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望尽天涯路】
等侯的时光是煎熬的,浮躁的。等侯的结果并不是欢乐的,有时等侯的是失望、孤独、伤心流泪。
陈阿婆是一个普通的花甲老人,她每天拿着拐杖坐在村头的大树木下盼望着远方的大路,期盼路上出现她熟悉的身影。走近她,看见她因思念而白的头发,因苦累而皱的皮肤。她的手上长满了茧,那是她干活留下的标记。
十年以前,她是村里最漂亮的妇女,她有一个美好幸福的家庭,她有疼爱她的丈夫,一对可爱聪明的养子女。
有一次,她的丈夫在归家的路上被车撞,身亡了。她从那天起就担起家里的重任,每天耕地种菜,拿到县里去卖。村中的人劝慰她:“你不需要那么的劳累,你可以把子女还回去,那又不是你的!”陈阿婆总是摇摇头,微笑地说:“人的一生不可能是顺利的,我以前享乐够了,她们永远是我的子女,再辛苦也值的!”她笑呵呵地走开了。经过了她的努力,她把她的子女供读完了大学她的子女在县里都有了一个完整的家以及美好的事业。此时的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年轻貌美的妇人了。
然而,她的子女把她扔在村里,不理不睬。每年元宵时,都不回来看望她的母亲、村里的人都指责陈阿婆的子女的不孝,她却说道:“没事,她们只是忙,没空回来。等她们有空就会回来了。”自那以后,陈阿婆就每一天坐在村头的大树下眺望着,直到夕阳坠落,才依依不舍地返回家中。她的身影在夕阳的反衬显得那么孤单、萧瑟。日复一日,风雨无阻,她始终坐在大树下等侯子女的归来。她的身体在变差,可她依然在树下等侍。
秋天来了,树上的叶子变黄了,有几片在飘然的坠落,大树下没有一往的老人在等侯,没有人在盼望着子女的归来。
陈阿婆到最后,还是没有等到她辛苦养大的子女。
时光在等侯中远逝,岁月在等侯中斑驳。人有多少时光可以等侯,有多少时光等侯你的回归。
莫让亲人永远处于等侯中,那种望尽天涯路的绝望,无处话凄凉。
【篇二:西风凋碧树,且望天涯路】
陶潜一生不喜人间烟火味,只愿带月荷锄归,所以于天地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放翁旬载不人异族占山河,报国之心,矢志不移,奈何仅须臾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樊锦诗,伫于大漠,遇见飞天晓看神鹿,茫茫戈壁间唯汝读坚决……
不是人间荒芜,我们才停住脚步,而是心灵无物,我们才不明前路。人只有抬头仰望星空的欲望,才不会有来自灵魂深处的空洞。
且望天涯路,不觉世事苦与艰,“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敏半生隐姓埋名,扎根于大漠深处,投身于报国之中。来时青丝,归时白首,“山中无岁月,恍然半生过”,你用个体点亮集体之光,一心为了祖国安定与强大,不觉岁月多坎坷。一个人的精神信念是不落的恒阳,曙光所照之处,似久旱逢甘霖,如柳暗又花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而精神追求是你在困境中永不枯竭的动力。
精神燃不息,一念恒久远。不悔渐宽衣,以中足有欢与乐。樊锦诗,一位于大漠深处守望敦煌的学者。因为执着,所以坚决。“不能让这么好的壁画就这样随风沙掩盖于历史中,既然无人留守,就由我来开先河”。敦煌壁画象征着中国千年的艺术成就与智慧结晶。樊院长,将敦煌的命脉与自己紧密相连,从此大漠中不仅有孤烟直起,漫天风沙,更有一个她—樊锦诗,因为精神有了寄托,追求得以安放,从此看山不是山,是山色空蒙;看水不是水,是水光潋滟。从此大漠不再是大漠,而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
信念摧不折,巍然自处立。回首阑珊处,吾将上下而求索,一直在前行,一直在路上。“不为浮云能蔽日,心有长安怎生愁”,因为有精神的引领,不会行将就木,不会垂垂老矣。大国工匠耿家盛“我的一生都在传承父辈的技术思想和对人生的要求”。没有人是无根水,也无空穴之来风,所谓精神与信念所遗留的必经岁月积淀,非一蹴而就,一念桃花起,一朝藤蔓生,而是熬江成糖,破茧为蝶。
仰之且弥高,钻之亦弥深。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望君勿登西阁楼,且望天涯路。淬火为剑,信念为锋,斩前路之迷蒙,悟自身之得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