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一座桥的屹立】
我生在那一年的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在我幼小无知的生命里,曾有一座桥屹立于此,承载了神话中那段美到心碎的爱情,也承载了我与桥注定结下的缘分。
不知是哪一位能工巧匠构思设计出桥这样伟大的建筑,使一衣带水的国度中的人们欢聚一堂,使伊人在水一方的传说从此被颠覆。桥带着不可言喻的厚重与宽和屹立于滔滔波澜之上,敞开怀抱迎接每一个过客,而后周到地目送他离去。
生活中,有一座桥屹立在我上学的必经之路,也连接了我曾经的小学和现在的初中。这座桥,承载了太多。我常常在经过的时候不忍心离去,一低头,脚下就现出波涛汹涌的景象,而侧面则是永不停息的、来来往往的人群。汽车的呼啸声与电动车焦虑的喇叭声交织在一起,显得热闹非凡。可我知道,他们都只是过客,他们只是想着尽快到达另一岸,接孩子放学,回家做饭等等,他们并不眷恋这座桥,纵使它为他们提供了这样惬意的安全感。而桥,便只能在迎接时灼热的目光与送别时无力的叹息里耗失年华。我抚摸着这斑驳的桥沿,觉察到这样的老去像极了另一些人们的生命足迹。
他们就是整日陪伴我们的那个“百事通”,是课堂上与我们轻松打趣的那个“大顽童”,是对待我们犯错时的那个“老阿婆”——是的,他们是老师。他们是屹立的桥,伸出温暖宽厚的臂膀迎接一批又一批新的学生,以平坦的道路助我们成长,庇护我们远离那深不见底的暗流汹涌。当我们终于意气风发地走下最后一级台阶,他们这才依依不舍地目送我们远去。这是师生间的缘分,注定老师是成长路上的一座桥,迎送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那些闪耀的青春年华就像河面上的风,一缕一缕地飘散。但他们是幸福的,他们陶醉于这样的职业,他们愿用自己的屹立,满足过客的需要与期待。
我相信,每一座桥的屹立,都是使过客们震撼的。也许我会感激、会眷恋,但人不应该总在半空中,我终究要离去。也许我将来也会成为这样的一座桥,但那些曾经载过我一程的桥,我却永远不会忘记。
我立在桥头肆意的风里,不顾身边的车水马龙,刹那间,就湿了眼睛。
【篇二:为中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首而读书】
周恩来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毛泽东的左膀右臂。周恩来在12岁时就说出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样气势磅礴的话来。他在出国留学之际对老师和同学们说:“望在中国腾飞之日相见”。可见他对解放全中国的决心和信心非常坚定,并由来已久。
现在的中国,安稳祥和、国富民强。我们有了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环境。底层的农民工,虽然没有什么学历,却也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我们美好的花园。但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会完全替代底层农民工的工作,很多没有技术含量的工种会逐渐消失。底层民工将无法在城市立足,他们后代的生存状况将会面临挑战。我觉得目前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的读书环境存在很大差距,就比如我的弟弟和他的伙伴们,他们没有更多的课外书,缺少美术工具,缺少音乐器材。我认为应该保证农村孩子的学习环境,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教具和先进的软件设施。我不认为我长大后能有多么厉害,我只希望能做一名乡村教师,让他们打好基础,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
中华的崛起,除了科技的进步、还需要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现在国人出国门,做出了很多让我们国家蒙羞的行为。我们新生一代应该改变这种情况,只有品行好、素质高的老师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我希望能有更多的高素质老师能投身于边远地区,为当地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才能够让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首。
农村的孩子也好,城里的孩子也罢,他们都应该享有同等的机会和条件。所以我坚定了努力学习的决心,长大后团结更多力量,来改善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教学质量,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周爷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愿“为中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首而读书”!
【篇三:屹立追求的高度】
坐上越野车,踏上寻访大漠的旅程。
随着车窗外的大漠由刺眼的金黄褪为灰黯的深红,两侧稀稀拉拉的矮小灌木也渐次消失,广阔的视线里只剩下了平坦的沙丘和耀眼的阳光。
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常的午后,我邂逅了胡杨。
一片胡杨林在视线远方赫然展开,在光秃秃的背景下显得格外苍凉。没有亭亭如盖的枝叶,没有挺拔傲岸的身躯,只有金黄色的叶片和阳光融成一样温暖的颜色。盘曲的枝干似一张干枯的老人的脸,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和孤独。可胡杨林的枝干却无一例外地直指天空,在大漠扬着沙粒的风里,如同一只只高高扬起的手臂,向远方展示着它们独特的骄傲与倔强。
旁边几棵枯死的胡杨仍然直直地挺立着,他们细瘦的枝条已经被风吹折,只剩下巨大的空心的树干傲然地挺立在那里。有的树干已经被吹倒,却仍不肯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它盘曲的身躯像是被谁狠狠地扭了一下,却似乎仍要挣扎着爬起。
在旅途中,我经常会碰到两三个带着维吾尔族小帽的牧人,他们骑着骆驼缓缓前行,衣服上纷繁的花纹也被大漠的风沙吹成了模糊的色彩。没有驼铃叮当,没有牧人轻歌,眼前的景象完全不似我想象中古老的丝绸之路那般迷人与梦幻。
他们黝黑的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如同胡杨伤痕累累的枝干,亦如被大风吹皱的沙丘。炎炎的烈日下,刺眼的阳光使我看不清他们的脸上是否闪耀着汗水。他们咬着下唇,默不作声,神情却平静而隐忍。头微微扬着,像是他们身旁同样沉默着骄傲着的胡杨。他们的眼神中,露出不羁的坚定,让这片空旷的大漠也有了神彩。
在来到这戈壁滩之前,我从未那样清晰那样真实地感受过,有那么一些生命,在执着地追求着生存的意义。生存,在这些胡杨与牧人眼里,早已成为一种倔强的追求,深深镌刻在他们的皱纹里,扎根在这片大漠中。
我小心翼翼地捡起一块戈壁滩上的石头,握在手心里。它传递给我灼人的温度。石头上涌动着没有杂质的红色,像是凝固的火焰。如同此时的胡杨林,它的坚忍,它的不屈,它生存的执着,它追求的倔强,在我几近干涸的心里,燃起了一把熊熊不息的野火。
大漠的风依然在耳边奏出一组雄浑的交响乐,这乐声中,有千古的苍凉与悲壮,有执着的生命与灵魂。正午热辣的阳光把胡杨的影子投成一个个短短的黑点,却缩短不了它们追求生命的高度。它们骄傲地站立在这片干枯的土地上,站成风沙中一面高扬的旗帜。
胡杨啊,胡杨!我在内心低声地呼唤:请你继续屹立在这片沙漠上,屹立出倔强的追求,屹立出生命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