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初二作文>我还是想你
我还是想你

【篇一:我还是想你】

提起姥爷,迎来的总是掌声和热泪盈眶;但撰述他的故事,谁也不知道从何下笔。

“因为—因为事情往往是别扭的,总和希望或想象的不一样。”——《我们仨》

那是一年秋天,对,秋天;枯叶落满了园子,树枝是焦黄的,毫无生机。这里的所有东西都跟失了魂一样,暗淡无暇。轻轻一踩树叶,它都会发出“吱咯—吱咯”的声音;这声音透露着绝望,像是悲惨季节的痛苦哀叫。这唱京戏的院子怎么和我记忆里的不一样;我曾记得,它四季繁花盛开,随处皆可听到那唱戏声,怎么现在,现在全是枯枝烂叶,也闻不到一丝戏腔?……

那是我最后一次去戏园,这让我感到绝望。

小时候,姥爷经常带我去听戏,各种各样的。可我却不喜欢听戏,我觉得它太可怕了。台上一个个人“张牙舞爪”的,“诶呀诶呀“地唱,每个人都被打扮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让我慎得慌。姥姥姥爷又不能让我一个人在家,万不得已,只好带着我;就这样他们听戏我睡觉。但后来,也不知为什么,我好像对看戏产生了感情,太久没去了我还会去问。可能是因为热闹吧,时不时就能听到掌声,他们鼓掌我也鼓,我觉得好玩。

可是,随着我慢慢长大,去戏园的次数却越来越少,每次去都觉得少了些什么;人少了,鼓掌的声音也小了。总觉得很冷清,不再热闹了。听老员工说:“时代变了,人们的喜好也不同了,爱听这戏的人也都老了,现在有了网络什么都能做。”别说戏了,到后来,我连姥爷见得都很少;我对姥爷的记忆,似乎不受控制的模糊起来。以至于有段时间,我似乎都忘却了,这戏和姥爷。我很遗憾,该珍惜的时候并没有珍惜,到头来,该走的还是会走,该来的也照样会来。

如今,有多少人追求“时尚”追求“新潮”,却忘了那些上百年流传下来的艺术;有多少人日日夜夜和朋友一起到处疯玩,却忘掉了,把自己一点一点拉扯大的那一群人。至少我们应当记得,曾经有一种东西,一个人,他带来了很多。

【篇二:是番茄还是枣子】

5月21日上午,我们小记者来到了麦河农业种植基地。这个蔬菜种植基地和其他基地有很大区别,一般的蔬菜种植基地都在农场或者有很多种植大棚。可来到麦河农业基地时,它却是在一个工业区的顶楼。这让我一下子来了兴趣,好想去探探究竟。

来到顶楼,方先生热情的招待了我们。接着,就是方先生关于农业发展的讲座了。在讲座前,方先生给我们看了很多日常的蔬菜种植照片。当屏幕中出现一张结着红果子的照片时,现场有位小记者大声说“这是枣子”,只听到在场的爸爸妈妈一阵笑声。方先生连忙解释,这其实是番茄。

好吧,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很多蔬菜是不认识的。我吃过它,但是真的没见过它是怎么长的,这应该就是城市中长大的我们的共性吧。在方先生的介绍下,我真的认识了很多平时餐桌上的很多蔬菜,也清楚的看到它们长在地上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接着,我们来到了顶楼的气雾栽培大棚,在里面真实的看到了蔬菜是怎么长的,它在气雾栽培箱里科学的种植过程。

最后,我们每位小记者还都尝试在气雾栽箱里培种植了一棵青菜。原来小小的菜苗需要夹在海绵里,然后露出根,放进气雾箱。这一过程需要特别小心,因为小青菜苗还很嫩。希望,我种植的小青菜能长得大大的,棒棒的回到我们餐桌。

今天的活动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也让我对农业种植有了新的认识和全新的了解。

【篇三:喝水还是可乐?】

水,净化身体,“百利无一害”;可乐,一时痛快——那短暂的甜,“百害无一利”。而喝水就像阅读经典名著,喝可乐就如同碎片化阅读的一样。那么碎片化,到底是什么牛鬼蛇神,能使当今社会人的生活逐渐分离肢解呢?

碎片化即为某个完整的事物变得分割、零碎。现代的生活碎片化,是由于电子产品或是人类本身。碎片化阅读和碎片化信息逐渐侵入了我们的生活中,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它的利与弊。

碎片化信息正在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动荡不堪,它让一切都支离破碎。碎片化阅读也如同细菌般迅速侵入精神世界。现如今,真正用心的阅读已变得如凤毛麟角般弥足珍贵。碎片化的信息、阅读已如开了闸的洪水,一泻万里,一下子冲垮了我们原本完整的精神家园。

若是碎片化继续泛滥不停,那么我们传统经典的阅读文化将被分崩离析。它摧毁了经典,改变了阅读方式,使我们缺乏深刻的思考,这必会导致传统流失和无根文化的发展蔓延。我们的思维由于碎片化阅读而停滞不前,让我们无法进行深度阅读来获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为了看清“传统”与“现代”间的区别,我们可以分别看看:

传统阅读——手捧图书,在书香横溢中用“眼”去享受、用“心”去揣摩。那一字一句中的风趣奥妙,让身心灵魂都在书海中放松。

碎片化阅读——在空闲之余,快速地浏览一遍各种各样的窗口信息,或令人一笑而过或片甲不留。资讯信息量广泛而多,但这使人们看到过多无用信息和谣言,还让人们不再有深入思想的动力。

由此可见,碎片化阅读的确有利,却遗憾地有弊大于利的状况。

碎片化阅读不是天马浮云,而是有根可寻的现代社会“大BUG”之一。社会变成了只是一味追求利益与效率的机器,它使社会人变得渐渐浮躁、焦虑不安。而“碎片化”就是这种“社会人”的精神产物。

阅读,是为了助长思考、熏陶精神、多多益善、精益求精。而碎片化阅读,虽使阅读范围扩大、更快捷、使生活更充实,却也免不了种种弊端。

回到最初——那么你究竟是想喝水还是喝可乐呢?如果问我,我回答的是:两个一起,相辅相成。若是只喝水,平淡无味,有时嗓子也会疼;如果只喝可乐,会破坏人体机能。而若将传统经典与碎片化阅读结合在一起读,那才是最佳组合。

作为一名00后,我想要将咱们大中华的老传统和现代发展融汇贯通,形成可口的糖水,它会让人受益匪浅。

【篇四:还是纸书好】

迫不及待地扯开塑料薄膜,小心翼翼地摊开书,阳光洒满书籍的扉页,一股奇异却讨人喜欢的气味弥散开来——这便是我对一本纸书的美好印象了。

不必说微微泛黄的书页而显出的厚重年代感,不必说风格各异的装帧方式引人驻足,单是那封面,就够惹人眼花缭乱了。记得我读过的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火红的外皮,像是汇成的鲜红血河,又像是象征着坚强勇敢的革命火焰在熊熊燃烧。正中间是作者肖像,虽颓废却难掩其英气。可电子书呢,不说压成那么小一张,还模糊不清。电子书总没纸书给人的震撼大。

虽然网络上有亚马逊、当当等电子书籍媒介,可网络上的书还是纷杂的。有次我就在公交车上瞄见一个人刷着网络小说,速度之快,令我咋舌。想必他也只是过过瘾罢了,记得有个人感叹,生活在信息碎片的网络时代,让他连本名著都没耐心看了。倒不是瞧不起网文,毕竟给了许多人创作机会,可质量确实令人堪忧。

电子书有着方便快捷的好处,却也有伤眼费电的坏处。纸则不一样了,与电子书颠倒了,还更多样化。在一本阅读刊物里看到,有一家公司,把树种子密密地印在书页里,待书看完,又可种下,成长的过程缓慢,也让人明白节约用纸的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从前辈那流传至今,可一本电子书也许随着手机废弃而消失。当面对着盈盈一握的手机的空虚时,是否也曾想过塞满整个书柜的满足。一本纸书,有着可以伴人海枯石烂的神奇魅力,它有着家书般的情感寄托,它是珍贵而充满回忆的,书上的某个脏脏的手印,某段有感而发的批注,总能唤起片刻温情。

科技不断进步,与传统进行摩擦,纸书会被电子书替代吗?不会吧,无论怎样的进步,始终不能冲刷去传统中的永恒味道。

【篇五:写爸爸还是写妈妈】

开学第一周的双休日,老师布置作文的题目是“感谢”。想不到我在写这篇作文时,引起了爸爸、妈妈的一番争执。这件事说起来还十分有趣。那是个雨天,午饭后我开始写作文。题目的横线上填什么呢?我想了想,爸爸是一家之主,明天又要外出打工了,就写爸爸吧!

“作业多吗?”爸爸走过来问我。“写作文呢!”

“题目是什么?”我腼腆地笑了,没有回答。

爸爸低头一看,“不行!不行!别写我,写你妈妈。你妈很辛苦啊!”

听了爸爸的话,我把“爸爸”改成了“妈妈”。

妈妈在厨房听到了我们的谈话,“什么爸爸妈妈的,给我看看。”她拿起作文本,看到作文题目是《感谢妈妈》,连忙说:“傻丫头,写你爸爸。你爸常年在外,吃不好,睡不好,明天一早又要走了。还是写你爸爸吧!”妈妈说的都是实话,为了我们这个家,爸爸在外打工七八年了

于是,我又把“妈妈”改成了“爸爸”。妈妈搓搓手说:“哎!这才对。”说完,妈妈又去厨房忙活了。爸爸朝我摆摆手,低声说:“别听你妈的,还是写你妈。你妈一个弱女子,要种田、喂猪、养蚕、采茶……多不容易啊!我明天就要走了,家里全靠你妈。听话,就写你妈,啊?”

也许爸爸对我说的话被妈妈听到了,妈妈又走过来温和地对我说:“你爸爸明天就要去北京了,要到下半年才能回来。这篇作文就写你爸,算是为他饯行吧!”

外面的雨还在下,爸爸催我写妈妈,妈妈催我写爸爸,这叫我怎么写啊!我看看爸爸,又看看妈妈,忽然眼前一亮,有了!

他们一起凑过来,看见这个题目——《感谢我的爸爸妈妈》,都笑了。

外面的雨渐渐小了,停了。太阳慢慢地出来了,暖暖的,照着我的脸,也照着我的心。

【篇六:硅基思考还是碳基思考?】

在大脑中植入一个芯片便能记住一整个图书馆的知识,这是几十年后的地球。毫无疑问,人工智能为人类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了方便,它代替了人类完成了很多不可能,然而,人类却是地球生命的主体。这个时代需要的到底是硅基思考,还是碳基思考?

就像美国公司总裁库克所认为的,无需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要担心的是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因而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的确,硅基思考存在一些限制,而这些限制却是人类发展的必需品。

硅基思考是不灵活的,它的思考一如既往地遵规守矩。它不能谱写《第十交响曲》这类的震撼乐章,也不能绘画出炫丽夺目的璀璨《星夜》,更不能梳理出一本完整的《时代简史》。因为它的生命格局注定由人类操控,往哪儿走,怎么走都是一场意料之中的棋局,没有波澜起伏,没有惊心动魄,更没有脑洞大开。

此外,硅基思考没有细腻的情感,酸甜苦辣它不懂,七情六欲它不解。它没有“为赋新词”的少年愁,没有“白发搔短”的家国愁,更不可能有对时代停滞不前的思绪和愁虑。碳基生命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文明,在它的身上不能很好地展现。结合龙应台的话说,硅基生命会在低垂的枝丫下弯腰走过吗?会在一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来时怜悯地避过吗?会在电梯门打开时谦抑地让开吗?这些道德品行它都没有。

不仅如此,硅基不会自省,它不懂什么叫做自己,始终秉持的原则是人类的完善修理。可以说它的一切都基于人类,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它缺少了一套自我改进的思维体系。碳基生命会“吾日三省吾身”,会“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些都是价值观、判断力的表现。他们通过自身的判断明白是非对错,做出相应的价值选择,随后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这是一个最有趣也是最复杂的时代,个人微机、全球网络、微博、微信……充斥着碳基生命的世界。当“纳须弥于芥子”不再只是一个比喻时,当时代的需求不再只是“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而是运用知识甚至创造能力时,对于这个连硅基生命都在激烈竞争的时代,作为碳基的人类还有什么资格不思考,否则硅基生命取代碳基生命绝不是危言耸听。

所以人类需要思考,需要的是有深度的,有创造力的,有超越这个时代勇气的思考。因为这样的思考才是有效的,否则只是一种“反熵”行为。苏格拉底作为唯心哲学的奠基人为雅典人民进行“精神助产”,他把哲学“从天上送回人间”;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用仁义、礼信为儒家学说张立四维。他们的思考是时代进步的不竭动力,在他们学说的滥觞期里,思考的潮水汹涌而来,推动着时代文明的小船,使之在时光的银河里越行越远。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硅基思考,还是碳基思考?答案显而易见是后者。这个世界终究是被碳基生命所主宰,不要因为人工智能的方便而失去了人类本身思考的能力,更不要因为“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而羞于思考。毕竟碳基思考才是时代的必需品。

热门推荐
1感动的作文
2坐在母亲的背后
3夏日的风采
4老师,我拿什么来爱你
5最好吃的东西
6“黑乎乎”第一次出门
7暑假去看海的作文
8大自然的声音
9我的小仓鼠
10舌尖上的爱
11一句名言给我的启示
12我印象最深刻的人
13我尊敬的老师
14三年级看图放风筝的作文
15青海湖的静
16傻妞
17写家人像什么动物的作文
18读《资治通鉴》有感
19万里桥西——草堂
20我与书的故事
21保护地球
22依赖着这日子
23与美相伴
24我学会了背书
25长沙的秋天
26鸡年抢食事
27滨江小城
28走过四季
29心儿怦怦跳作文600字
30那一抹绿色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