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西安之旅】
“妈妈,我好饿!我想吃肉夹膜!”
“忍一忍,就快到了。”
2月5日,我、爸爸、妈妈、阿公和阿婆来到千年古都——西安游玩。
估计爸爸妈妈他们是冲着历史来的,可我呢,是冲着这里的特色小吃来的。
来到宾馆,劳累了一天,我们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有葫芦鸡、颌烙、凉皮、牛羊肉泡馍、肉夹膜等,吃得我们个个饱饱的,十分满足。
第二天,我们早早起床,分别吃了颌烙、牛肉饼和牛肉拉面,我特别喜欢吃颌烙,它又叫荞麦面,不过吃着像米线,QQ的。我想,这应该叫荞麦米线吧,嘻嘻!在配上鲜美的汤汁和一些葱花、青菜和辣子,真是一道人间美味!
呃,吃饱啦!我们的计划是:第一天游玩大慈恩寺——大雁塔和大唐芙蓉园。第二天是华清池和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第三天本来是要登华山,看风景的,可是,那边封山了,说是什么索道被冻住了,只好改去钟楼和爬城墙了。
你知道大雁塔为什么叫做大雁塔吗?导游阿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名叫玄奘的僧人,在取经时来到沙漠,却不小心将自己的水囊打翻了。他只好忍着渴,四天五夜滴水未进。有一天,一群大雁在玄奘的头顶上飞过,领头雁在他头上盘旋了三圈,哀鸣一声飞走了。玄奘跟着这群大雁,这才找到了水源,走出了沙漠。玄奘觉得这群大雁是如来佛祖的化身,前来帮助他,所以在取经归来后,为了感恩大雁,建了一座塔,取名大雁塔。在塔里,至今还珍藏着玄奘的头盖骨舍利子呢!据说舍利子是高僧被火化之后留下的结晶体,普通人是没有舍利子的,可舍利子是怎样产生的,至今还是一个迷。
阿姨还告诉我们,大雁塔十分坚固,它经历过大大小小好多次地震,都没倒,是不是很厉害?
好,打住,大雁塔的介绍到此结束,我们来到大唐芙蓉园,目地就是想完成我的心愿:来《奔跑吧,兄弟!》的拍摄现场看看。在那里,我找到了李晨的“擂台”,找到了陈赫躲藏的地方,找到了out鹿晗和李晨的地方,找到了陈赫和王祖蓝的“秘密基地”,找到了“帮助”黄勃穿越成唐代士兵的地方和混入唐人的平台,还找到了“唐人黄勃”制服夏雨的门。真是收获满满!
对了,我忘了说,在大雁塔,妈妈给我请了一个本尊佛——阿弥陀菩萨,可能是菩萨显灵了吧,在游华清池那一天,实在是太幸运了!首先,旅游大巴是第一个来接我们的,我们可以坐在最前面;第二,我们不用换车,原车不动;第三,游玩时遇到的是下雪而不是下雨;第四,去兵马俑时,请来的是那里的金牌讲解员,他把关于这里的知识用幽默而风趣的方式讲给我们听,从而不会乏味枯燥,我都和他交朋友了呢!怎么样?是不是很幸运?
不过呀,最让我难忘的还是登城墙。
那天早上,我们接到了封山的通知。哎,不能堆雪人、看雪景了。真扫兴!我的心情一落千丈,不想出去。整个上午都没有离开宾馆,趴在床上闷闷不乐着。下午,妈妈硬把我从床上揪起来,带我去钟楼散散心。那天是最后一天,不看有些不舍,我只好跟随妈妈游玩。
看完钟楼后,我的心情并没有好转。于是,妈妈又拉着我去爬城墙。
一开始我是极不情愿的。可是后来呀,我差点就不想回去了。因为,城墙上有灯会,爸爸也又了一辆双人自行车,我俩一边骑,一边赏。拍了好多张照片,让妈妈,阿公和阿婆大饱眼福呢!
可惜旅行只有三天,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既美丽又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西安。
【篇二:西安的夏天】
对于一个从小就生活在西安的人来说,像我,夏天如果不是在炉火般的烘烤中度过,那一定不能称之为夏天。有年的夏季我去了趟呼伦贝尔草原,在那儿,八月的光景里凉爽得过了头,夜间不穿件厚的外套竟会感到嗖嗖的冷。于是,我开始怀念西安的夏天了……
要说,西安算是个四季分明的地方,春是春,秋是秋,如一幅粗犷的素描,线条硬朗,界限分明。每到杨花落尽时,夏天保准就来了,可能昨天还飘着点淅淅沥沥的春雨呢,转日里便艳阳高照,气温嗖地跳起一大截子,催促着人们不得不翻箱倒柜,赶紧把轻薄的短衫都摆在上面,中午或是傍晚,不定哪个时候就必得换了身行头。
紧接着,天一旦热起来,整座西安城便成了个大火盆。日光比任何季节都要亮,亮得发白,亮得刺眼,照在脸上脸发烧,照在肩头肩发烫。这热辣的阳光下,几百年的城砖被晒得黝黑,像秦军的铠甲铮光发亮。如这城墙一般,黄土地上的风物都被曝晒了千年万年,竟炼出了一身铜筋铁骨,任他晒也好,烤也罢,灞上的垂柳照样千娇百媚,满池的荷叶依然碧色连天。黑,就黑得坚实;绿,就绿得娇媚——若非有这样炎炎的烈日,又怎会烘出那般的风采鲜明?我猜,这西安的一草一木与旁的都不同,生在皇城根下,骨子里傲气得不行!
即便入了伏,也不是没有去处,南去三五十里,绵绵的秦岭山就横在面前。十有八次,夏天的骤雨便是从这山坳里蹿出来的,一路撒欢似地疯跑,昨个儿逛城东,今个儿逛城西,谁也摸不准水龙王的性子,索性就把出门带伞的事儿丢在脑后,哪怕挨个光头浇又何妨,豆大的雨点还带着太阳的余温,权当蹭了回澡堂子呗。这怕是,在那四季如春的地方,怎么着也淋不到的痛快吧!
所以啊!我热爱西安的夏天,正如我同样热爱着夏天的西安……
【篇三:游西安极地海洋馆】
暑假到了,我终于可以到西安的极地海洋馆去玩了。
坐火车的时候,我想象着海洋馆里的各种生物,别提心里多高兴了!
到达目的地,我们先去了极地馆。极地馆的动物可真多!有听话的海豚、聪明的海狮、凶猛的鲨鱼……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海豚表演了。在人们的千呼万唤中,海豚们款款而来。首先,海豚们一个后空翻算是和我们打招呼了。接下来,海豚要表演顶球了!距离水面大概三米高,有个红色的球,海豚腾空跃起,轻而易举地顶到了球。驯兽师站在海豚的背上,以箭般的速度在水里冲浪。除此之外,海豚们还会钻圈,尤其是海豚们模仿人走路时的情景最为精彩。它们走路时,身体一扭一扭的,还真有种走T台的感觉,赢得了人们的阵阵喝彩声!
离开了海豚剧场,我们去了北极熊瞭望台。北极熊躺在一块石头上,一听见什么动静,就竖起耳朵听,但如果没有什么让它感兴趣的事,就又趴在石头上睡觉了。看完北极熊,我们来到了企鹅海湾。企鹅们一刻也没闲着,有的在扑扇着翅膀,有的在练习走路,有的在啄着羽毛……你瞧,那只小企鹅走路一摇一摆的,好像在说:“太好了,我终于学会走路了。”
游完极地馆,我们去了海洋馆,海洋馆里有各种各样的鱼和标本。观看完“美人鱼”表演后,我们来到了“海洋剧场”。众多节目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哪吒闹海”了。
下一次去西安,我还要去极地海洋馆玩。如果我的朋友去西安游玩,我一定会极力向他们推荐:“去极地海洋馆玩吧!”
【篇四:游玩“古都西安”】
国庆期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乘着飞机到“古都西安”旅游。刚进入西安城区,我们就看到了高大威武的城墙。西安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有着许多名胜古迹——兵马俑、华清池;还有那壮观的黄河壶口瀑布。
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非常壮观。光是兵马俑的面积就把我给震感到了,听导游讲,兵马俑的面积一共约有55平方公里,让我们来想一想,55平方公里是多么大的一个概念啊。我们整个滨江区的面积也只有79平方公里,这是多么宏伟的一个工程啊!据说,这是72万人花了38年的时间建成的。至今,人们才完成发掘了三个俑坑,其中,一号俑坑的面积最大,兵马俑也最多。兵马俑个个排列整齐、做工精致、昂首挺胸、威武壮观。我仔细一看,兵马俑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眉毛……都雕刻得一清二楚。听导游讲,兵马俑刚被挖出来的时候是彩色的,后来被空气氧化成了现在的颜色,所以考古学家们为了保护兵马俑不再被破坏,没有再继续挖掘。真是难以想象,在没有高科技和大型工程设备的古代,劳动人民仅仅靠着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完成了这么浩大的工程。
我们还去了壮丽的黄河壶口瀑布。这里和我以前在郑州花园口看到的黄河完全不一样,花园口的黄河风平浪静,而这里的黄河却惊涛拍岸。为什么叫她壶口瀑布呢?因为这里的河面变窄了,水流变急了,就像茶壶倒水一样。黄河壶口瀑布分为主瀑布和侧瀑布,主瀑布的水不是流下来的,而是“轰隆轰隆”翻滚着下来的,甚至还有逆流而上的水流冲上岸来,弄得岸上水花四溅,渐渐地岸上的水积少成多,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水洼;侧瀑布有时有水,有时没水,我们这次很幸运地看到了侧瀑布很大的水流量,侧瀑布比主瀑布高,而且流下来的水会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好像是小水珠们在互相击掌。虽然黄河壶口瀑布不像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这么宽,也没有像天使瀑布那样高,但黄河壶口瀑布咆哮的声音和翻腾的水流使她显得格外壮观。真不亏是我们的母亲河!
这次旅行我最大的收获是见到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和壮丽的黄河壶口瀑布,我们还去了西安城墙、华清宫……感受到了“古都西安”浓厚的文化魅力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篇五:那段西安研学的日子】
正值“人间四月芳菲尽”的日子,学校组织我们来到西安进行考古研学。西安,这座古老美丽的城……
除却汽车轰轰的鸣笛和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相比北京,西安这座身为十三朝古都的城市给人以缓慢的节奏方式,丰富的历史底蕴,一幢幢古风建筑,仿佛让我置身在古代。
在半坡遗址中,钻木取火体现了史前人类的辛劳与智慧。在经历了艰难的钻木取火的过程后,那跨越千年的温暖得以让我在历史长河中与古人交流。史前人类千万次的尝试,定是失败占多,成功占少。在发现了火种之后,它便引领着人类时代走向了新的篇章。我用心感受着残留在掌心的温热,重新诠释了“坚持”的定义。
在非遗“六营村”,那一个个洁白的泥塑胚子,经过民俗传承人的细心勾勒,朱红、明黄、钴蓝、翠绿,顿时在眼前呈现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吉祥动物,或似蟠龙、或似娇虎,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技艺,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民俗不俗”。也正是民俗传承人这种“不慕名利”“坚守初心”把我带到了一种“淡看事件浮华三千”的崇高境界。在现代城市下被名利驱使的人们,应该更需要这样一种精神。
在秦始皇陵,一个个巨大的陪葬坑,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陶俑,是秦朝国力强盛与文化繁荣的象征。在那里,我感受到了古人对生死的定义是那么的空虚,即便是位高权重的皇帝,脆弱的内心依然是那么的惧怕死亡!竟需要带着众多金银珠宝以及无辜的臣民陪着一起下葬。在那里,我对生与死有了一番新的理解……
然而,在西安考古研学的诸多活动中,最令我难忘的还是考古发掘。
一抹红彤彤的残阳,一个落后的不知名的村庄,一组组拿着绿皮铁铲的学生,构成了我们考古实践的热闹图景。同学们一组组分散开来,找到了各自看好的地方便开始动工了。手中的铁铲不停地上下翻飞着,身旁的泥土越来越多。我喘着粗气,不一会就累得腰酸背痛,长时间蹲着挖土,再次站起来市腿已经变得麻木。我稍加休息,便再次开工,一下、两下……,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去了一半,眼前这个坑坑洼洼的半米多深的土坑依旧没有挖出什么来,眼看着别的组已经幸运地挖到了东西,我和同伴心急如焚,加速挖了起来。突然,铁铲发出一声清脆的碰撞声,我们心中窃喜,猜想八成是触碰到了“宝贝”。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加快了节奏,更换了铲挖的角度,开始在“宝贝”周围松土。终于,经过我们耐心细致的夹击,“宝贝”终于出土了,它原来是一个呈扇形的青灰色瓦片。我用双手轻轻抹去覆在上面的泥土,抚摸着那精美有条理的花纹,我们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看到古代繁华的都市里,瓦匠们正在精心烧制瓦片,来往行人络绎不绝地赞叹着。这种巨大的成就感仿佛是个气球,在我挖出瓦片后猛地炸裂,使我的内心膨胀,忘却了来之不易的成果背后付出了怎样艰辛的代价。
西安研学的日子短暂却意义非凡,我感受到的是跨越千年的温暖和感动,是坚持的内涵,是民俗不俗,是不忘初心,是生与死的理解,也是眼前远胜历史的繁荣昌盛。
西安,这座古老美丽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