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读《孔明借箭》有感
读《孔明借箭》有感

【篇一:读《孔明借箭》有感】

同学们,相信你们一定读过《三国演义》这篇文章,就是《三国演义》的第46回,你们是否读懂过这篇文章呢?

如果读懂了,那我提一个问题,看你们是否答得出来。“孔明借箭”为什么是“借”呢?有些同学可能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有的同学可能一下就想出来了。想不出来的同学,请仔细阅读下文。

孔明,也就是诸葛亮,他料事如神,只需掐指一算,就能了解世间的一切;鲁肃,胆小怕事,简直是个墙头草;周瑜,妒忌他人,一次又一次的加害诸葛亮;曹操,疑神疑鬼,做任何事都心机重重。

人物大概都分析了,现在请一个字一个句地仔细品味。

谈起“借”,同学们可能会想到“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句话,诸葛亮先生也是“有借有还”哦!不过这可是不一般的“借”哦!

诸葛亮用神机妙算,算到三日之后必有大雾,周瑜又加害于他,诸葛亮便夸下海口,三日之内便奉上十万支箭。

当三天快到达时,诸葛亮率领600小兵乘坐扎有草堆的船径直去到曹营,曹操疑神疑鬼,怕有埋伏,便派无数弓弩手乱箭齐发。这下可上了诸葛亮的当,诸葛亮在船上尽情喝酒。待雾散时,诸葛亮便吩咐他们撤,还要谢谢曹操的箭。

不要说他们没还哦。他们就正准备用曹操的箭攻打曹操呢?

同学们,你们说诸葛亮的“借箭计”好不好!这就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学们记住了吗?

同学们,你们还了解诸葛亮多少?我来给你讲讲吧!“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西州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幅对联讲了诸葛亮为了多活几天,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坐在49盏明灯里。

同学们,还想了解一下诸葛亮,就去书店买本《三国演义》,自己去细细品味吧!

【篇二:孔明告诉我】

在我心中,孔明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但他的失败也告诉着我们做人的道理。

有人说,蜀国的灭亡是因为刘禅无能。有人说,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孔明,他们认为“成也孔明,败也孔明”。因为孔明实在是"管的多”,独掌大权,才导致刘禅不学无术。我的观点与后者略有差异,我认为孔明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不懂得审视自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没做到“知己”,他输了。

他的事迹诠释了什么叫做“知彼”,他知道曹操多疑的性格,上演了草船借箭一场好戏。他看出了魏延有造反之心,死前留下锦囊给姜维,最后除掉了魏延。这样一个人才却没有审视好自己,没有“知己”。刘备第三次顾茅庐,孔明向刘备道出了“三分天下”的宏伟战略蓝图,刘备自然心服口服,认为孔明是个人才。但读了《隆中对》后发现,在外苦等的关羽和张飞对他并不服气,还是刘备说“愿诸君勿复言”,羽,飞才停嘴。而孔明在一旁什么也没说,读完《三国演义》后,我竟有一种他们并不服气的感觉。孔明日夜为蜀国操劳,但我认为他并没有切身为蜀国的将来做打算。因为他没有培养出一个称职的君主,没有找到和当年五虎将同样英勇的将军,即使是自己的徒弟也没有得到他的毕生所学。他没审视自己,没有审视自己为蜀国的将来留下了点什么,一心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光复汉室。

孔明的智慧也算得上前无古人了,即使是他,没有审视自己也会失败。那我们呢?没有他的那种智慧,又不懂得审视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成天趾高气昂,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不会显得很可笑吗?

还是那一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这个信息社会,“知彼”容易得多,那么“知己”呢?就像写卷子,一个题目读完后没有一点思路,五分钟后还无法下笔,你却盲目自信,相信自己写的出来,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我有这样的一次经历,初中数学老师给的评语是——一百一十分的能力,一百二十分的心,最后一百都不到,典型的眼高手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会审视自己,才能在今后面对人生挑战时,“百战不殆”。

【篇三:历史将记住孔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老师在黑板上用力的写下这八个大字,随着同学们手捧《出师表》整齐有序的朗朗读书声中,我的思绪渐渐飘到了那战火纷飞得的年代。

我躲在隆中前的古树后看见您手握耕耙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作,汗水浸湿您的脸庞和布衫。在这硝烟弥漫、诸侯争霸的时期能有这样一幅安静平和、与世无争的景象实在是千载难逢。当您仰头高吟“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时那铿锵有力的声音不难从中看出您对晏子的仰慕,渴望辅助诸侯为此成就霸业的心愿。是啊,您是卧龙,是龙,怎能不想着有朝一日腾飞于蔚蓝天空呢!

隆中作对,先主刘备以天下之事将您带出茅庐,您心怀感激就此踏入历史的舞台,那时候您是否曾预料到您的一生是个传奇,也因此将永远被世人铭记呢?建安十二年,仅二十七岁的您首战告捷向所有人宣告了您的才智之后便一发不可阻挡,犹如决裂的大堤般洪水倾泻而出,在这动乱的年代里大放异彩,同时也不忘辅佐先主平定西南,建立蜀国成就一番大业。当年那隐居山林独自耕作并胸怀大志的少年已不复存在,您站在历史巅峰俯瞰着天下,立志与刘备携手统一全国。然而,接连的失败使蜀国慢慢从内部开始瓦解,或许是所有人对刘备的忠诚才能维持这短暂的和平,直到刘备病逝。

来到了北上伐魏的前一晚,您满面愁容的在书桌前来回踱步,似乎回想起当年的一幕幕。望着卧病在床,虚弱不堪的刘备您不禁痛哭流涕,同时接过了刘备嘱咐的大事顿感身上担子加重,且又将是孤身奋战不再有好友的陪伴,白帝城那一夜犹如噩梦。

没人怀疑您对先主的忠诚对蜀国的忠心,在您决定好亲自率军北伐的那一刻起,曾经的卧龙又开始蓄势待发。执起手中的笔在纸上落下内心的忧患,对“伯乐”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毋庸置疑当时的您就是当年那意气风发、势不可挡的蛟龙诸葛孔明,义无反顾含泪上阵……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耳畔响起的读书声把我唤醒,可是我仿佛依然置身于那场绝美凄惨的意境中,最后只剩下那衣袂飘飞又带着点决绝的背影……

历史将记住孔明,正所谓“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篇四:为孔明言】

有时被人曲解而不能解释,郁积于心,常感气闷。因此当我看到子钊在《太白山随感》中的那两段关于诸葛亮的评论时,便忍不住为诸葛亮感到委屈,想为他辩白。

子钊说:“姜子牙钓鱼台垂钓,是为了等;诸葛亮五丈原陈兵,是为了主动出击。”这句话原是不错的,事实也正是如此。然而他说这两个人恰巧代表着两种极致的人生,从而走上不同的命运轨迹。这点却是说不通的。他大概忘了,孔明高卧隆中是为了什么。刘备三顾茅庐与那愿意上钩的小鱼又有何异?孔明和姜子牙一样,都不过是在坐等明主罢了。既能耐心等待,也能主动出击,这便是孔明的智慧。

子钊认为五丈原作为旅游胜地在别人看来更有意思,这不过是名声在外罢了。他说历史上的孔明似乎并不优秀,或者,他的才华更适合治世而非乱世,五丈原当是他的精神丰碑,而绝非他精神才能的体现。

《隆中对》中提到,诸葛亮在躬耕陇亩时,便自比管仲

乐毅。诸葛亮认为自己在政治可与管仲相比,在军事上可与乐毅相提并论,这并非是青年诸葛亮自负的妄言。

《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塑造成一个老成持重、料事如神的山中高人的形象。这位高人在山中便提出隆中三策,将天下三分。出山后,东联孙吴,北拒曹魏;抚南诚民,厉制治国;富民强兵,农商并举;苦修兵务,待机北伐;又攻占陇西,分化蚕食。只是他的结局却是病逝五丈原。

孔明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他具有全面的才能,以汉臣自持,效忠汉室宗亲刘备,一心匡扶汉室,兴复大汉。他的一生让人意犹未尽。

人死本如灯灭,是非均由后人评论,我只是忍不住感慨而已。

【篇五:梦访孔明】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不远处的空地上,扎着一茅庐。走进一看,门上写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难不成是卧龙住所?”我心下一喜,不禁脱口而出。“远来者何不进屋一叙?”我正寻思,从屋内走出一人。“您,您是……”我不由打量起他来:身长八尺,面容俊雅,头戴纶巾,手拿羽扇,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他轻摇羽扇,笑而不语。

“难道你就是孔明先生?”

先生点点头。

我惊了一下,慌忙说:“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有缘相见,三生有幸!”“足下何必如此客套,相见必有缘也。走,进屋喝茶去。”

在饮茶期间,我问了孔明一连串问题:“火烧博望坡是您出茅庐的第一功,当时你担心吗?”“我无惧也,曹操虽兵将如云,但都是一群乌合之众,我方兵虽少但精,个个能以一当十,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必能取胜。”“先生您就如此自信?”“对啊,年青人,不自信者难成事。”他摇着羽扇,平静地说。

“你出山之后,随着刘备东征西战,刀光剑影,有没有想过卧龙冈的闲云野鹤的生活?”“当然想啊,身在草庐之中,与世无争,晴耕雨读,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潇洒自在。”“那你为何还鞍前马后地辅佐刘备呢?”我有几分不解。“我受皇叔三顾之恩,不得不出,良臣择主而事,好男儿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孔明目光中有一抹坚定。

“那……”他打断了我的话,问:“小童,你是从何处而来?”“我,我从新时代而来。”“新时代是什么样子?”他迫不及待地问。“新时代是一个美好的地方,那里没有战争,百姓安居乐业,距你生活的年代大约有二千多年了。”“都二千多年了,那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他不解地问。“诸葛大名垂宇宙,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所以我当然知道。”“过奖过奖。”他笑着说。

“那你是如何到这儿来的?”他一脸疑惑。

“一言难尽,走,我让你见见高科技,你就会明白了。”说着,我俩便跑进了时空隧道里。

【篇六:寻找孔明】

跨越千年,我来到这动荡的年代,只为寻找那一代名相—诸葛孔明。

茂林修竹,小溪涓流。在这硝烟四起的年代,似乎只有这儿才有安静养心之所。篱笆栏后,烈日头下,汗水点滴,白衣飘飘。这难道就是饱读诗书,文采斐然的诸葛孔明?他抬起头,我看到了一双俊俏双眸中闪烁着的智者的光芒和一颗济世平乱的心。

站立许久,刘关张一行来到这本应平静的南阳草庐。孔明却收起行囊,向深林行去。或许他早已知道,这一次进山,便是他开三国鼎立之势的最后一次自然之旅,从此天下将不再平静!我看到的是他脸带忧虑与伤感,这难道就是那意志坚定,舌战群儒的诸葛孔明?

骑上战马,跨越涧溪,穿过竹林,仰望头顶冉冉升起的孔明灯。我看到的是面如冷铁的表情,他已知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必遭失败,但忠主之心,济世之情萦绕脑海,纵肝脑涂地,也决心一统天下。

这就是那叱咤风云的诸葛孔明!

刚入刘备军营,便遭长坂坡的惨败,损兵折将,众人白眼。摇摇羽扇,他胸中自有一番乾坤。淡然处之,如临琐事,欲联东吴。他知晓,三分天下的时机已经到来!

我欲寻找孔明,那个叱咤战场,从容不迫的谦谦君子,一个心系天下的侠客。

联吴抗曹,火烧赤壁,调虎离山,巧取荆州,锦囊妙计,智退吴兵…在这一堆堆胜利面前,我看到的是一张愈显沧桑的脸。面对苍天,他竟留下眼泪,这难道就是那坚不可摧的诸葛孔明?

三国鼎立,众星归位。双鬓已见斑白,鹅毛羽扇早已瘦弱不堪。七擒七纵收孟获,他看到了外族对蜀的反对;大意失荆州,云长逝战场,他看到国内形势的严峻;白帝城托孤,新主无能,他看到蜀暗淡的前途。可他仍旧不该那颗忠义之心,那个凌云之志。这才是那个坚强的一代名相---那个让我久久找寻的诸葛孔明。

纵然是刘室微小,他依旧坚定的走出茅庐;纵然是胜利满载,他仍不变对时局的担忧;纵然是国力衰微,他也未忘主公的知遇之恩。

我在寻找这样的圣者,一个心怀天下,鞠躬尽瘁,本心依旧的诸葛孔明。

热门推荐
1走进
2生命是平等的议论文
3请相信执着的力量
4帮老爸戒烟
5拔河比赛感受
6我想停停
7捍卫尊严
8我的梦幻世界
9校园春色
10我深爱的灯树
11
12七年级感动作文
13秋叶
14感恩在成长路上
15这,不是一切
16拜年趣事
17茶中品生活
18三十年后重回母校
19小袋鼠的隐身衣
20人民币的自述
21想起了你
22舌尖上的美味
23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24运动会上的加油声
25我想对您说
26这件事真让我难忘
27听那绿色盛开的声音
28我最敬佩的人
29花开绽放
3070周年国庆阅兵观后感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