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妙言追忆古人情】
我平素里最喜于摘抄,假若看到了美妙佳句,我就迫不及待的拿本子记下。那种看到了宝贝一样的心情—真是狂热至极。
若是遇到了空闲的日子,掇一碟小吃,品一杯香茗,再拿着摘抄本读着佳句,啧啧,真的妙不可言。这时候,整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带着一颗纯真的心去与句里自带的韵味儿触碰。那种似真亦幻的感觉,能使全身都舒爽畅快起来,流连于语言堆砌而成的天地间。
今儿个早上读了几首小诗,读着读着感觉有湿润划过脸颊。手一摸,竟是落下了泪。我不由感叹: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越来越感性了啊,复又看了刚才的两句,暗自揣摩了番,又感叹中国古人的文采是唯美精妙极了。
那两句诗是:“年来妄念消除尽,回收禅龛一炷香”、“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出自陆游之手,相闻是陆游在曾经唯一的爱人唐琬死后周游天下时,曾两次回到他们一起居住的小院落—沈家园写的。
似眼前出现了一座漂亮典雅的沈家园,而门前却立着一名男子。肃条孤寂的背影在风中伫立着,唯有一种浓浓的悲伤萦绕,不消散。远离家乡这么多年,原本以为会放得下,忘得掉。只是一回到故里,见到当年的景物,想到已经归去的心上人,心中却难言。人已去,景还在,轻回首,禅龛前点的香还在放出淡淡烟影,怎能不叫人悲伤?恍然回神,美人终究走远,那些美丽的回忆只似一场梦,匆匆结束。到头来也:“只恨昔日美梦,原为虚梦一场”。梦之外,早已心痛得无法言说。
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是悲凉的,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全部。也许,陆游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一段爱情的话,他会怎样?是轻松愉快的度过一生吗?我看不一定,而且这样会使我们看不到陆游周游天下时留下的诗歌。
事情都已经深埋在回忆里,变成一场永不磨灭的浪漫传说沉淀在时光河底,妄想它会改变已经是不可能的事,道理都明了的。但是,那是心中的一个美丽的梦:不求改变、不求华丽、不求实现,只求在度过带来道道伤疤的时光中心中仍有那么一个梦,安慰你在现世中碎得拼凑不起的心,抚过你那带着晶莹泪痕布满哀怜的脸,握紧你的伤痕累累不再光滑的手……
古人的心思岂是我能猜得透的,但我能感受到那埋藏千年的深切情感:或平和、或欢乐、或凄清、或惆怅。读着这些句子,带着淡淡伤感的小情绪。陆游的伤我何曾真的知晓,只不过是他的那根殇弦触动了心房罢了。闭眸静听中,蓦然想起一句话:锦瑟弦断年华缺,不见依昔故人颜……
【篇二:我追忆历史的中国】
翻开历史的书页,沉重地、缓慢地。追忆曾经的历史,思索着、回味着。展现在面前的不是简单的“古人”二字,刀光剑影却似流芳,舞榭歌台却似硝烟,在我面前飘过,涤荡着我的心灵。
狂风大作,雾气迷漫在天地间。是谁?坐在一辆奇异的车上。面对敌人的铜墙铁壁,他淡然自若,那坚定的眼神,刺穿迷雾,直指远方。他指点着,自信地说:“那是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那是西方,是一天流逝的感伤;那是南方,是未来充实的粮仓;那是北方,是我华夏民族的脊梁。”在他的四方指点中,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旅程开始了。黄帝啊,你是中华民族的开创者,你或许不知,你开创的华夏历史一直照亮着世界的东方。
钟磬声响,弥漫在一个并不豪华的院子中。一位老人听说有人来,慌忙放下刚刚端起的饭碗,整理衣着,来见访者。他们的交谈中,一会儿提到“嫡长子”,一会儿又说“礼乐”,一会儿谈论的又是“尊老”。老者详细地给来访者讲解着,时不时地露出激动的神情,直到来访者明白了一切,老者才满足地开怀大笑。应对着一拨又一拨的来访者,老者似乎忘记了他还没有吃饭,在他的心中,只想着“中华之大、国平家和,齐家治国、以人为本,……”他瘦弱的身躯,创造出延续几千年、经久不衰的庞大文化历史根脉,他就是中华文化思想的奠基者:周公。
历史的长河在不停地流淌,中国一直引领着东方的文明进步。百家争鸣、万里长城、四大发明、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等,中华民族在大踏步地前进。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汉,建立了一个接着一个庞大的王朝帝国,中国一直是世界的中心。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让中国进入了黑暗,几千年的文明被八国联军的火枪火炮打出了巨大的伤口,华夏文明的辉煌被炮火激起的灰尘掩埋。一批有志气的中国人在寻找着,奋斗着。
1949年10月1日的北京,秋高气爽,但压制不住人群的火热。人们争先恐后向天安门涌去,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黑暗后,终于等到了光明。天空中传来带着乡音但非常庄严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排山倒海的气势,吹散了近百年来的雾霾,光明又照亮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笑了,终于笑了,多少年的艰苦奋斗,迎来了翻身。富强、民主、文明降临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中国又一次站在了世界之巅。
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都应该记载下来,中华民族的历程不能被忘记。历史是过去,也是现在。我们要铭记历史,像唐太宗讲的那样以史为鉴,记住曾经的辉煌,记住近代的耻辱,记住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将来的我们一定能够创造比“古人”更加伟大的成就。
【篇三:我与古人共赏月】
月下独坐,倚栏远望。凤舞絮动,花间与月对酌。那孤傲的身影正独坐短亭,举杯,纵酒高歌,邀天上的明月,还有那终身相伴的影子,把酒对长空,他远望长安,竟感到那世俗如同河污般,他想了断红尘,做一个萧洒的文人墨客,于是对酒高歌唱心中的梦,而后呤叮大醉,各自分散,从此不再与世俗同流河污,定下“永结无情游,相期礼邈云汉”的诺言。
如水的月光,从天上泻下来,不忍入睡,看柳絮窗前蝶般的飞。他抬头望天上的明月,那如弯钩的明月,勾起了他的往事。他漫步独上西楼,远方吹业了思乡的愁绪。国破,朱颜改,剪不断的悉,理不清的绪。吹尽残花无人见,唯有那如水的月光依旧,他望着明月,叹了口气,那些不堪的往事,如过往的烟云,化作一江的春水,向东流去。
习习凉风,扰乱了他的发鬓,又是月圆中秋夜,他把酒问青天,中秋之夜该怎样过?圆月代表团圆,可现如今,却是孤孤单单的一个对月而歌,他本应恨苍天,可是他却没有,“不应有恨”是他发自内心的真言,因为他知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自古就不会改变。“不应有恨”,唯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夜又是月圆,他望着那象征人间离聚的月亮,默默的想着,今夜月圆,本应一家团聚,却因战争之乱而各奔东西,祖屋、田地也因战乱而荒废,今在异乡,心却飞往了故乡。“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就是他此时的情景,“共看明月应垂泪”是他对故乡最好的表达。
他站在窗前,远着明月,思绪飘向了远方,月与海连成一幅优美的画面,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徘徊月下,相思之苦慢慢爬上心头月色皎洁,浩渺无边,相思亦无边。他摇了摇头,还是到梦中等佳人相见吧。……。
冰清玉洁的心,多少忧怨与泪痕?月照千年,永恒绵延。
点评:丰富的想象力源自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源自广泛的阅读,源自深刻的生命体验和深沉的思索。——这是本文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作者以诗一般凝练而生动的语言,表述着他与“古人”共赏月时悲伤离合,这闪烁着才情的文字中,隐现着一颗思索的灵魂。
【篇四:古人休闲之我见】
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不能只有繁忙的工作和学习,还应该包括轻松、愉悦的娱乐、休闲。积极健康的休闲生活有助于消除身心疲劳,让生命充满活力。休闲并非无所事事,可以读书、游名胜、交益友、写诗、著书、饮酒等。从一个人的休闲方式可以看到他的品格、情怀和雅趣。“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我认为古人休闲有两类,一是小隐隐于山野之中,品味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体味人生的自由,舒适。二是大隐隐于市,心系国事,胸怀天下。“以先天下之忧而有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标准。把国家的繁荣兴盛,当己任的一种最高境界的休闲。
古代诗人苏轼有赏心十六事,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雨后登楼看山,月下东邻吹箫……他丰富多彩的生活可见一斑,他的乐趣来自对生活的热爱对事物观察的细致入微,目的只有一个追求快乐,但他的快乐没上升到,独乐了不如众乐乐的思想高度。苏轼隐居后的人生,对国家大事关心不多,体现在“一蓑风雨任平生”,表现出他对官场的厌倦,绝不与其同流合污,过着一种近似于与世隔绝的生活。
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又后天之乐而乐”,这句话不仅仅激励的同伴,也表明他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无论位处庙堂之高,还是身处江湖之远,仍时刻心系国家,不忘百姓。以天下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这是古今都提倡的为集体、为国家着想,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精神。
这两种休闲方式,只因服务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不会因说出的地点和时间而改变。三国诸葛亮在茅庐之中不忘关心历口义、时事,潜心研究,最后得出三分定天下。决定了蜀、吴、魏三国鼎立之势?诸葛亮的伟大贡献告诉我们,第二种休闭需要我们“风身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古希腊哲学家说,忘我就是快乐,这说明了最崇高的休闲和精神追求莫过于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将他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笑对人生,努力为改变世界尽一份力,让我们来追求更好的休闲方式吧。
【篇五:古人不远】
做为中国人我是挺自负的,古贤们替我们在文化上打好了底子,在中国这张宣纸上着好了底色,只让我们草草一笔,便“自吹自擂”:我们有五千年的沉淀文化,但,我们仅仅在需要她时,才吹嘘。也许,口头上的古贤已走远。
学者朱大可说:“孔子的治国主张,从来没有用于治国,反而用于治民,从古至今,中国一直都是外儒内法。”这也因古贤被统治者“束之高阁”脱离群众。如同宝座上虚构的观音——“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但古贤的真正思想精髓却深藏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
仍记得,一天深夜里,随手翻开一本杂志,有一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如同被电击了一般,这句话似乎孔子对准我的软肋,批评我的,“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是为了给别人看”。一时间我似乎热血上涌,脸颊羞红。那一天,头一次开始讨厌我的不负责任的学习态度,我知道孔子虽已逝去千年,但他精髓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我感觉到他不在遥远,平常如严厉的师长。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是震撼我心灵的伟大古典语句,但我最喜爱的却是李斯临死时:“牵犬东门,岂可得乎?”意思为:牵着黄犬,到东门打猎,还有没有可能啊?倒运的李斯被赵高诬陷谋反,被腰斩。但他看着与他同罪并死的儿子却设想以前最惬意的事,虽我不喜欢李斯的人品,他将自己比喻为鼠,并贪图富贵,极求名利。妒才,而杀同一师门但技高一筹的韩非子。但他临死时,终于顿悟,追求了一辈子的富贵名利竟抵不上一场有趣的打猎。这时的李斯在我眼中,便分外可怜与可亲。
最可爱的是,那位在宋朝谈了一辈子理想的辛弃疾,给我留下最深刻的诗句却是:天凉好个秋。此句却道出了他一生的寂寞与忧愁。不远处的他,好似长叹一声,眼中的那汪湖水,如同秋天凉意无限。
当代有不少人称,想接近古人,熏陶文化。于是,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到古贤故居,满怀憧憬。但院内熙熙攘攘,忽有大妈喊道:
“茶叶蛋,一块五!”于是,勾起馋瘾——最后,回到起点,嘴里咂巴的茶叶蛋余香,大脑想的是,某某古贤的居所中茶叶蛋我吃过。
是当代人们将古贤商业化,甚至书籍的外包装镀金,镀银都屡见不鲜。
但,肯定有人摒弃书籍外包装的庸俗,在书籍内部寻找古贤。
在这些人看来,古贤远去,是无稽之谈。
而以商业利益为重,玷污古贤,欺骗群众。古贤远去,那是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