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滋养】
这场疾驰而来的春雨,牵扰了我原本平静无波的思绪。
人们总对突如其来的东西毫无防备,更何况碰上了下雨这等糟事。人们一个个蹙起眉头,边抱怨天公如何不作美,另一边却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行程,雨中奔驰的身影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们习惯于一分为二地看事情。正如这场雨,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愁的自不必多说,至于这欢喜的,莫过于它们了。
不论是远观还是近看,天地间一片阴沉,没有了先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节奏,倒觉得十分自然。那急骤而下的雨带了几分逼人的气势,转眼间雨水漫到了门前,使原来想近距离接触的我不得已转了战场。
门前的油菜花早已谢了,只剩下一片悲寂的绿,本该萎靡的它们此刻却昂起了脑袋,腰杆挺得笔直。它们不怕大雨吗?我想它们是怕的,但它们更怕死亡。这几日的高阳晒得暖和和的,临近丰收的它们更是“饱涨”不已,这一场雨无疑是给它们的洗礼。春雨,不就在于滋润万物嘛。
但滋润终究不是滋养,滋养的最高境界便在于它的涵养。所谓涵养,便是另一种“新生”。
仰首细细观赏,像雾似的雨,如雨似的雾,丝丝缕缕缠绵不断,如梦如幻,如诗如画,洗尽铅华将是另一种绰约风姿。路边几棵树此刻在烟雨笼罩下越发苍翠挺拔。这场雨融尽精华贯注于它们,为它们镀上无形铠甲,只为在炎夏中依旧能够傲视苍生……
此时此刻,在宁静中静静倾听尘世的繁杂与喧嚣,用凄冷歌声诉说着淡淡的情怀,再次用心聆听那婉转悠扬的“滴答,滴答”,一场来自于暮春的雨,没了鲜花与掌声,没了先前的三千繁华,有的只是一群孤寂的生灵。它本可以不来,避开这些无由的悲伤,可它终究来了。用尽全心滋养这些生灵,在初夏到来之前,最后一次诠释了自己的绝代风华!或许正因为这些微不足道的生命,让它有了不舍之情,同时让它生命最后的价值有了用武之地。
人生亦有雨,只为让自己跨越的姿势蹁跹而优雅;生命的路很长,我也只想看到自己最完美的样子!
繁华落尽,尘埃落定。
此刻,也不知是谁滋养了谁,又是谁成就了谁?
也许,这只是一场雨吧。
【篇二:滋养】
毕淑敏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人生的意义。”那么,怎么追求人生的意义?我并不主张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书中寻求答案的方法,我认为我们要去体验,经历我们不曾体会过的,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嘛,丰富的阅历难道还不能够滋养我们吗?
孙中山破陋习的故事众所周知,现代女性也万分感谢孙中山先生所做的,要是没有孙中山,恐怕如今大街上看不见女子明艳亮丽的身影,有的只是学闺中哀怨的啜泣,但倘若孙中山并未注意到封建社会女子的不幸,一心一意只顾读书、入仕、报效祖国呢?那么我们中华民族女子的境地又是如何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曾经几度枯死的“希望小草”在孙中山的“滋养”下如今已成遮住中国半边天的“参天大树”。
这是有关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滋养,他国自然也有实例。
就像是孙中山破陋习一样,林肯这位伟大的美国总统为了百万黑人朋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林肯的努力下,黑人终获解放。林肯无疑是给黑人干涸的心田上,浇下了宝贵的甘霖,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林肯没有理解,看到黑人的磨难,他仅仅只想做一个白人的好总统,只想纸上谈兵的话,能有美利坚如今的辉煌吗?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这两则例子都是滋养受难者身体的,滋养心灵的自然也有。
黑人自此被法律解放后,世人也多以为黑人可重获新生了。可是,在美国广大的领土上仍然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种族歧视者存在。
于是,便有了马丁。路德金《我的一个梦想》,马丁的这篇文章使仍深受压迫的黑人们,这篇文章不仅仅鼓舞了黑人,更极大限度地让有良知的白人们开始关心身边从事低贱职业的黑人。
马丁。路德金正因切身体会经历才能写出这么励志、积极的文章,如果他仅仅只是拿支笔在纸上无病呻呤,自然也不会广为流传。
书籍的确可以滋养读者的内心,然,华而不实无病呻吟的文学能震憾你吗?
丰富的人生阅历,各种经历体会能丰满我们的内心,能凝练我们的灵魂。
【篇三:用感恩滋养生命活力】
嫩春降临,老树抽出了新芽,桃红又是一年春。当你走在绿意盎然的大树下,你可曾想过,是什么赋予了老树新的生机?是感恩,是源于落叶对老树的感恩赋予了老树新的养分,使之不断生长,滋养,壮大。
感恩源于内心真挚的谢意。生活在钢筋水泥遍布的城市中,习惯了看那被高楼大厦割出的不规则的天,人们的心似乎也开始扭曲变形。在公交车上,“谢谢”二字似乎出现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更多是沉默。其实,很多人虽然在心里很感激他人善意的举动,但却在不好意思中将那两个字卡在喉咙里。感恩,或许不用有太多顾及,真挚地表达出便可,把你内心最真挚的想法表达出来,你将会有意外的收获,真挚的谢意,是感恩最锐利的武器,所向披靡。
感恩让你愉悦而满足。在浮躁的生活中,许多人就像是飞速运转的陀螺,永远在不停地追求,即使拥有再多,仍然不会满足。贪婪的内心如一个巨大的无底深渊,往里填充再多东西也是浪费,因为它们毫无意义,如囫囵吞枣,不知其中滋味,又有何用?薄熙来因一己之私受贿,内心贪婪的欲望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如果,他但是怀有一份感恩的心,对自己所获得的东西有所满足,他便不会做出如此腐败的行为来。当然,他也不会享受到由于感恩带来的愉悦和满足。相反地,钱学森虽身在异乡仍对祖国胸怀感恩,他求学结束后依然选择回国,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享受着由于感恩带来的愉悦和满足,做出了有益人民的事。
感恩让我们彼此凝结。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如一颗螺丝钉,跟随着时代的齿轮转动。而感恩,则是将我们彼此联结的最佳方法,感恩,让我们如散沙粘成土块,拥有更多力量。正如感恩让我们的心更加贴近,拥有了合作团结。每当坐于檐下,看那燕子在雨里来回飞翔衔来枯枝筑巢,协作得那么默契,不过,它们为何这么团结呢?那是因为它们是同一个家庭,它们铭刻彼此的付出,怀有对彼此的感恩。是那份感恩让他们愿意付出所有,风雨无阻地穿梭于狂风暴雨中。感恩,将它们揉成一体,焕发新的生机。
感恩中国,从小做起。感恩,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是华夏子女的共同的最美的符号。中华民族对感恩的培养,是从小抓起的。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写的孝道置于今日,或许不大适合,但其精神内涵却是统一的,都是于今日仍需大力倡导的感恩他人,孝敬父母。孔融三岁能让梨,小小年纪就深懂感之意。我们应向其学习,心中常怀感恩,并且用实际行动回报周围的人。一声谢谢,一个微笑,或许微不足道,但却是让人心中暖意无限。
感恩,让老树抽芽;让散沙凝结;让美德传承。让我们共同怀揣一份对生活的感恩吧,用接下来的日子谱写生命的更美的乐章,用感恩滋养生命的活力,使其永远绿意盎然吧!让我们共同生活在感恩融成的永恒的春日里,用感恩使心灵时刻保持着活力,带我们踏上迎接黎明的大道,畅享和煦的曙光。
【篇四:用爱滋养梦想】
教育是爱的事业。冰心曾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我相信爱是可以互相滋养的,是可以照亮梦想的。
每个班上都会遇到自制力差的孩子,我当然也不例外。每每看到小宇上课左顾右盼,拉前扯后,我就忍不住扯着嗓子批评他两句。每天帮他补习,指导做功课自是不能少的,我还帮他找了竞争对手和小老师。一天在课堂上小宇不知道又是第几次开小差了,我正想扯着嗓子批评他几句,可喊不出来,已经咳嗽一个多月了,只要大点声音就说不出话来。我只得压住怒火,走到他身边,拍了一下他的肩提醒他,然后开玩笑的说:“小宇呀!施老师这嗓子老好不了,就是因为批评你太多,要是留下后遗症,老了我可要找你报销医药费的。”小宇还没来得及搭腔,后排的李锦瑞抢话了:“施老师,我给你报医药费,我将来肯定有能力给您报医药费的。”小宇不服气了:“施老师,我好好学,我也有能力给你报医药费。”我笑了,发自心底的笑了。第二天,我刚一进教室,程宇翔就捧着一个精致的玻璃瓶递给我:“施老师,这是我妈妈亲自熬的枇杷露还是热的,您快喝,快喝!”我感动地接过枇杷露,笑着说:“谢谢!我喝了一定就好了。”不一会小宇也来了,他多带了一瓶牛奶送到我面前:“施老师,您补补身体增强抵抗力病就好了。我今后会尽力管住自己的。”我笑吟吟的说:“我喝了,连同你的承诺一起喝掉了。”以后,再看到他开小差,我没有歇斯底里的吼叫,一个提醒地眼神,或是轻轻拍拍他的肩,他立刻就能心领神会了。
是啊!爱之深则责之切,爱也有小小的技巧,狂风暴雨能点醒沉醉,和风细雨也能润物无声。老师爱孩子,孩子爱老师,这样的爱是能互相滋养的。孩子们纯真的爱,让我感受到了当老师的快乐,我越发坚定了当一名好老师的梦想。
【篇五:文化滋养我心】
说起中国的文化,每个人想到的内容都不一样。我想到的是那些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学奇迹,想到的是为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做出贡献的人们。我对他们的那种情感已经根植于内心,中国文化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红楼遗梦——我爱它的纷纷扰扰与人情冷暖。
曹雪芹的这部作品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他大笔一挥,洒下了一个庞大家族的繁荣与落没,他站在岸边注视着命运的大潮汹涌翻滚,用空灵的双手为我们编织起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世界,那些贪婪而丑陋的灵魂被硬生生的脱去了美丽的虚伪的外衣,赤裸裸的接受世人的批判与审视。他用细腻温柔的语言留给后人一个文学的奇迹,一个家族的兴衰,一曲旷世的恋情,还有那令人怜惜的十二朵奇葩。
捧读《红楼梦》,“新愁旧恨知多少”。她自命清高,其实是因为孤苦无依,将自己深深地埋藏。“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她没有“好风凭借力”的气魄,有的只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坚韧!她悲叹落寞,她啼洒血痕,她只是知道自己的命运犹如落花,已错过了花朝。她悲叹,侬今葬花笑人痴,待到他年,又是谁将自己埋葬?沁芳闸的水,始终在流,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而我偏爱黛玉的形容娇美,坚贞纯情,她的悲,她的倔,她的苦,似那一树孤苦自赏的白海棠,只肯环着那一塘灵动的池水,悠悠飘落。她也爱,爱那“粉堕百花洲”;她也伤,伤那“香残燕子楼”;她也恨,恨那有时似傻如狂的贾宝玉。她走了,留给大观园一个故事,留给贾宝玉一段伤悲,留给世人一声叹息!
书本不似钟表会锈蚀在时光里,虽时过境迁,书本早已卷了毛边,泛黄了书页,但那清新的文字依旧深入人心,那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依然洋溢出特有的风韵。
文化巨匠——你呐喊彷徨把中国文化发展到极致,造就了文学史上的传奇。
一曰“横眉”,一曰“俯首”,就这样完美勾勒出你的形象。在那个硝烟四起,战火弥漫的年代,你不甘就这样庸庸碌碌随波逐流,你不愿麻木不仁地看着自己的祖国就这样沦陷,于是你铿锵有力的“呐喊”;你执着探索地“彷徨”。国人醒了,你却睡去了,沉沉的,在另一个梦想的国度开始了你人生的又一段“呐喊”,中国文化在你的笔下步步走向进步与顶峰。
这些文化一直在生活层面活跃,每个人都在它们的拥抱中。我们在成长中对这些东西产生了深厚的情感,那源自于内心的最真实的地方。我们在这些文化中,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可以寻找生命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