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是功利,也是动力】
从古至今,功利二字不曾远离。正因如此,才衬得隐居避世、淡泊名利之辈的可贵。但是,若没有那类积极入世的功利之人,谁去求得社会的稳定发展,长治久安呢?帝王吗?神明吗?
科举取仕制度几乎是最趋于“功利”的选官制度,它让做官从虚无缥缈变得实在起来。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为了做官,多少浑噩之徒又重新拿起了书卷细细品读,只为有朝一日中举前途无忧。若没有这项“功利”的制度,哪里会有四书五经六艺的传承?哪里会有唐诗宋词的繁荣?务农耕的鄙陋之民只能世世代代务农耕,这样无休止的重复下去,社会哪会进步?
因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我们勇攀高峰。理想是什么?考高分上大学找工作。每个人都不乏有这样平凡的理想,这难道不是功利吗?有人刚出生就去追求自然之美、物我两忘吗?在达到如此高深的思想境界之前,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追求功利化的享受。学生开始好好学习,职员开始兢兢业业,工人开始扎实苦干,社会上的一切成员都因对功利的追求而成功的运行到了自己的轨道。功利成了指引人们不断前进的灯,不是明亮如一的灯塔,而是从开始知道尽头的霓虹灯。
然而,霓虹灯太过于绚烂,可能会让人留恋于路旁的风景而迷失了自我,在一片流光溢彩中晕头转向,踏向了明媚而又阴暗的一端,只顾得仰头欣赏满天繁星,却忽略了脚下是万丈深渊。
对于功利,这无与伦比的享受,有的人看得太重,以致于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有的人看得很轻,只当它是路旁的寻常花草,不曾为它驻足停留,欣赏蓝天的纯洁无暇却忘了花草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有的人则把功利当作动力,由功利指引,直到远方,触摸理想。
对于这个充满了贬义色彩的词,我的确是想为它正名了。多少人因为它也成就了一番宏图大业,因为它才不至于颓唐堕落。而今却有太多太多的人歧视它,即使他们也具有“功利”的性质。他们总热衷于贬低那些勇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的人,却迟迟不敢着手自己去追求些什么,成为了无聊的可笑的看客,最终还是败在了功利名下。
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说:“功利地做好事总比不做强。”功利的确可以看做一种动力,合理的开采、利用它,便会推动个人乃至社会的发展,发挥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作用。
【篇二:动力来自压力】
小时候,我曾在姥姥家见过压水机。压下长柄,水就会淌出。观看之余,联想一下人生,也与压水机十分相似呢!
从古至今多少成大事者不是生于忧患呢?他们的动力何来?来自于压力。这正如压水机,只有受压,才有清凉的泉水流出。
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十二岁便要独自照顾妹妹与父亲。正是生活的压力让他掌握了更多的生活技能,磨练了坚强的意志,如愿地考上了大学。可见,压力能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因而获得人生的动力。
而另外有一些人,就像干涸的泉眼,无论如何加压,也压不出一滴水来。对待挫折困难畏缩退避的人,似空空的布囊,是无法激发出活力的。试想司马迁受刑后告老返乡,隐退官场,那名著《史记》的作者又将是谁呢?
所以,对庸者而言,压力仅是精神的折磨和肉体的摧残。对勇者而言,压力却是磨砺精神意志的法宝。面对人生的压力,我们更应坐下冷静思考,积极找出应对措施,将压力看作人生前进的动力。
试着打开眼前的门吧,或许它很重,锁的很死,但当打开之后,门后面便是宝藏。想想压水机,吱呀吱呀的手柄吟着一句千古真理:“对坚强的人来说,压力便是动力。”
【篇三:信念是奋斗的动力】
一个人的成功在于他自身有多么刻苦,而不在于他的家世背景有多么好。
鲁尔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所以闻名遐迩,就这样,久而久之,人们就不在叫它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名。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位五十多岁的教师,听说这位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道什么原因被贬到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教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个传说在村子里流传。这个教师能掐会算,他可以预测孩子们的前程。
有的孩子回家说,我将来会成为作家;有的孩子回家说,我将来会成为第二个华罗庚;有的孩子回家说,我长大会成为数学家;有的孩子回家说等等,当然这是为了让孩子们对自己有信心,在心理上就赢了那些自卑的孩子。
没过多久,家长们就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从前大不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了,好像他们真的是作家、数学家的材料了。
那些被教师说成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更有兴趣了,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了;被老师说成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也更加的出类拔萃了,孩子们不再贪玩了。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学习,不勤奋学习的恶习渐渐没有了,这些孩子们到了参加高考时,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假如这位教授不那样说,那么考上大学的孩子可能就没那么多了,所以——信念是奋斗的动力。
【篇四:成长,永不衰竭的内在动力】
成长,一次美丽的嬗变之旅。成长,世间万物沿袭的古老而又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从破茧成蝶中,我们惊艳的是在成长的阵痛中孕育着美丽生命;在凤凰涅磐后,我们震撼的是浴火重生后的脱胎换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所说其实就是一种成长过程。“曾益其所不能”的内在动力就源自于成长。作为跨世纪的青年一代学生,在成长中不断完善自我、塑造自己,成为我们的历史使命。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在成长面前,强者更强,因为他运用这股动力塑造了属于自己的完美品格;弱者更弱,因为这股动力击垮了他的致命缺陷。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学医中由“医人”感悟到要“医国”,就是这种成长的内在动力使他义无反顾的走上了“愈挫愈奋”的救国救民之路。革命虽然历经失败,但正是由于这些不计其数的失败,给了他永不枯竭的奋斗动力,让他在救国救民的革命生涯中不断成长,自我完善,在“愈挫愈奋”中塑造了他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人格,成为中国近代开启民主共和时代的“第一人”,永不言败的强者。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纵观上下五千年伟大祖国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听到它成长的脚步声铿锵有力,看到它成长的身影华丽有型。从春秋战国的争霸称雄,到秦砖汉瓦的恢弘霸气,再到治隆唐宋的声名远播,我们的祖国在成长的道路上是如此的意气风发。然而,进入近代以来,闭关锁国这副无形的精神枷锁紧紧套住了祖国成长的步伐,“东亚病夫”的帽子屈辱的带了将近一个多世纪。如今,“中国梦”的提出,让伟大祖国步履坚定地走上了宽阔的成长之路。这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是成长为世界强国的发展之路。
成长,塑人的不竭动力。让我们经历成长,以成长磨砺意志,塑造完美的自我。
成长,强国的不竭动力。让我们心系祖国,以学习报效国家,建设强大的祖国。
【篇五:文化的功利面目】
为了掩饰像那种的浮躁而汲取文化,却将肤浅曝于朗朗乾坤之下,这,是为何?
——题记
总会记得初三时发的薄薄一张文学常识学习提纲,上面密密麻麻尽是“四大名著”的知识:作者姓氏名谁,生在何朝何代,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该作品,身世如何,有何意图,作者刻画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态,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的什么愿望,小说中是经典的是哪几章……白纸黑字,一清二楚。连老师都常叹“得君一张纸,胜读四名著!”为什么?因为中考要考。其实真正读通读懂读透这四大名著的学生屈指可数,但若说上面这些知识,却是无人不知的。你若是不信,大可去问问几个初中的学生,初一初二或有不知,而初三学生必定是烂熟于心的。谁要不知道其中几个情节定会被笑话的,什么草舟借箭,空城计、黛玉葬花、香菱学诗、武松打虎,无不如数家珍,但如要再深问,那必定会是哑口无言了。
为了考试而读名著,在中国绝不是个别现象,都希望学生腑有诗书气自华,才以考试来检验他们阅读的成果。但从不给我们营造读书的氛围,永远是为了高分和升学率在奋斗,你看哪个学校不把自己“光宗耀祖”的升学率四处宣扬?尤其是那红底白字横幅,更叫人考少几分都会觉得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党,对不起学校的栽培。于是便形成了如今这个局面,学生才没有什么闲情逸致去体会名著中真正的精髓,一纸提纲也只是为了高分而已。在这样浮躁的心态下,何谈精神境界?于是所有的创造精神均遭泯灭。不仅仅是文学,在中国急功近利的氛围下,音乐,绘画等等各种艺术无不带着其“独特的”中国特色,谁都希望明天就可以一举成名。
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令人无语的喧嚣,各种炒作纷至沓来,每天都有所谓惊世骇俗腾空而来,让人分不清方向。
更有甚者,读不透经典也罢,竟“标新立异”,随意篡改经典,《红楼梦》变成了《一个男人和一群女人的故事》;白骨精爱上了孙悟空;女儿国国王嫁给了唐僧……无奇不有,“所向披靡”。
我们乘着一叶扁舟随风荡漾在精神文化那片深不可测的大海上,企图将海面至海底的一览无遗,而那一叶扁舟却只在海面上划出细细的波纹,很快便了无痕迹。
【篇六:摒弃功利,追求心灵的富足】
近年来,人们开始带着功利性的目的阅读学习古代文学文化。成人带着“读了它有什么好处”的疑惑阅读,学生带着“考试可能会考”的想法学习。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正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屑与亵渎,而追求心灵的富足才该是我们学习古文化的最终目的。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学瑰宝。有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论语》,积极入世的《孟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老子》,“爱人若爱身”的《墨子》……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为人处世,都能让我们有所收获,受益匪浅。但如今,面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样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带着功利性心理学习的学生们首先想到“使动用法”“判断句”“句子翻译”这些流于表面的东西。再深刻一点呢?这句曾鼓舞万千寒门学子追求正义和浩然之气的名言,竟不能在他们心中泛起半点波澜,思绪再次涌动,也不能让他们有所启示。
时代的高速发展,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让人们开始麻木追求功用,但心灵却日渐枯竭起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快餐式阅读,一条条夺人眼球的爆炸性新闻不绝于耳。尽管自己从网络上获取了不少知识却仍觉得自己脑袋空空,腹中无墨;空暇时去再多的社交场所娱乐仍不能阻止自己的思绪早已从脑袋中飞走。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是静静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好好读一读古文学,你会体会这其中带给自己激励人心的力量,用儒家的积极进取,道家的清静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等等使自己的的心灵得到慰藉,使自己纯粹正派的思想充溢于天地之间。
“腹有诗书气自华”,带着功用思想看待古文化的人,也定是没有文化修养底蕴的人。纵有再好的皮相,也只能让人在谈吐中一眼看穿他的道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古文化装裱自己,哪里比得上使自己拥有古典气质?像那些功利阅读的学生一样,只学习考试有用的关于古文化的东西,但学到的只是皮毛,其灵魂精髓却无法得到领悟,没有对古文化的深刻领悟,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些文化瑰宝,如何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提高,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文化修养极佳的人?唯有不带功利之心,不带既定目标,认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才能使自己浸养在文化的氛围之中。
唯有抛开功用之心,感悟传统文化,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富足起来,成为一个由里及外散发文化气质的人,才能使人们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保持自己正义之气、善良之心,才能使喧闹的社会中多些安宁静谧的天地,才能使人们不断追求真善美,才能不断影响社会价值回到正确的位置,从而使整个社会都成为充满心灵富足,思想超脱,拥有浩然正气,高尚文化修养的人们的社会。
古文化带给人们积极的力量正在式微,更需要人们摒弃功利,纯粹追求心灵的富足和愉悦。挖就古文化精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