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对《西游记》的看法】
《西游记》由明朝作家吴承恩写作而成。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从前有一块灵石,乃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块。这时那块灵石碎了,里面出来一只猴子,这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孙行者。猴子想学长生不老术,让它的猴子猴孙们永远不死。所以,它去找菩提祖师,并拜他为师。祖师答应了,想传授它法术,但是它又不想学了,因为它发现祖师那里并没有长生不死的法术。后来,它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结果被唐僧救出。后来,唐僧与孙悟空又收了猪八戒、沙和尚,它们师徒四人踏上了取经之路。
《西游记》这本书内容庞杂,佛,道,儒三家的思想与内容融合其中。这本书以奇特丰富的艺术想象使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幽默搞笑的艺术语言构成了一座独具匠心的城堡。从他们的全新故事中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通过种种人物关系表现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乐观精神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孙悟空,他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他敢和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争斗,为自己争来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他不惧怕任何妖魔鬼怪,绝不放过一个妖怪,面对困难不低头。
86版《西游记》改自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同名文学古典名著。虽然这部电视剧中有许多情节与原著不一样,但整体还是表演得非常生动形象,特别是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从这部电视剧可以看出,剧组拍这部电视剧特别用心。在当时的条件下,能表演得如此生动形象,已经非常不错了。
事实上无论是原著,还是86版《西游记》,都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瑰宝,两者同样精彩。
【篇二:《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是中国著名的古典神话小说,也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更是一部妇孺皆知的好书。它充满了离奇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故事。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电视上接触到它,每次看电视或看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并且每每读《西游记》,我总会情不自禁的沉浸在那精彩的故事情节之中……
《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唐僧以及他的三个徒弟一路历尽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了真经的故事。这本书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他们是如何解决困难的,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认为最吸引我的是猪八戒。虽然有很多人都不喜欢猪八戒,认为他好色、贪吃、懒惰、爱贪小便宜等,并且没有优点。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尽管他有很多缺点,然世界上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因此我要在这儿为他正名。
我认为猪八戒有能吃苦、强硬、勇敢、单纯、心直口快等优点。
且说猪八戒在高老庄时,文中描写到:“他的模样高高壮壮的,浑身都是力气,干活从来不费力,挑水劈柴扛粮食各种活都能,一人当三人使,而且干活很勤快,没有父母兄弟,没有家庭负担,除了食量很大,一顿要吃百十来个馒头,其他都挺让人满意的。”这里详细刻画出一个勤快、力气足、食量大、吃苦耐劳的优秀人物形象,丈人也称他为:“倒也勤劳,耕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这难道不是他的优点吗?
在降妖途中,猪八戒尽管被捉走也往往是骂不离口,从不低三下四地向妖怪求情。他在强大的势力面前不屈不挠,勇于斗争,对妖怪毫不畏惧。他也常常和悟空协力合作,打得妖怪纷纷逃走。
他心直口快,从不隐藏什么,有什么就说什么,让人深深地体会到它的豪爽、大大咧咧。
这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他也值得我为它正名。听了我对他的描述后,你们难道不这么认为吗?
【篇三:读《西游记》有感】
《西游记》是吴承恩之大作,书中讲了唐僧师徒四人往西天取经,一路上遇见无数妖精,但最后还是克服重重困难,九九归真,最后成佛。
唐僧是个很坚定的人,一路上受尽妖精诱惑折磨,却一丝屈服之意也没有。而且他还是四人中力量最弱的一个人,但他对自己的渺小毫不在意,一心要去天竺国大雷音拜佛祖求经。在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南海观音菩萨和文书普贤菩萨及黎山老母试禅心,而唐僧则一点意思也没有,对面财色,唐僧毫无动摇,一心想着早日完成取经之路。
联想我自己,刚开始学竹笛的时候,我一直认为吹笛子很难,每一个音的输出都是无比艰难,如同一个人在沙漠里不吃不喝的走一天,我开始有了放弃的念头。可再想想那些悠扬的笛声,还是决定再坚持一会儿。果然,我慢慢地发现,我一开始看到的只是表面,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我渐渐地又会了颤音、打音、吐音等技能,这让我吹的笛声更优美了。《一剪梅》、《我是一个兵》、《运动员进行曲》等都已不在话下。我这才悟出这个道理。
西天取经路上有许多波折,但唐僧师徒从未忘记最初的目标,一一化解,最终取经成功;我们学习的道路也是一样。有鲜花有泪水,只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篇四:读《西游记》有感】
预知造化会元功,需看《西游记释厄传》,在这个寒假里,我读完了《西游记》,从中我受到了许多启发。
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你拥有着英雄的气概,不畏艰难,法力无边,虽猖狂过,霸道过,但是终却修得正果,悟空,我崇拜你。
骑马远行,化斋求缘,你曾被妖魔鬼怪抓去过,却从来都没有打破法规,你仍然坚持不懈,一心求佛,虽有时没有看透事物的本质,但这也是你的善心。玄奘,你的一心向打动了我,我爱戴你。
九齿钉耙,降妖除魔,保护师傅是你不懈的信仰,修得正果是你心中的愿望,虽然你多次提到分家,但是最终仍然坚持下来,还用“激将法”把大圣请回来。悟能,你憨态可掬的本性让我不得不敬佩你。
徒步万里,任劳任怨,你总是师徒四人中最安静的那一位,默默付出,使你成为人类的榜样,你在求佛中,不曾有过任何贪恋,你一点也不愧于你:“金身罗汉”的称号。悟净,我景仰你。
悟空、玄奘、悟能、悟净你们对我的启发不是能衡量的,这些财富足够我受用一生。
【篇五:《西游记》续写】
自从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后,终于取到了真经,便向天庭去了,可他们整天闷闷不乐,一直想着凡间的事情,玉皇大帝看懂了他们的心思,便允许们下凡间游玩几天。
话说他们下了凡间去哪儿玩了呢?其实他们心里早有准备了。这不,唐僧他们脱掉了古朴的衣服,换上了凡间人们的衣服,去到了各自想去的地方。
猪八戒吃了很久的素饭了,很想吃肉,于是他就马上去了饭店,点了大鱼大肉。饭一上来,猪八戒就张开大大的嘴吃起来。他吃的嘴边全是饭渣,手和嘴上全是油,过了一会儿,他嘴巴都鼓得张不开了,肚子也快撑破了,可他还忍不住想要吃。旁边的人都看呆了,他们都惊讶地说:“妈呀,这只猪也太能吃了吧!而且你们快看,他都可以站着走啊,真的是见鬼了呢!”最后,猪八戒实在吃不下了就买单,可是价格很高,他也没有那么多钱,于是他就去找孙悟空帮忙。正好孙悟空在找猪八戒,他一见猪八戒就生气地说:“你这呆子,就不能少吃一点吗?告诉你,这次是俺老孙帮你的最后一回了!”于是孙悟空拔根猴毛吹了一口气,变成了钱为他付了账。
孙悟空帮完猪八戒以后,便坐上筋斗云到了花果山去见他的小猴子了。那些小猴子一见到孙悟空就争先恐后地叫着:“大王大王,您终于回来了!”他们赶紧兴奋地为孙悟空送上食物,接着猴子们带领着他们的大王参观了花果山各处,近年来这里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后他们开了一个小派对,一起在水帘洞里玩得很开心。
唐僧一下凡就去了他们曾经帮助过的村庄,去看看那些人们。他们见唐僧来了,便去道谢送礼,而唐僧则笑着说:“我不应该拿这些,我们帮助大家是应该的,只要你们生活得好就比什么都重要。”
他们四人在凡间都过得很开心,最后时间到了,他们都依依不舍地回到了天庭。
指导:阳泉卓尔教育培训学校
【篇六:真假猴王——重读《西游记》有感】
已经想不起来上一次认证读《西游记》是什么时候了,只记得以前只是把它当做有感简简单单的故事,而并没有认真想过它跟更深处的含义。
前两日在网上看到了章老先生对影视剧改编《西游记》的看法,他对其极其反感,但是或许因为我还没有读出文中的精髓,我认为合适的改编并无可厚非,因为它对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由着这个话题,借着假期,我又将着四大名著重新读了一番,这一次的感觉与以前并不相同。
有人说,这部小说里写的是不同宗教或者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矛盾。我其实并不大注意这些,更加吸引我思考的是:哪个时刻的孙悟空才是真正的猴王呢?我的问题并非是有些人口中所说在真假美猴王中,被除掉的是真正的孙悟空,因为之后的他变得温驯了,这样的无稽之谈,而是在想,怎样才是他的真性情。
就他的性情而讲,在整本书的前半部分描写了美猴王的放荡不羁,而后半部分则写他由一切随心变成了遵规守纪,前后的反差极大。
在近乎所有的亲少年的心目中,美猴王都应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棒尖一点山崩地裂。而在传统的电视剧中,在六小龄童的演绎下,这种形象似乎并不突出,反而在其反对的改编的影视剧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对那个傲气的美猴王形象更加有清晰的认识。
再联系我们的生活来看,许多人说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磨平自己棱角的过程。由小时、青年时的张扬,到中年的中庸、圆滑。其实在我的目光来看,这与孙悟空的性情变化无比接近。在文中,作者也为孙悟空的性情变化一直埋下了伏笔。被如来佛压在山下以后,观音来下达命令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有“听话”的迹象了,他开始与那个随心的自己远去了。之后与唐僧的一次次误会中,他也一次次的变得守规矩了。所以我才说他被掉包的话是无稽之谈。
孙悟空对天庭的反击有时候被人们解读为对统治者的反抗,但不管怎样的看法,都改变不了这个时期他的傲气英雄的性格特征。
随着后文的一步步描写,跟着故事的行进,这种形象逐渐消失,但是给我们留下更多印象的却一直是那个逝去的性情,所以我也认为作者想要突出的正是这个。
综合我的观点来看,只就美猴王的性格来看,影视剧的改编并无大碍,还有利于我们的理解。而且桀骜不驯的英雄才应该是真正的猴王形象。尽管之后的斗战胜佛的称号中仍有“战”字,却缺少了几分“战”意的锐气。
无论最后我的观点是否正确,但是这次认真的思考确实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警惕了我要不忘初心,初心不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