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登钟楼和鼓楼】
小时候,我好想好想到钟楼和鼓楼上去看一看,玩一玩。
有一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哥哥一起登上了钟楼。钟楼位于西安市的正中心,它又高又大,又方又正真漂亮。到了晚上,灯光五颜六色,更加好看。我们一家人登上钟楼,照了好多张像。站在最高层,可以鸟揽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又直又长。街上的人和汽车真多呀!好像河水在流动。看的我们眼花缭乱。钟楼上有一口很大很大的铁钟,挂在木架上,用木柱撞击它,可发出当!当!当!又响又亮的声音,全城人都能听见。爸爸告诉我们这口大钟是古时用来报时的。过去没有钟表,每天早晨由专人打钟,让全城人起床、吃饭和上班。
然后,我们又登上了不远处和钟楼同样高大,成犄角之势的鼓楼。来到楼上一看整个一圈立满着一个个大鼓,还有很多小鼓摆成各种形状非常好看,整个阵势真是威风凛凛。用鼓槌打一下,发出咚!咚!咚!的声音传到四面八方。它也是用来报时的。古时候,到了晚上敲击发出鼓声:期待告诉人们下班、吃晚饭和睡觉的作用。
啊!我这时才知道了钟鼓楼,是为报时用的。人们常说的晨钟暮鼓是指的这个意思。
【篇二:钟楼有声】
走进省图书馆的大门,道路两旁是高大的古树,阳光透过树荫洒下来,暖暖的。道路尽头,是个小园子,在层层树叶的背后隐隐浮现出一栋黄色的建筑。
有树的地方总有一段古。顺着石板路,穿过小园的铁大门,眼前建筑变得明朗起来——一座淡黄色的钟楼。我站在楼前的树荫下,两旁的大树用高大的身影记叙着时间的流逝,它们年轻时的样子,却早已无人知晓。眼前的钟楼不高,建筑的整体是座只有两层楼高的平房,塔楼就坐落在中央,比平房高出一截,把平房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岁月的沧桑已被新刷的漆掩去,淡黄色的墙体,雪白的雕花和罗马柱,透出一股浓浓的西式风格,简约又不显单调。
抬眼,目光聚集在那座钟上。钟不大,十分简单,指针缓慢地挪动着脚步。一点一点,慢到容易被忽略,只是在时间的长河中,这速度已是飞一般的快。这座钟并没有发出钟声,只是平静地走。它注视着这里的一切,多少文人名人从这里走过,来了又去,写下一段段历史。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这座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后来的过客诉说着这里的故事和历史。钟楼用这口钟,这面墙,这栋房子记录下一切,又在倾诉着一切。当周遭静下来时,仿佛能听到钟声穿过时空响起,看到当年这里的人来人往。
往前走,穿过门廊,一踏进室内,便是一股浓厚的文化氛围。或许是因为这里曾是北斋,曾是中山大学一角,又或是鲁迅先生曾在此工作居住,曾在此召开过国民党一大……无论如何,时间似乎并没带走这里的文化气息。顺着走廊,踩着有些年岁的砖地板,雪白的墙壁,像是走回了百十年前,似乎还能闻到一股书墨清香。
钟楼内部比外部看起来要大得多,此时已改造成了纪念鲁迅先生的博物馆,用来展出一些和鲁迅先生有关的物品。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张书桌上。这张书桌还原了鲁迅先生的工作桌。最简单的木书桌,一盏昏暗的台灯,几沓泛黄的纸张,还有笔墨,便构成了这位伟大文人的写作之地。多少文学作品,便是诞生于这样的书桌。而这张书桌,仿佛也在讲述着一个个故事。
无声胜有声,看钟楼,听它诉说着时间的脚步。古往今来,于它而言,谁非过客。当年它看到听到的一切,它一一记录在身上。如今,又是哪位过客听到了它的声音?看,钟楼有声,它用自身说着一段古。
【篇三:鼓楼】
鼓楼位于浙江省宁波市的海曙区,早在我国唐长庆元年,812年就有了,距今已经有1108年的历史了呢!
鼓楼的大门非常雄壮里面是各式各样的小吃,是繁华的街道,是各种各样热闹的小商店,但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个大戏台,那儿的戏非常好看,戏剧的品种也非常丰富,如:京剧,甬剧。所以那你不管是生机勃勃的春天,是烈日炎炎的夏天,是凉风习习的秋天,是冷冷的大冬天都会有许多人来围观。
但是为什么会叫鼓楼呢?原来以前有个大钟,声音形同鼓声,所以就叫鼓楼。
鼔楼真是旅游胜地呀!鼓楼的一条街都热闹非凡,两旁都是各具特色的商店美食所以街上知道两旁非常美丽,难怪古人会被称为旅游胜地呢!我也觉得鼓楼太美了我很喜欢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