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初三作文>声声慢
声声慢

【篇一:声声慢】

引一曲清萧,咏一曲凄词,凝千年之眸,望易安之心……

寂静的屋内,衾枕已凉。百年的妆台兰桌,就斑驳程度便可知其目睹过多少世间悲欢。纵有一腔悯情,想安慰一下主人,可惜它们却只能睁睁然地看着眼前,郁郁然地沉默了一生……

轻轻撩开淡绿厚重的幽帘,竟伶伶地跌下几串珠丝,忧悠地晃动着,宛如一只只怅然若失的眼睛。

风自尘窗跨入,却又从旧门退出,只留下一串惊诧迷惑的寒声。

寂寥的屋外,倚阑已斜。唯有倚阑之肩,温柔地让你依靠,唯有倚阑之红,默默地陪你凋去。旷阔的寥野,笼罩在你朦胧的面纱里:苍茫的天涯,行走在你遥远的记忆里……

曾记否。当年书香门第中。采莲吟诗。乘舟弄词的惬意生活?曾记否,昨夜雨疏风骤,无可奈何已绿肥红瘦。曾记否。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的理想与豪情?曾记否,当年夫妻鸳鸯,切磋诗词,共绘书画的美好年华?曾记否,花自飘零水自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无尽相思?曾记否,为伊消得人憔悴,苦苦的执著,痴痴地等待……

“寻寻觅觅”在记忆的小路上默默地徘徊,岁月的风沙扑面而来,迷茫了你的前方。风卷残桐,你茕然的背影消逝在与记忆背道而驰的地方……你的愁眸,沉在这万里朦暮中。

年华如细沙,漫过你的眼角,拂过你的脸庞,昔日那双澄澈水灵的眼睛早就已经干涸了。在这大半辈子里,看人情冷暖,看国运兴衰,多愁善感的你,眼睛每掉一滴泪,眼珠便倍增一分硬。“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如此金刚怒目的诗句实在令人称道。只可惜,你坚毅的目光终究敌不过这个时代的炎凉。

“冷冷清清”你锁着眉,沉痛地闭上了眼睛。

你的泪光,湮在这烈烈秋风里。

西风中,气温骤降,一叠叠的风浪,在你瘦削的脸上打出了滴滴的泪痕,从你紧握的手中掠去了点点的回忆!所有的美好与幸福,都如雨珠般凄然消失在掌心,凝成一片冰花,永久地覆盖在记忆的千尺冰河里……再也见不到!再也寻不回!身如秋叶,浮沉在风雨,心如尘沙,流逝在荒漠。风凄凄,雨飒飒,心空空,美好的记忆消失了,美妙的声音也不见了。

静默中,忽地听到了一声清远辽长的雁叫,你忽地抬起头来,如灰烬般空虚的心竟像一杯热酒一样升腾起袅袅的烟缕,但很快便也随那疾飞的大雁飘走了……

你愀然地低下头,看见昔日傲霜斗风的菊花如今也颓败了一地!昔如菊之悠然,今如菊之惨淡!这恩怨欢愁的人生啊,就埋藏到那无人问津的球寂中吧!

“凄凄惨惨戚戚”你冰冷苍白的嘴唇轻轻地翕动着,刚刚饮下的淡酒带来的温暖,早已荡然无存。你的眼睛,泊在这浓墨风霜里……渐淡,渐淡……

【篇二:声声爆竹除旧年】

踏上故乡熟悉的土地,泥泞小路上大红的碎屑点缀其间,那一股淡淡的白烟悠悠然地升向云霄,便知春节来了。

大年三十的早晨,鞭炮声与烟花爆鸣声此起彼伏,朝阳未升鞭炮火光却将暗晨照成白昼,烟花也不甘落后,为黑暗暗的天空染上绚烂的色彩。我掀开被子,洗漱完后来到餐厅,圆桌上菜肴用白碟盛放,三个火炉上炖着鸡鸭鱼肉,热气弥漫在餐厅里,门外父亲已将鞭炮放置好,火苗在风中摇曳了几下,鞭炮便被引燃,白烟肆意地蔓延,橙黄的火光在白烟中毫不逊色,一个个红色的小纸卷儿在空中飞舞,不时敲打着玻璃。在声声爆竹中一家人欢声笑语共祝来年身体健康、快快乐乐。

午后的阳光懒懒地洒在乡间田地上,我们沿着田间小径走向那座年代久远的墓,细细看去,刻在墓碑上的字迹被岁月侵蚀,只留下或深或浅的凹印。火舌舔舐着纸钱,青烟在墓前袅袅升起,鞭炮爆炸声围绕在我的耳畔。随后向先辈拜礼,我朝着墓碑郑重的磕了三个头,拜下了对先辈的怀念、尊重和对自己的期盼。溅出的红屑装点了冷寂的石碑,散落在墓旁的枯枝也因飘扬的红屑添了些生机。

三十晚上接近零点,原本安安静静的家家户户开始热闹起来,这一户鞭炮声还未响绝,那一户已开始和应,霎时间,天地间仿佛只余下了这群响不绝的爆竹声,睡眼惺忪的我忙穿上拖鞋,趴在窗上托着腮,远方丛山只留一团黑影,橙黄的火焰与耀眼的白光在黑暗的映衬下尤为美丽,万家灯火或明或暗成了这冬夜里最美的风景。电视里春晚主持人正在倒数,窗外的爆竹声仍不知疲倦地响着,秒针转向12这个数字。新的一年来了!

爆竹声声除旧年,火红的鞭炮带着人们对于来年的期盼,对于家庭美好祝愿而绽放。

【篇三:二胡声声】

那是个冰冷的秋天,街头,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坐在石凳上。他头戴一顶暗红色的帽子,牙齿没几颗了。身穿一件蓝色的外套,上面有好几个补丁,穿着一条黑裤子,脚蹬一双黑色布鞋,显得很朴素。

他手里拿着一把二胡,右手拿着琴弓,琴弓不停地摩擦着琴弦,流淌出动听的音乐。老人拉二胡的时候,头往后仰,眼睛微微闭上,鼻子里不停地喘着粗气,像喷气筒似的,一下一下地喷着,似乎胸腔中有无尽的火焰。

过了一会儿,他的身体猛地向前倾,眼睛忽然瞪大,脖颈青筋暴起。琴弓突然向左一划,二胡发出低沉的声音,似乌云挟着雷声掠过大地。他的表情也跟着旋律变得阴沉,嘴唇红得像是要滴血。这表情,又像是一位将军站在战场上。一个个音符就像一块块石头,不停地砸着地面。

突然,他从破旧的石凳上一跃而起,好像一头凶猛的老虎突然一跳。他的手不停地扯动着琴弓,腹部猛而收起又猛而突出。他的脸上挂着一副愉悦的表情,皱纹不知飞到哪儿去了。他目视远方,眼睛像一双探照灯,盯着蓝蓝的天空,似乎要随着音乐飞向天空,我的心仿佛也随着音乐向天空飞去。

音乐戛然而止,街头静悄悄的,仿佛整个世界刚刚睡醒。过了一会儿,掌声如雷,这是路人们自发的赞赏!

我被这位老人打动了。他穿着俭朴,这把二胡也许就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寄托着他对音乐的向往和喜爱。想想以前的我,学吉他的时候,不认真学,学了几天,就不想学了。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全身心投入。

天黑了,回家的路上,那二胡声依旧不停地响彻我的心房。

【篇四:唢呐声声】

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每当听到凄惨的唢呐声响起,我就明白有人落架了,要办丧事了。现在,丧葬的习俗依然沿袭不变。

在本地,人们都对逝者十分尊敬。还有就是我们这里的人都知道一句话:“有个好老子,就有个好喜事;有个好儿子,就有个好丧事。”所以不仅为了孝道,还是为了面子。因此人们一般将丧事办得很隆重。

一般,办丧事是从一声声唢呐开始的,这是在告诉人们要办丧事了,左邻右舍的人们会自发到逝者家里帮忙张罗后事。

然后,人们就开始布置灵堂,灵堂一定要扫干净。之后,在灵堂中放逝者的棺材,逝者长子买的花圈,长明烛,香台。然后将逝者的身上擦洗干净,换好灵服。移到棺材中,再用棺罩罩好。

之后,就开始采办办丧事的食材,请厨师,还必需杀一头猪。

到了中午,前来吊唁的人越来越多了,逝者亲朋一般都要买花圈和火纸。说起火纸,这一般都是我们这里的人认为逝者到阴间需要过路钱。所以后辈一般给逝者烧大量的火纸来彰显孝道。

这时,丧歌队就辛苦了,丧歌队一班都用鼓,锣,唢呐来演奏,有的唱歌。比如说天地开场,日吉良辰,鲁班到此,修此华堂。还有许多的歌词,又比如在结束时唱的歌词:天上金鸡叫,地上紫鸡啼。看看天大亮,正是收场时等许多的丧乐歌词。

这些歌词有的优美,有的婉转,有的凄惨,有的悲痛。总之各有特色。

慢慢的,伴随着各有特色的丧乐和悲凉婉转的唢呐声,我们到了夜晚。此时有三个大活动,游时,打丧鼓,守灵。

首先开始游时。游时就是由丧乐队带领逝者主要亲人,围绕着用办丧事的凳子所摆成的“奠”字和灵堂来回转七圈。祈求逝者到阴间平平安安,一帆风顺。

其次就是打丧鼓。打丧鼓是由一位老人来办的。每一个村都有专门的打丧鼓的老人。只见一位老人便打丧鼓边唱着词。词一般都是传唱的老故事,也有随口创作的。有一次,我们村有办丧事的人家,我就在他家听过打丧鼓,并且我就记下了一部分词。例如:秀才到此,做篇文章。歌郎到此,开下歌场。慢慢的,到了结束的时候,词是这样的:歌郎送出门,庄子返天庭,亡者安葬后,孝誉万年兴。唱完之后就结束了打丧鼓。

最后就是守灵,人们都相信这是被逝者的最后一个晚上,所以都坐在灵堂里。并且不时地点香和烧纸。并且一守就是一夜。对于我这样的好动的人来说是有很大困难的。

一夜就这样就过去了,只要耐下性子,时间还是过得很快的。第二天早饭过后,就是要开馆了,只见棺材一开,唢呐声四起,哭声绵绵,前来吊唁的人们依次走看完了就得封棺。然后用八个人将棺材抬往提前选好的墓地。本地采用的是土葬。这是因为人们都相信“落叶归根”这句话。

将逝者安葬好后,丧乐队散去。一大堆花圈簇拥着新添的坟墓,似在替亲人守护亡灵。之后亲人的祭奠,还有“烧七”。最隆重的是五个七天后的“烧五七”,主要亲戚都到场给逝者放鞭炮烧纸钱,自此一场丧事才算结束了。

岁月流逝,唢呐吹了又停,停了又吹,一声一声响在家乡的村落,寄托着生者对逝者的哀思。

【篇五:声声慢】

一群飞雁,两行清泪,三盏淡酒,四片落叶。

我仿佛是丢了什么似的,不断的寻觅着。门前屋后,我默然的穿过,却不知要寻觅何物,一切景物都冷冷清清,冷清得仿佛是我不属于这里一般。立在后院,萧条冷清的景物使我徒然升起无比的凄惨,悲伤,忧郁。

风,阵阵的吹来。身子越发的冷了,我不禁紧了紧衣服,走回了屋里。犹记几天前,空气里含有一丝燥热的气息。而今天却是寒风已至了。这忽冷忽热的天气,我又如何却调养我的身体。回到屋内,见桌上有酒,便温了温,喝了几杯。虽有热酒下肚,终究抵不过黄昏时分秋风的寒冷。屋子,空荡荡的,屋外的寒风吹过,屋内的温度仿佛被风带走,我愈发的冷了。

靠在窗前,不知要干什么。忽然听到一阵雁鸣的声音,抬头望去,一字大雁。缓缓地向南飞去,泪又流了下来,心里正想念着故去的丈夫,抬头看去,却看到雁,回忆又闪现出以前与明诚飞燕传书的情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张张信纸上盛满了想念。而如今,再看到雁儿,却不再会有信了,那群雁的叫声,却又是旧时的相识。

窗外黄花堆积在地上,风掠过,卷起几片落蕊。尚挂在枝头的菊花也已经枯黄陨落。我看了看镜子,镜中的我,憔悴瘦损,面色苍白。如今还有谁有心情玩赏?只是忆起当年,明诚常为我摘下一枝菊,簪于我的发髻之上……

依靠在窗框之上,独自坐着,无人打扰。只有窗外时不时想起的风声。要怎样才能挨到天黑黄昏时分,又下起了细雨,梧桐叶片被雨水拂过,在枝头摇晃,水滴从叶片上滴落,声声入耳,令人心碎。雨仍淋淋沥沥。我看着此景此景,又怎是一个愁字说得尽呢?我缓缓立起身,移至书案前,提起笔,写下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唉……

【篇六:声声慢】

有些东西,失去了便再难挽回;有些事情,发生了就再难补救;有一条路,走上了便永远无法回头。

——题记

靖康之乱后,今日的她早已不是往昔的她,再无年少时的“兴尽晚回舟”,只剩下了“剪不断,理还乱。”真可谓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果有什么能比国破,家亡,夫死更可悲的,那便是李清照先是风光无限,后来又无比凄惨的一生。

曾几何时起,李清照日日夜夜都在寻觅一样东西——家。国已破,家已亡,就连惟一的能给予她一丝安慰的人——她的丈夫也逝世。虽是家产万贯,可要这些又有什么用?一切在动乱中悄无声息地离她而远去了。

秋风瑟瑟,几杯薄酒怎敌眼前的一片冷清,北方空中飞来一横欲坠的大雁,就好似在讽刺如今的南唐,也好似在讽刺二帝北狩。悲伤,逆流成河。

黄昏,细雨绵绵,发出了心碎的声音,这滋味,怎一个“愁”字了得呢!

随波逐流的痛苦,你不懂,我也不懂,只有李清照懂,南迁,一条永远无法回头的不归路。

热门推荐
1遇见
2我做你猜
3路遇老师
4爱如暖阳
5雾中金佛山
6如果生命还在
7一条想不开的鱼
8一生的宝物
9这个冬天并不寒冷
10为自己而喝彩
11发现离不开用心观察
12给爸爸妈妈的信
13老师我想对你说
14保护环境我能行
15因音乐与众不同
16有你,真好
17成长的苦涩
18我学会了坚持
19快乐的秋游
20情景描述
21如星子滑过夜空
22忐忑不安的三天
23描写螃蟹的作文
24老师,我很感动
25骄傲的小公鸡
26有你的地方就是风景
27记忆中最美好的片段
28我学会了玩滑板
29我和《草房子》的故事
30论碎片化生活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