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高二作文>传承文化之根
传承文化之根

【篇一:传承文化之根】

时代迈动脚步,开展新一轮的变迁。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高端科技飞速发展,各种网络新词、怪句汹涌而来。面对来势汹汹的各路“英雄好汉”,中华传承五千年的文化,正一点点沉寂于遗忘之中。

当今时代,高端科技是王道。人们靠其吃饭,靠其赚钱,所以人们拼命去学,拼命去钻。而中华传统文化,于生钱之道似乎“毫无用武之地”,被遗弃,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时至今日,有多少人还记得为人处世基本八字“忠”、“孝”、“礼”、“悌”、“恭”、“敬”、“诚”、“信”;又有多少人还记得问人姓名用“贵姓”,老人年龄用“高寿”,请人保存东西用“惠存”,请人提出建议或批评用“指教”等礼貌用语。

而另一方面,语言文字也受到了网络语言的猛烈冲击。网络语言简单、随意、创新等特点,符合网民的心理与行为需求,也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一定方便。但是,综观网络语言,其中大部分词语以及构建词语的方法,是不符合汉语的规律的,有些甚至让人百思不解。如“果酱”、“竹叶”、“嘎哈”等。网络语言对语言文字的冲击,是中国语言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人们在网络上对汉语的恶搞行为也充分的体现了如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轻视!

所幸的是,在经历了“端午节被韩国抢先注册,至圣先师孔子成为韩国圣人”等一系列痛楚之后,中国人终于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应该保护并传承了!

近几年来,各种针对文化的保护措施接踵而至。先是制订保护遗迹古城等政策,然后是重视传统节日,在传统节日里开展大量纪念活动,在教学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些措施,对文化传承来说,意义重大,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不能传承下去,那就是一种文化的沉沦,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当然,传承文化并不是墨守陈规,一些死板与迂腐的文化是应该抛弃的。而一些对文化教育有益的改革与创新,以及外来文化的吸收的行为,是应该被允许甚至鼓励的,有诗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但是,在对文化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接纳时,我们应该将中华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是我们之所以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证明。所以,作为中华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们每一个中华子民都有义务,将这精彩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还能继续被称之为中国人!

五千年文化,中华传承不能断。我们应该担当起点燃传承之火的责任,让这份文化情结,传递到世界每一个华人的心里,让每一位华人,都成为中华文化的接班人!让我们的文化,在世界发扬光大!

【篇二:汉灶文化礼堂,传承婺窑文明】

清晨,紫红色的云霞充满着整片天空,其中还有一轮血似的夕阳,如此暖意的画面显现出“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温馨与从容之感,暖得让人沉醉,暖得让人迷恋。伴着如此美丽的景色,我们哼着小曲,迈着愉快的步伐,一览了汉灶村的婺州窑和文化大礼堂。

我们来到了婺州窑,欣赏了陶瓷的魅力。我们先听了工作人员的讲座,初步了解了婺州窑。之后,我们便开始参观婺州窑的陶瓷,这一些陶瓷可真精致,一个个光滑剔透、造型生动逼真。你看,这个陶瓷如同一只老虎,瞪着大眼睛,张着大嘴巴,仿佛是要把旁边的小泥人吃掉似的。你看,那个陶瓷是关羽的样子,一手持青龙斩月刀,一手抚着长胡子,十分的威风。每一个都栩栩如生。

参观完了婺州窑,我们又踏着一条路旁满是狗尾巴草的小路,向汉灶文化大礼堂进军。一阵微风拂过,风中含着的露水,一下子全扑在我的脸上,仿佛是给我的见面礼。

到了文化大礼堂,第一个印入眼帘的就是一个黑板报,黑板报上贴了许多老人的微笑,那一张张慈爱的脸微笑着看着我们,像是在给我们的祝福。走进大厅我们便看见了一张标牌,上面写了“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这与我们王校长常说的“存暖心,做暖事,说暖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希望我们做一个温暖的好人。接着我便看见了《新二十四孝图》,上面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告诉我们该如何孝顺父母。我现在认为以前和父母发脾气很不应该,现在想起来十分后悔。

看完这些后,我们又来到了二楼的会议室,听了讲解阿姨的介绍,原来别看这里白天那么安静,晚上可十分热闹了!大家在广场上跳舞、看电视、聊天、下棋,样样都有。在文化大礼堂里还会组织一些免费的活动课,让老人们参加丰富的生活,比如:教老人们做西式蛋糕,教老人们认字,学习各种本领等等。听完后,我们又看了墙上的名言,许多都对我们人生有着巨大的意义。其中"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句话对我触动颇深。意思是:有大智大慧的人,遇见有迷惑的事物,不解的地方,他会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去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勇敢的人,面对强敌,是不会有所畏惧的,他会义无反顾地去迎接挑战。

下午夕阳的余晖给大地染上了一层金色,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次参观婺州窑和文化大礼堂的旅行快要结束了,我们满载而归,带着学到的知识和快乐的心情,踏上归途。

【篇三:汉字,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高耸的金字塔是法老们权杖下尼罗河的智慧;神秘的锲形文字是古巴比伦流逝的文明见证;在长江黄河孕育的神州大地,有我们炎黄子孙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历经五千年的锤炼与沉淀之后,汉字,这个充满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的传承者,最终成就了整个世纪的辉煌。

从甲骨文到金文,从篆书到隶书,从行书到草书。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汉字作为时代的连接者,从未泯灭。写字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见乐的艺术。任继愈曾说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文化传统,而继承传统最重要的靠历史教育。唐太宗酷爱写字,所以才有了《晋词铭》《温泉铭》的问世。王羲之酷爱写字,所以才有被世人所赞叹的《兰亭集序》。还有那虞世南,欧阳询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多少文人志士都把写字当作人生当做人生最有价值的一件事。

不仅艺术风格多样,它那深层的内涵更是让无数人折服。

一首《定风波》道出了苏轼那豪放洒脱的情怀。“竹枚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此的不羁傲爽,世间又有几人能留下这样的文字。李白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欣然折服;王博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有曾让多少人怦然心动;韩愈那“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绝句,又曾让多少仕途不顺的人重鼓勇气;还有那林黛玉“今日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的忧伤,又曾让多少人黯然神伤。

汉字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次的组合,每一次的书写,都代表着独特的意义。汉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它的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独步世界,举世无双。因为我们优美的汉字,我们成了举世无双的汉字大国。所以,当你在为不会写一个字而发愁时;当你不理解古文所表达的情感所叹息时,请不要忘记,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灵魂丧失了,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个空壳,毫无价值。所以请珍爱我们的汉字,同时也珍爱我们的文化!

【篇四:传承红色文化】

周末,至善教育举行了一次以传承红色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地点是在资兴的百灶居红色教育基地。

一大清早,我和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坐着大巴车来到目的地。下了车,我们纷纷换上了红军服,系上小皮带,个个都神气十足的样子,看起来像极了真正的小红军。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今天的第一个活动项目:毛毛虫赛跑。开始我们组的组员不以为然,老是一次次地输掉比赛,后来终于意识到了比赛的重要性,于是都开始发力。我也在心里暗暗给自己鼓劲,最后累得满头大汗总算是打平了。比赛结束后,大家开始跟着老师学唱红歌,个个认真地唱着,激情满满,气势如虹。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打鬼子”的环节。游戏开始后,我们高喊着:“冲啊!冲啊!”几颗手榴弹同时飞了出去,在敌军中间炸开了花,战场上硝烟四起,浓烟滚滚,我趁机瞄准目标抬手就是一枪,砰!砰!砰!接二连三地倒下了几个“鬼子”。我们扛上步枪,冲向“鬼子”的营地一起俘虏了剩下的敌人,把他们带到了长官面前,接着便是一片欢呼声“我们胜利了!胜利了!”结束后,长官领导我们举起右手,庄严地开始宣誓:“我宣誓!重走长征路,弘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切行动听党指挥!”此时我的心中油然而出一种信念:好好学习,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中餐是体验民族文化---长桌宴。当地老百姓为我们这次参加活动的两百多人准备了好几条长长的桌子,桌上摆满了丰盛至极的美味佳肴,大家吃得可欢了。饭后我们转移到隔壁的大厅进行了才艺展示,我踊跃报名上台表演,并展示了自己最擅长的“朗诵”节目。因为这次准备得不是特别充分,所以感觉不尽人意,希望下次有机会可以表现得更好。下午还进行了许多特别好玩的项目:滑索道、拔河、齐步走等等。滑索道是我一直很期待的项目,因为通过它让我战胜了恐惧,使我变得更加地勇敢。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不知不觉就到了返程的时刻,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坐上了回家的大巴。直到现在我还一直沉浸在这次有趣的活动中,久久不能忘怀。

【篇五:传承传统文化,铭记红色历史】

2017年8月10日上午,榕城区实验学校的50多名小记者一起走进揭东区锡场镇潭王村进行采风活动。

潭王村,有“龙舟之乡”的美称,位于北河之滨,是一个美丽的水乡。经过近30分钟的车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便开始我们采风活动的第一站——龙舟文化。

解说员带着无比激动的我们去参观龙舟。一进门,两条壮观的龙舟映入眼帘,最引人注目的是龙头,龙角看起来像鹿角一样,其中一条龙舟的胡须是黑色的,另一条则是红色的。黑胡须的龙舟叫“青龙”,红胡须的龙舟叫“红龙”。听解说员说,龙舟最先是由村里一个叫王致林的爷爷自制的,他先造出27桡的小龙舟,后来再造出49桡的大龙舟。后来他的儿子王协正又造出一艘51桡的大龙舟。到了近几十年,龙舟制作技艺又传到了王协正的儿子王卫军的手里。他们没有专门去拜师学艺,而是通过祖辈手口相传,自己不断摸索、尝试,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造船技艺。一家三代全是造龙舟的高手,实在是太棒了!潮汕地区有农历五月初五赛龙舟的风俗,但龙舟在四月初一就得先下水,参加赛龙舟的人也有讲究:最近一年家中不能有丧事,家中妇女不能有身孕。只有符合以上条件的人才可以去赛龙舟。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蓝康中心学校的旧址。解说员给我们讲述了当地被日军侵略的惨痛历史:1944年12月9日揭阳沦陷,当地人民群众不屈不挠进行了长期的抗战。在抗日战争期间,这所学校是全县闻名的抗日救亡宣传阵地,为潮汕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次活动已接近尾声,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这美丽的潭王村。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了关于龙舟的传统文化和龙舟制作者认真、刻苦的精神,也了解了潮汕人民不屈不挠抗击日寇侵略的历史,我也在采访得到了教益: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篇六:传承文化从这里做起】

博物馆里伫立着几十尊铜像,他们有的是孔孟等古代圣贤,有的是嬴政、汉武等中华霸主。站在他们的面前,我仿佛感受到了历史的目光。它审视着我,凝望着我的瞳孔。我知道他们透过我的眼睛看到了什么——那一缕缕传统文化的烟云,正在被现代文化的烈日烘烤、蒸腾。

我自小就读《三字经》。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稚嫩语调依稀残留在耳畔。小时候对《三字经》的内容只字未解,只是读着好玩,现在也仅知皮毛。孰不知,古人的行与思,古人的人文关怀都灌注其中。“融四岁,能让梨”这一句我们再熟悉不过。可爱懂事的孔融形象深深在我脑海扎根。他的一举一动都仿佛在朗读声中变成了画面。“让梨”,说来简单,但其中容纳的是下对上,晚辈对长辈应有的礼节,是中国人最根本的礼仪。除此之外,其中还饱含着分享、礼让的高雅举止。这些品质,听起来普普通通,但你有做到吗?

透过“孔融让梨”,我仿佛看到了现代家庭里孩子们一张张骄纵傲气的脸。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对父母发号施令。尽管他们仍未脱去稚气,难道不能做到“孔融让梨”的基本礼节吗?我仿佛看到这一株株鲜活的花朵在过度的肥料里挣扎,这些花朵身上承载着过多的关注、过多的期盼。就算能长大,也是畸形的花!是孩子们的错吗?不,不是的。一切都归结于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淡漠。

“孔融让梨”用现在的目光来看待就是“一夜成名”、“火了”,“头悬梁,锥刺股”放在现代就是“励志哥”、“牛人”……这些新潮的称呼是否要将“之乎也者”、“君”、“先生”给取缔呢?不得不承认,这些新词在当代的年轻人中极受欢迎——“屌丝”“高富帅”横行的年代,又有谁在珍惜“文人墨客”“奇人骚士”?在网络世界中,难觅传统文化的足迹!就算看到几首古诗,也被改编成了打油诗。蹉乎!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甚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回过头来,你会发现“”人民的身边,我们的近邻正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中华传统文化!韩国人做得尤其透彻,政府给孩子们极力宣扬孔孟之道,就连端午节都要被他们抢去,变成他们的传统节日了!

但我依然看到,有那么些人坚持着文化传统。武汉大学一名女生坚持在校内穿汉服,目的是为了宣扬传统;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栏目坚持做文化讲座,经久不衰;许多歌手摈弃了流行风,转而大唱《四书五经》,颇受欢迎……宣扬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杜绝流星,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们可以多读写古文诗词,陶冶情操;可以练毛笔书法,品析佳作;可以欣赏茶道,品茗清香……我们做的或许很微小,却是传承文化最好的方式,延绵久远,生生不息!

热门推荐
1那时,我很幸福
2有你真的很幸福
3清洁工人
4游海洋馆
5一件有趣的事
6我长大了
7我的导师
8比的功用
9我发现了老鼠的秘密
10我的老师二三事
11勤奋就是通往成功的阶梯
12付倚朦家的过夜
13新学期,新风貌
14都市霓虹
15童年·菜园·小青虫
16我爱绘画
17就这样慢慢地长大
18难忘的中秋
19九姑山
20时间是生命
21辽阔
22一个有趣的梦
23我们班的小能手
24孙悟空来到新世界
25和父亲一起的细碎时光
26走近了才知道
27这天,我回家晚了
28成长的岁月
29我们班的“烦人精”
30不期而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