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初三作文>为黄山竹点赞
为黄山竹点赞

【篇一:为黄山竹点赞】

我从疾驰的车窗向外看,在满眼的葱绿中,竟发现了不和谐的音符——那些素来被称作“君子”的竹子,在这黄山上,有不少弯向了谷底。是谦逊吗?或者从现实角度上考虑,是在躲避严寒,趋向潮湿,抵御风雨?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我在内心努力为它辩解着。因为我怎么都不愿相信心中高挺的竹子会向困难卑躬屈膝。

可渐渐地,随着高度的攀升,我甚至看见,有的竹子伏了下来。没有一丝抵抗,连弯腰也放弃,活脱脱一副懦弱的嘴脸。我极度失望,还有些痛心。忽然觉得:我们真容易被“常识”“经典”所影响。不是所有竹子都高洁,没有现实理性的观察,那么所有的竹子都是那一棵“诗词里的”,所有我们追逐的都是那一种“别人赞扬的”。

这样一种关于竹子的小小信仰瞬间崩塌,使我一整天都惴惴不安。直到临近傍晚,在下山途中,举目远眺,忽然发现,对面的山坡上有一大片蔚然成林的植物,郁郁葱葱,富有活力。它们在风中簌簌,各有姿态。但绿色的枝叶仿佛都在向上探伸,寻找霞光。我误以为那是黄山松,但那是竹。

不错,有少部分竹子“败坏门风”,但从整体看,它们大部分依旧有骨气,有倔劲。历代文人墨客赞颂的不是某一棵竹子,而是这个群体。

今天,我们翻越10公里的山路,只为一探“迎客松”的芳容。终于能够远远看到它时,我心中是升腾起无限欢喜与崇敬的——这是黄山的灵魂。而逐渐走近,游人如织的栅栏后,那棵孤独的松树上,绷着五六条钢筋,它任由人竭力维系着它外表的光鲜与坚强,显得死板而呆滞。有位同行人轻声赞叹:“这就是位置与命运!”我心里却泛起阵阵悲凉。

为什么还要菲薄黄山的竹子呢?没有目地,不求耀名,它们只是本分而普通地长着。即使有弯曲,但竹子本身并不知道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它们的使命是好好地生存,为每一寸清朗的绿色付出努力;弯便弯,直便直,但倘若有绳索要强加于它们头上,那定会看见它们宁折不屈。它们茎脉间流淌着高洁的血液,它们为自由而活。

于是我再次意识到,在理性和现实之后,还是再保留一些相信与纯真吧。再深一度思考,会发现意外的惊喜。就像现在,我要为黄山竹点赞。它满足了我的眼睛,引发了我的思考,也激励我不断生长,不断焕发属于我的生机。

晚霞愈加浓艳了,我停下脚步。满山遍野的绿色中有不少竹子的身影,阵阵清香飘来,沁人心脾。终于知道为何有人说“品竹”“品石”了,那正如品茶一样,愈品愈香,愈品愈醇。

【篇二:游黄山】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真有这么美吗?带着疑问,去年暑假,我们全家去游览了黄山,看到了天下闻名的黄山奇石。

黄山的石头可真多呀!一路上到处都是奇峰,到处都是怪石。脚下踩的、眼前看的,手边摸的,都是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石头,数也数不清。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这块石头还没有看够,另一块石头又映入眼帘。它们有的独自兀立山顶,有的三五成群结伴出现,有的却立在松树旁,像是在守卫着松树。我感觉自己陷入到了石头的包围之中,怎么看也看不够,早把妈妈“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的嘱咐丢在一旁了。

黄山的石头可真奇呀!一座座山峰各不相同,姿态万千。有的像天外来客,斜斜地立在山顶上,好像随时会倒下来。我好奇地走过去一推,它却纹丝不动;有的像一只朝着天都峰不住啼叫的雄鸡,它是想把太阳公公早点唤醒吧?还有的石头像一位神仙爷爷,伸着手臂指向前方,他是怕我们被黄山秀美的景色迷住,迷路了吧!

我最喜欢的就是“猴子观海”了。站在北海向远处眺望,只见一块像猴子一样的怪石蹲坐在山峰上,仿佛在思考着一道解不开的难题。“这真是一只爱思考的猴子呀!”我不禁想到。黄山还有许多千奇百怪的石头,像“仙人指路”、“仙人晒靴”、“天狗望月”……每一块石头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让人浮想联翩。

黄山的美,是一幅幅奇特的山石画卷,果然名不虚传!

【篇三:美丽的黄山】

我看到过峰峦雄伟的泰山,听见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黄山这样的山,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天,我就要来看看黄山的风景是不是像话中所说:“天下第一的山。”

走进黄山,一眼就看到了五彩缤纷的花,虽然这些话不像泰山的花好看,但是发出来的阵阵清香,让人感到十分清爽。黄山的花发出的香并不是那么浓烈,那一阵阵清香是多么让人回味无比,多么让人感到舒服啊!

到了光明顶,只见到阳光从远处露出了半个头,云雾被照得金黄金黄的,仿佛像是,孙悟空腾云驾雾过来一样,来到了迷境一般,当太阳高照,云雾一瞬间亮了起来,整个世界成了光的海洋。突然,我看见有一只猴子,它两眼平视,望着云海,这个好像是,猴子观海。

迎客松算是黄山最有名的松树,它遥望远方,一只手不禁伸了出来挥挥,仿佛在诉说:“欢迎各位游客来到黄山游玩,相信黄山的风景会让你们流连忘返的。”它以微笑来面对每一游客,大家都十分喜欢这棵迎客松。

黄山的风景很多说也说不完,希望你们有机会去来观赏黄山的美景。

【篇四:黄山一日游】

今天我们几户人家自驾去黄山游玩。

来黄山游玩的人太多了,大家都选择坐索道。瞧,前面的队伍已经排的像一条长龙了。等了一个多小时,才坐上。我们从索道上往下看,脚下一片绿色,像一片大草原,只是不像草原那么平坦,这里是连绵起伏的群山。除了这些,还看见了许多松树在岩石上长着,那些松树生命力特别顽强,能在石缝里夹缝生存。下了索道,我们先和迎客松拍了照片,它像一位笑容可掬的爷爷,在迎接我们。之后我又看到了许多怪石,有的像一头沉睡的狮子,有的像一只鸟的嘴巴,还有的像人的手指头。

最惊险的是到了“一线天”这个地方,队伍堵得非常厉害。因为一线天不但陡峭,而且还狭窄,下面就是万丈深崖,很多游客都吓得不敢走,可是又没有退路,所以大家都一边抖着,一边相互鼓励地向前爬行。

一路走来都是好风光,我们已经陶醉在美景中了。不知不觉到了午饭时间,爸爸妈妈开始动员我们大家准备吃饭,这时我看见一个叔叔背着一个菜篮吃力地往上爬,我这才知道原来山上的美食都是这些叔叔阿姨一点点搬运上来的。看到了他们的辛苦,我更加知道该如何珍惜粮食和蔬菜。

再见了!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果然名不虚传。

【篇五:黄山之美】

也许,有人向往古镇,有人幻想五岳,而我,却向往着那“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人家都说,光靠文章是体会不到黄山之美的,可是我觉得,文章已经很美了,那么黄山是不是美得惊人呢?怀着这样的疑惑,我走进了黄山。

刚进入黄山境内,便觉得十分凉爽,一阵微风拂过,令人心旷神怡,一种自然,令人洒脱的心情在我心里油然而生,接着,为了尽快进入黄山的“绝佳之地”,我们坐上了缆车。

在缆车上,黄山的全景尽收眼底,乍一看,树木成林,猿鸟乱鸣,一条松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远方的山腰上,云雾缭绕,令人大饱眼福。

好不容易到了黄山的绝佳之处,我们走了几十米,累极了,便坐在了一个石头上,而爸爸妈妈,则靠着围栏,在拍照。我坐在那,东张西望着,就在这时,一棵离我有十多米的松树引起了我的注意力,只见这棵松树拔地而起,它伸长了“手臂”,似乎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它旁边有许多巨石,石上刻着许多字,一问才知道这是黄山松树的代表:迎客松,听说,它已经有二三百年历史了呢!

往上一看,一座精致高雅的亭楼出现在我眼前,上面写着“玉屏楼”,我想:玉屏楼位于高顶端,清爽凉快,坐在上面看黄山,一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吧!

正当我想着,爸妈叫我了,原来,我们要用双脚去“游黄山”了,我高兴极了,立刻爬起来跟他们走了。在路上,我领略了黄山怪石的奇特,看到黄山云雾的美丽,令我目不暇接!

也许,黄山真的很美,哪里美?风景美,怪石美,云雾美……美得让人惊叹,美得巧夺天工。

【篇六:难忘的黄山之旅】

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坐飞机去黄山玩。

那天早上5点,我们坐大巴上黄山。一小时后,我们跟导游坐上了上黄山的玉屏索道。透过窗户,映入眼帘的是一派雄伟的景象,沿着陡峭的石壁往下看便是万丈深渊。我看到了奇绝变化的云海、苍翠欲滴的竹林……

下了索道,我们兴高采烈地向着光明顶出发。爸爸告诉我:“这里有1800米高!”我们拾级而上,顺着山势向上爬。才走了一半的路程,妈妈就气喘吁吁,坐下来休息了。我转身对妈妈说:“妈妈,你该减肥了!”衣裳不知不觉被汗水湿透了,我们的脚步也越来越沉。听到下山的人说,路还远着呢!我真有点泄气了,一赌气坐在台阶上不想爬了。爸爸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连忙走过来鼓励我说:“你今天表现得非常勇敢,比妈妈强多了!我们已经走了大部分的路程,就剩一小段路就能登顶了,咬紧牙也要坚持,坚持才是胜利啊!”说完,他拽紧我的手,鼓起勇气又继续往上爬。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在走走停停中终于登顶,爸爸连连向我竖起了大拇指。光明顶上,周围都是云海翻滚,似乎进入了仙境,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仰视天空,成群的鸟儿展翅高飞。一块块怪石屹立在山巅之上,摇摇欲坠。我张开双臂,一阵阵微风吹过,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我兴致勃勃地观赏了许多风景。我还用望远镜观赏到古松双龙探海、巧石仙人踩高跷……

这就是难忘的黄山之旅。虽然我的脚很累,但是我真正体会到:有时候,生命需要奋斗乃至挣扎,经历一次磨炼,便是一次破茧成蝶。

热门推荐
1作文这样很快乐
2我心中的甘露
3我的超人老爸
4我眼中的世界
5那把老摇椅
6文字和音乐
7月光下的回忆
8忘不了
9走过那一个拐角
10美丽的江滨公园
11西游记后传
12开学作文
13拜年
14坐仿古游轮,赏魅力婺江
15美丽的月亮湾
16一杯淡淡的思恋作文
17有惊无险的舞蹈表演
18就这样矛盾地长大
19关于追星
20我的小弟
21一次难忘的尝试
22感动常在
23像风一样
24理解进入我的视线
25凉凉
26心灵最深处的风景
27在梦想中起舞
28超山赏梅
29生活好比一杯茶
30美丽的秋天让我陶醉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