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五年级作文>屋顶上唱歌的人
屋顶上唱歌的人

【篇一:屋顶上唱歌的人】

“原来你是我最想留住的幸运……”哎!隔壁层楼的屋顶上又有人在唱歌,歌声虽然很动听,可他天天只唱一首歌——《小幸运》。

在我家的隔壁层楼的屋顶上,每到昏黄时刻,总有一个人在唱歌,小区里的人都在暗地里骂他“神经病”。直到那一天,他出事了。

“砰”只听物体自由落地地闷响声,过了大约十分钟,隐隐约约地传来几声哭泣声。我急忙下了楼,“啊!”一个男人倒在了血泊中,身旁有一个中年女人,刚才我所听到的哭泣声,就是她发出的。“我苦命的儿啊!”那个中年女人哭了一声,向我们讲述起她儿子的故事。

她的儿子结婚了七年,有一个五岁的女儿,生得珠圆玉润。夫妻一直很和谐,七年来没有吵过一次架。那个屋顶,就是她儿子向他妻子求婚成功的地方。而《小幸运》,就是她儿子向他妻子唱的第一首情歌。

可是,恶运还是降临在这个完美的家。那一年,他的女儿刚满四岁,一家人来到阳台上给他们的女儿过生日。他女儿没有注意到脚下的西瓜皮,一脚滑了出去,就在这危急的时候,他的妻子冲了过去,一把拉住他的女儿,往里一甩,可她自己,却滑了出去,摔得很远,很远……

妻子身亡,女儿进了医院,这一系列的打击使这个顶天立地的大男人变得如此沮丧。他熬过了前一年,却再也承受不住了,最终,他选择了轻生……

所以,事情并不是你所看见的那样,一个众人认为的“神经病”,竟有如此一段让人伤心的经历。

【篇二:别站在屋顶上】

建筑物大多都有屋顶。古代庙宇的屋顶金碧辉煌、璀璨夺目;现代大厦的屋顶结构优美、牢固耐用。屋顶代表了地位与层次,譬如故宫的红瓦雕金屋顶,就象征着皇权的尊崇。但屋顶更主要的功能是为底下的建筑物遮荫挡雨,并非只为弦耀。

人像建筑物,也有自己的“屋顶”,这“屋顶”是名誉、地位、文化……“屋顶”象征着人的层次。有的人给自己盖上“大学文凭”这个“屋顶”,而有的人给自已盖了“考试第一”、“比赛第一”的“屋顶”,还有些人奋斗半生给自己盖上了“县长”“局长”的屋顶,有的人费尽心思,给自己盖上了金碧辉煌、奢华闪耀的“屋顶”;有的人甘愿追求平凡,盖的是普普通通仅能遮风避雨的“屋顶”……放眼望去,人世间的“屋顶”实在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夺人眼球。

可是,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有个华丽的“屋顶”而沾沾自喜,这并不意味着你从此可以一劳永逸,不用再去修缮了。你站在“屋顶”上,虽然可以俯视芸芸众生,但常常会忘记自身所处的位置,忘记了自己的高低。任你今日百丈高楼,风光无限,明朝也要在风雨侵蚀下化作一捧泥土,被淹没在滚滚风尘中。譬如最近的“表哥”杨达才,他给自己修建了高大壮观、却华而不实的“屋顶”。他整日站在“屋顶”上花天酒地、糜烂腐败,丝毫不关心贫困民众的生计,任其“房顶”长出毒草荆棘,结果在网友狂风暴雨般的讨伐下垮塌了。只会站在“屋顶”上俯视的人,是固步自封的,是要走向失败的。

最简单的屋顶胜过累赘的“华盖”。现代都市高楼大厦的屋顶都很简单,四四方方。在这简单的屋顶下,却是装修精致、美观实用的套房。有的人正是如此。他虽有“华盖”,却始终脚踏实地,心存谦逊,时刻向上追求。正因为脚踏实地,方有更开阔的视野;正因为脚踏实地,方知自身所处;正因为脚踏实地,方能更好地仰望星空。这些美丽的景色,都是在“屋顶”上欣赏不到的,与其整日体会“高处不胜寒”,为何不走下“屋顶”,去拥抱大地呢?

若要我选择,我宁愿选择后者,站在地上。大地给我沉稳、让我感到踏实。“屋顶”上的风景很好,却容易失足!

【篇三:屋顶】

这个屋顶,已经三十多岁了。

屋顶上,滴下几滴雨水,两只猫在屋顶上打斗,“滴答”雨点落在地上了。他实在忍不住了,拿起一盆水就泼了上去。坏了!又漏水了!猫吓得跑到了地上,结果又打起来了。

风吹过,雨珠落了下来,“哗”雨下大了。他不得不用盆子接水。“轰隆”打雷了。他拿了个风筝放上天,又把线埋在土里,这样就可以防止电到房子。那片爬山虎又爬上来了。他用力拉,拉不下来。拿上梯子,爬上屋顶,用力一扯,又破了一个洞。他干脆不管爬山虎了,拿起瓦片开始修补屋顶。水又装满了一个盆子,只好先把水倒掉。拿起瓦,又开始修屋顶。阵雨嘛,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一会儿,雨又停下了。可雨刚停下,又开始刮风。这是什么破天气?他想。

又刮风。紧接着,“轰隆隆”。“你不生气吗?你不生气吗?”他叹了口气。“哗”,他又开始补屋顶。爬山虎又一脚一脚向上爬。摇摇头,又修起来。

这个屋顶,还是漏雨。

【篇四:屋顶的菜园子】

这天,我们随着橙子姐姐来到了一个厂子里。

这个厂很普通,但你只要到屋顶上看看,你就会发现这里别有洞天:草莓、蕃茄、黄瓜、莴苣、青菜……一排排瓜果蔬菜整齐地排列在大棚里。你可别以为是种在土里的哦,它们是可都是气雾栽培呢!一个个立体三角形屹立在大棚里,上面排列整齐的小孔就是植物的“小窝”。可别小看了这个气雾栽培,它栽培出来的植物的根最长能达14米呢!这种屋顶气雾栽培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低炭环保,不占用土地资源,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同时还能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呢。

下面就是种青菜环节了,将青菜幼芽放入切开的小海绵里,把根露出,然后轻轻地把小小的幼苗塞进立体三角形的小洞里就好了,是不是很简单。

说了这么多,大家还不知道立体三角形里面是什么吧,打开挡板——里面是几台轰轰作响的水雾器,其实说白了就是水通过气泵变成了雾气,就变成了气雾栽培这样比水培更节能。

【篇五:来,跟我去屋顶种菜吧】

我第一次亲眼目睹屋顶上的菜棚!那是一个个像阅览室的书架似的,用泡沫板盖着的蔬菜培养架,里面设置了自动喷水装置,根据需要定时喷水。最神奇的是,这里居然没有土壤,我们能看到蔬菜的根,拖得很长很长。这里就是麦禾农业公司的无土蔬菜培养基地了。

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几种不常见的植物,比如迷迭香,薄荷,荠菜等。介绍完后,我们跟着老师去楼顶的蔬菜基地。在这里,我看到了真正的迷迭香,在我想象中,这应该是一种有着迷人的香气的植物,不料,我凑近去深深一闻,一股怪异的气味差点让我吐出来,这种气味很像我家小院里五针松的味道。真是难以想象,这么难闻的迷迭香居然可以用作食物香料。

老师让我们自己试着种菜,我马上去领了一个海绵和一颗菜苗。海绵怎么能种菜呢?这就是无土栽培的神奇之处了,只要把海绵分开,把菜苗夹进去,插进一个孔里面,就大功告成了。看着自己用无土栽培的第一株菜苗,我不由得感叹,科技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啊!看来,不久之后,移居到没有土壤的星球也不是神话了!

【篇六:屋顶上的小孩读后感】

当我们爬上屋顶时,既可以抬头看天上的浮云,也可以低头看地上的人行走;可以流泪,更可以看清身上正在生长的节节疤痕,哪怕太阳会灼伤我们的皮肤……

——题记

凉风习习,夕阳西斜。我手里捧着《屋顶上的小孩》,在屋顶上抱膝而坐。我也想体验下在屋顶上的感觉,体验下薇拉和她小妹的心情。

《屋顶上的小孩》是美国作家奥黛莉·克伦毕斯写的,是她现实生活的写照。这本书写得既有趣又伤感,而且很真实,把薇拉一家失去亲人的痛楚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曾经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写得非常出色。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薇拉,主要讲述了自从薇拉最小的妹妹夭折后,薇拉一家陷入了痛苦,小妹也不再开口说话,家中一片混乱。派蒂姨妈决定把薇拉和小妹接到自己家,却不想两个孩子与她格格不入,这让她非常气恼。但在温和的霍伯姨夫的周旋下,派蒂姨妈终于读懂了两个孩子的心,而两个孩子也不再怨恨她们的姨妈。最后,小妹又开口说话了。姊妹俩盼望着早日回到妈妈的怀抱,而这一天已经到来。

《屋顶上的小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叙事。文中的薇拉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她喜欢和小妹一起爬上屋顶去看日出,在最小的妹妹夭折后更是如此,有时还会在屋顶上待一整天。

当派蒂姨妈问薇拉为什么喜欢坐在屋顶上看天空、太阳时。薇拉说,坐在屋顶上,是因为这样比较接近天堂和宝宝。屋顶离我们很近,可我们几乎从未爬上去过,看风景,唱歌,冲底下的人吐舌头……反而会想起屋顶上的骑兵,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热烈而又让人躁动。但在奥黛莉的小说《屋顶上的小孩》里,屋顶平常得就跟我们每一个人抬头看到的一样。它告诉我们一些很多人都经历着,却又不够珍视的片断。

死亡带来了一个失衡的世界。妈妈不停的流泪、作画;小妹暗然失语;而薇拉在这样的环境中封闭了自我。大家各自圈定了自己的领地,在心灵上彼此隔绝,语言也无济于事。薇拉一家都不懂得爱与表达爱,只是一味地把自己封闭起来。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对我影响颇大:不论是痛苦还是欢乐,都一起分担,别埋在心里,那样会让你和身边的人都很痛苦的。那么,薇拉又是怎样回到地上的呢?

这要感谢霍伯姨丈,这个温和高大的男人,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薇拉痛苦的时候,要适时地学会坦然无惧地流泪,否则就无法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痛苦与爱。

就这样学会流泪,学会安慰,学会爱与表达爱。最后,坐在屋顶上等待太阳下山的,就是四个人了。离天空更近,仿佛离死者也更近,这种纪念也让我们与自己该有的样子更近……

坐在屋顶上,离天堂更近,离死者更近。所以爬上屋顶,从鲜亮的日出时分,到炙热的正午,甚至暗淡的黄昏,更多的是为了遗忘。

屋顶上,离天空的距离有多远呢?

热门推荐
1游金仓湖有感
2最美的姿态
3关于友谊的作文
4规则也是一种美
5品味生活
6秋天的叶
7世界因我而改变
8感受初三
9我的小伙伴小六
10家乡的柑橘
11读书感受
12迷人的乡村
13读红岩有感
14防震减灾应急演练
15给人类的一封信
16描写枇杷的作文
17我“讨厌”书
18万能的鸡蛋壳
19如若安好勿忘心安
20秋天
21春天的校园
22《如果远方有奇迹》读后感
23打开友谊的一扇门
24感恩的心
25走过青春的明媚忧伤
26直面挫折
27别怕,向前再迈一步
28脚下的路
29我常想起她
30文具盒里的争吵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