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最好的答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信奉标准答案。我们的考试需要标准答案,老师讲的题需要标准答案,所有的一切都有标准答案。
说到这儿,不由得想起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那次考试,那道题目。
还记得那道题是:“秋天来了,树叶了!”那时我一下就想到了“落了!”可是老师却在我的答案旁边打了一个鲜红的“X”。我看了看周围的同学写的是“黄了!”老师都打了“√”。可是我认为我的也没错!
于是,我带着疑惑去了老师办公室问:“老师,为什么我的答案是不对的呢?难道,秋天的树叶不落下来吗?”
老师不耐烦地拍着桌子说:“唉,大家都写的黄,而且‘落’太没有诗意了,太简单了,很容易就想出来了,一看就是敷衍的。而且‘黄’是标准答案!”她黑着脸,皱着眉头,撅着嘴,样子很不耐烦,仿佛是我错了,是我扰乱了她。
我当时觉得老师的想法太迂腐了,但为了能上好学校,考好成绩,我只好去背所谓的什么“标准答案”!
可后来,有一次,我去上了一个写作补习班,那个老师点醒了我,他在我的“标准答案”上写了几个大字:“不合格,太死板,套路!”
后来,他把我叫到他面前对我说:“生活,就是要写真实的,你所想的,而不是像你这样去找什么标准答案,这样很不真实!”他的样子很专注,仿佛用尽全力在劝我不要误入歧途,我很感动。
回到家,我想:是啊!数学家帕斯卡不信奉他父亲的权威理论,在他的研究领域做出了自己的答案;哥白尼不把教过的理论当作什么“标准答案”;爱因斯坦也不把牛顿力学看成“标准答案”,他的“相对论”代表着他在理论物理研究上所得到的一个答案!
“是的,我应该坚持我那个最初的答案,那是我的思想,不能说我是错的。如果真的有什么‘标准答案’,那我们现在还在被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束缚着。人类是在创新的,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又想着。
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不喜欢这个被“标准答案”束缚的自己!
我们应该抛弃那个“标准答案”,在未来的考卷上,为自己写上最好的答案!
【篇二:以答案为题】
深夜苦赶语文学测,写得可谓是心力憔悴。胡乱翻出名曰“参考答案”的救星,满心希望自批完后可以尽早睡觉。
“参考答案”的几页纸是一种古老的牛皮黄纸,很容易使头脑不清醒的我浮想联翩。这本参考答案是一颗灵动的乒乓球,在教室里同学们的手中颠来跳去;这本参考答案是一汪澄清的鸡蛋黄,在“抄答案党”的本子上糊出个奇特却不失和谐的图案,顺着接触面粘滞地下滑、滴落,“糊”了;这本参考答案是代表中丹田的金黄小太阳,为人身之重穴,练习册之核心,一旦它被摧毁,整个个体便奄奄一息。在我昏黄的台灯下,它的颜色看似有些萎靡不振,这难道是古代名画上皮肤光洁鲜亮的美女随纸质变化而锐变成的蜡黄?莫非此答案气数已尽?
再细瞧答案上的字,个个循规蹈矩,方方正正,被一条毫无个性的线划成了两半。儒家学说最遭人诟病的,不就是“安分守己”?孔老夫子本意也好,后代帝王曲解而为己用也罢。
终于强打起精神,勉强过阅答案上的内容,与自己的答案对比,有些竟草率了许多。再动动脑,居然发现了答案上几个不尽如意之处。提笔为它添改,心中不禁叹道:“这岂不是假的答案?”此世界竟有答案泛泛而谈,曰“突出强调主人公的人格伟大”,这俗世竟有如此超脱现实之论,道“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抄答案的人儿呵,见到了这等答案,岂不大跌眼睛,捶胸顿足?
答案,不可全信。不然君为何曰“参考答案”?
人们口中的“答案”,是一些长者的人生经验,这些经验在谈笑风生中被传播播种,更有人是用这“答案”教训后生小子。有一类人“学习”长者,照抄照搬,成为一个毫无个性的复制品,可谓是辜负了长者总结经验的一番好意!
答案之作用,自批是也,对照一番,纠错知对。“答案”中的不足之处改过,为己用,成为自己的答案。参考答案有了,你自己对人生思考的答案在哪里?
收好东西,我却不是那么困了。我思考到了一些重要问题的答案。
【篇三:错过妈妈的答案】
路上阴雨不断,这天气像刻意诅咒我一般。但在车里,我和妈妈聊得欢天喜地,跟她笑说学校里的事情。到了家,我便开始写作业。突然一道可以说是连三年级都知道的判断题却让我不知所措。我便马上向妈妈请教。妈妈说这题应该选“√”,可我觉得应该选“×”。我们马上争执起来,妈妈说这题不听她的百分百会错,可我不以为然,不听所劝。就这样,我们两个一言不合,冷冷相对,一晚上不说一句话。这场景,甚至让我觉得有点愧疚。我们双方就僵持在那。一晚上不讲一个字。或许是因为赌气的缘故吧!第二天早上,我睡意朦胧地被妈妈叫醒。我发现她十分冷淡,我就意识到,今天她还没解气,可能一直僵着。
来到学校,我迅速扫视一遍练习本。很快,我就发现了昨天的那道未解决的判断题。我随便打了一个勾,可又觉得是错,我又改回了叉,最终,反复几次后,我还是打了一个勾,我也是很无语的。
当练习本发下来时,我很激动,因为这也是我和妈妈决出胜负的“终极时刻”。当我看到本子上圈了一个大大的圈,我就意识到,我输了!我应该相信妈妈,不应该跟她赌气。毕竟大人吃过的盐比我们吃过的饭更多。估计现在在家里的妈妈也对我失望透顶了吧!我好悔!为什么当初不改回妈妈的答案呢?
【篇四:母爱的答案】
那天,已将近六点钟了,学校里几乎没有一个人了。
我不时用急切又无奈的眼神呆呆地望着窗外,目光流露出无限的期盼。
六点零几分了,我才看到妈妈向保安室这边快步走来。一看见妈妈,我正要兴高采烈地朝她冲过去,可是突然我停住了脚步,还缓缓地后退着,绻缩到墙角,生起了闷气来:哼,平时你总是让我耐心等啊,慢慢等啊,让我几乎每一次都是全班最后一个回家的。这次,我倒也让你尝尝焦急的滋味!
我悄无声息地躲在屋角注视着妈妈的一举一动:她伸长了脑袋,朝保安室里东张西望,可就是看不到我。
妈妈过了老半天也没看见我,脸上的表情变得焦虑不安起来,额头上冒出了细小的、不易察觉的汗珠,还不停地边环顾四周边大喊起来:“赵××!赵××!你在哪儿!赵……”
这急促不安的呼唤不断传入我耳中。如一缕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的心房,把我心中那块坚硬的冰烤化了,化作了一滩暖和的水——母爱之水!
我再也忍不住了,猛地冲出保安室,奔向妈妈,大声响亮地呼唤着:“妈妈!妈妈!我在这儿!”
“诶呀!你这孩子,怎么在这儿也不应一声,是不是出什么事儿啦!可把我吓坏了……”这一声声温柔的话语,使我感到无限幸福。
【篇五:以答案为话题】
路边乞丐张大海,听说世界末日要来了,回顾了一下自己的一生。他的童年是不幸的,父母早逝,家境贫寒,无依无靠。辍学后只能乞讨为生,浑浑噩噩,凄凄惨惨地活到现在,在末日之时,他生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的一生有何意义?”
他记起他写的一篇作文,还是小学写的。他说他最大的愿望是在下一个千禧年,亲手点起海边的烟火。此文一出,便引得哄堂大笑,那年是2001年。
他决定了,在末日之际,要在海边亲手放烟花。可这谈何容易,毕竟他现在在山区,距海万里。
可他还是开始了前往海边,一开始是顺利的,也不过风餐露宿,冷暖自忍,可走了一段,他看见准备逃难的人群,手执票证,排着长龙,准备登上离开地球的火箭,他觉得这些人的生命也毫无意义,只是苟且地活着。
之后的旅程,就无比艰难了,地球上几乎没有人了,只剩下地震、岩浆、风暴与奔逃的野兽。地表迸裂震颤,张大海每走几步就会摔上一跤,许久爬不起来,狂疯暴雨呼啸着,吹打在他脸上,又吹掉仍依附在他身上的几块破布。他小心地避开那些灼热的岩石和随时可能出现的裂缝,手里抱着几个烟花和几盒仍干燥的火柴。
有一次,他路过遗留下的火箭发射台,知道又有一批人逃离地球,不过这注定与他无缘,因为严格的从政治上讲,没有他这个人。他心中只有大海、烟花。
在这时,一股岩浆流从身后的山坡上迸出,滚滚而来,他开始玩命地跑,抱着烟花玩命地跑,越来越多的岩浆流了过来!他就这样跑着,直到摔了一跤,再也爬不起来。
他点了烟花,看着他们在空中绽开绚丽的花朵,他如愿、幸福地闭上眼睛,他感觉到一阵灼烧,但他没有叫。
他的坚持,给出了他问题的最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