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初一作文>原来我从未被忽略
原来我从未被忽略

【篇一:原来我从未被忽略】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母亲啊!你就是滋润着我的春雨,是干涸中的慰藉,直到现在才知道:原来我从未被你忽略……

雨,淅淅沥沥,并不大,轻柔地透过树叶缝隙绕在我的身上,伴随着的是料峭春寒。“老妈,我饿了,我想吃面!”我对妈妈喊着。坐在床上玩手机的妈妈抬抬她的眼皮,瞟了我一眼,然后伸了伸腰,舒活了一下筋骨,又重重“咣当”一声躺了下来!真是的,老妈的懒病又犯了!没办法,只好独自来到厨房,到处找好吃的。猛一回头,却见妈妈倚在门边,一手插在衣袋里,一手握着手机,耳朵里还塞着耳机,门被倚得“吱呀,吱呀”响,在抱怨它的不满。“去去去,写你的作业去,别打扰我!”她很不耐烦地向我挥了挥手,眼中满是冷漠,空空的。我只好回到房间,不经意间,抬起头,望见窗外,雨珠们正无力地跃动着,坠在了田里,我的心也跟着在那无奈的一声声坠落……

雨,跃过竹叶,落在我的手中,越来越多的雨精灵降落在了我的手中,我的心也跟着它们一起跳动。“快来,吃面了!”一抬头,看见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和妈妈那张被烟雾围绕的脸。汤面上漂浮着肉末,细细的,一看就是精心切过的。呀!还有一个荷包蛋!我在热气中感受到妈妈的爱。她眯着眼,微微皱着眉,撅起嘴把面上的热气吹开,然后推到我面前,说:“快吃吧!要不,就冷了!”我吃着面,感受着妈妈浓浓的爱。雨似乎也在为我高兴,更起劲的,在那儿弹着、唱着、跳着……

这场春雨还没结束,它们把世界洗绿了,变得崭新了。我明白了,母爱就是这窗外的雨,一点一滴滋润着我,我从来没有被母亲忽略过……

【篇二:重拾被忽略的汉字文化】

打开中华文化的历史画卷,可以看到层出不穷的文化奇迹,从先秦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到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隋唐五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宋代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西游记》,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一直到近现代,中华文化延续不绝,广产精品。但是,近几年来,她去哪了?

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以及一系列外来文化的入侵,导致中华文化传承的中断,甚至于汉字书写意识越来越淡薄,英语的学习比汉语还重要,疑难字很多人都不认识……中华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远得我们都找不到她了。

但是,仍有些人在发展之路上不断重拾中华文化。2013年8月16日晚7时许,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退休语文老师夏老师在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发现电视屏幕上打出的句子有语病;为确认自己的判断,夏老师通过网络回看《新闻联播》,结果证实自己没有看错。随后,夏老师在自己的QQ空间发帖,对发现的《新闻联播》中的语病做了详尽的阐述,并对此做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中央电视台代表中国的形象,是不应该出错的。夏老师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深思,去学习。

还有,近年在央视电视台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危机,文化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要么在沉默中死亡。因此,央视果断采取措施,通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口号“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呼吁我们要正视中华文化传统正在断流的危机。不论是个人、团体,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要时刻提醒自己中华文化正面临着危机,当然更需要很多挽救中华文化的英雄。

一杯清茶,一盏青灯,数十本厚厚的史书,“最美浙江人”吴海京穷尽十年光阴为《资治通鉴》续记;西安“关中大书房”的老板,魏红建在时代洪流中执着坚守……他们都为之付出了行动,甚至倾尽自己的一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英雄”。

我坚信,在时代的发展中,国人一定会重拾山河,找回我们的“文化之母”。

【篇三:原来那缕微风从未走远】

“那个夏天,母爱像一缕微风,在炎热的夏日里给我带来了阵阵清凉,替我赶走了炎热,这时我才发现,这缕微风从未走远,它一直在我身边……”

——题记

又是一个课间,同桌忽然问我:“你觉得母爱一直在你身边吗?”我一愣,对同桌口中的问题陷入了沉思:是啊!母爱一直都在我的身边吗?

小时候,老妈对我可算是“掌上宝”,什么都依着我,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感觉像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是我得不到,这时候的我真是感觉身边充满了母爱,母爱就像微风拂过我的心田。可我逐渐长大了,母亲对我不像以前一样细心照顾了、关爱有加了,反而更多的是动辄训斥、严厉对待。我不断感觉到,母爱就像一缕微风,吹完过后边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不禁在想:曾经的母爱去哪儿了?带着这个问题,我想到了那一次的体育考试……

体育考试的那一天,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母亲深知这次体育考试的重要性,又担心我在这样的情况下参加考试会中暑,于是自愿赶来学校,来到了操场边陪着我考试。就这样,我顺利地通过了每个项目的检测,安然无恙地回到了母亲身边,脸上还洋溢着难以形容的喜悦。但我并未意识到一言不发的母亲已陪我站了一个下午,额头上沁出了黄豆般的汗珠。原本深感不适的她看到我高兴归来,也艰难地露出了笑脸。回到家后,我发现满脸通红的她发烧了,于是立马安排她躺下休息。而整个下午,参加考试的我没中暑,陪伴着我忍受的母亲却病倒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夏天,之所以我没中暑,是因为母爱像一缕微风,在炎热的夏日里给我带来了阵阵清凉,替我赶走了炎热,这时我才发现,这缕微风从未走远,它一直在我身边。它在必要时替我捎去燥热,暂时远离时是为了培养我学会独立,要我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是更深厚的母爱!我希望这份母爱能像微风一样陪在我身边!陪我过去,陪我现在,陪我永远!

【篇四:原来,那抹香甜从未走远】

晨曦的光在云的薄雾中晕染开来。

我揉揉惺忪的眼,只见庭院里,那一抹浅浅的金光,衬映着她的满面红光,外婆披着那抹最绚烂的朝霞,又在院里开始了劳作。

外婆把那长长的梯子立在枇杷树下,用手扶稳了,拖着年迈的身躯,一步一步的往上爬,直到了那树顶才肯停下。她用浑浊的眼,仔细打量着每一片叶,又熟练的扭转那叶根。一摘一放,一颦一笑,每个动作的瞬间,都是如此的娴熟。我只在树下蹦来跳去,拍着小手嘻嘻道:“外婆好棒哟!”

摘下了满篮的枇杷叶,那悠悠的清甜氤氲在空气中,沁人心脾。为了做出我最爱的糯米饼,外婆仍不停歇她那繁忙的脚步。煮枇杷叶,揉糯米粉,炒花生米。一道道工序安排的如此紧凑复杂。而院子里充盈着花生米的香浓与叶的清浅,令人好不快活。

我与外婆坐在树下的石板上,桌上摆着香浓四溢的花生糯米饼。我用小手小心翼翼地捧起饼,又认真仔细地剥开叶子,生怕毁坏了外婆的杰作。细细嗅着,阵阵芬芳之气缠绕在鼻尖,我迫不及待地咬下了一大口,香脆的花生子儿与丝软的糯米充斥在口中,淡淡清甜,令人有种飘飘欲仙之感。外婆看着我那陶醉的神情,扑哧地笑了,有些责怪道:“囡囡,慢点,当心噎着,大把的够你吃。”浅浅一笑,满脸的沟壑,随之更加明显;缕缕青丝中,夹杂了许多白发;混浊的双眼里,似乎盈着泪水。岁月的打磨催人老,她那个慈祥的面孔,至今刻印在我的脑海中。

又是一年秋。落叶纷纷扰扰地坠入人间,外婆在苍白的病房里永远地沉睡了。那双模糊的眼,永远不能再深情地凝望我了,那双消瘦的大手,永不能再触摸我的脸颊了。

记忆中的那个糯米香,还是浅浅地萦绕在我身旁。原来,那抹香甜从未走远,外婆的爱意从未散去。他们不会被岁月所侵蚀,也不会随时光而逝。那份爱与香甜,将会深深镌刻在我的心间,悠悠伴我走过漫漫长路。

【篇五:原来我从未被忽略】

在记忆的心原里,总有一段难忘的回忆,好似阳光穿过梧桐树的枝枝叶叶,静静地撒在我的心原上。没想到,真没想到,原来我从未被忽略。

事情还得从一堂关于理科的课堂上说起。那堂课上,老师向我们提了一个问题,看谁能又快又准地答出来。我想了一会儿后,便举起手来,说出我的答案。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有位同学“插上一刀”,指出了我的答案中最致命的漏洞,并补充了几点。我顿时愣住了,心里有容嬷嬷扎针一样的痛。表扬了那位同学,并示意我坐下。我并没有因此认输,在后来的每堂课上,都积极举手发言。可是老师的视线偏不往我这边看,一直点别的同学发言。我心灰意冷,仿佛一下子从珠穆朗玛峰跌到死海里。

“为什么老师从那以后不点我发言了?难道只是因为我答错了吗?可是也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不让我发言啊!”我疑惑不解地想了又想。

然而没想到,真没想到,在某堂课上,老师提了一个超难的问题。我觉得老师有讲过这个问题的相关定理,大脑中立刻有了思路。不过其他人都冥思苦想,都没有人举手。我看其他人没有举手,又觉得就算我举手了老师也不会点我,因此我也没有举手。老师看全班人都没有人举手,就开始点人回答。

“小梁,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当老师叫到我的名字后,我既惊喜又意外。然后我顺着这个问题的思路解出了这道题。老师听了我的回答后,大力表扬了我。我仿佛从黑暗的洞窟里面发现了一线阳光。

下课后,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道:“你知道我为什么在之前的课上不点你的原因了吗?那是因为你的理科上的思维不够,很容易出现解题上的失误,因此就需要听别人是怎么回答的来培养你的理科上的思维,同时也不想让你连续答错几道题后感到难堪,对理科丧失信心。这下你明白了吧!”

我恍然大悟,原来,原来,老师这么做也是在默默地关心我,我根本就没有被忽略。

热门推荐
1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2人醒梦碎
3只许庭花与月知
4我努力读懂他
5奥利奥水杯
6美味的香蕉
7词愁
8关于我的作文
9那一刻,我迈上了新的台阶
10生活如四季
11当你需要时,有我
12给自己一点空隙
13音响的世界
14学画画的过程
15校园的大樟树
16想起了我的奶奶
17《同上一堂课·雷锋告诉我》观后感
18与你一起走过的日子
19难忘的眼神
20贴鼻子
21这里风景独好
22打扫城市的街道
23冬日暖阳
24校园的风
25奶奶的手
26年的作文
27我笔下的好老师
28真诚的分享
29论观念
30游古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