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浪潮】
我独自一人站在临海餐馆的栏杆边,任海风轻拂过脸颊。远处的黑天与海交织在一起,一个个浪潮正从那虚虚实实的接缝处涌来。
浪潮虽都向岸边前进,姿态却有所不同。
一阵响亮的水声传来,浪的尖头送出许多泡沫,在黑幕一般的海上格外显眼。白色的浪头像是一顶耀眼的皇冠,伴着那个浪一路向岸边大步踏来。我满心以为它会在礁石上溅出巨大的浪花,好映衬它夺人眼球的容貌。可它撞到礁石上后却像泄了气的皮球,浪花甚小,软弱无力,与它之前骄傲的来势落差极大。
又一个浪潮涌来了。它像海底的一条巨龙,在悄无声息游动。浪头很高,却始终是暗淡的灰黑色,一点儿也不引人注目。我寻思:这样不声不响的浪潮,该不会在撞上礁石时有多大的动静吧。可正在我专注于欣赏那些“带着白冠的公主”时,一声巨响划破了原本的和谐——那个看似弱小的浪潮,在与礁石碰撞的那一刻,迸发出了比前面的浪潮大两三倍的浪花,飞溅的水珠落在岸边的草地上,落在近旁的桌椅上,落在栏杆上,处处都留下了那个浪潮最终施展自己能量时留下的痕迹。
一滴水珠落在我的手上,丝丝凉意似乎是大浪想来证明自己,将我的偏见摆平。我因它而清醒了许多。不仅是浪潮,人也是一样的。过度地张扬自己的才智与能力的人,会在一开始获得别人的赞赏与敬佩,一旦到了真正凭学识的考验时,就无法掩盖自己实际的缺陷。而不在人前夸耀自己,却在人后默默努力的人,在考验面前,反而会展现出自己的强大。
现在想起那两股截然不同的浪潮,越发觉得它们是两个以别样的方式教导我的老师,指引我做人的方向……
【篇二:面对碎片化的浪潮】
碎片化正像波普艺术那般将画面打碎形成各个细小的碎片,而碎片化的生活就是生活的节奏被移动互联网将原本大块的时间安排粉碎成碎片式的生活工作状态。有些人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加以学习,而更多的人却将自己的生活打碎,终日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
其根本的差别在于前者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而后者在迷茫中被忙碌引向懒惰。
碎片化的出现源于其不可或缺的技术进步。智能手机则是更小更快发展理念的极致,正是这种随时便捷性,将原本不可能利用的时间瞬间“充实”起来。
在客观条件得以满足以后,商家对于手机屏幕时间上争夺,加快碎片化的步伐。人在手机上时间是有限的,而商家为了获取更大的流量,推出更多更吸引人眼球的内容,以此抢占已有的用户时间,拓宽用户在自己内容的时间,因此,原先甚至不是碎片化的时间都被应声而来的内容击打的四分五裂。而这时碎片化就变得危害起来。
碎片化打乱了更多的进步与积累,也让你远离了自省。当互联网个性化推荐诱惑着你,让你甚至是无意识翻看两眼,而此刻你不仅毫无收获,也降低之后工作的效率。同时,过往忙碌多有闲暇之余,哲学的思考也多迸发于此,康德多次说他在从家至大学的路上总能激发出众多的灵感,但倘若康德生活在今天强迫他听着音乐看着手机走完全程,那些思考的时间又从何而来?回到自身上来讲,闲暇时间的占用,也挤占自己安静下来反思自己、整理自己的过程,而这样的缺失有会反过来让我们更容易陷入被碎片化的忙碌且无所作为的泥潭之中。
然而,我们又不可以否认碎片化的内容给我们的好处。碎片化的学习,比如有声书、知识性订阅专栏让我们在不期而约的时间上邂逅令人欣喜的感动与心智上的触动。而如何把握碎片的应用,则是取决于我们是否了解自己究竟要什么,倘若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便不会因《今日头条》一篇哗众取宠的文章而扰乱自己的学习状态,在真正碎片的时间去利用手机的便利得到自己想要的价值。
互联网带来碎片化其实是瓦纳格《指环》中的指环与隐形头盔,多少人为之力量着迷而互相残杀,但也有英雄利用它拯救世界。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在与工具的关系中掌握着绝对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