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话题作文>修订词典的看法的作文
修订词典的看法的作文

【篇一:海纳百川,有度为典】

尊敬的编辑部老师们:

您好!

看到近期备受关注的最新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被选为本期校报“争鸣”栏目话题,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谈谈我的观点。

《现代汉语词典》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书,因为它在规范读音、字词使用方法和释义功能方面具有权威性,新潮热词能否被广泛收录、收录哪些词就成了热议话题。

我想,收录新潮热词是值得肯定的。每一种语言都在时代的变迁中发展,当我们对解释事物的用词有更准确、生动、形象的需求时,新词语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汉字是文化发展的见证,词语就是近年来文化发展的反映,如果说原有的词语是过去的社会文化总结,那么如今需要新词语总结新的文化也无可厚非,汉语能够适应每个时代并传承至今,依靠的是它强大的包容性和活力令它不断“学习”新知识,吸收新词语。

收录新词要考虑的也自然是词语的实用性和积极理念。“宅男”“宅女”是对一类人生活状态的描述,而原有的汉字词语也的确不能准确精炼地概括这类“久居家中不出家门、与电子产品为伍、吃饭靠外卖、生活颓废”的人,那么“宅男”“宅女”就有了实用价值,可以被收录。“给力”又是另一类型,它作为积极向上的词语,能够正确弘扬社会价值观,因此也具有收录价值。而方言“嘚瑟”被纳入是再正常不过了,方言也是汉语言文学的构成,且《现代汉语词典》本也有方言词语的收录,像方言“乜”“甭”“咋呼”都已在词典中出现了,作为词典本身内容完善过程,收录方言词“嘚瑟”又有何不可呢?我是十分赞同收录这样几类新潮词语的。

但同样,我也十分能够理解将“剩女”、“神马”、“有木有”等词语剔除。这些词语又能分类,“剩女”是属于含有自贬或贬低他人意味的词语;“神马”和“有木有”则纯属为追求娱乐效果而将原有的词语“什么”、“有没有”替字或口音搞笑化处理,造出了新词。《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规范、权威的模板,当然不能用它们破坏词典的严谨性。新潮热词可以收录,但也是要考虑使用背景和收录意义的,毕竟我们需要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现代汉语词典》能被称之为“典”也是因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但这只是原因之一,“典”的权威性又使它能严禁地筛选。这两者合一才能称它为典范。

海纳百川,但纳之有度方能为典。

【篇二:划着时代的帆船前进】

在五千年的泱泱长河中,汉语在惊涛骇浪的裹挟中翻涌前行,不断有词语磨砺成珠,亦有词语被抛于岸上。作为新时代汉语的掌舵人,《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放过一颗珍珠,也没有留下一粒泥沙。

语言犹如时代的镜子,上反映了国家的精神风貌,下映照了百姓的嬉笑怒骂,人世百态均汇于其间。而热词作为现代汉语的一部分,毫无疑问反映了近年的社会变迁与当下的社会风貌。调侃“高富帅”背后的不满,自嘲“矮矬穷”背后的辛酸,寥寥数语间,是多少人对价值取向失衡的迷惘与批判;对“给力”的赞许,对“正能量”的追寻,又是多少人对光辉明天的向往。而诸如“蜗居”、“北漂”、“宅男宅女”,则更是近年才出现的“新物种”。这些都是时代在汉语上的映象,收录热词,无可厚非。

然而在开着火箭向前发展的网络时代里,热词层出不穷,有前赴后继地“被拍死在沙滩上”。不是所有热词都能在信息的风暴潮中“存活”,收录热词也难免要有所取舍。那些直击要害的词语,才是扎根深厚的小草,而那些仅仅因为谐音、热门事件或电影等其他原因产生的“热词”,也不过是喧哗潮水上的无根之萍,随着退潮也就远去了。留下来的词语,汲取了时代土壤中的营养,闪耀着独特的光辉,一个词语就是一个时代。正如今天想到“名士”便想到魏晋风流,提到“虽远必诛”便撼于汉武英姿一般,或许多年以后当人们谈及“宅男宅女”,还能微笑感叹,想起当今这个虽然喧嚣但又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中国。而也就只有这些沧海遗珠,才有资格被掌舵人拾起并收入囊中。

时间流逝犹如大浪淘沙,留得住的词语方是精华。掌舵人一桅而过,挑挑拣拣,拾起了许多,亦会遗留下许多。假如今天的热词百年之后成了明日黄花,晦涩不明,也自然会被再度抛下。所以不必担忧什么汉语纯洁性,也无须质疑什么标准失当,船上的珍珠都是当代且仅是当代的财富,汉语发展也自有其新陈代谢,让一切顺其自然。

划着时代的帆船前进,《现代汉语词典》是一个审慎而优秀的掌舵人,船上装满了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在时代长河中璀璨如灯。

【篇三:词典与时俱进文化迸发活力作文】

最新修订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一改往日严肃的面孔,收录了大量新潮热词,引发争议。其实这一举动并非轻佻,并未使词典失其“稳重”,而是令传统文化迸发了活力。

争议的焦点在于《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性能否被保证。而该词典的严谨性实际上并不会被几个新生热词所挑战。《现代汉语词典》的规范性是经历时间的考验、经过历史的淘洗所形成的,每一次的修订必有其合理性。更何况每一段历史都曾是“当下”,所谓的“传统”亦有其新生的那一刻,对新生事物应采取包容的态度。因此,《现代汉语词典》这一修订并非鲁莽,而是与时俱进。

大众的语言习惯随时代不断变迁,文化是属于大众的。所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是一个群体的精神瑰宝。被大众所接受与承认的,才可被称作文化。相反,如若脱离人民、脱离群众,文化则失去了载体,必无法长久存在。经得住时代考验的,才是真正的文化。只要不脱离中华民族的精神主干,语言、词汇的积极意义仍被保存着,其形式的改变应予以接受。正如鲁迅、胡适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中,便将白话文这一形式搬上台面,用于写作。而在当时,白话文的意义怕是如同当今的“新潮热词”一般,并不够正式与权威。然而白话文因其形式的简单而被普通民众所接受,使文化归属于大众,于是这成为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汉字词语仅是文化的载体,更应被重视的是其背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每一个词语被承认的前提,是其存在的必要性,只要并非内涵空洞,而是能够体现一代人精神面貌的词语,便有被接受的可能。《现代汉语词典》显然也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从“神马”、“有木有”这类词语并未被收录便可看出端倪。这类词语无聊且累赘,面目浮夸,是为文化糟粕,应被剔除。然而,“给力”等词汇有着积极意义,被收录进词典实际上可以被理解。而“宅男”“宅女”等是当今时代的特色产物,作为一种新概念出现,体现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将来或能成为后人回顾历史的凭据。

林语堂曾说:“没有幽默滋润的国家,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而从一些新潮热词中恰可窥见幽默的时代精神。人们需接受文化的蜕变,才可使之迸发活力。

【篇四:权威的工具书也可以鲜活而接地气】

最新修订版《现代汉语词典》因收录了大量新潮热词而备受关注。有人认为这一修订反映了全方位的社会变迁,展现了汉语的活力;但有些人质疑其收录标准失当。我对于这一修订是认可的,因为它纳含了中国老百姓地地道道、有滋有味的现代生活,使汉语鲜活也更接地气。

《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规范汉字使用、释义等的权威工具书,分量自然是不轻的。但“权威”并不代表刻板,“权威”同样可以鲜活,可以有声有色。

这一修订更好、更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展示了独具一格的风采。了解一个国家,往往从一本词典开始。翻开它,呦!“给力”!一看解释,原来是“在恰当的时机做了一件恰到好处的事”,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给我力量”。在翻阅词典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为这些新潮而有趣的词感到乐不开交,翻阅词典原来也是一件这么有意思的事。在数不胜数琳琅满目的热词中逡巡,浓烈的中国味扑面而来,不仅对于中国人本身,或许对于外国人也新奇十足。

这一修订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词典有了人情味的冷暖。就拿“嘚瑟”这一词语举例:它是东北的方言,蕴含了东北独有的文化风采。它的意思与“得意”相近。但当我们形容人时,“得意”往往显得单薄,无法完全概括出人的神态和动作。可是换成了“嘚瑟”感觉就不一样了。“瞧把他嘚瑟的!”我们一听这话,脑海中便能立刻浮现一个人或因受到夸奖洋洋得意,或因他人做了什么丢脸的事而幸灾乐祸的样子。它不仅使描述更精确了,同时也使表述更生动形象,更完备地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

这一修订其实张弛有度,在收纳热词的同时没有逾越作为一本工具书的权威底线。这一版词典并没有收录“剩女”、“有木有”等词,足以体现修订者的思考与取舍。“剩女”指的是高龄未婚女子,它虽然或许只是一种有趣的比喻,却丝毫未能展示中国的文化特色。相反,它十分无聊、无趣、无内涵。“剩女”本身就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没有结婚并不代表“剩”,或许有些人本身就不想结婚,我们没有权利对他人指手画脚并进行语言攻击。对于没有价值、缺少文化特色的词语,该修订版并未收录,也彰显了它对文化的尊重与权威。

因此,我十分认同并接受这一修订版的词典。在不失风雅、不失气度的同时,又多样化地涵盖了当代老百姓的日常风貌,不卑不亢地展现了中国独有的、民族的风采,鲜活有趣,是最新修订版词典的最大亮点。它让我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彩与可能,原来权威的工具书也可以鲜活而接地气。

【篇五:与其抱残守缺,不如与时俱进】

《现代汉语词典》再度修订,大量新潮热词加入汉语词语的“大家庭”。且不论其收录标准是否失当,单是从“词典修订”的角度看,此做法对于汉语的生命力便是有极大益处的。语言应当是存活并被不断使用的,因此与其在意汉语的准确性,不如与时俱进,让语言持久生长。

汉语词典的修订与新潮热词的收录对人们日常的交流有益。词典应具备汉语使用的指导功能与工具书的作用。在人们对于语言产生困惑时,只要翻开它,便能获得权威的指导。词典已经收录的传统词汇固然能够完整地表情达意,但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会有新生事物与现象的产生,此时已有的词汇也许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论是年龄上的代与代之间,还是网络空间与现实之间,都产生了大相径庭的语言体系,给人们日常交流带来极大的不便。而《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有力地打破了不同人群间交流的隔膜,为“跨界”、“跨次元”交流架起桥梁。

语言应源于百姓生活,词汇发展史亦是一部社会变迁史。秦始皇统一的文字,记录了一个王朝的兴衰;鲁迅笔下的白话文,反映了民国时期人们摒弃封建体制文化,追求思想自由的决心;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转变,体现了当代人们追求简便的思想……而现如今,汉语词典的及时修订,则记载了当代的社会变迁。生活的小康和物质的渐渐富裕让我们开始关注内心,也给“幸福”一词添上了更加深刻的含义;社会大环境的冷漠和部分人特立独行的温暖诞生了“正能量”一词。其实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造就了多元的词汇,许多正面意义的“好词”也在无形之中塑造着人们的思想,默默地推动社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词典的修订应收录时代进步所产生的,有新含义的词,而非谐音恶搞或恶俗词汇。如“宅男”、“宅女”便是指随着网络技术进步,部分人乐于蜗居家中,依靠网络完成生活起居,或是沉迷其中而无暇现实的现象。这既是对网络科技发展的褒奖,也应当引起我们对人们心理问题的反思,因此“宅”一词理应被收入词典。而像“有木有”这个词,本身只是一个发泄情绪的感叹词。虽说也是网络空间兴起的产物,但究其根本只不过是一种感叹与震惊的宣泄,并没有深层含义。传统的“有没有”也可以表达它的含义。因此“有木有”就没有必要被收录。

与其抱残守缺,不如与时俱进。汉语是随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深切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我们应用修订来赋予其恒久的生命力。

【篇六:源头活水众所望】

一版词典发行,一片争鸣顿生。本来是再寻常不过的再版,只因收录新潮热词而被聚焦关注。词典编辑这一回难得的走离庄严学坛,贴近群众生活,着实振奋人心。平心而论,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实在是太需要这种由编辑专家甄别、过滤后的源头活水了。

汉语从根本上是民众的,文化生活及社会现象都理应包蕴其中。可别小看那似乎难登大雅之堂的新潮热词,倘若未曾引起众人的共鸣,它们也不会在信息发达而纷繁的今天流传于众人之口。好比“宅男宅女”,其中隐蕴的那类蜗居家中,长于网络社交而短于现实交际的人,岂在少数?其中涵盖的在互联网强势冲击下生活方式的转变,更不容忽视。而语言的职能之一便是反映社会更迭——有如胡适新文化运动之初发行的《文学改良刍议》,再有如牛津外研社收录的中文葡语等拟声词。它们都是历史变迁在语言发展中,轰隆碾过而留有的车轮印,足够代表某些心理特质抑或生活状态。

向来被尊为权威的词典收录热词,是对民众继承汉语并对其进行二次创造的鼓励。窃想,诸人此番高热度关注,和“一向走高端路线”的《现代汉语词典》主动走下高坛、亲近民心不无关系。以往大家虽热衷于造新词,却难免有人嫌弃它是随意的“快餐文字”。而如今再版词典对其的认可,无异于为汉语的再创造添了一把火。从而民众也大多不再兀自死认“古文抑或严肃文学乃上乘,而新潮热词只能沦为粗俗之流”的浅薄偏颇文论。更何况,古代四大名著也并非严格的传统古文,其中可不乏早期白话文的影子。这些群众间新兴起的白话,彼时也曾被贬斥为不入流,如今倒是被奉为经典。而现在,部分舆论对群众的汉语再创造,无甚首肯;对几百年前群众兴起的“不入流”,反倒不吝褒扬——何其无奈。历史早已告诉我们民众之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性。

源头活水虽好,却仍需要编辑专家严格把关,恰恰与权威词典收录之意相契合。我们都为出版编辑体恤民心叫好,但爱思在这里要适时地泼一盆冷水。新潮热词确实不乏典型、意蕴深厚之辈,但也不能否认有糟粕混杂其中——比方说“剩女”这带有一定偏见色彩的词语。它们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博取部分人的芳心,但却犹如电光石火,转眼而逝。这些寿命有如朝菌蟪蛄的,就没有必要收录于权威词典中,任其自由生长与消亡即可。编辑们或许正是深谙不能一味迎合大众口味之理,才斟酌再三,严格把关。

当我日前在使用这些新潮热词时,当真未曾料想它们会被收录于权威词典;并在其后引发了诸多争鸣与议论。或许,使用是生活日常,争鸣才是有价值之处。

【篇七:弃雅从俗非合宜,孰收孰否也难择】

新版字典修订,收录新潮热词,此举一出,几多赞誉几多批驳,而我以为,修订者与时俱进,吸纳新潮的初心虽看似并无不妥,然而却实为文化的娱乐化、低俗化开启方便之门,也使字典的收录标准变得混乱空泛。

热词虽是当代社会生活、价值观念的折射,却终究是无法形成规整体系,且时效性较短的“碎片思想”。即使有一时的镜鉴之效,也难免会很快随事过境迁而褪去热度,直至乏人问津。如今热词大多是偶像崇拜下的产物,应时应景而生,如奥运会期间随游泳运动员傅园慧风行一时的“洪荒之力”,究其来源含义都无甚出众,但却因其“合乎时宜”,更兼有主角略浮夸的肢体动作而被网友疯传,尽人皆知。但这一时应景之语并不具有可供流传的圣人训诫般的效果,能在千百年后仍因其中蕴含的永恒思想璀璨生辉,其本就是时代洪流向前奔腾时飞溅出的些微碎浪,也该任其飘散在风中。

热词的不断涌现,五花八门折射出的是现代人日益娱乐化、低俗化的贫瘠精神,极大一部分热词都反映着担负较大生存压力,逐渐麻木而疲惫的人们从反面提振精神的心声。之所以“宅男”“宅女”日渐增多,《感觉身体被掏空》的歌声遍彻大街小巷,从“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到颓废的“葛优躺”,无不是现代社会人们借以自娱的自嘲或空泛化的孤注一掷,人们靠娱乐自己甚至贬低自己释放压力,这些热词本质上都带有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趋向,当字典将其收录,权威接纳它们,它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得到书面化的承认与通行许可,那么不但语言的精准性将遭受挑战,更会使传承千年的传统语言体系收到冲击。这样带有玩闹意味的字眼嵌入严肃又正统的句行间,又何异于雅俗共堂,薰莸一器?这不止是对学术与文化严肃性的消磨,更是诱惑人们不断拉低语言标准的毒果,长此以往,高雅将被束之高阁,娱乐与低俗的盛行也将伴随颓靡惰化的风气席卷文明。

字典本有纠错失的镜鉴之效,倘若一时放松标准而收录起无论流传时间、精准性抑或含义丰富度都经不起推敲的流行热词,摇身一变成为一种流行读物,失却其长久流传的特点,必将与修订者的本意背道而驰,毕竟弃雅从俗并非合宜,孰收孰录也难择摘。

【篇八:修订,一针时代的活力剂】

引起热议的最新修订版《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规范字读音、使用方法、释义等的权威工具书备受关注。它就如同语言汉字学科的门面,是“说文解字”的标准。这次的修订在我看来,是紧跟时代的正确做法。

引起热议的关注点在于收录了大量新潮热词。但这种更改是必要的。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迁,三十年里的每一天都可以视作飞跃般的前进。从经济、政治到文化,每一个领域都在更新着。价值观念的全方位变化明显地体现在我们身上。语言是我们国家变化发展的承载体之一,日新月异的发展伴随了大量语言文化的更新,并且需要得到我们的认可。

例如反乌托邦小说《1984》中,政府通过控制新词语的出现,简化语言而达到控制新思想的目的。语言是思维发展的载体,思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收录新词不仅是现实社会的体现,更是一种社会发展迫切的需求。

其次,修订的意义在于完善,也在于记录并认可。所以一方面来说,其意义单纯在于收录,不断补充着词语的出现,增添着汉语的活力,使其更具包容性和广泛性。另一方面,令人们深觉有趣的,是其潜在的价值:感受变迁,侧面记录历史。牛津词典每几年也会更新词语,“新潮热词”“中式英语”更是连年颇受关注。牛津词典吸收热词或外国词汇,不仅没有失去英文基调,反而丰富了自身,有了更大的关注度。这可以给我们另一番思索:给予汉语更大的包容度,是否更具积极意义,提升更多语言热度和关注?

修订、更改最重要是标准适度。每个时期,每个时代均有流行词,什么词才具有资格?从影响力度和积极的时代意义方面看,更具说服力。“宅男、宅女、给力”都是一些相当典型的词语,颇具探讨空间和时代意义,此次的修订也适度合理。当然,也要区分转瞬即逝的网络用语。就像比起当下热门的“蓝瘦香菇”,被习近平也灵活运用的“点赞”一词明显更具意义。在一时的网络狂欢里,充满正能量有生命力的词才更具力量。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时代变迁之时,更改修订尤为重要与谨慎。此次修订就如同一针活力剂,我们的汉语不单要有历史庄重感,也需要“与民同乐”的时代感。

【篇九:让汉语自由而有序生长】

“宅男”“宅女”“给力”“嘚瑟”……大量的新潮热词在汉语权威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里出现,把它从“庙堂之高”拉到了“江湖之近”,这一接地气之举,不仅引发了语言的视听盛宴,而且激起了社会上一场场争鸣论辩。我认为,这是语言发展的常态,与其质疑,不如借此机会反思汉语更深层次的发展特点,引导它自由而有序生长。

语言是生长的,它不是凝滞不前,封闭阻塞的死物。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与人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百多年以前,鸦片战争叩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西方工业文明的肆意闯荡让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人们开始发现,口吐“之乎者也”莫如学习“声光力电”,嘴含“礼义廉耻”之外更需“自由平等博爱”。他们作为那个风云际会时代的新潮热词,在人们“冰泉冷涩弦凝绝”的思想中造就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蓬勃。没有经济,科技,社会生活价值观念的大变迁,传统语言的土壤是不可能生长出如此话语体系的。这个道理对现代汉语来说同样适用。新潮热词是社会发展的镜子,“宅女”“宅男”是当下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的精炼概括,“给力”“点赞”传递积极向上的心态,东北的地域文化在为标准汉语世界注入了新鲜血液,收录“嘚瑟”一词是其最朴实而灵动的投射。

既然汉语是生长的,那么我认为,汉语自身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是它生长的内生动力与前提。约翰多恩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同样,汉语也不是一座孤岛。它不仅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千年的岁月之中,还具有随时而变,随事而动的弹性。这也使它成为了一个绵延千年的传奇。从“蒹葭苍苍,白鹭为霜”的朦胧美感到“与其在神女峰上眺望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浓烈炙热,从“陌上归来,可缓缓归矣”的温柔到“刚刚好,看见你幸福的样子,于是幸福着你的幸福”的怦然心动,文化性格是相连的,情感是相通的,但表达方式却参差多态。如果不是活力与生机,汉语多样的美丽是否单薄了一些呢?

但这种生长不应是无序,无规矩的,它依然要遵循基本的价值规范和华文世界的公序良俗。这种规范是在几千年的生长中形成的定律,这种公序良俗是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人艰不拆”“喜大普奔”是任意拼凑的缩略词,“有木有”以谐音来戏谑,“剩女”把女性以轻浮的语调物化成待售商品,自称为剩女的女性也会陷入一种自我精神面目的含混。日常生活中粗陋的戏谑不能堂而皇之地成为白纸黑字,新潮热词还需经历一次历史和时间的大浪淘沙。

让汉语生长吧,让我们以此时此刻的汉语,连接过去与未来,让它在自由和有序中,获得滚烫的体温和真实的呼吸。

热门推荐
1我家的“新”电视
2我们的新校园
3长大真好
4姥姥·花园·我
5故乡的食物读后感
6我和猫的故事
7温暖的旅程
8梨花树
9小鸟的自述
10作文
11我的奇思妙想——睡眠机器人
12欣梅
13一次春游
14胆小如鼠的老鹰童话故事
15大家都夸他
16一场篮球赛
17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
18祖国在我心中
19三年级做手工作文
20又是一年春来到
21星空下的遐想
22暑假游威海作文
23记忆中的他
24重视对手
25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26中秋夜,许一个心愿
27路灯的自述
28难忘的拔河比赛
29春节的作文
30在挫折中成长作文800字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