那样淳朴。
七岁的我带着满心的不乐意,踩上了一辆返乡面包车的车座落脚架。这司机似乎刻意为之,车外的景色,孰好孰坏,一概被灰暗的太阳膜拒之窗外。在冰硬如钢的车座上作呕,发疯,捶胸,蹈足。母亲贴在我肚脐眼上治晕车的姜片,丝毫无能为力。
我一直迷迷糊糊,直到一缕阳光射到我半张半合的眼睛上——下车了。我那被车内沉闷气氛抽走骨髓的脚,在亲吻到乡村柔软的香唇后发狂地几乎要跪下,鼻子也被清风捏的舒畅自在,悠然自得;阵阵鸟鸣声入耳,乌鸦与猫头鹰的叫声若在此也显得悬房绕梁、悦耳动听。寂寞孤苦的书包被遗弃在了后备箱里。我已将它抛之脑后。
乡村那化繁为简的零售店甚受我的欢迎,我当然不是为了那些品种少的可怜的糖果,那个亲切和蔼的大娘,比县城里呆板的电影院强过百倍。我爱听这些村里人讲故事,他们的话里没有那么多尖酸刻薄,讽刺挖苦。那妙语连珠,引经据典对他们的故事而言就是累赘。他们告诉我,猪,狗,羊的可爱,种田的技巧,也劝我,别像他们这样。
我跟着乡亲们去打枣,出发时还准备发一份光,出一份力。可到了枣树林里才发现,才顿悟;面对那些四五米高的树,我只能以它为依靠,吃干果,喝牛奶,若以它为对手,无异于痴人说梦。打枣的梯子架到了哪,我便跟到了哪,要我帮着捡枣,我却像再老道不过的老吏,淋尖踢斛,冰敬,炭敬,火耗,极尽非法收税之能事。
故乡的人们至今已远去,有的背井离乡,有的入土,我的长辈,只剩大姥爷守在村里。回到他的窑洞,往往有一股轻松的气氛扑面而来。他像个说书人,将他的往事尽诉于我。
他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现在已经94岁了,可他还是精神充沛。十几岁便父母双亡,只有一个哥哥和一个舅舅。舅舅从小对他很好,在那个粮食短缺的年代,舅舅常接济他。可嫂子却用各种手段剥刮他的粮食,各种物品。再这么下去定然毫无出路,他参军了。
那时候军队规律除“三大纪律”外再无多少,他还未成年,但谁都没在意,为国出力光荣无比,他也一直拼死地打仗,他打死过鬼子。说到这他清咳几声。后来他的右手被手雷炸到,半边手动得不很利索,他也就退伍了。这不是什么坏事,他告诉了我那么多馆长,局长,校长所不知晓的事,这真是幸远,对他对我亦是如此。
淳朴的老人漫步在淳朴的田垄上,那真是谁也无法描绘的画面。
也许百年以后,这画面已绝迹,需人们从道听途说中猎取蛛丝马迹,但这份乡情永远不会绝迹!
【篇二:乡情】
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是我对乡下的印象,我都永远不会忘记儿时在老家里当“野孩子”的时光。
早晨,黎明被鸡鸣声唤醒。“咯咯咯。”我穿着拖鞋,灰溜溜地走了出来,东张西望地寻找鸡鸣的来源。“咯咯咯。”土路的远处传来了令人激动的声音。走进去,路边的树林中有着不少的新奇玩意;跳的蛙,闹的鸡,舞着的蝴蝶,游着的鱼儿,落叶的树,飞翔的鸟,放着白色风筝的蓝天和害羞的太阳。最好玩的莫过于逗鸡了!悄悄地走向它们身边,然后靠近它们,在它们像寻宝似的啄地的时候。“嘿!”把脚用力地向地上踩出“嘭”的声音,然后张牙舞爪地向它们奔去。它们便会落魄的“咯!”的一声逃走。鸡逗完了再逗鱼,鱼可没那么聪明,吓了一次后又会回来被吓,所以很容易腻。若是饿了,咱还可以去木丛,木丛中找几个小果子尝尝,千万不要吃颜色淡的,那味儿肯定涩!当树林中的“游戏”玩一个遍时就可以回去了,而且保准会听见姥姥喊着我名:“佳妮子你在哪哎?回来吃饭咯!”于是便可以带着一身泥巴,脏兮兮的一蹦一跳地回去了。
如今我在城里读书了,但至今都忘不了儿时逗鸡吓鱼的幼稚行为,虽说如此,若那片树林没被砍光的话,我依旧会那么做。至于现在嘛,它们还等着我还它们一片树林来吓它们呢!
【篇三:挥之不去的乡情】
故乡,是多少人想回去的地方,多少文人墨客,用他们的乡情谱写了一首首诗。故乡即使万般不好,也能在思念的一刹唤起那一缕抹不去的乡情。乡情,如万只手,将你牢牢抓住,无法忘记故乡。我们,虽无前朝诗人的离乡愁苦,但那浓浓的乡情是挥之不去的。
我的故乡——缙云有两美:景美和人“美”。
缙云的景,小山和小林,一切都那么平凡却又不平凡。参天碧绿的松林和竹林在小山上,装点着小山,装点着美丽的缙云,更为人们带来无限财富;那潺潺流水,虽不如黄河波涛汹涌,浊流宛转,却在“五水共治”下变得清澈见底,流进我们心中,好溪,我们的“母亲河”,多么美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不正是我们缙云山水的最好写照吗?这样的故乡怎能不叫我留恋?
别看我们缙云是个小县,我们“大缙云”不仅景美,而且人更“美”,“美”不在外表,而在内心。
这不,上次我外出有事,回家时,天公不作美,下起倾盆大雨。我没带伞,在中途只好躲在屋檐下,瑟瑟发抖。天渐渐黑了下去,我的心凉了,雨下这么大,回不了家了。
正当我万分沮丧时,一个大姐姐撑着伞路过,看见了我,赶忙走到我身边,关切的问我:“小弟弟,你是因为下雨没带伞而回不了家了?”我点点头。她将她的手机递给了我,让我打电话给家长。我和爸爸说好在黄龙路见面,姐姐便冒着暴雨为我撑着伞。
我上了车,正想感谢姐姐,却发现她已不知所踪。虽天气无比寒冷,我的心中却有暖流在激荡,久不能平静。这样“美丽”的老乡,怎么不叫我温暖呢?这样充满温情的故乡,怎能不叫我留恋呢?
清,不必多伟大,但必须要真,不可强迫。每个人对家乡情不同,但这情,都来自他们心底那一份真情,那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情!
【篇四:乡情】
有人生活在绿树成荫的江南,却向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有人生活在洁瀚无边,波澜壮阔的海边,却期待去寸草不生,黄沙漫天的沙漠;有人生活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淳朴乡间,却向往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美景,也许他处风景美不胜收,但我更喜欢家乡的秀丽风景。
如果说,用一首诗来形容我的家乡,那么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就再合适不过了:“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追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河。河面宛如明镜,能够清晰地倒映出蓝色的天、白色的云、红色的花、绿色的树。小河是活的,粼粼细波随风而起,像一块迎风飘舞的丝绸;小河是硬的,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正是这充满魅力的水,滋润了花草树木,也滋润了我的心田。
我的家乡还有一棵生机勃勃,高大的银杏树。它生长在一座寺庙里,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它那粗糙的皮肤,干裂的纹路仿佛在倾诉这千年来所见证的历史;他那一圈又一圈的紧密的年轮强调着生命的顽强不息;他那树枝上结出的一颗颗硕大的果实,都是他生命的另一次“重生"。正是这棵参天大树告诉了我生命的伟大和顽强。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山,犹如圣贤哲人,沉稳,敦厚;水,好似窈窕淑女,灵动,联慧。山水构适了世间生命的美。”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你永远都在我的心中——我美丽的家乡!
【篇五:乡情】
记忆里,她并无特色,与别的小镇没有任何区别。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平淡淡的小镇,却充满了温情。
小时候很调皮,老是偷偷跑出去闹,给大人惹麻烦。
又一次“游玩”后,猛然发现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坐在路边嚎啕大哭。
“小妹妹,迷路了吗?”抬眼望去,是一位大约30岁的阿姨,正关切的望着我。我抱紧膝头,不愿理她。她又笑眯眯的抚摸着我的头:“你家里人一定很担心。你知道自己家住哪吗,阿姨送你回去。”“不知道。”她像妈妈一样温柔,我忍不住回答道。“那你记得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吗?”“也不记得了。阿姨,我是不是回不去了?”“没事,不会的,阿姨带你一家一家的找。”说着,她拉起我的手,一户一户的询问。天,渐渐暗了。终于,我们拐进一条熟悉的街道,敲开那扇熟悉的门,我看到爸妈焦急的面容。
“真是辛苦您了,进来坐坐,喝口水吧。”爸妈不住地道谢。
“不用,我还要回家做饭呢。”她笑着拒绝,转身离开了。
许多年过去了,那位阿姨的面容早已忘记,只是那代表家乡人的温和纯净的笑脸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上,永远不会磨灭。
家乡有一道特色菜——白花菜,这是家乡的招牌,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吃。
周末,去超市买上几包正宗的白花菜。回到家里,撒一点辣椒,放一点肉末,细细翻炒。不一会,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白花菜便端上了餐桌。
一家人围在餐桌旁,慢慢品尝,说说笑笑,各自交流这一个星期来的收获。这是劳累了一个星期后最好的放松。
安陆,我的家乡,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却承载着家乡人太多太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