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碎片化新时代,我们应如何自处】
在这物欲横流、崇尚科技的时代,移动互联网已在今天大为发展,占据了一席之地,逐渐侵袭进入我们的生活之中。
不知何时起,我们的生活逐渐都被碎片化了——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社交……而这碎片化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心态与认知。
无疑,我们无法否认,碎片化的生活模式已经几乎彻底融入了我们的骨血里。因为我们,正处于这时代。站在碎片化中心的漩涡眼里,我们难以轻易的抽身或改变。是我们引领着碎片化的时代,亦或是,碎片化的时代引领着我们呢?谁也无可知晓。
身处碎片化时代,你就会发现,生活就像一幅巨大的彩色拼图,五彩斑斓。你每拼上一块,就又加一块,这其中不乏是别人帮助你拼上一块。随着互联网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很多相应的App、论坛、贴吧等软件相应诞生。即使你们相隔两个大洋,你们相隔了16个小时的时差,又或许你们相隔着百年的阅历……只要你想,你愿意,在互联网庞大的笼罩下,数亿万人就可共享信息,互相分享心得。并且,当时间被切割,拿出手机点开app,你就可乘挤地铁、等公交的时间,继续你未读完的书,购你想购的物,交你未曾谋面却畅聊天地的知己好友……我们会生活得更加积极上进,不浪费、珍惜时间的每分每秒,朝着暖阳学会微笑!
然而,万物都有两面性,在我们享受着碎片化时代所带来的益处时,有些伤害也悄然而至。随着生活节奏过快,人们无法慢下来去体会生活中的美好,去欣赏沿路的秀丽风景。并且用手机随手一点,消费交易就完成啦。反而使人对消费没有实感,从而对购物欲望没有节制,丝毫意识不到已经超出他所能承担的正常消费。此外,一篇小小的文章或问题,分成n个时间段去读,无法完整的思考,思维没有连贯性,也少了很对探索的趣味。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在网络上所表现的只是你的一个碎片化形象,别人也是。有很多在生活中活得很压抑的人仗着别人不知他的真面目,肆无忌惮地随意发表言论,且不为伤害别人的行为承担责任,只有发泄自己的压抑,从而给别人带来伤害。
碎片化时代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心态与认知。我们应该端正态度,迎接碎片化时代!
【篇二:如何面对碎片化生活】
二十一世纪初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把人们逐步推向高效率、快节奏的碎片化时代。
如今,在大街上一边行走一边看手机的人不再少数,在地铁里有大数据统计93%的人是“低头族”。确实信息传媒中使我们充分利用了碎片化时间进行购物、阅读和交流等事,但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不止于此。
作为当代的一名学生,看似系统的完整的学习,也已被这个时代边缘化了:在我做作业遇到困难实在不懂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求助网络,跳出的解题思路和结果让我由衷感谢这网络平台;我也利用它查阅学习资料,寻求我感兴趣科目的各种零碎的知识;以前厚重的历史小说常常捧得我手臂酸痛,现在也可以在轻薄的电子产品上阅读五六页就放下,改日继续看。
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来自它的影响。当我专心浏览网上的解答时,常常会有各类广告插入,打断我的思路,并分散我的注意力;虽然只要有空闲时间就能随时随地看上几页小说,却也失去了静心阅读所独有的安谧气氛;原本双休日是雷打不动探望外公外婆的日子,可自从我教会了他们使用微信后,美其名曰是我们能及时沟通、了解状况了,实际上是停止了双休日的探望,少了一份团聚的温情,使他们失去了天伦之乐啊;当我用手机拓展知识面时,虽然各类知识包罗万象,但又有无所不读之陋。由于信息量的广泛性、及时性,嘀嘀哒哒的呼唤声总让我经常对它们光顾几眼,心情也因此变得有些浮躁。
碎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辩证客观地看待碎片化生活有利于我们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作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去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处理简单的事务,学习的碎片化可以拓宽视野,了解前沿信息,带有目的地学碎片化知识,整合成系统,不失为学习的好方法。学会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整合是未来我们需要的。
我们现在要做的则是适应碎片化时代的到来,从碎片中获取所需,而非被太多碎片转移注意力。身处碎片化时代是利是弊,关键还是自己怎么做,适者生存是不变的法则。
【篇三:如何在碎片化生活中自处】
碎片化,一个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在互联网上新兴的词汇。无数各种不加以精确筛选的信息的狂轰乱炸下,人们显得无所适从只得以用忙碌的工作来填充这样的生活。似乎生活中各类必需与非必需的活动都被网络肢解得支离破碎。
可碎片化真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吗?显然并非如此。这样的生活方式也给予我们从前难以想像的便利。在原本碎片化的空暇时间填充有意义的阅读等,这类合理利用时间的举动在打发无聊的同时也能增长了不少有益的知识。节省时间并拓宽我们的视野,可谓是碎片化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
然而,在另一方面,当碎片化也入驻了本该以整段时间存在的活动。譬如说,学习、工作、阅读一些需要沉心思考的书籍时,它便显得无用且令人厌烦,当你在潜心学习。刚对一道困扰你许久的问题有了些头绪时,突然被手机上的信息惊扰到;而在回复完之后,那灵机一动却早已消失不见。可见,碎片化带来的弊处也不胜枚举。
那么面对如此普遍的现象,我们又该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让碎片化为我们所用呢?我认为,心态是很重要的一环。“心态决定命运。”相应的,人立足于这个社会生活方式与心态亦息息相关。在这人云亦云的浮躁的社会中保持一种安适的心态是遇到碎片化生活难能可贵的。而这种心态。却又是不溶于。芸芸众生被互联网所操控的关键之处。什么样的人眼里就有什么样的世界。恬淡舒适的心境会放慢一个人眼中的大千世界。不将时间分割,去追寻盲目的大流,而是保留自己的时间完整的投入感兴趣或有意义的事物。不为短暂的愉快失去对值得投入时间的活动的兴趣与机会。
“从前车马邮件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由当时普遍民众的心态所决定的。那节奏的生活固然提高了效率,然而从长远来看,却不然长期冲刺代码儿是否能坚持到最后也未知。不如舍弃短期的效率,而去追求长远的质量。
碎片化固然存在缺陷。但某些人选择性忽视其长处,将其一并否定;又在抨击后无所作为却更不可取。保持一颗慢生活的心,将时间完整化,同时利用空暇的碎片时间补充。我想这才是不被网络操控,不混于大流的生活态度吧。
【篇四:碎片化时代该如何掌控】
现处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频率,让我们发明了一个新词——“碎片化”。要以为“碎片化”带给了我们很多的便捷,它就是毫无缺点的。事实上恰恰相反,我们正遭受碎片化的吞噬。是排斥碎片化时代,而是我们现如今不知道该如何去控制管理它。
信息科技的“帮助”,让那些曾经完整的事物变得碎片化了。
在过去,科技还不发达,没有现在的QQ、微信、微博等等的软件,人们对读书的渴求以及学习的质量是很高的。因为没有这些东西的绊绕,他们只需要专心致志的去学习就好。可是现在则不同,娱乐性的软件喷涌而来,人们沉浸在这种“短暂的快乐”无法自拔。就例如我自己,我本身就是一位不自控的人,如果在写作业的时候,“嘀”的来了条短信,我就会停下手中的作业去看信息,等我再回到我的学习中时,我之前的思路就早已被我抛到九霄云外了,学习的时间大大增加,这是以我的亲身体验得来的血的教训。
当然,因为“碎片化”,同时也创造了新的一个种族——低头族。这些低头族几乎每时每刻都要低着头拿着手机,过马路、做公交车地铁,无论做什么都一个手拿着手机。先不说长时间低着头会怎么样,但是会造成交通甚至是生命的隐患是不容忽视的。新闻里节目里有因低头看手机而失去性命的案例无数,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手机,你就将会和世界saygoodbye,觉得值吗?既然觉得不值,那么试着去控制碎片化,让碎片化成为我们的助手而不是帮倒忙。
学会尝试把碎片化用在对的地方,会大大增加我们的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上下学的路上,无聊的路途,可以看看英语单词、背背语文古诗。又或者,把看的电视改成美剧,虽然也是娱乐放松,但不也在享受的过程中,锻炼了英语听力以及英语发音并且也增加了新的单词词汇了吗?学会多看书,我所说的书是用纸做的,并不是现在流行的电子书,因为你总会因为信息推送而分散注意,而纸质的书,通过书中的气味让你沉浸在这之中,这才是有效的。
碎片化是根据时代的演变所渐渐形成的,我们要接受它,当然也不能完全依赖它,适当的运用才是正确的方法,才可以去掌控碎片化时代。
【篇五:碎片化时代,我们应如何自处?】
沐浴着冬日的晨光,倒上一杯茶,捧起一本书,静静地研读一个下午;或是在难挡的酷暑中酣畅淋漓地打起一场球赛,挥洒青春的汗水……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似乎渐渐成了一种奢望。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原本完整的生活被一件又一件零碎的琐事切割成了碎片。
“碎片化”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我们消耗在交通上的时间大大增加。各色交通工具和私家车是现代人出行的主要方式,而正是这些无止境地换乘、交通堵塞大大减缓了我们的效率,更侵占了原本属于工作和学习的时间。
当你在早高峰搭上一辆公交车,放眼望去尽是捧着书嘴里念念有声的学生和闭目小憩地上班族。窗外时不时驶过一辆私家车,驾驶座上是争分夺秒啃几口早饭还不忘打电话的年轻父母,旁边还坐着正起劲地划着平板电脑的孩子。地铁上清一色都是低着头捧着手机的人群,连路边的行人都是人手一副耳机。随着“碎片化”一起诞生的,是城市里与日俱增的“低头族”。
发达的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推陈出新导致的“低头族”社会是“碎片化”时代的另一大特征。现在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能处理的事情多得超乎人们的想象,由于每天花在交通上的时间太长,很多人选择在出行的同时用手机处理事物,或是选择手机游戏、网络视频来打发时间。而“低头族”造成的对于人们生理、精神上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碎片化生活,带来的是信息的琐碎与缺失和工作效率的底下。正是这样的碎片化,导致我们接收信息的不完整,因而给社会的正能量和积极发展造成了障碍;正是这样的碎片化,导致我们很难专心致志地处理一个问题,而是不断会被周围的嘈杂所困扰。
那么,在现代碎片化的洪流中,我们应如何自处?在我看来,我们首先应做到的是关注自己。大数据时代,成千上万的信息纷至沓来,我们被淹没在网络碎片的潮水中,唯一的救命稻草正是自己脚下的孤岛。不论是学生、上班族或是退休老人,修养自己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如果能把关注娱乐新闻的时间用来关心时事,把与周围人进行无意义的聊天谈笑的时间用来看书写字,我们不仅能避免诸多切割时间的“利刃”,更能把自己从周围的喧嚣中摘除出来,实现更好的自我。
其次,学会停下来享受生活。你有多久没有好好地欣赏过头顶的天空,没有看到远方一片的葱郁?身边的美好何其多,我们更不应在网络的流言蜚语中迷失自我。和家人在晚饭后乘着夜风散散步,和孩子趁着雨后的清新看看大自然的么美,碎片化的时代似乎也和我们无关了。
生活是琐碎的,我们更应保持心灵的澄澈与完整,在喧嚣中寻找安宁。
【篇六:碎片化的生活——我们如何理解和选择】
随着信息的发展,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被沙子完美的覆盖,但我们的生活也像沙子一般的散,我们也遇上了碎片化的生活。
报纸定位变“泛众传播”为“分众传播”。平面媒体常常开始围绕着“读者关心的是什么”来做文章,习惯于思考整个报纸定位的问题。然而,在碎片化时代,报纸要“包揽天下”的操作难度很大,而要办一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的报纸也成为不可能的事情。看到读者的反馈信息,编辑记者们常常哀叹“众口难调”。传统报业虽然在自身定位和读者定位方面有专门的选择和设定,但相对来说,大部分报纸的受众群体定位较广,属于泛众传播的类型。而现今受众人群不断呈现出分众化的趋势。“多种媒体,一个声音”的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碎片化时代”不同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
碎片化生活,就是你从获得的信息都是向拼图一般一块块的,作者就把大多数读者喜欢的塞选出来,把他认为没什么用的给提出来。主要以图、表格的形式,可以让人更加理解内容,却少了他们感想和观点。可以在短时间内瞬间发出大事,少了内容的真实性。碎片化的生活以“渠道多,权威低,信息多,无感想。”的形式能够出现,这就是碎片化生活利与弊。
作为一个学生,有事要查找一些资料,如作者的一些背景啊、一些趣事啊一些好玩的东西啊,以及一些文件啊,等等都是碎片化的。我们的生活被四分五裂,但也能填充生活的么一个每落。网络上,你了解的会很多,假的东西会更多。
碎片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词啊,可大可小、可轻可重。一个小小的碎片,可以海阔天空,知道了一切;没了它,一切都陷入迷茫之中。
碎片化生活有利有弊,我们虽然不能放弃传统,但也不能不发展科技,所以这也让我们难以选择。所以我认为:老年人可以接受一些碎片化信息,因为他么经历了很多可以跟好的分辨是非;年轻人在接受碎片信息的同时,最好遵守传统,以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