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高二作文>民族的根本——文化
民族的根本——文化

【篇一:民族的根本——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确切的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种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说的是文化的现实效用。文化可以增长才干,提升能力,从而获得物质的回报。

西哲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谈的则是文化的精神效用。文化可以陶冶性情,习得辞采,积聚能量,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

急剧的时代变革,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出现裂痕,诵读儒经、诸子,吟咏唐诗、宋词,品味汉赋、元曲,阅读明清散文、小说……可以使我们随质朴赅简的古汉语,回转穿越至曾经的某个时代。

越来越小的地球村,使得我们越来越渴望了解异域文化、乡土人情,阅读外国的诗歌、散文、小说……可以使我们借助语言的译介,恍如亲临般地去感知、体验、进而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与不同习俗。

互联网的横空出世,使得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许多固有秩序被打乱,快捷的通讯需要催生了诸如“火星文”一样的“异端”,阅读文学经典、语言规范……可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沿袭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华语言文学,可以笑看语言变迁过程中的朵朵一现之昙花。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汉字,它本来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这种形、音、义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就是文化的有形沉淀。

中国文学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以特殊的内容、形式、众多的作家、丰富的作品、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诱人的魅力而成为时节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

【篇二:体验民族文化】

人生,每时每刻都在体验,但是是不是文化体验,这需要有一双文化的眼光。民族文化,是隐藏在中国古老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自然也有许多,但是否人人都能正确体验文化,这不可得知。

暑假,我有幸来到蒙古族,而蒙古族的摔跤比赛,也让我惊叹不已。比赛开始了,两位长着膀子的重量级选手上场了,说这时迟那时快,这时,一位选手企图将对手绊倒,但对手太重了,根本绊不倒,所以失败了。过了一会儿,另一位选手也企图将对手推倒,但对手底盘很稳,所以没有推倒。20分钟后,这场比赛以平局收场,不过,比赛中两位选手的勇士精神,还是让我惊叹不已。不一会儿,我也与一位同位的小女孩比赛。在比赛中,我发现蒙古族的小姑娘虽然看着个子小,但力量可真大。开赛10分钟后,我便被蒙古族姑娘给绊倒在地,躺在地上望着天空的我想:中华民族文化真深远!

还有一次,我有幸来到了藏族,见到了当地非常有名的酥油茶。

酥油茶,以酥油与奶茶混合制成的茶,在藏族人生活的地区,这种温暖驱寒的茶极其重要。而在这次旅行中,我幸运的品尝到了这样的酥油茶,酥油茶入口清滑和温暖。在这个寒冷的世界,酥油茶使我感觉到家的温暖。

最后一次的民族体验,我来到了蒙古族,体验了他们的骑马文化。在广阔的大草原中,蒙古族人尽情地骑马。而我也由族人骑着马,带着我走在广阔的大草原中,我心想:远离城市的喧闹,这儿的民族文化很美丽!

体验文化,是个不简单的事,需以平静的心态,眼光去体验,成长,就是一场体验。

【篇三:中国民族文化】

中华大地,流淌着五千年的文明血脉,华夏民族,铭记着儒释道的生生不息,中国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文化底蕴。

我热爱文学历史,因为它令我深深沉醉。从孔夫子的人生哲学,跨越到了大唐繁荣的丝绸之路。一幅幅画面印在我的脑海:屈原浓浓的爱国情令我赞赏有加,汉武帝的盛世辉煌让大中国向前迈出重要的一步,岳飞的鞠躬尽瘁的确实现了母亲对他的愿望——精忠报国。

我还酷爱诗词歌赋,《诗经》305首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让我回味无穷;那迢迢牵牛星更表达了两人的互相惦念;曹操观沧海抒发了他的雄心壮志;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永远在我耳中回荡。

说起民族文化,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那三年如一日的软笔书法。从刚劲有力的欧体楷书到那线条柔美的褚体楷书;从行书的行云流水到连绵不断的狂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伟大书法家把这书法的种子一直播撒,让更多书法爱好者,学习它,钻研它,传承它!

它,民族文化,得到许多中外友人的共鸣与敬畏,正是这块中国的玉石瑰宝,让我们如浩瀚长江的历史永远向前奔流!

【篇四:《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后感想】

华夏民族,这个古老的国度,五千年的文化灿若星河,绵延不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祖国迎难而上、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我们国家的魂,二者皆是强国健民的重要内涵和必要保证。作为华夏子孙,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有义务将其发扬光大。

五千年,多么漫长的一个历程,宛若一颗孤零的陨石漂浮于浩渺的宇宙之间,几个轮回?多少沧桑?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为什么我们的国家能经久不衰、愈挫愈勇?就是因为灿烂的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逆境而上、自强不息。以至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志趣;才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善道。回眸历史,野蛮已被抛弃于历史的隧道里,而精神和文化却随着滚动的历史车轮来到了现在,我们的国家因此得以延续至今。

诚然,在历史的进程中,也有些文化是丑陋的,我们要将其改正或舍弃,但也必须明白的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之中永远的不竭动力,不管任何时代,都必须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因而我们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因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不仅仅是注重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国际地位的高低,民族文化繁荣与否,亦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大和发展潜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孔子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在这个大家园里,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融合中以其绚丽多彩的文化共同组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现今,我们国家各民族的团结是史无前例的,各民族的文化因此得以很好的交流与融合,这也是我们国家日趋强大的一个内在因素。我确信,只要一直坚持民族团结、平等,共同传承中华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华夏民族定会屡创辉煌,连篇佳话,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综上所述,概言之:若欲国强、国富,须以文化、精神建设为先,然后而强国、富国也。

【篇五: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

正值出游季节,我来到西安,感受历史文化之美。

抵达西安,我乘车前往入住的酒店。即使被“关”在车里,窗外的风景也仿佛叙述着历史风云。当然,还有那自我上车以来就喋喋不休的司机。外地来的吧?玩几天啊?想好去哪儿了吗?我跟你讲,我们西安有……这种炮击般的对话,使我不得不开始同他攀谈起来,到最后甚至连他的住所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第二天,我见到了这次带团的导游。她生得肥胖,本地人,自称自己有“唐朝遗风”。她讲话时不需要扩音器便足以让所有人清晰地听到讲解。旅途中,她与我们讲解经过的名胜美景,原本她瓮声瓮气的声音也变得单薄、变得沙哑起来,但却也丝毫无法阻挡她情感的宣泄。到达目的地时,感觉自己仿佛被灌输了西安千年的历史。看到古木,想到不再是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历经的历史沧桑。那些陈述、传播着西安历史风韵的人们,或许就是西安的根吧。

来到秦兵马俑,导游姐姐暂时离开了我们,调来了一位年轻的讲解员。她大学毕业不久,就毅然决然来到这里研究秦兵马俑的文化。通过这种讲解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她对兵马俑文化的记忆,还能在游客的疑问中反复思索,得到新的认知。进入馆内,除了黑压压的人群便是那古朴庄重的兵马俑了。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土黄色的外壳沉积着千年的沧桑。笔直的身躯和那坚定的目光也在告诉人们曾经的辉煌。如果将它们放大几倍,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精细的雕刻:装甲的鳞片、手指的纹路还有栩栩如生的姿态,彰显着古代技艺的精湛。在它们其中,也有停留或穿行着的“兵马俑”们。布满灰尘的头发,被一层细沙覆盖的镜片、早已被泥土沾染的大衣,讲解员激动地介绍着他们。这些人才是我们能亲眼看到兵马俑的功臣!由于出土的兵马俑氧化速度快,土层不稳定,这些文物保护者们就需要不停地对其进行维护。他们来来回回在兵马俑中穿梭,迈着同急救人员一样紧张的步伐,抢救者这些“临危”的病员。对他们而言,身上沾染的泥土就是病人的血迹。是的,他们是文化的先锋,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根。

如果说,文化是当今社会的根基,那这些为文化而奉献的人们,便是根上的每一根根须,每一个维持和参与其生命活动的细胞。

热门推荐
1书香袅袅
2那时,我懂得了坚持
3好书推荐
4贵州冬令营手记
5爱祖国
6畅游未来世界
7以家为话题
8加油吧,豆苗
9遇见碎片化的生活
10学生作文
11新学期展望作文
12刺猬苹果看图写话
13雨水的烦恼
14桂花香
15童年里,我因有义卖书市而快乐
16忘不了你的帮助
17学骑自行车
18感谢你盛装莅临我的青春
19假如我有来生
20我的同学像小动物
21尖叫的海棠读后感
22围棋比赛
23猜猜她是谁
24写景的作文
25我眼中的色彩
26一次难忘的排座位
27校园的春天
28最快乐的一件事
29寻找街头错别字
30一碗牛肉面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