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雪】
今天是11月22号,农历十月初五,小雪节气。气温和昨日并没有什么区别,太阳依旧高悬,但并不暖和。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也就是说,到“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逐渐由雨转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所以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
此时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提醒人们该御寒保暖了。
早上起来,确实能够感到寒意侵袭,一条单薄的裤子并不能挡住凉风蹿进骨缝,人们逐渐褪下秋衫穿上了厚重的大衣或者绒袄。不过是吃一顿饭的功夫,暴露在空气中的双手就被冻得通红且僵硬。
落叶树的叶子早就落了,露出干枯的深褐色的枝丫瑟瑟的立在风中。而那些常绿树虽然仍旧枝繁叶茂,但是却少了几分夏日里的生机,如同疲累的老人在打着瞌睡。
这个季节的校园里没有什么花,唯有南天竹的果子红艳艳的挂在枝头,倒也十分惊艳。有时也能看见没有落完的金桔,挂在枝头,莫名喜庆。
这个季节偶尔有风,风虽不大,但是尖锐,带着初冬的清寒吹在脸上有些疼,路上的行人都带上了口罩和围巾,以保护薄弱的面庞和脖颈。
虽是小雪,却并未落雪,但是人们都知道,凛冬将至。
【篇二:情系小雪】
“嘿呦……嘿呦……”伴随着沉稳有力的号子声,捣糍粑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在大人们不断的锤起锤落下,热腾腾的糯米饭不一会就捣成了粘糊状。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米香。孩子们手里拿着捣好的糯米团子,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一边绕着石臼奔跑着,嬉戏打闹着。
在我的印象中,小雪还和家人有关。在这一天,一家人会相聚在一起。我和爸爸妈妈会回到农村老家,和爷爷奶奶团聚。奶奶总会炖一锅热腾腾的莲藕排骨汤,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喝汤边聊家常。和家人在一起总是那么温暖,哪怕面对困难,有了家的温暖,就不会感到害怕、迷茫。爷爷曾告诉我:小雪分为三侯,第一候为虹藏不见,二候为天腾地降,三候闭塞成冬。天地闭塞,大地被寒冷包裹着。大家都已经为过冬做好了准备:捣糍粑、晒鱼干,贮藏蔬菜。小动物们也不例外,纷纷躲在家人的怀抱中,感受家人的温暖。
2006年的时候,“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为祖国感到骄傲,为劳动人民的智慧赶到骄傲。
【篇三:小雪节气】
“久雨重阳后,清寒小雪前。”这是陆游眼中的节气—小雪。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劳动人民用它来判断入冬第一次下雪的大概时间,以调整作息。
去年小雪,下了一些稀稀疏疏的雪。走在街上,踩雪的“吱吱”声让人很不适应。树变白了,失去了以前的颜色;小河正被慢慢冻结,不那么有活力了;花丛上压满了雪,枝头都歪了……我心想:小雪破坏了大自然的和谐,怎么能这样呢。心中便愤愤不平。
回到家中,心里还是不喜欢小雪,总是想着它。为转移注意力,翻起了《母鸡》这篇课文。忽然,我灵光一闪:为什么不学老舍先生一样,找一找小雪的好处呢?我连忙放下书,认真思考着。不一会儿,就有了和原来截然不同的答案:那鞋与雪接触的声音也是人与大自然接触的象征,应该感到快乐才对;白雪为小树“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河水日夜不停已有9月,小树以实际行动劝它稍作休息;小雪覆盖田野,保护土地不受寒冷的侵袭;花枝受到小雪的保护,为来年花开养精蓄锐……
这么想,不就豁然开朗了吗?
纵观历史,把小雪融入凄凉的诗句信手拈来“凄凉熊耳下,小雪轻尘浥”,“小雪已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嘶”,等等。但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不只是针对小雪,而是所有事物:换从不同角度看事物,利弊、情感可能会有明显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而经历这个转变、思考、理解的过程,人生才更丰富,有成长。这是我从小雪悟出的道理。
【篇四:小猫小雪】
我家的小猫名字叫小雪,它有三个月大了。它浑身雪白雪白的,肥肥胖胖,两只眼睛像一颗蓝宝石和一颗绿宝石。小雪长着粉嫩的鼻子,还有一张长满尖牙的小嘴巴。它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大名——-雪绒花(是为了纪念走失小猫踏雪和边牧犬绒绒)。
小雪很顽皮,特别喜欢和我们一起睡觉。它经常趁我们的门留一点儿缝隙时钻进来,趴到床上,有时还钻进被窝里。如果你来赶它出去,它就躲到床底下。昨天由于我的塑料夹子掉到地上,小猫跑过去抢,妈妈又用玩具引诱它,才把它骗走。有时候,它还会咬着自己的尾巴转圈圈,也不怕晕倒。
小雪还很会享受。星期六中午,我在做奥数作业时,发现小雪正躺在阳台上,背朝我在懒洋洋地晒太阳,看起来无比惬意。我学着猫“喵喵”叫,小雪懒散的回过头来,缓缓地睁开双眼,瞥了一眼我,然后又回过头去,继续晒太阳。
我家的小雪真是又可爱又顽皮,我们都很喜欢它。
【篇五:冬季的小雪】
在北方,下了雪并不是什么怪事,但在南方——比如温州这种好似难得落一点点碎末一般的小雪的地方,见了雪,人们总是兴奋不已,好像什么大事一般,因为这边太温暖了,在没有体验过万里冰封的寒冷之时,北方的大雪一直是让人觉得很期待、盼望的,看不到雪自然无法体验在雪地嬉戏的欢乐,还记得我小时候,在看了一些雪景的照片后问身边的大人,不是说冬季白雪皑皑吗?我怎么没见过呢?骗人的吧?紧接着旁边的人就笑了,说在温州是几乎看不到雪的,要去看雪最好是哈尔滨这些地方,听完了我是极度失望的,我还没有摸过雪呢!是什么样的手感?他又说,很冰很冰,又冰又硬,不舒服的。
有一年,温州终于飘下了像羽毛一般飘逸的小雪,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见到雪,尽管手已经冻红了,没知觉了,但仍然冲了出去去玩雪,因为雪太少了,这个地方的雪刮完了,又要跑去别处弄一些,否则做好的雪球一碰就碎掉了,弄了好久才做完一个不容易碎掉的雪球,尽管辛苦但我当时是很满意了。在这之后,第二年的冬天也下了这样的一场小雪,但在那一年后,就看不到雪了,今年又下了一点点小雪,可惜我并不知道——因为我在上课,没有顾及窗外发生了什么,也是后来听说的,可惜了,我没有看到这一切。
今年所谓的“雪”估计不是真的雪吧?一落下来就化了,好像一触就破的水珠,大概只是些冰雹罢了,但这也只是市区呀!山区就不一样了,看报纸上的照片,好像下了小小的雪,山间铺满了亮白的积雪,看起来有些薄薄的,缀在红梅上,红白相衬,梅艳如胭脂,雪白如鹅绒,有一种说不出的艳丽美感,山丘是乌黑的,树木是光秃秃的,在山腰上、树枝上,白花花的雪衬得颜色对比更加强烈,好像墨汁渗在宣纸上一般,我有点盼望我是住在山区的了,可以亲眼目睹这片雪景。
听说有的地方雪积起来已经有我们家的大门一半高度了,那岂不是出门也不方便吗?也许我根本开不了门呢!但这样厚厚的雪,一抓就是大把,玩耍会更有趣吧?我想体验体验滑雪,也想堆堆雪人,这些在我的脑海里总是一副欢庆的画面。
【篇六:小雪腌菜故乡情】
季节轮回,一年二十四节气流传,转眼间小雪节气在叶黄水寒中姗姗而来,每年的11月下旬是我国的小雪节气,小雪节气的来临标志着冬季的开始。这时候天气逐渐严寒,开始降雪,但雪量会比较小,所以得名小雪。
小雪过后,我们家都会收到一份精美的礼物——外婆家寄来的腌好的蔬菜。三罐蔬菜整整齐齐地放在箱子里。看到这些,我都会浮想起外公外婆辛苦地腌菜的场景:清早就把蔬菜从地里摘回来,清洗干净,放在太阳下晒上一天,晚上收回来,装进坛子里,一边装,一边撒上一层盐。坛子装满后,盖上坛盖。坛盖与坛腹接合处密封,使坛内的蔬菜与外界隔绝,避免氧化。腌菜一般要半个月才能开启,只有腌黄瓜和生萝卜不能太久。黄瓜和生萝卜腌久了就酸了。其他的都是越久越好,有的甚至放上一年。放得越久,腌菜越是透明,就像陈年老酿。吃的时候,腌菜浸满了水分,通体透亮,晶莹如玉。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看着外婆寄来的腌菜,我仿佛又回到了老家,依偎在外婆暖暖的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