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篇一: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第二十回,讲述了一系列微不足道的小事,其中一个片段可谓是将道德绑架上了至高点。

元妃省亲回宫后,从皇宫里特意送回糖蒸酥酪给宝玉吃,这可是从御膳房做出来的,民间绝无仅又。宝玉心善,特地留了一些给贴身丫头袭人。贾宝玉的奶娘李嬷嬷因打麻将输了钱,宝玉长大了又不理她,她服侍宝玉的机会呗袭人“抢走”。这些事情已经让李嬷嬷耿耿于怀。这日,被李嬷嬷发现宝玉房间里的糖蒸酥酪,当听丫头说是留给袭人的,便发怒似的故意吃掉了。事后便将一肚子火气撒在袭人身上,骂宝玉忘记了她的喝母乳长大的养育之恩,直到王熙凤出场巧妙地解决了麻烦。

这个片段,可以看出婆媳关系。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要求曾经对别人的付出,给以回报,若不回报自己,便是忘恩负义,这是典型的道德绑架。

贾宝玉因为情商太低,不仅招来一身骂,还没有止息矛盾。耿直的宝玉出于正义,批评了李嬷嬷,反而让李嬷嬷变本加厉。她是无理,咄咄逼人,可她也很可怜。她所希望的也不过是有人来陪她说说话啊!作为老人,他们孤独,渴求别人的关注。袭人是宝玉现在身边最贴身的丫头,李嬷嬷是喂养宝玉的母亲,这里便是中国典型的婆媳关系,最为难的便是宝玉。袭人和李嬷嬷都爱宝玉,爱,不应该是为难。对我们今天有警醒作用。

最可怕的,莫过于道德绑架。李嬷嬷对宝玉有养育之恩,而来要挟宝玉对其关心。有恩报恩,从中国人的情义来讲,这没有问题,甚至是美谈。但回到现实,若付出之时就已经在思考将来的获取,那你付出的真诚之心便值得商榷更何况是母爱的付出。若宝玉对你的好令你不满意,便成了忘恩负义之人,这就是最典型的道德绑架,这是最可怕的地方。

刚风靡中国的《战狼》2导演吴京,就被网友要求捐款一个亿。我觉得,我们不要假借道德的名义来强迫他人,正如吴京回应:善良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一份余香,本就很美好。

【篇二:品红楼梦人物】

一提到红楼梦,就难免会想到两个人名:一个是贾宝玉,一个是林黛玉。而后,则又会想起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既而便想到贾府由繁荣到最后的衰败这一悲惨的过程。而我今天所品的,则是《红楼梦》中的男主角:贾宝玉。

《红楼梦》插入了一些神话在之中,所以一些人物就如贾宝玉有些神话化,他名字中的“宝玉”便是因他出生时嘴里叼着一块宝玉而取的。而这宝玉则是女娲补天时所剩的那一石,幻化为了通灵宝玉,而贾宝玉的前世是被虚幻境的警幻仙子命为赤霹宫神瑛侍者,而这神瑛侍者则是转世成了贾宝玉。

《红楼梦》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对人物外貌描写十分地生动,能够特别形象地突出人物的特征,书中有一段对贾宝玉的描写: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白蝶穿花大红剪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官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锻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从对贾宝玉从上到下穿着的描写也是极到位。而从对其面部的描写则是写出贾宝玉的英俊、潇洒的特点,仅仅这一段,就让这一人物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楼梦》开头就给了贾宝玉一个标签:风流。在他的出生时,因嘴衔着一块宝玉,所以人们皆以为奇异,说他来历不小,他的祖母更是爱如珍宝。周岁时,他父亲贾政要试他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让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抓来,所以被其父亲所厌恶,但贾母却还是很疼爱他。

贾宝玉曾说: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成天与那些姐妹们玩在一起,对于女子则最有仁让,而出门去干正经事,说正经话去,却象傻子,而古时有句话叫做“红尘炼心”,而贾宝玉则是坠入红尘而无法自拔。但是却并非只有坏处,他对林黛玉的爱情却为人所称颂。

贾宝玉是作者笔下极具创造性的人物,可以说是集正邪两赋于一身,对于爱情的痴与不务正业之邪。但好的一面应多于负面,他有对于封建制度的不满和反对,而且他对于少女有爱悦、同情和一往情深,这也是对于封建社会南北女尊观念的冲击。

【篇三:玉带林中挂――读《红楼梦》有感】

提到《水浒传》不难想到一百零八将,谈及《红楼梦》便会想起女子。在《红楼梦》中的女子有相同之处,按宝玉的说法:“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让人看了清明。”因此,《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以宝玉的眼光来看,都如水般可爱。但是黛玉却与之不同,她表现的是一种独立独行的女子形象。

记得有个老师曾问我:“你难道没有听过女子不读红学这一说法吗?”说实在的,当时懵了,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想想,抑或是《红楼梦》中的女子的命运多半都太悲惨了!不管是什么原因我觉得既然是名著,必然有可读之处,男女都适合。况且在曹雪芹笔下的每个女子都各有千秋,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玉带林中挂”不难猜到这写的是林黛玉。在没接触《红楼梦》时,在我脑海里的黛玉是一个非常柔弱的女子,泪似乎随时可以看见,觉得她应该被人疼。不过读了《红楼梦》之后才发现我之前的认识是片面的。

黛玉是一个孤儿,虽然寄居在外祖母家,但毕竟是“外人”,再加上她那清高,刻薄的个性,让她在贾府备受冷落。唉,难怪她的泪总是不断呢!因为这样,她把她一生的幸福与快乐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可是木石姻缘终比不过金玉良缘,她的梦想注定无法实现,泣极而亡,这种归宿虽很悲惨,但是是必然结果。她前世就不应该说用眼泪去报答宝玉,也许结果就不至于这样了。

其次从自尊与自卑的角度来讲,黛玉在贾府表现出一种极端的自尊,她随时随地用尽心思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她的这一种性格的形成与她的身份处境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在封建社会中,“外孙女”只是外人,她在贾府只是一个无家可归,寄人篱下的孤儿,所以她感到无比的自卑。而这种自卑的极端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自尊。

木石姻缘牵绊着黛玉,让她今生与宝玉擦肩而过。当你的泪水从你的脸颊落下,落到火红的薛涛筏上,化作你无尽的诗情。你很有才学,在你的诗中流淌着你对爱情,生命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流淌着你带着淡淡哀愁的希望。再一次静静的,细细的品读你,我看到了你弱柳扶风的身影在风中有几分动人,尽管你的泪水依旧,你的惆怅依旧,但我真的很希望看到你嫣然一笑,笑得如此的释怀与灿烂。我更希望不仅仅是你在风中,宝玉也能在,你们两个人能在一起开心的打闹。

唉!想必这结果得等再世曹雪芹来续写了,否则这也许永远只是心中的一个梦,不过我愿意编织这个梦,终相信有一天黛玉能与宝玉再续前世的姻缘。

【篇四:当红楼梦醒时分】

当红楼梦醒时分,恍如折翼的天鹅,不复洁白的飘逸;当红楼梦醒时分,好似断芯的红烛,永无明艳的堂皇。短促的人生真似划破夜空的流星,绚烂中途却终会平复。难道这只会留下美好却空无的祝福?

落幕似乎是终究的结果,但是在落幕前我们又可以怎样表演呢?只是像黛玉葬花似的,感伤惆怅不顺,最终把自己困在旅途中的一座“潇湘馆”中?还是像宝玉一样,不羁,无束,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敢爱,敢恨,敢抗争。我,作为这枯死,又复苏,在这满园中普通得再也不能更普通的杂草,特有自己的看法。说“杂”是由于并无人刻意栽培,只道是自我求生走自己的“野草”式的英雄路。见证过此起彼伏,明日又不知谁主沉浮的,总会感慨万分——眼前一切的功名财富成就终会成为土灰,永远保值的只有自己,自己的能力、实力。依赖外在扶持的,永远只能是这园中的昙花,美不美?很美,只是灿烂来得快消散得更快,快得容不得你收起得意的笑容。当然,另一种结果就似园中最不起眼的铁树,辛勤终身,汲取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在绽放前,人们不会在意,但绽放后却会让人们大感惊异:“喔,那还是它吗?我为何从未想到它会如此美丽。”是的,同样是短暂的,但仿佛带来的惊喜更持久,也更会被人们所铭记。

那生命终究应像昙花还是铁树呢?是凭借沃土、清波、暖阳早早地绽放,绚烂得太容易,颓败得太迅速?还是只身一人,独揽所遇的悲苦心酸,努力积蓄力量,绽放得太刻骨,幸福得很长久?我会选铁树作为楷模,不是只因为自己是草本植物。还有,作为一株无人问津的野草,我能在土壤深层感受到于铁树心灵的沟通,耳熏目染,崇敬于它甘于在成功前忍受常人难忍受的寂寞,数十年磨砺只为出鞘时似惊雷划破长空。

在铁树坚硬芒刺似乎无法接近的内心中,又有几人知道埋藏一颗坚守者美丽的打动诗人的红心,在野草柔弱弱不禁风无人问津的情况下,又有谁知孕育着用自己的努力绿遍江南岸的雄心?

对,蝉虫在黑暗中努力数十年也可“金蝉脱壳”换回一个夏天,让世间芸芸众生倾听它的歌。每个弱者都有自己的逐鹿中原的一个英雄梦,每个沉默者都在等待一鸣惊人的好机会,每个奋斗者都知道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改换天地。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何我能不被烈火所摧?有一根直伸地心的根茎。遇烈火,逢暴雪,惨败中难免。但是烈火会平息、暴雪会消停,但是草是不会停止生长的。只要坚持着,再次积蓄实力。春天,我及同道的你都会再次冲破泥土束缚,重新拥抱阳光、蓝天下的任驰骋的大地。

终于,驱散红楼上未消的富丽堂皇的外在依靠,落得个闲云野鹤,自相努力向苍穹。唤醒陶醉于花花世界的沉睡的灵魂,勇当个鹏程万里的好人才吧。

【篇五:死亡,有时未尝不是一种美——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要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两府由盛而衰的过程。这部名著的后四十回是由高鹗续写的,读来最让读者耿耿于怀的,是高鹗居然让林黛玉在哭骂上天不公之后,最终抑郁地死去。

我们中国人是乐见欢喜大团圆的结局的。为什么不让她因痛失爱人,哭伏在贾宝玉逐渐冷却的躯体上,凄惨却又甜蜜地一起死去呢?那样岂不更遂人心愿?有人这样质疑。

高鹗的续写水平如何,自有专家评说,轮不到我这个小女子置喙。但对于黛玉最终结局的安排,我觉得他还是忠实于曹雪芹的创作意图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也许会有人指责我,说我跟高鹗一样的冷血。但,诸位为什么不先去掉脑中的“圆满”,客观冷静地想一想,再来作出自己的判断呢?

林黛玉,一个为情而生且愿为爱而死的女人,可贾宝玉却未必那么痴情,这两人从一开始便注定是没有好结局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试想如果林黛玉年华逝去,容颜不再,谁又能保证贾宝玉一定毫无二心,从一而终呢?不,不会的!在当时那种封建社会,男人三妻四妾根本就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对于痴情的林黛玉而言,这就是一颗定时炸弹,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炸了。昔日送的红玫瑰,也许转眼就成了墙上被拍死的蚊子血;以往买的白百合,恐怕也最终成了嘴角遗留的饭菜粒。而两个极尽浪漫的人,又怎堪忍受如此生活重负,此等粗鄙流俗!一遇到尘俗琐事,你躲避不迭,我唉声叹气,应是生活常态。温室的花朵,怎经得狂风暴雨?“连理枝”或终被摧折,或终成了“分飞燕”。此等结局,应不难料想。

换个角度而言,贾宝玉娶了薛宝钗也未尝不是件好事。譬如说,在贾家家道中落后,按薛宝钗的心性,应会毅然担起家庭重担,穿着粗衣糙布,插着木头簪子,为贾宝玉辛勤劳作,一个人默默承受一切,毫无怨言。可你能想像出林黛玉换下绫罗绸缎,洗手下厨,洗衣做饭时的模样吗?且不说林黛玉弱不禁风,要靠人参燕窝维生,靠苦口良药活命,单就她那孤傲清高、愤世嫉俗的性子,也是断不肯做这种事的。幸好,林黛玉是在贾府彻底没落之前去世的,所以也就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在人世饱受磨难浩劫,难免落魄沉沦。

平心而论,林黛玉在大观园内所度过的时光,是相对比较幸福快乐的——有过真心相爱的爱人,有过或闲静或欢愉的美好时光,也有过挥洒才情、被人艳羡的辉煌。与其在生时伤怀悲怆,倒不如抱着这份美好的记忆死去。

人,生来总有一死,人不应轻生,但也不必太过惧怕死亡。那些恐惧死亡的人,一定不会想到,有时,死也是一种幸福和解脱。对于林黛玉而言,死,也许才是她最完美的归宿。

这样看来,高鹗如此安排是不是特有人情味、人性美?

热门推荐
1乡村童年
2考试前的烦恼
3春游
4科技的魅力
5坚持
6我们球队的女汉子
7真的不一样
8《我害怕》诗歌
9老师,谢谢您
10中考满分作文
11家乡的石城
12我家的一张旧照片
13感悟生命
14至少还有你
15小鬼当家
16与你一起走过的日子
17一件特别的礼物
18怎样学好上册语文作文
19我爱荷花
20游玩灰汤“华天”
21军训
22我长大了
23挫折
24我最敬佩的人
25网格员的一天
26有书的童年不寂寞
27军训日记第二天
28我爱读书
29我的家乡厦门
30秋天的作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