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道德经》有感】
大学的时候参加了一个读书交流会,一个师姐在交流的时候说,老子是有大智慧的,倡导“上善若水”、“无为而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读了孔子向老子问道的典故,我开始认真诵读记背抄写《道德经》,看了不同版本的《道德经》,看了一些解读《道德经》的书籍,不敢说明悟,就是窥门径也不敢说,只是将上面的章节文字记下来,期望有一天能够潜移默化有所得。
《道德经》阐述了“道”、“德”,说,“道可道,非常道”,一切的描述“道”的语言,只是指月的手指,而不是月亮。有人说“道”就是规律,其实也不尽然,我想,“道”是生化运行万物的一种力,生化万物又存在于万物之中,得道之士,每时每刻都能体道,八仙中的曹国舅称“道在天,天在心”,庄子说“道在屎溺”,百姓对“道”是日用而不知。
《道德经》倡导一种浑然齐物的境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于“道”,要遵从和依循,顺之者生,逆之者死。为了便于理解“道”,老子举例作了一个类比,说“道”性雌柔,养万物,若谷、若水,尤其是若水,具有如下美德,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动善时,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都是往低下的地方流淌,遇到阻碍就绕道而行,万物赖以生长却不争功,懂得谦退,虽然至柔却又能攻坚强。
“道”无比高妙,难以悟透,而水随处可见,可以观之思之。通过对水的感触思索,不经意间能感受到“道”的脉搏。《道德经》传达了一种养生理念,雍正说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以儒治国,气功也能从《道德经》文字里找到理论依据,“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要求要保持虚空,虚其心、实其腹。《道德经》传达了治国的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倡导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善为,要像胡锦涛同志说的“不折腾”。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局面,要求“摸着石头过河”,更多追求发展速度,十八大之后,我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在发展的时候更多的考虑到自然、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做到天人合一,而不是单纯的唯GDP论英雄。十九大以后,更加强调政治、自然生态要保持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九大提出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也契合了《道德经》所说的“动善时”,党中央审时度势,确定了新的历史方位。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针对当前世界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其中也体现出古代的智慧,我国当前已经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将要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道德经》说,“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我们主持成立了亚投行、召开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都在传达一个信息,愿意以互利共赢为共同目标,携手他国共创美好未来。用威权不能解决纷争问题,我们承诺过永远不称霸,不管我们走到哪里,发展到什么阶段,都不会忘记这个诺言,都将在践行这个诺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为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道德经》成书的年代估计在春秋战国期间,那时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名家辈出,老子作为周室典藏,遍读典籍,集中精要,进而融会贯通,成一家之言,因关尹喜诚邀,写成奥义巨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人说,老子五千言,字字珠玑,每个字都可以写一篇论文,内容之深广,令人仰止,可谓仰之弥高、钻之弥艰。这是一本值得一直读下去,一直琢磨的书。
【篇二:道德经读后感】
与圣贤为友识人生理趣
沏一壶陈年普洱,聆几声悠扬古琴,没有喧嚣,浸淫于自我的世界,没有朋友品茶时的高谈阔论,没有冬日飘雪的豁然洒脱,此时,心平气和,只是最宜独自悟道品味。
道,存在于宇宙,所为宇宙,便是空间和时间的结合,当然,可以这样说,道存在于随时随地,然能发现道的所在则需要一番“修炼”和彻悟,这便是悟道。道存在于自然,那么自然要用最自然的态度来品悟。所谓的自然,便是心无杂念自然而然,所以说,一个人品茶时候心境最佳,贴近自然,配上古琴的悠扬,放开心怀,就能营造一个好环境。
老子以道法自然为核心,有了无为的观点,无为一词,最易望文生义,然无为并不是不作为的意思,而是说尊重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去妄自干涉就是不妄为。有人认为无为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但不尽然,看如何对待,认为消极的是只看到不作为,个人的观点是:无为只是顺应自然,由于食物的发展有干预和影响,但并不是乱干涉,顺应的是自然法则和自身发展规律。
最接近于道的是水,水是生命之源,更是“道”所体现且应运而生的物质,甲骨文和小篆形象的表现了水的形态,自然流动的躯体不就是水化无形为有形的体现吗,自然的形状,千变万化,自然天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写了有关于水的一段,大意是说,最高的好就像水一样,水处在别人都讨厌的地方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所以水很接近于道,说实话对于“低”这个字眼大家都不乐意甚至很讨厌,所谓低下,低微都来源于这个低字,但水为什么要选低这个地方呢?很简单,用自然科学解释说就是水受重力的作用自然向下,自甘下流。那么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还认为水是在堕落吗,可以坚决的否定,水本身向下流,你又何必强求他向上走,如若强求便是违背自然之法,违背道义。所以说水下流是道的体现,是顺应自然!
水,居善地,心善渊,言可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可谓无处不体现道德所在。然,道藏匿于自然,能用道德态度来处事,对于自身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我想,道无处不在,只是少了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贴近的内心,但是,用一颗平常心却能感触到道的气息,我明白,用一种自然的态度,随和的心境,无争的状况是最能感受到他的,以自然的心境去处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不是一般的成功所能代替的!
修道,修的不仅是品性,修的更是生活,看似简单的却又不太容易,读《道德经》,百味夹杂的人生也像水一样淡然,却带给你最有深蕴的回味!
【篇三:一部人生的教科书——《道德经》读后感】
至于为什么要读《道德经》,是因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是历代学者研究了两千年的一部著作。就连近代大作家鲁迅都说,不读完老子一部书,不知中国文化。读完之后我才发现,《道德经》实则为一部人生的教科书,让我明白了很多哲理。
不看虚名看本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事物名称虽异,但只是一种指代关系,并不能表达事物的本质。因此人们不要执着于事物所谓的名号。企业注重员工的实干能力,而不注重其言辞。我们学生也是一样,学习也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而不为“三好”。
要少说多做,静默守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话说得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很多时候,知道的没必要的东西太多,顾虑就会更多,因而妨碍自己的行动。闻一多先生有言:“别人都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努力学习,而不是天天喊口号。要知道,空缸震响,满缸无声。
但是有些人会学习不下去,也许是对其他方面有欲,归根到底一个“贪”字。贪婪会使人丧失良知,是很可怕的。广东的汪某要是不贪婪,还会用刀刺向自己的母亲?
老子有些话说得好:“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圣人欲不欲。”现在学习压力大,戒贪已成为我的当务之急,力求减少自己的欲望。
人最忌自大自夸。跂者不利,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吹自擂和大跃进中的浮夸风没什么区别,只有踏踏实实走好铺垫的每一步,才有可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做任何事都应该服从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比七大自然简直是相形见绌,但是他们为了眼前的小利益,破坏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明天会怎么样是可想而知的。
人在福中不知福。因此人一定要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不知足会导致可怕的贪婪,让人忘记一切,包括人格。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懂得放弃,懂得知足,不要患得患失,要不为失搞到悲伤。只有知足,才能常乐。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聪明的人不自以为是,自以为是的人不聪明。有些人肆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说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质问题,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往往带来坏的结果,害人害己。杨修因为恃才放旷,所以引来了杀身之祸。
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更不会为人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