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初二作文>传承方言弘扬中华文化
传承方言弘扬中华文化

【篇一:传承方言弘扬中华文化】

今年国庆,我到大姑家过节。午饭时刻,大姑朝楼上叫她的外孙女涵涵:“满子,霉搞哩,食饭哩(客家话)”。过了一段时间也不见涵涵下楼,我好奇地走上楼对涵涵说:“涵涵,刚刚外婆叫你怎么不搭理人呢?”涵涵睁大眼睛,有点愕然道:“我听到了外婆的声音,外婆刚才在叫我吗?我听不懂呀,小姨你就给我说说什么意思吧。”我回答:“外婆是叫你:宝贝,不要玩了,吃饭了。”

我很纳闷,涵涵普通话好,英语也好,怎么去了深圳两三年,以前说得那么溜的客家话连听都听不懂了。涵涵似乎看出我的疑惑,主动开口道:“我去到深圳根本就听不到客家话,爸爸听不懂客家话,妈妈在家自然也不说客家话了。我和外婆打电话,外婆也说着她那只有我才听得懂的普通话。家里听不到客家话,学校就更不用说了,学校说的不是普通话就是粤语。其实我觉得客家话、还有我爸河南家的方言都挺有趣的,发音好特别哦,有空你就教教我吧。”

听到涵涵的回答,我陷入了沉思。深圳就像其它国际大都市一样,是个外来人口众多的城市,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聚集在这里,他们交流使用最多的还是普通话。方言只能是局限于家庭内部说说,要是家庭成员不是说同一方言的基本也是讲普通话。远在老家的长辈们为了能和晚辈说说话,也纷纷讲起了拗口的普通话。不同的方言是中国各地区人民的母语,方言常常被认为是亲情、乡情的纽带。在大都市,偶尔也会遇上老乡,当要证明自己是某一地方的人时,最有力、最有效的是说方言,说地道的方言。想想在陌生的大都市,遇到一个说着地道家乡方言的老乡是一件多么人人开心的事啊。

著名主持人汪涵在一个节目中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响亮的响的繁体字是上面一个乡,下面是声音的音。所以说最响亮的声音是乡音,是方言。”每一种方言都是经过历史的沉淀流传至今,具有十足的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方言也是人们研究地方风土人情、历史沿革的重要手段。每种方言所包含的文化是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方言的文化价值值得人们去尊重。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丰富多彩的世界,想想每个人都说着普通话,说方言人越来越少直至消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单调啊。为了保证语言的多样性,我们应该张开口来,学习自己家乡的方言,让保护方言、继承方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祖国的花朵们知道原来我们中华文化中的语言也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我们的文化离不开独特的方言而独立存在。

如果人们把地方的方言都忘掉了,这将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所以我们要继承方言,弘扬中华文化。

家长是教孩子学习自己家乡方言的最好老师,应该多让孩子开口说方言,家庭应该以方言去交流,更利于方言传承。

现在的孩子在学校度过大半时光,虽然学习普通话是为了更好地与五湖四海的人们交流沟通,但学校还是应该多鼓励孩子去学习、去了解自己家乡的方言,并给孩子创造机会来培养对方言的兴趣,就像鼓励孩子学英语一样,比如创建某些方言兴趣小组等。

现在,有许多方言类的节目在广播电视等媒体出现,说明了人们已经意识到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并不是只靠普通话,方言类节目的出现说明语言的多样性更能够满足各类民众的需要并推动广播电视的健康发展。也希望有更多的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辟方言类栏目,满足更多的需求群体,也为方言的传承提供更好地平台。

一位意大利哲学家说过:“将一个民族的祖先留下来的语言偷走,那么这个民族将变得一无所有。”方言是一方文化的根源,当一种方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文明也随之消失。所以继承方言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继承方言,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方言,应该放在人们继承的中华文化的重要位置。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语言的交流,文化的独特离不开各具特色的方言。

是人不可忘本,如果人们都不讲方言,方言极有可能消失,人们祖先的努力成果也付之东流。所以请大家张开口来说方言,不要到将来方言消失时才大喊“蓝瘦,香菇,睡也睡不着”。

【篇二:中华文化美不胜收】

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陶冶了无数代人的人格。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优秀文化受到极大冲击,曾一度被国人忽略和轻视,看着文化灵脉日渐微弱,作为中华儿女,我们难道无动于衷吗?我想,但凡有文化担当的人一定会高呼“优秀文化灵脉不可断”!

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积淀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启迪子孙;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是中华民族的跟,博大精深,传承文明,永屹世林。

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无价瑰宝。汉子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像一座采不完的宝藏,它是中华儿女血浓于水的精神纽带,系着十三亿的中国心。如此优秀的文化灵脉怎可断?

从“蒹葭苍苍”的(诗经)到(春秋),从《离骚》到《诗经》,从汉赋到唐诗宋词,从元曲到明清小说……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无不在世界文学史上光辉夺目;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无不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坚实的脚印。如此灿烂的文化灵脉怎可断?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漫长历史发展长河中,是源远流长、历久弥坚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不倒,历经磨难而不亡,始终以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支撑我们民族的文化灵脉怎可断?

文化开启对美的感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失去优秀文化制成的民族注定是缺乏信仰的族群。毛泽东主席曾说:“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为了国家的文化复兴,我们必须担当传承文化灵脉的重任,让我们一同高呼“优秀文化灵脉不可断”,让我们一同守护优秀文化灵脉,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亘古长青!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大力传承民族精神,塑造真正的国人灵魂,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让我们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而努力!

【篇三:汉灶文化礼堂,传承婺窑文明】

清晨,紫红色的云霞充满着整片天空,其中还有一轮血似的夕阳,如此暖意的画面显现出“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温馨与从容之感,暖得让人沉醉,暖得让人迷恋。伴着如此美丽的景色,我们哼着小曲,迈着愉快的步伐,一览了汉灶村的婺州窑和文化大礼堂。

我们来到了婺州窑,欣赏了陶瓷的魅力。我们先听了工作人员的讲座,初步了解了婺州窑。之后,我们便开始参观婺州窑的陶瓷,这一些陶瓷可真精致,一个个光滑剔透、造型生动逼真。你看,这个陶瓷如同一只老虎,瞪着大眼睛,张着大嘴巴,仿佛是要把旁边的小泥人吃掉似的。你看,那个陶瓷是关羽的样子,一手持青龙斩月刀,一手抚着长胡子,十分的威风。每一个都栩栩如生。

参观完了婺州窑,我们又踏着一条路旁满是狗尾巴草的小路,向汉灶文化大礼堂进军。一阵微风拂过,风中含着的露水,一下子全扑在我的脸上,仿佛是给我的见面礼。

到了文化大礼堂,第一个印入眼帘的就是一个黑板报,黑板报上贴了许多老人的微笑,那一张张慈爱的脸微笑着看着我们,像是在给我们的祝福。走进大厅我们便看见了一张标牌,上面写了“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这与我们王校长常说的“存暖心,做暖事,说暖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希望我们做一个温暖的好人。接着我便看见了《新二十四孝图》,上面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告诉我们该如何孝顺父母。我现在认为以前和父母发脾气很不应该,现在想起来十分后悔。

看完这些后,我们又来到了二楼的会议室,听了讲解阿姨的介绍,原来别看这里白天那么安静,晚上可十分热闹了!大家在广场上跳舞、看电视、聊天、下棋,样样都有。在文化大礼堂里还会组织一些免费的活动课,让老人们参加丰富的生活,比如:教老人们做西式蛋糕,教老人们认字,学习各种本领等等。听完后,我们又看了墙上的名言,许多都对我们人生有着巨大的意义。其中"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句话对我触动颇深。意思是:有大智大慧的人,遇见有迷惑的事物,不解的地方,他会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去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勇敢的人,面对强敌,是不会有所畏惧的,他会义无反顾地去迎接挑战。

下午夕阳的余晖给大地染上了一层金色,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次参观婺州窑和文化大礼堂的旅行快要结束了,我们满载而归,带着学到的知识和快乐的心情,踏上归途。

【篇四:汉字,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高耸的金字塔是法老们权杖下尼罗河的智慧;神秘的锲形文字是古巴比伦流逝的文明见证;在长江黄河孕育的神州大地,有我们炎黄子孙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历经五千年的锤炼与沉淀之后,汉字,这个充满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的传承者,最终成就了整个世纪的辉煌。

从甲骨文到金文,从篆书到隶书,从行书到草书。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汉字作为时代的连接者,从未泯灭。写字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见乐的艺术。任继愈曾说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文化传统,而继承传统最重要的靠历史教育。唐太宗酷爱写字,所以才有了《晋词铭》《温泉铭》的问世。王羲之酷爱写字,所以才有被世人所赞叹的《兰亭集序》。还有那虞世南,欧阳询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多少文人志士都把写字当作人生当做人生最有价值的一件事。

不仅艺术风格多样,它那深层的内涵更是让无数人折服。

一首《定风波》道出了苏轼那豪放洒脱的情怀。“竹枚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此的不羁傲爽,世间又有几人能留下这样的文字。李白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欣然折服;王博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有曾让多少人怦然心动;韩愈那“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绝句,又曾让多少仕途不顺的人重鼓勇气;还有那林黛玉“今日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的忧伤,又曾让多少人黯然神伤。

汉字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次的组合,每一次的书写,都代表着独特的意义。汉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它的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独步世界,举世无双。因为我们优美的汉字,我们成了举世无双的汉字大国。所以,当你在为不会写一个字而发愁时;当你不理解古文所表达的情感所叹息时,请不要忘记,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灵魂丧失了,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个空壳,毫无价值。所以请珍爱我们的汉字,同时也珍爱我们的文化!

【篇五:走进中华文化的世界】

微风拂面而过,捧一卷诗书,茗一杯香茶,听窗外雨声,勾起万千思绪,走进了中华文化的世界。

阅诗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短短两句,将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挥发出来,随带星星点点的忧伤,更有一种寻寻觅觅的信念。不愧孔子云:“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中的屈原,向往美德,纵使九死一生也不后悔,粉身碎骨也永不变心。此坚定,此志向,尤其是奸人谋害而能改变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阳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皎洁的明月之下,苏轼感慨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月皆有阴晴阳缺,好好珍惜大好时光,能与家人团圆便已足矣。

捧一卷诗书,陶醉其中,中华文化所酿之诗书,岂不香矣?

茗香茶

茶之香,不同于美酒之醇厚,不拘泥于树叶之清香,茶之味,乃世间之独一无二。

“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美誉入杯樽,茶之荣也;清茶滤心尘,茶之德也。”闲暇时候沏杯茶,清香溢满小屋。端起杯,轻轻吹去那漂浮的茶叶。轻啜一口,微微的苦涩,浓浓的清香,通体的疲倦荡然无存,诸多的烦恼悄然远逝,遐思也飘远了。

此时之美好,乃茗一杯香茶,置身于茶之中华文化。

听雨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自古诗人皆爱观雨。廊下听雨,隔窗望雨,皆有不同的趣味。

窗外下起了细雨,淅淅沥沥的,别有一番风味。大千世界皆为一片天空,但中华之雨,其风趣乃独一无二。

中华之雨伴随中华文化,得其精华,随诗书之朗读声,让人置身于中华文化之世界。

捧一卷诗书,茗一杯香茶,听窗外雨声,中华文化之精华于其中。走进中华文化的世界,乐在其中。

【篇六:方言的传承与保护】

一次语文课上,老师一改常规,给我们上了一节不一样的语文课。

如同以前一样,我们那一天上古诗词欣赏,照例老师都会请同学朗读诗词,但这一次老师却说:“有哪位同学会说广州话?我想请一位同学用广州话来读一下这首诗。”

顿时,教室一下子热开了锅,同学们有的激动万分,有的在互相讨论,研究老师究竟有何用意。起初同学们还有些害羞,不敢读,但在老师的鼓励下,还是有人举手了。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看了一下那首诗,默默在心中读了一下,便用广州话深情朗诵了出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同学们先是因为觉得新鲜,不习惯,发出了些嬉笑声,但不久后就被朗诵同学使用粤语朗读的独特韵味吸引。当同学读完后,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时,老师向我们解释了她的用意:“据说广州话是一种古语,古人很有可能是用这种语言讲话的。因此我想叫同学用广州话读一读,看看是不是比普通话更押韵。”同学们仔细回顾了刚才的朗读,发现果然如此。

正当同学们惊叹广州话的神奇时,一位来自汕头的同学举起手来:“老师,我想用潮汕话来读一下。”老师点了点头,那位同学便站了起来,用一口不太流利的潮汕话朗诵。

教室里的气氛更加活跃了,大家纷纷一边笑一边听他的朗诵。细心的同学发现,潮汕语似乎比普通话与广州话更加押韵,原来潮汕语也是古语的一种。

原本是诗歌赏析的语文课一下变成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一种展现。老师说:“这就是语文的魅力,不同的语言读相同的一篇诗歌有着截然不同的韵味,这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其实,广州在前几年为了能普及普通话,提高市民的普通话水平,要求在学校里,老师上课与学生回答问题必须用普通话。这一规定实施后,从学生一代开始,广州人说普通话的水平日渐提高,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广州人慢慢不会说广州话了。

广州作为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拥有自己独具一家的岭南文化,其中粤语就是其代表之一。但如今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学生们都讲普通话,很少讲广州话,这对广州话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普及普通话是应该的,但在此同时,也应保护好广州话。因为岭南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保护广州话就是保护了岭南文化的独特性与完整性,这才能保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弘扬中华文化应该是在主体文化与各种地域性特色的文化共存,而非仅仅发扬主体而排斥或同化地域文化。

热门推荐
1潇洒走一回
2我的老师
3暑假趣事作文
4门外与窗前
5我和嫦娥的一天
6那一刻我长大了
7可贵的弯腰
8美丽的秋天
9第一次当小店长
10盛夏,晚霞,我们
11我的暑假生活——新加坡之旅
12我的春节
13爬山
14第一周作文
15那天,雨一直下
16门外与窗前
17我的心爱之物
18美丽的雪乡
19有你真好
20关于雪的作文
21雨中的小草
22军训心得
23记第一次篮球课
24爱心在人间
25你就是一道风景
26最悠闲的人
27家乡的美景
28吃饭众生相
29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
30最近比较烦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