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高二作文>儒学与国学
儒学与国学

【篇一:儒学与国学】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中心,外兼容诸子众家之长,才能得以优秀传承。只有准确明了地知道这一点,才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公正的评价,才可能做到讲一部国学。当然,这样也才可以谈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民族文化的包容性。所以,应当要树立正确的国学观和文化观,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观点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儒家文化,于是,市面上就出现了以“国学”之名出版各类关于儒学的图书。这些书籍不断侵蚀着人们的思想,使人对中国儒学文化和“国学”带来误解——特别是全民争当公务员现象出现。近日,随着各地公务员考试热度持续升温,考生百态地成了媒体关注的对象,有媒体发布一条新闻称:身家超千万的富豪浩宇,因羡慕公务员稳定、“高人一等”的公家身份而决定报考公务员。面对这种畸形的追求,我们不由地思考:一个民族的历史所沉淀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仅仅靠儒家文化的传承能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吗?一个人的追求和发展就仅仅锁定在不一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仕途或前途上吗?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更应该真正地弄明白儒学精神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更不应该一味地尊崇儒学,我们要在文化基因上重构“百家争鸣”的文化基础。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建立起“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指导思想,为中国文化的研究开辟了新纪元。

飞鸟过往间,生生灭灭千年的过客拮来冷月吐织馨香的巾绢,为你擦亮迷离的双眼,去发现尘封于天地之间的美丽。俯瞰今朝,当东西方思维方式出现明显的不同时,也应当秉持中国文化的儒释道精神并让诸子百家的精神大放异彩。当今世界有60多亿人口,上千个民族,这些民族都有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风格,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因此,中国政府要大力地重构“百家争鸣”的基础,让13亿人能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让百姓的精神空间与选择越来越大,让更多的人在自己的兴趣中追求生活。

对于国学,我们避免沉溺于单纯复古甚至迷恋旧骸骨的泥淖,要具有世界意识,开拓视野,注重东西文化比较,既融合世界潮流,又富有中国特色。一国之学问的现代化,渐渐以生活方式的变化,带动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升级,如今,IT行业、3G行业、汽车制造业、设计产业、医药行业等等,正在不断地培养出人才,为各家艺术与生活方式的优化贡献智慧。选择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在纷繁的物质生活的刺激下,坚持心灵的准则。

闭眼驭思,轻启双唇,浅唱韵律,品味儒学与国学永不磨灭的美丽。

【篇二:走进国学经典伴我快乐成长】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千百年来的历史、汉字、四大发明等,无不体现出中华儿女的聪慧。而国学更是经典,融入了每一位古人毕生的智慧,直到今天对我们仍然深有启发。孔子作为万世至圣先师,他的语录伴随着我慢慢成长,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没错,每一个人生下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而和我在一起的人中,必有别人懂得的知识可以弥补我的缺陷,同时可以用更多的知识,去培养我、教导我、启发我。这段经典语句,折射促一颗满怀谦虚好学的心,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可以互帮互助,用你的优点来弥补我的缺点,让我的不足渐渐减少。这么经典的道理,又早在数千年前,就被孔子所悟到。若此看来,孔子是多么的才华横溢啊!

不仅如此,他还教会了我许多道理。让我请教别人时要谦虚,即不失礼节,又可以“补拙”;让我在满怀兴奋中去迎接好友的远道而来;让我明白做事要换位思考,自己都不愿做的事不能强求别人去做;让我认识到做人就要有信誉,对自己的决定要负责任。

孔子门下弟子众多,很多弟子的品德才华都很出众。没错,“孔融让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清楚地告诉了我“做人要宽容、善良、为他人着想”。这些虽然经常说但又常被忽视的道理,一点一滴触动着我的灵魂,让我在国学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慢慢的影响着我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不仅仅是孔子的语录,还有很多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无不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我喜欢国学经典,它给了我想象的空间和快乐,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我会继续走进国学经典,因为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它将是我勇敢前行的无限动力。

【篇三:观《国学小名士》有感】

我们每次在背诵古人留下来的经典,都只是死记硬背,对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和诗句的意思根本不了解。自从我看了《国学小名士》这个节目之后,让我受益匪浅。

《经典诵读》是我们必须要牢记的国学文化,里面精美的词句,警示的格言,都能让人们的灵魂得到很大的升华。对传统的经典能做到耳熟能详,就等于我们在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可是我们每天的时间都白白的浪费掉,我们根本达不到那种境界。

选手张天娇满腹经纶,拥有强大的诗词储备量,她回答的答案被评委们认为重复,但她仍旧坚持自己的答案,对评委解释说:“上一次回答的是“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相思。”而这一次是“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评委们又改变了意见,认为这句话通过。我想向张天娇学习,希望自己能把《经典诵读》熟练的背诵下来,并且能熟知他们所表达的意思。《经典诵读》中有很多优美的诗句,如“言必行,行必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已经成为我们交流时的口语。

在《国学小名士》上有评委说:松这个植物古人非常喜爱,因为他蕴含了坚强、正直、坚持不懈、认真对待事物的品质,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这个节目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过去的语言发掘出另外无价的语言。这种语言的精华汇成了《经典诵读》这一文化的瑰宝。他应该让世界关注,让外国人知道它是中华文化的化身,让外国人知道中国最靓丽的风景——诗词!

【篇四:读国学,品经典】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稚气未脱的邻家小妹婷婷口里念着《三字经》,一蹦一跳地来到我眼前。我蹲下身,摸摸她的头,轻声说道:“这可是一本好书,你一定要好好读哦!”而此时,往事却如潮水般向我涌来……

自从牙牙学语之时,妈妈便教我念《三字经》。因为它简单、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我很快便喜欢上了。冬去春来,整整十年,我也能体会到一些它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它就像一颗颗宝石在我心里灼灼生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自我懂事起,妈妈就用这句话来教育我。当天能完成的事一定不能拖拉,务必按时完成。记得有一天,我去市里参加讲故事比赛。一路斩关过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回到家后,满脸喜色的妈妈激动地拥我入怀,对我说:“雨露,你太棒了,妈妈为你骄傲!”喜形于色的我心想:“今天我表现得这么优秀,晚上的奥数练习可以取消了吧。”可还没等我说出口,妈妈轻轻说道:“你休息一下,做了奥数再去睡觉吧”,我一听,不乐意,嘟起了嘴:“妈妈,今天的讲故事比赛我取得了全市第五名的好成绩呢,今天就不做奥数了吧!”妈妈一脸正色地说:“雨露,做奥数事小,养成一个好习惯难啊。只要你能自觉养成爱学习、爱动脑的习惯,这比什么成绩都重要。玉不琢,不成器……”没等妈妈把话说完,我接过了话:“妈,我知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也得有吃相,人不学,不知义,玉不琢,不成器……你当老师够辛苦了,我自觉点。”于是,我三步并两步地上楼去做奥数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要求我们感恩父母。我很幸运,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我的父母在生活中为我树立了孝敬老人的榜样。我阿婆的膝关节受损,常年犯痛。妈妈下班回到家,便主动承担了家务活。吃过晚饭收拾妥当后,又烧热水为阿婆敷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看到眼里,记在心里。想到妈妈在学校工作重,回到家还要做家务,实在太辛苦。于是当妈妈为阿婆打来热水后,我便自告奋勇为阿婆拧帕给阿婆热敷。爸爸妈妈纷纷为我竖起大拇指说:“我家宝贝长大啦!”听到了称赞,我心里好似喝了蜂蜜一样!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三字经,它伴我成长,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它经过了历史的考验,经历了沧海桑田,依然流传至今。它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它犹如天际耀眼的启明星,照亮我们炎黄子孙勇往向前的道路!

【篇五:品国学经典走智慧人生之路】

说起国学,最让人难以忘却的人乃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先生。大家都说,要学有所成,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孔子先生的这三句话: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使我懂得要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去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会了我在学习的生涯中,要虚心求教,不懂就问,学习别人优秀的方面,并了解别人的缺点对照自身进行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先生望着滔滔江水飞奔而去,于是警告世人——要珍惜时间,不要让时间也如这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而去。

说起国学,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最具代表的事物非优美的诗歌莫属,那一阙阙美丽生动的诗句,无时不刻萦绕在我的耳畔。我背的第一首古诗便是诗仙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这句诗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但那时的我一直不解月光为何洒在地上,难道大诗人李白将床搬到房子外面睡觉?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原来李白说的“床”是指“井边的围栏”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诗人借助皎洁的月亮来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而苏东坡先生的宋词《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千古名句流传至今,更是表达了众多远离家乡,漂泊在海外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眷念之情。

上小学时,每逢寒暑假,语文老师必会发一张古诗单让我们背诵,如今上初中了,发现现在所学的一些古诗词我在小学已经背会了,象什么《钱塘湖春行》、《黄鹤楼》、《渡荆门送别》等等。但我最难以忘怀的是岳飞将军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使我体会到了岳将军的豪情壮志,每念到这句诗词,我都有种振奋的感觉。从“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两句诗词里,我读懂了先生悲惨黯淡的一生以及他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

遨游在诗词的海洋中,领略文人佳句的道理和意义;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去细细品味她的精髓,在我成长的人生路上留下一路芬芳。

【篇六:儒学之外】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一时各门各派、奇人异士,各抒己见,如百花争艳。但只要一提及诸子百家,国人首先想起的是儒家,亦唯有儒家才可承担其重。于是乎人们便将山东曲阜那尊已内化为“国学”的孔子雕像深深烙印在心底。不知它在岁月尘埃起落飞扬中,在似水流年一去不复返时,是否会常感到寂寞。

翻阅历史文献,拨开滚滚硝烟,静观潮起潮落之时,不难看出闪烁在历史长河里的智慧:这里有巧制机关、省时省力、便捷于民的墨家之谨,有以农为本、耕耙碎土、推广农家之学的农家之实,有无为而治、率性而行、不拘世俗的道家之狂,有克己奉公、明辨是非、公正廉洁的法家之清,还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保家卫国的兵家之勇……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由春秋战国可窥华夏千年。国学所涉,千行万业,无论天文历法,还是百姓生活;无论入仕之途,还是修身养性,都可归“国学”。

春秋战国时期,国学之广之深,空前绝后。但这进入昙花一现,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国学很快沉寂下来,正如鲁迅先生叹息北大一般,“神一支响箭也没有一点回音”。即便有,怕也是一番“宽、耻、信、敏……”之类云云,叫人生厌。

对国学的误读,使国人的生活越来越狭隘。当越来越多人遵信“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时,到世纪之初我们才发现我们最需要的国学并非就指孔孟之道。

恰是如此,我们首先应该明了:究竟何为国学,国人又该如何正确传承“国学”。唯有先探其究竟,方注意些细枝末节的解决。

何为国学?在字典的解释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也就包括了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如果说儒学蕴含了其中多种学术,这也只能证明儒学之博大,以儒学代国学之称,实在是以偏概全、使人误读。

至于如何传承“国学”则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国人有责任研习并发扬国学。这便意味着国人不能都把自身发展定位在仕途上,而应有选择地随性情追求不同于他人在学术上生活之道。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的载体,国家也应该积极关注国学的健康发展。不但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扩大教学规模,而且应该倡导思想自由之风气,让国学得以在更广阔的沃土成长。

青松之间的一方净土,屹立着孔子的丰碑。他孤独的身影已在历史的黄页拖得很长很长,似乎他也在等待着什么?

热门推荐
1我的家乡
2我心中的偶像
3第一次做蛋饼
4我的偶像
5暑期日记大全200字
6张海迪的故事读后感
7信任是人间一束温暖的光
8缤纷中国
9香蕉
10深沉的父爱
11听听秋的声音仿写
12田园牧歌
13英语作文
14生命因你而精彩
15从未走远
16冬日黄昏时车来人往的街头
17心惊胆颤回家路
18我的老师作文记叙文
19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20运动带来的快乐
21
22弟弟学古诗
23就这样慢慢长大
24绽放文明礼仪之花
25听,蟋蟀在鸣叫
26书包的故事
27醉意里的爱
28风波
29母爱
30妈妈的手作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