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高三作文>信息时代的思考
信息时代的思考

【篇一:信息时代的思考】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随大流”现象应运而生:因网络地震传言而半夜出门躲避;因核电站泄漏而全国抢盐;因充斥的末日炒作而争购“诺亚方舟”船票……一出出“随大流”引发的闹剧令人哭笑不得,我们又不禁陷入思索。

为何会如此?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众人因发信息者的“权威”附和,随后又被信息的大量传播“洗脑”,从而人云亦云,丧失了辨别真伪的能力。因此,无论流俗如何,我们要做一个清醒之人,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拥有一双慧眼。

曾记否,几年前的“气功热”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广西气功大师“接断蛇头”“空盆变蛇”等一系列“绝招”令无数国人信以为真,前去观看甚至怀疑科学。然而,打假能手方舟子不畏众人的指责与反对,不畏舆论媒体“炒作”等“罪名”带来的压力,积极寻找科学依据并录制视频深入揭秘,很大程度上破除了封建迷信的大肆宣传,解除了其对群众的误导。正是他不随流俗,有明辨是非的态度,又有一双慧眼,才使他“众人皆醉我独醒”,拯救了盲从的民众,成功打假。反之,有些政界、商界名流甚至也出重金前去观看,并拍掌叫好,被社会的不良热潮影响,真令人啼笑皆非。还有前不久的“绿豆热”引得人们争相抢购绿豆,甚至扰乱市场秩序,引得国家不得不出手调控,这终究不也是一场一人造假众人盲从的闹剧?倘若人们能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又怎能造成如此恶劣影响?

唯有拥有一双慧眼,方能坚持真理。岳飞方能不为主和派的求和之风所动,坚信只有北上抗金方可收复失地,大宋的惨败见证了他主张的正确;明末的李贽方能坚持批判程朱理学为其注入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需要,传统儒学导致众人思想僵化的悲剧印证了他理论的正确;哥白尼方能在地心说支持者的包围中坚信日心说为真理,科技的发展证实了他结论的正确。正因拥有一双慧眼,让他们跳出了时代主流认识的局限,坚持自己的看法,也正往往是这些独具慧眼者的认识推动了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拥有一双慧眼,方可取得超凡成功。比尔。盖茨能毅然从美国名校退学,不随众人走上读大学,找工作的传统成功之路,正因他拥有一双慧眼,看到了初露曙光的第三次科学革命中含的巨大商机,从而走上了不同众人的创业之路,成为全球首富,这是“随大流”之人永远望尘莫及的。

身处信息时代,信息泛滥是历史的必然,这更需要我们新一代有一双慧眼,只有如此,未来的我们才不会重演盲目从众的闹剧,才可明辨是非,坚持真理,收获成功。

【篇二:论人类自我思考的重要性】

古代著名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千古名句,意思是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可见人类形成自我思考的重要性。

机器只会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去执行,不懂得变通与改变。而人类不同,人类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同情心,知道如何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懂得随机应变,而不是按预定好的一条道走到黑。这正是人类高于机器的关键之处。而如今苹果公司总裁库克的担忧————人类会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正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关注的话题。

《晏子使楚》的故事讲述了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千方百计地使晏子出丑,但都被晏子一一化解,最后楚王自取其辱的故事。晏子的灵活应变令所有人为之深深折服。其中晏子为说明是楚国的风气不好才使人“善盗”,说出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辩证名句,使楚王哑口无言,使读者为之动容。

试想,若晏子只按计划使楚的方式,那么当他面对楚王的百般刁难时,必会困窘不堪,因为晏子失去了当场思考,随机应变的能力。可见,人类自我思考是人类取得成功的条件与基础。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形成独立的思考呢?

首先,人类必须要多读书。腹中有墨,方能从容以待。

“书籍是人类的朋友”。别人倾尽一生的心血编著的书籍,我们只需花上几天,便能了解长达一辈子的人生,何乐而不为呢?我们要坚持读书。苏东坡读《阿房宫赋》至四鼓洒然不倦,可见他对于读书的执着与痴迷。我们要读各种领域的书。正如贾平娃在《读书示小妹十八生书》中所告诫小妹的那样,每种书都要读,不能只盯着一种读。

另外,人类必须要善学习。思学结合,才知学无止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不行,一定要勤思考,思考后产生了问题,便要去虚心求教别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思考和学习紧密结合,人类才能不断进步。

最后,人类必须要勤实践。实践相伴,而会终出真知。

“光说不练假把式。”意思是只知道理论知识却不实际操作,都是“假大空”的。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在不断与他人交往形成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才能收获经验,才能获取真知。

人,立足于思考而存在。这也是人类与计算机的最大区别之一。多读书,善学习,勤实践是形成独立的必备条件。人类的自我思考,使科技发展,使生活更美好。

【篇三:关于“鞋”的思考】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想不明白的事情,比如人活着走路为什么是头朝上脚朝地,为什么我们人有头发,为什么我们不能飞……这种种问题有时候都会成为我们思考的原点,今天就关于鞋子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我小的时候经常会穿妈妈做的布鞋,那个时候因为家里家庭条件有限,所有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是穿妈妈手工缝制的布鞋。别看是布鞋,穿起来非常的舒服,而且不臭脚,只不过是样子,不是特别好看。

我清晰的记得有一次穿上了一双妈妈做的布鞋,但是样子比较老旧,去到学校以后遭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穿那双鞋,反而责怪妈妈为什么给我做这样难看的鞋子。

慢慢的逐渐长大了,现在也上了寄宿制的学校,却穿布鞋的机会越来越少,开始穿运动鞋,运动鞋自然是好的,因为非常符合现在年轻人的潮流思想,所以很少出现同学之间嘲笑鞋子的事情了。

尽管现在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对于鞋子的选择都有很多种。而且我也经常对妈妈给我买的鞋子会抱怨不好看,甚至有的时候还会不领情。直到那一次我在马路上看到一个没有双脚的人,那个人的年龄看起来30出头40不到,整个人却十分的沧桑,他拄着双拐在街上乞讨,当我路过他旁边的时候,我的那双白色运动鞋十分的显眼。回到家后开始思考,我现在有什么资格嫌弃我的鞋子不好?如果跟那个人相比,我岂不是比他的人生要好许多倍,他连双脚都没有啊!

从那以后无论什么样的鞋子,只要穿到脚上舒服,我都不会去谈论鞋子的好坏,因为我们要知足,因为有些时候我们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在别人的眼里有可能就是一种奢望。

鞋子的样式款式越来越多,但是请大家不要忘记鞋子本身的作用,它只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双脚。

【篇四:爱的思考】

爱的教育这本书令我思考,在这纷繁的世界,爱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走进书中,和一个意大利小学生去寻找这个未知的答案。

爱像空气,春天在我们的身边,因为无影无踪地被我们忽略。爱是春天的雨,滋润着破土而出的小草;爱是夏天的雷,迎来了美丽动人的彩虹,在假期里,我捧着亚米契斯的著作。

我读着那看似平凡、实则真实的故事,望着那细微而又善良的词句。《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他听说的只是一件件惊天动地、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的“爱”。这本书把爱写得淋漓尽致,不管是父母的爱,还是老师同学的爱,都让我进入了一个爱的世界。

在一篇篇真诚的故事中,在每月例话中的少年笔耕这片文章这片文章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之中。文中的叙利亚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的父亲在铁路上作雇员。叙利亚每天晚上悄悄地帮助父亲抄写,经常很晚睡觉。早上的叙利亚总是睡意朦胧,功课在走下坡路,他的爸爸一而再再而三地误解并斥骂他。叙利亚听了心如刀割,但他还是这样做。有一天,叙利亚在誊写时不小心碰翻了一本书,此时他的父亲已知道了这件事,充满了懊悔和慈爱。从此,一家人在爱的怀抱下同甘共苦。

读了这片文章,我不禁热泪盈眶。想想文中的叙利亚从小就体贴父母,勇于承担责任。在想想自己,经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爱是什么?爱是当你漂泊时需要停靠的港湾;爱是什么?爱是你寒冷时需要的怀抱;爱是什么?爱是茫茫宇宙中最富生命力的那颗星;爱是什么?

【篇五:人类能像机器一样思考吗?】

在阿尔法狗战胜柯洁之后,大量媒体与百姓发出了惊恐的声音,仿佛人工智能已经攻下了人类自尊的最后堡垒。但是苹果公司的总裁库克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而非担心计算机成为人类。

这是对于时代问题的清醒认识:机器若为人也无非是人,但人若非人则世上将再无人类。

现在的心灵鸡汤里少不了理性,报纸媒体导向少不了理性,理性已然成为当前时代的朝向,不加上一点“理性”似乎就是大逆不道。这是在人类基本摆脱愚昧,初抵文明时是必要的——以防文明倒退。但是太过强调理性思考的后果是对感性的迷惑乃至丧失感性。而感性才是人类社会的基石,理性只是社会机器的润滑油。

转回人工智能的话题,为什么我们发明出了人工智能?恰恰是因为机器可以比人更加理性——该说是百分百的理性思考。当然我们不能将一切都推到机器的任务表里,但这至少肯定了我们没有必要做到与机器一样无情的绝对理性,机器已经在人类所不能及的理性高度上理性的思考问题了。

那么人类所需的就很简单明了了:保持人心。孔子曾经推崇的君臣阶级制度以“礼”相约束,而“礼”的本质就是感情与爱。这种制度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为虚伪的感情与爱使“礼”变成了一纸空谈。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也是如此,我们推崇古中国的文化,外国的社会学家们也为之吸引的原因就是我们重新定义了“礼”,将其从形式主义的代表变成了人性的外在表现。我们永远不能也不可以像机器一样用规则完全约束自己,能约束我们的只有人心中的准则,人类感性的准则。失去了人性的内涵,我们也不过是连机器也不如的行尸走肉罢了。

当然,即使我们应注重维持与完善我们自身的人性,使我们自己的人性达到更高的境界:我们也不可就此完全放弃理性思考的能力。不然无法解决未来所面临的形形色色机器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无法在纷杂的信息中找到人类未来的出路。在人类将走上的路上,我们要用感性团结社会的力量,用理性面对发生的问题。这样下去,人类才能走得更远。

机器永远只能是人类的辅助与补充,而人类则必须。永远都是人类,而不是被机器同化,被所谓“效率”与“理性”所迷惑。人类永远不能,也不可以,像机器一样思考。

热门推荐
1《穷人》续写
2春节趣事作文
3年味
4暗香袭人
5变形记
6那条小巷
7那一刻,我选择了不放弃
8我爱冬天
9四月飘絮
10你凭什么不努力
11温暖的爱
12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13美丽的庐山
14童年趣事
15书语
16渴望得到一缕彩虹
17一生的朋友
18收藏纯真
19梅花香自何处来
20
21童年
22雨中的感动
23描写岳飞作文
24我努力读懂你的忠心
25湘湖胜景
26奇迹
27昨天的荷叶童话优秀作文
28指缝间滑过的彩绳
29我是风
30就这样慢慢长大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