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机”智于人还是呆若木“机”】
当第一台电脑正式开始运行时,就标志了人类步入数字化信息时代。现今,人工智能的发展愈发成熟。Siri语音系统让你与机器进行对话从而发送指令;随着人机大战的推出,各种身怀绝技的机器人横空出世,人工智能更是成为我们社会关注的热潮。但这,是否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呢?先前围棋高手“AlphaGo”机器人一度成为热议的话题,而我们总是会好奇,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对决,究竟谁会更胜一筹呢?由此,便展开了人类与机器人的”盛世PK“,可AlphaGo的大脑中输入的是所有棋盘上可能遇到的情况。纵然人类再有天赋、实战经验和努力的汗水,依然很难与之抗衡。最终,柯洁先生流下的眼泪宣告了这场比赛中,人类输给了由人类编程的人工智能。
当时网上的评论众说纷纭,最让人深思的一条是说:”AlphaGo哪怕是输了,也不会掉下伤心的泪水。”这不禁让我被点醒,是啊,冰冷的人工智能至少现在,是没有心的。它只会一遍遍重复每行我们为它编写的程序,每天都过得千篇一律。即使在赛场上输或是赢,它也只是淡淡的,没有任何表情。它感觉不到喜悦,便也不会有七情六欲。在我看来,这就是人类与人工智能最本质的区别。机器也许会比人类智慧,但它的情感是空洞的。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机器的利用和运行,它毕竟只是工作、发展上的工具。可是深入思考,若人类也同人工智能一样呆若木“机”,那将会是一件多么悲哀,可怖的事情。
纵观整个社会,这种现象的趋势已渐渐显露。马路上常常发生惊险的一幕:行人低头走着,四周车水马龙好似与他无关,鸣笛与叫喊声也仿佛入不了耳。这种行为危险至极,更甚至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也大有人在。一追问,十有八九都是在看手机等电子设备。这就好像人类被机器操控了一般,周遭的环境他漠视不理。脑中的“程序指令”只有敲击、滑动屏幕。这本质上好像与人工智能没有什么区别。我想,这便是一种价值观的缺失。当一个人将机器看得比生命重要时,这个世界将会是怎样的荒芜。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事故、争吵、拳脚相加的案发现场,总有几个人拿着手机拍下这一幕幕。我不禁揣摩这些人当时的心理,这显然丧失了同情心与热情,令人感到悲伤无奈。但所幸的是,这只是少数人群。
若人类逐步向计算机的思维方式靠拢,未来必定是令人担忧的,但我依旧怀有庆幸与希望,现今有许多人都在努力发现自我,改善自我,当你意识到人类与机器的区别时,便能探寻到人类所拥有的灵性与真善美。人毕竟是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锻造我们的灵魂,“机”也许会智于人,但我们绝不可以呆若木“机”。
【篇二:是番茄还是枣子】
5月21日上午,我们小记者来到了麦河农业种植基地。这个蔬菜种植基地和其他基地有很大区别,一般的蔬菜种植基地都在农场或者有很多种植大棚。可来到麦河农业基地时,它却是在一个工业区的顶楼。这让我一下子来了兴趣,好想去探探究竟。
来到顶楼,方先生热情的招待了我们。接着,就是方先生关于农业发展的讲座了。在讲座前,方先生给我们看了很多日常的蔬菜种植照片。当屏幕中出现一张结着红果子的照片时,现场有位小记者大声说“这是枣子”,只听到在场的爸爸妈妈一阵笑声。方先生连忙解释,这其实是番茄。
好吧,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很多蔬菜是不认识的。我吃过它,但是真的没见过它是怎么长的,这应该就是城市中长大的我们的共性吧。在方先生的介绍下,我真的认识了很多平时餐桌上的很多蔬菜,也清楚的看到它们长在地上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接着,我们来到了顶楼的气雾栽培大棚,在里面真实的看到了蔬菜是怎么长的,它在气雾栽培箱里科学的种植过程。
最后,我们每位小记者还都尝试在气雾栽箱里培种植了一棵青菜。原来小小的菜苗需要夹在海绵里,然后露出根,放进气雾箱。这一过程需要特别小心,因为小青菜苗还很嫩。希望,我种植的小青菜能长得大大的,棒棒的回到我们餐桌。
今天的活动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也让我对农业种植有了新的认识和全新的了解。
【篇三:喝水还是可乐?】
水,净化身体,“百利无一害”;可乐,一时痛快——那短暂的甜,“百害无一利”。而喝水就像阅读经典名著,喝可乐就如同碎片化阅读的一样。那么碎片化,到底是什么牛鬼蛇神,能使当今社会人的生活逐渐分离肢解呢?
碎片化即为某个完整的事物变得分割、零碎。现代的生活碎片化,是由于电子产品或是人类本身。碎片化阅读和碎片化信息逐渐侵入了我们的生活中,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它的利与弊。
碎片化信息正在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动荡不堪,它让一切都支离破碎。碎片化阅读也如同细菌般迅速侵入精神世界。现如今,真正用心的阅读已变得如凤毛麟角般弥足珍贵。碎片化的信息、阅读已如开了闸的洪水,一泻万里,一下子冲垮了我们原本完整的精神家园。
若是碎片化继续泛滥不停,那么我们传统经典的阅读文化将被分崩离析。它摧毁了经典,改变了阅读方式,使我们缺乏深刻的思考,这必会导致传统流失和无根文化的发展蔓延。我们的思维由于碎片化阅读而停滞不前,让我们无法进行深度阅读来获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为了看清“传统”与“现代”间的区别,我们可以分别看看:
传统阅读——手捧图书,在书香横溢中用“眼”去享受、用“心”去揣摩。那一字一句中的风趣奥妙,让身心灵魂都在书海中放松。
碎片化阅读——在空闲之余,快速地浏览一遍各种各样的窗口信息,或令人一笑而过或片甲不留。资讯信息量广泛而多,但这使人们看到过多无用信息和谣言,还让人们不再有深入思想的动力。
由此可见,碎片化阅读的确有利,却遗憾地有弊大于利的状况。
碎片化阅读不是天马浮云,而是有根可寻的现代社会“大BUG”之一。社会变成了只是一味追求利益与效率的机器,它使社会人变得渐渐浮躁、焦虑不安。而“碎片化”就是这种“社会人”的精神产物。
阅读,是为了助长思考、熏陶精神、多多益善、精益求精。而碎片化阅读,虽使阅读范围扩大、更快捷、使生活更充实,却也免不了种种弊端。
回到最初——那么你究竟是想喝水还是喝可乐呢?如果问我,我回答的是:两个一起,相辅相成。若是只喝水,平淡无味,有时嗓子也会疼;如果只喝可乐,会破坏人体机能。而若将传统经典与碎片化阅读结合在一起读,那才是最佳组合。
作为一名00后,我想要将咱们大中华的老传统和现代发展融汇贯通,形成可口的糖水,它会让人受益匪浅。
【篇四:还是纸书好】
迫不及待地扯开塑料薄膜,小心翼翼地摊开书,阳光洒满书籍的扉页,一股奇异却讨人喜欢的气味弥散开来——这便是我对一本纸书的美好印象了。
不必说微微泛黄的书页而显出的厚重年代感,不必说风格各异的装帧方式引人驻足,单是那封面,就够惹人眼花缭乱了。记得我读过的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火红的外皮,像是汇成的鲜红血河,又像是象征着坚强勇敢的革命火焰在熊熊燃烧。正中间是作者肖像,虽颓废却难掩其英气。可电子书呢,不说压成那么小一张,还模糊不清。电子书总没纸书给人的震撼大。
虽然网络上有亚马逊、当当等电子书籍媒介,可网络上的书还是纷杂的。有次我就在公交车上瞄见一个人刷着网络小说,速度之快,令我咋舌。想必他也只是过过瘾罢了,记得有个人感叹,生活在信息碎片的网络时代,让他连本名著都没耐心看了。倒不是瞧不起网文,毕竟给了许多人创作机会,可质量确实令人堪忧。
电子书有着方便快捷的好处,却也有伤眼费电的坏处。纸则不一样了,与电子书颠倒了,还更多样化。在一本阅读刊物里看到,有一家公司,把树种子密密地印在书页里,待书看完,又可种下,成长的过程缓慢,也让人明白节约用纸的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从前辈那流传至今,可一本电子书也许随着手机废弃而消失。当面对着盈盈一握的手机的空虚时,是否也曾想过塞满整个书柜的满足。一本纸书,有着可以伴人海枯石烂的神奇魅力,它有着家书般的情感寄托,它是珍贵而充满回忆的,书上的某个脏脏的手印,某段有感而发的批注,总能唤起片刻温情。
科技不断进步,与传统进行摩擦,纸书会被电子书替代吗?不会吧,无论怎样的进步,始终不能冲刷去传统中的永恒味道。
【篇五:写爸爸还是写妈妈】
开学第一周的双休日,老师布置作文的题目是“感谢”。想不到我在写这篇作文时,引起了爸爸、妈妈的一番争执。这件事说起来还十分有趣。那是个雨天,午饭后我开始写作文。题目的横线上填什么呢?我想了想,爸爸是一家之主,明天又要外出打工了,就写爸爸吧!
“作业多吗?”爸爸走过来问我。“写作文呢!”
“题目是什么?”我腼腆地笑了,没有回答。
爸爸低头一看,“不行!不行!别写我,写你妈妈。你妈很辛苦啊!”
听了爸爸的话,我把“爸爸”改成了“妈妈”。
妈妈在厨房听到了我们的谈话,“什么爸爸妈妈的,给我看看。”她拿起作文本,看到作文题目是《感谢妈妈》,连忙说:“傻丫头,写你爸爸。你爸常年在外,吃不好,睡不好,明天一早又要走了。还是写你爸爸吧!”妈妈说的都是实话,为了我们这个家,爸爸在外打工七八年了
于是,我又把“妈妈”改成了“爸爸”。妈妈搓搓手说:“哎!这才对。”说完,妈妈又去厨房忙活了。爸爸朝我摆摆手,低声说:“别听你妈的,还是写你妈。你妈一个弱女子,要种田、喂猪、养蚕、采茶……多不容易啊!我明天就要走了,家里全靠你妈。听话,就写你妈,啊?”
也许爸爸对我说的话被妈妈听到了,妈妈又走过来温和地对我说:“你爸爸明天就要去北京了,要到下半年才能回来。这篇作文就写你爸,算是为他饯行吧!”
外面的雨还在下,爸爸催我写妈妈,妈妈催我写爸爸,这叫我怎么写啊!我看看爸爸,又看看妈妈,忽然眼前一亮,有了!
他们一起凑过来,看见这个题目——《感谢我的爸爸妈妈》,都笑了。
外面的雨渐渐小了,停了。太阳慢慢地出来了,暖暖的,照着我的脸,也照着我的心。
【篇六:硅基思考还是碳基思考?】
在大脑中植入一个芯片便能记住一整个图书馆的知识,这是几十年后的地球。毫无疑问,人工智能为人类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了方便,它代替了人类完成了很多不可能,然而,人类却是地球生命的主体。这个时代需要的到底是硅基思考,还是碳基思考?
就像美国公司总裁库克所认为的,无需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要担心的是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因而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的确,硅基思考存在一些限制,而这些限制却是人类发展的必需品。
硅基思考是不灵活的,它的思考一如既往地遵规守矩。它不能谱写《第十交响曲》这类的震撼乐章,也不能绘画出炫丽夺目的璀璨《星夜》,更不能梳理出一本完整的《时代简史》。因为它的生命格局注定由人类操控,往哪儿走,怎么走都是一场意料之中的棋局,没有波澜起伏,没有惊心动魄,更没有脑洞大开。
此外,硅基思考没有细腻的情感,酸甜苦辣它不懂,七情六欲它不解。它没有“为赋新词”的少年愁,没有“白发搔短”的家国愁,更不可能有对时代停滞不前的思绪和愁虑。碳基生命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文明,在它的身上不能很好地展现。结合龙应台的话说,硅基生命会在低垂的枝丫下弯腰走过吗?会在一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来时怜悯地避过吗?会在电梯门打开时谦抑地让开吗?这些道德品行它都没有。
不仅如此,硅基不会自省,它不懂什么叫做自己,始终秉持的原则是人类的完善修理。可以说它的一切都基于人类,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它缺少了一套自我改进的思维体系。碳基生命会“吾日三省吾身”,会“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些都是价值观、判断力的表现。他们通过自身的判断明白是非对错,做出相应的价值选择,随后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这是一个最有趣也是最复杂的时代,个人微机、全球网络、微博、微信……充斥着碳基生命的世界。当“纳须弥于芥子”不再只是一个比喻时,当时代的需求不再只是“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而是运用知识甚至创造能力时,对于这个连硅基生命都在激烈竞争的时代,作为碳基的人类还有什么资格不思考,否则硅基生命取代碳基生命绝不是危言耸听。
所以人类需要思考,需要的是有深度的,有创造力的,有超越这个时代勇气的思考。因为这样的思考才是有效的,否则只是一种“反熵”行为。苏格拉底作为唯心哲学的奠基人为雅典人民进行“精神助产”,他把哲学“从天上送回人间”;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用仁义、礼信为儒家学说张立四维。他们的思考是时代进步的不竭动力,在他们学说的滥觞期里,思考的潮水汹涌而来,推动着时代文明的小船,使之在时光的银河里越行越远。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硅基思考,还是碳基思考?答案显而易见是后者。这个世界终究是被碳基生命所主宰,不要因为人工智能的方便而失去了人类本身思考的能力,更不要因为“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而羞于思考。毕竟碳基思考才是时代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