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范文作文>碎片化思维
碎片化思维

【篇一:碎片化思维】

当下的人们,不时徜徉于社交软件中,在指尖方寸里培养着所谓的思维。他们满足于一篇篇公众号里的鸡汤,在一条条的推送里认为自己学到了许多,又或许惊诧于转发量极高的新闻,也并不知道是真是假。他们的思维,粉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那些不同的声音,是吹向不同方向的风,将他们吹成一株株摇摆不定的草。舆论倒向哪里,思维便与之相随。这是我们常说的“碎片化思维”。碎片化思维是真正的思维吗?我并不这样认为。化整为零易,化零为整,重新形成深度思维,却十分困难。

正如《网络素养》中所言,“互联网内在的狂乱和肤浅的特性被植入我们的神经系统”。大部分的人,看到似乎有理的说教便轻点食指加入收藏夹从而再不会去看。在这个浅尝辄止的过程中,我们缺乏思考。限于字数,推送等碎片化信息往往缺乏学术性,停留在皮毛,概念的铺陈导致我们“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且推送没有考据,其真实性无法被保证。我们形成了观点,却不是自己的观点;缺乏思考的思维,甚至构不成真正的思维。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写,他们的心是装满了,但装的不是智慧,而是智慧的赝品。在一道道赝品大餐中,碎片化思维带来了整体的浮躁,它使我们产生了不去思考的惯性。缺乏思考而浮躁的碎片化生活,如蜻蜓点水,没有实际意义。

在形成思维的过程中,思考是必须的。《庄子·齐物论》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啮缺向王倪提出了三个问题,“子知物之所同是乎?”、“子知子之所不知邪?”、“然则物无知邪?”王倪三次都回答了“吾恶乎知之!”我们都不知道别人所说的知道是不是不知道,而只有在思考的过程中,才能使最终的结论渐渐明晰、沉淀,从而形成思维体系。塔夫茨大学的儿童发展学教授伍尔夫认为“思考需要花费时间,这是具有阅读能力的大脑的宝贵特性之一”,碎片化思维消磨了这一宝贵特性。人们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新闻,一味旁观而不追究本质与真假,这样的生活是危险的。然而碎片化思维也并不是完全负面,是由于我们的不深入思考、不分辨真伪而使其弊端被放大。懂得思考的重要性的人屹立于山峰之巅,依赖碎片化思维的人只能摇摇晃晃地漂浮在云汽里,遇到真正的问题便因缺乏基石而急坠而下。

从某种角度来说,碎片化思维确实可以提高人的知识水平。人们可以有选择性地汲取权威方发布的信息。但那是建立在系统学习、有思考和分辨的习惯的基础之上。碎片化思维可以填补空隙,却永远不可能取代完整的、深入思考的时间。美国著名心理学者丹尼尔·西格尔在著作《专注的大脑》中说,我们集中注意力的方式直接塑造了我们的思维。

碎片化思维是华而不实的衣壳,只有碎片化思维的人只能泛泛而谈,却无法究其根本。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我们正在从知识的培育者退化为互联网丛林中信息的采集者与捕猎者。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跨出碎片化思维的泥淖。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有深度的思维,它赋予我们正确认知、积极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巨大的信息浪潮里坚守自己的主见。

【篇二:转换思维天地宽】

有时候,你是否会感叹楚天广阔,而自己却寸步难行?有时候,你是否会悲戚他人凌云高飞,而自己却处处受缚?

明明自己是深深植于大地的树,却羡慕鸟兽能自行奔走。当梦想与现实判若鸿沟,是痛苦抱怨,抑或卑微瑟缩?皆不可取,只需转换思维,你便可迎向属于你的万里长空。

现在许多人抱怨父母、抱怨同事、抱怨所谓的宿命,认为所有的一切从来如此。难道这世间注定有一些人要面临永无黎明的黑暗、深不可测的崖谷吗?但我们都知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玄机。有时候,只需转换一下思维,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绝境亦可变为佳境。如今大热的慢调王子李健也曾经迷惘过。在“成名要趁早”的欲望狂流的裹挟下,他那缓慢悠扬的歌声也曾被世界的杂音所掩盖。看不惯娱乐圈的做派,他开创自己缓慢而精致的创作,终于走上神坛。这不是偶然,而是他转换思维,肯定自己,坚持原则,最终为狂热的娱乐界带来一阵清风。而对于不善进取的人来说,精湛的技能固然是一笔财富,但如果囿于这扇门内,只专注于日复一日的技能训练,而不懂得转变思维,势必无法取得更大提升。千万别让别人羡慕的长处变成一扇门,一扇关住自己的守旧之门。

转换思维,要反求诸己。三毛曾经说过:“唯有自渡,其他人爱莫能助。”不卑不亢地审视自己,才能结合自己的特点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判断。动画大师马克宣正是如此。20世纪中后期,中国动画受到了高高在上的前苏联风格的熏陶,所有人都推崇前苏联风格。而在此时,马克宣将目光转向了传统文化,最终用虚实的意境与空灵的画风将中国动画带入了水墨时代,从而攀上了艺术的高峰。因为逆境,所以滋生出改变的勇气;因为自信,所以才有转换思维的动力。不依靠他人,不怨天尤人,反求诸己,转换思维,前路广阔。

海德格尔有言:“向死而生,唯有死亡的气息才能让我们感受生的迫近。”逆境不是绝境,只要转换一下思维,我们也许就会发现一片新的天地。贫穷不可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反而能锻炼人的毅力;处处受阻不可怕,这倒给我们一个审视人生、反思自我的契机;“宿命”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借此机会成功转型,便可迎来更大成功,石川小百合不正是如此吗?

转换一下思维,你是否发现,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篇三:换一种思维】

昨天看《向往的生活》黄渤做客那一期,在聊到拍戏时,刘宪华表示他现在正在拍戏,每天都要吊很长时间的威亚,他觉得和他想象的不一样,于是他问黄渤,怎样才能熬过这三个月。当时黄渤说:“你如果觉得是熬,那你这三个月的时间肯定很漫长,你要把它变成一件你喜欢的事情,做你喜欢的事情你就不会觉得难熬了。”

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幸福的。因为喜欢,所以即便累一点、苦一点,我们也会觉得甘之如饴;因为喜欢,所以即便再复杂、再麻烦,我们也是心甘情愿。因此即便都知道创业是一条很艰难的路,但总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因为喜欢,因为信仰,而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去“熬”。

但是这世间总是不会事事都如意,很多人做的事情都是迫于生活而“不得不”去做,找工作首先看得是薪资、前景,选专业首先考虑的是就业率。当然,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毕竟生存才是一切的根本,温饱不解决好又何谈理想、何谈人生。

只是当我们“不得不”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我们需要转换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我们做的事情,让它变成我们自愿去做的,这样就不会觉得“熬”的难受了。

记得以前放暑假,有一项暑假作业是写十篇作文,让我很是头疼。有一名同学是布置完作业的当天晚上就全部写完了,先不说她写的质量怎么样,但是一个晚上就能想到十篇素材,着实让我佩服不已。那时候十篇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印象中我是暑假的最后一周才“憋”出来的。后来有同学推荐了“”,既可以发表自己的文章给别人看,还可以赚取稿费,虽然只有一块钱,但是当我看到账户里出现那一块钱的稿费的时候仍然兴奋不已,这种被认可的喜悦让我对写作文充满了激情。不知不觉见已经写了二十多篇了。一开始写的时候要写到500字都觉得好难,但是现在只要提笔基本都能上800字。这种悄无声息的进步实在让我惊喜,也让我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如今再回头看当时十篇作文的暑假作业觉得真是太简单了。

我想,让不喜欢的事情变得能让人欣然接受,找到这件事给我们带来的鼓舞点很重要,或者换一种方式去完成它。例如有的同学平时不喜欢做家务,家长会加入筹码,洗一次碗多少钱,扫一次地多少钱,有了这种鼓励,很多同学不仅愿意做,甚至会主动要求做。暂且不论各种文章批评的家长的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我觉得仁者见仁吧,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但这种激励方法却也值得借鉴。

所以,在做事情的时候,多去想想这件事能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哪怕并不是我们喜欢的事情,我想我们至少也不会排斥和觉得“难熬”了。

【篇四:走进《思维的乐趣》】

《思维的乐趣》是作家王小波先生的一本重要的杂文集。王小波先生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文学界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大陆作家。

《思维的乐趣》,王小波先生以自身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为重要矿藏,用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与书写。虽然王先生用了幽默诙谐的写作手法,但是透过文字的背后,我们还是能深刻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阵阵寒风吹过城市、乡村,心头满是苦涩。

这本书幽默讽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幽默深奥的“我”、朴实勤劳的父老乡亲、“越是不熟越要动”的可恶大夫……每一个人物都是对那个特殊年代的辛辣讽刺,每一段文字都是对父老乡亲最真诚地悲悯。

在这本杂文集中,《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这只有趣的猪学会了“汽笛”的叫声,每天十点就跳上屋顶叫,比工人的收工时间早了一个半小时,工人们顺理成章地收了工。后来人们发现是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在学汽笛叫,就以“破坏春耕”的罪名围剿它,没想到它沉稳应对,从枪阵中逃了出来……

这只猪的故事,映射出现实的生活:生活中,有许多人想要设置别人的生活,也有很多人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生活中,缺少的就是拥有特立独行思维的人,而生活中,最需要的也正是特立独行的那群人。

王小波先生的文章就是这样,不能只看情节,必须透过每一个文字,去体会,去感悟。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曾评价他说:“我常常觉得王小波就是那个《皇帝的新衣》里天真浪漫又口无遮拦的孩子。”是啊,王先生的文章就是那么真实,宛如一把飞刀飞入你的内心深处,剖析出你最真实的想法。

做一名特立独行的斗士吧!我诚意向大家推荐这本书,让我们在王小波先生的文字中看清这个世界最真实的一面吧!

【篇五:不要以“二进制”取代思维方式】

前不久,人工智能“恐已具有自我意识”成为网上的热门话题。若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能如人脑一般思考,机器人会不会真如电影中的一样“支配”人类?但苹果总裁库克却认为,我们更应该担心的是人会变得像机器一样思考。

众所周知,计算机的基础运算法则是二进制,即只有0或1——没有好坏,只有对错,没有善恶,只有是非。现代人的思考方式也是如此?有利的为“1”,无益的为“0”,真实的为“1”,虚假的为“0”……。人逐渐变成利己主义的纯理性思考者,其背后代表的是价值观的扭曲和认知的错乱。

康德认为,认知的顺序是从感性到知性,最终进入理性。然而在现代生活中,互联网的传播性、高效性使人们更容易达到认知的终点——理性认知。感性的认知和知性的思考被简化,人们便如计算机一样近乎于追求崇拜绝对理性。老人摔倒了,人们的第一反应不是为了人性和道义出手扶救,而是人格道义和自身利益的衡量。在这种思考的方式下,恐怕更多人选择维护自我利益。自私是人的本能,在这种思考方式下这一本能被放大了,致使了人本应具有的同情心的丧失。

只知是非对错同样也会导致价值观的盲目。一位贵妇人曾对大画家威斯娄说,“我不明好坏,我只知道我喜欢什么。”,威斯娄恭敬地说:“这一点您与禽兽相同。”如二进制般单纯的思想方式也于此类似,即不知除了目的之外还应该追求什么。人之为人,贵在于明白除了理性地达到目的外,也要追求善于美。不明正确的价值观,不明善与美,也将忘记何为恶与丑。与其说人变得像机器,称之为动物或许更为贴切!

人生如此多彩,怎能将其视作机械化的程序?面对困难挑战应勇敢攀登高峰,怎能如一个算法,去解一个未知,却也必知的解?再美好的壮阔之景,将其细分等为一个个像素,用1或0代表色彩,也是多么的单调无趣!多元的思考方式使人觉察色彩的渐变,品味水墨的晕染,明白色彩不只有三原色,应如彩虹般缤纷美丽。

不要以“二进制”取代应有的思考方式,在这个时代下社会不缺“电脑”,更却“人脑”。独特、创新,也更需灵活、多角度的思考。

【篇六:思维,决定高度】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柏拉图所推崇的“思辨”思想尤其注重思维的重建。放眼中华名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统治者们不是独守一家思想,也不是恪守先秦时期的制度风俗;而是百家争鸣,儒法兼施,是名族融合,摒陈推新。文化、政治领域的多层面融合造就了五千年来的不断发展。思维的更替使中华民族完成了从氏族社会步入农耕社会,再跨入工业化社会的历程。那么,思维是什么呢?为何会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思维决定了高度。互为邻里的甲、乙二人相邻地开了两家面馆。三年后,甲家赚得盆满钵盈,生意源源不断,而乙家处于破产边缘。贫富差距的原因究竟出在哪了呢?原来乙家的拉面口感虽好,但刚出锅的面烫,客人往往七、八分钟才能大块朵颐。甲家则是在面出锅时,用碗把面盛起来放入清水中30秒,待冷却后再端上桌,到客人口中时温度刚好。这30秒和八分钟就决定了客人的流向,甲店主的经济头脑更胜一筹,这也何尝不是思维固守给乙店主带来的“破财之灾”呢?

思维也决定着人生的宽度,中国著名禅师马祖道一,推崇并身行人善之义。有次,他见一蝎子掉入水中,决心救它。谁知手刚入水,蝎子便蛰了他的手指。禅师无惧,简单处理了伤口又将手伸入水中,再次出手,岂知又被蝎子狠狠蛰了一次。一旁的弟子实在看不下去:“它老蛰人,何必救它?”禅师回答:“蝎子蛰人是它的天性,而善是人的天性。我怎么能因为它蛰我,就改变了自己的天性呢?”弟子默然。是的,禅师的做法或许有点可笑,但换种思维想想,这难道不是对人性本善的诠释吗?

思维更体现出生命的长度,黑人总统曼德拉曾被关押27年,期间受尽虐待侮辱。在他就任总统之际,他邀请了三名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到场,当他向这三名不知所措的中年人致敬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他说:“当我走出囚室时,我已经清楚,自己如果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当你真正把一切负担抛之身后时,对自己才是一种真正的解脱,思维的变通使曼德拉重新组建了对人生的认知。

生命的高度、宽度与长度构建了人生的视野,思维一陈不变只会让你注视眼下,前途惘然。思维通达变换,才能使你豁然开朗,欣赏本属于人生的那番美景。

思维创造视野,视野展现思维。让我们多加变化思维,拓宽人生的纬度。

热门推荐
1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2围绕乐字的作文
3忽视的美丽
4不是马蹄的“马蹄”
5读《弟子规》有感
6钓蟹
7品味苦笑
8吹气球比赛
9那一场雨
10我是小小律师
11登花台
12过中秋
13其实,爱一直在
14龙吟东方,升腾寰宇
15我眼中的”长征精神”
16麻雀,谢谢你
17那一刻触动我心
18难忘的运动会
19为学
20我的动物朋友
21共享时代
22我的外公
23暖暖的爱
24我们班上的“闲事佬”
25我爱你妈妈
26走进《思维的乐趣》
27我家的捣蛋鬼
28垃圾分类
29经典濩落,怎能止泪
30“王青天”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