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初二作文>远游东篱
远游东篱

【篇一:远游东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是否曾有那一刻的冲动,因为生活中杂事缠身,斩不断,理还乱,想要来次长途旅行,去自己梦想的世外桃源生活,不受纷扰?

出了门,才发现世界比自己想像中的大得多,登上飞往新疆的飞机,起飞前,把心全部放下,清除心中所有的想法,开始一段真真实实我所向往的远游。

坐在从乌鲁木齐开往伊犁的旅游大巴上,看远处的山峦丘陵连绵起伏,星星点点的牛羊俯身吃草,天空蓝得幽远纯粹,好像是不小心打翻的一盆蓝墨水,几抹阳光透过天空的羁绊把如黛的远树晕染开来,蔓延向路牌,上面的字也渐渐朦胧成了一片光影,高耸的大桥横跨公路,巨大的高架横亘在两座山之间……看路边的野花野草,在自由的土壤恣意生长,窗外的阳光渐渐洒满身前的桌椅;看旁座的乘客谈笑风生,于是便加入交流,很快大家就熟稔起来……远游,可以收获美景,也可以收获友谊,这些都使自己的心灵更加充实。

在经历十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之后,终于见到了梦寐以求的塞里木湖,整个湖面似乎被一层神秘的雾所笼罩,让我恍若身处仙境一般,觉得自己就应该来到这样的地方,就像陶渊明笔下的南山东篱才是他心所栖一样。这里有如瑶池仙境,云山苍苍,湖水泱泱,皎云和湖水似乎融为一体,又似乎各具风姿,脚下的草地满是斑斓的花朵,在习习微风的吹拂下翩跹起舞,我的心不由得地安静下来。远游,还可以收获别样的心境。

远游何尝不是一种归家?

在喧嚣的生活中,归家会让人感到温暖,收获来自亲人的谆谆劝导和悉心问候,心瞬间有了归属感。而远游则会让人感到放松,感到自由,感到新奇,让心得到慰藉。其实,远游和归家一样,都为烦扰的生活留了白,原来留白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一种大智慧,如此让疲惫的心得到及时的休憩,继而找到生活的方向和目标,大步前进。

一路的花团锦簇,有名字没有名字都各自怒放,这般山花烂漫,轰轰烈烈,一路与新结交的维族朋友相谈甚欢,醉心于维族小姑娘的热情笑容,感动于受惊小鸟振翅飞离树枝,漫长的旅途,有美景,有好友相伴,不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归家吗?

远游东篱,为的是心中久被约束的压抑着的向往;归家,为的是心中对家的依恋。远游,亦是归家。

【篇二:思回东篱下】

中华悠悠五千年,如长江之水源于青藏高原的沱沱河,奔赴万里之外的东海,波涛汹涌,奔涌不息,流出了不少朝代。每个朝代有着几乎相同的兴之理、亡之故,但每个朝代都各有不同、独具特色,秦有秦的霸气,唐有唐的大度,宋有宋的婉约,元有元的豪迈,清有清的端庄……然而我最喜欢的是思回东篱下,悠然东晋朝。

我喜欢东晋朝,是因为我有与其悠闲生活截然不同的初三生活。初三,是一个魔鬼般的年级,讲求速度却十分乏味的课程让我昏昏欲睡,堆积成山的作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复习时间几乎是课余时间的全部……现在竞争更加激烈,每个人都为取得一个理想的中考成绩使出浑身解数,看到他们如此努力,我自然也不敢怠慢,于是,我便开始埋头苦读,甚至是挑灯夜读,可是如此勤奋的结果是让自己精神憔悴,变成了一只不折不扣的“熊猫”。

东晋朝,是个遥远的朝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偶然的一次机会,读到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才知还有这般无所拘束、令人向往的生活,自那以后,这种归隐田园的生活成为了我日所思、夜所梦的一部分,我渴望也能采菊东篱下,游回东晋朝。

假如我能回到东晋朝,我一定不去追逐功名利禄,我会看淡一切世俗的东西,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我愿归园田居,远离浑浊的世界,去过闲云野鹤的生活,偶尔写写文章、作作小诗,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遍这个世界的景色。在秋日里,希望能采几朵盛放的菊花,放在房前屋后装饰家园,待其萎蔫,盼望来年再采,如果我能有幸遇到五柳先生,我必定为他斟满一杯酒,观其饮尽,与其畅谈归隐田园的生活,彻底把官场的黑暗和学业的繁忙抛在脑后,沉醉于悠闲的田园生活之中。

没有了紧凑的时间,化去了中考的阴霾,一切变得格外的美好,可是这毕竟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我渴望有一天能实现,但似乎那天永远不会到来,我暂且阁下游回东篱下的幻想,回到了辛苦的中考备战之中。

思回东篱下,悠然东晋朝,是我最喜欢的朝代,其中包含着我日思夜想的生活,既然现实是残酷的,梦想是美好的,那我就只好在学习疲乏之际思回东篱下了。

【篇三:东篱——幽菊飘香】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是陶潜对生命的反问;“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元亮淡泊的心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公处世的淡然。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他的坚硬。五斗米,看似微薄,却已是一日三餐的主要来源。羡慕他刚硬的处世,淡泊明志,即使是再大的诱惑,也玷污不了他那纯净的志向。

一直欣赏陶公淡然的本性,他与李太白不同,他所追求的只是傍晚绚烂的烟霞,一株带着淡香的幽菊,他从未改变过自己本心,从不为污秽世俗的诱惑走入看似华丽而炫彩的泡沫。太白的淡漠亦或是愤懑则是源于官场的黑暗与污浊,他也曾身怀大志,也曾充满希望亦或是天真地想象用自己的双手粉饰天下。但心似孩童的他们怎会想到官场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终于在世俗泥滚的洗礼下,愤然避世,归隐山中或是游山弄水,自得其乐,再不去理会那人世间恼人的世事。

他们看得开,看的明白。你可以称他们天真,但这样纯粹的天真,你曾保留么?世俗的牵绊让你始终无法摆脱充满诱惑的泥沼,义无反顾地跳进以家人为理由,以生存为谎言的网中,愈想挣脱,反而箍的愈紧。

人们总是在抱怨得失,但试想,童年的快乐从何而来?是因为那一时微小的得失么?因为那份童心使然,使你远离了大人的世界,不去计较那几分几毫的利益。人们都说,愈长大,反而得到的快乐愈少,是世俗的洗礼还是自身已在不自知的成长中走入了生存的“原则”?

社会使然,没有利益的目标往往最难达成,这就是为何“感动中国”感动十几亿人口的原因,因为稀有,所以珍贵。我羡慕那些名人隐士的悠然超俗,但是被世俗的污渍浸染的我们早已无法挣脱,我只希望能够在无法挣脱的同时,有想要挣脱的意愿,至少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份净土,让东篱下的幽菊依然飘香。

【篇四:远游无处不销魂】

苏子在《赤壁赋》中写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细细想来,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见证者也惟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了。陆游曾说,“远游无处不销魂”,的确如此。因为不论是“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还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侧畔,都有着它与华夏民族独有的文化故事……

沉浸千年的布达拉,有一种圣洁,朝朝暮暮。

自幼就在书本上,电视中数次看到世界屋脊明珠的壮阔——110米高,360米长,13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3层宫殿建筑。可这种震撼与磅礴,岂是书本与电视可传载的!我多想身临城下,亲身体会一下这种震撼。

有人说,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巩固政权而建,亦有人说,松赞干布是为了迎娶文成公主而建,我宁愿选择相信后者。宁愿相信,大相径庭的成长环境,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字,但他们依然走到了一起。然而,主宰这一切的,绝不是冷冰冰的一书圣旨,而是冥冥中注定了几世的情缘,牵着她走过千山万水,走过高原湖泊,来与他结发偕老。

除了凄美的爱情,这里更有着乌云遮不住的宁静,有着清风拂不去的虔诚。

有那么一种虔诚,足以令你我震撼。一路五体投地磕长头的朝圣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在传递着内心深处坚毅不可动摇的信仰。而更多人,从家乡出发,用身体丈量大地。三步一拜,沿着或平坦或泥泞的道路,用短则数日,长则数年的时间,拜到心中的圣祖面前。我终于相信,信仰,是这世上最伟大的力量。

站在这片圣洁之土上,乌云密布,却未曾遮住内心中被渲染的安宁,清风拂面,却未曾拂去面色中被感染的虔诚。透过茫茫沙漠,我仿佛看到玄奘独自背着行囊前行。烈日当空,他轻轻擦拭去鬓角的汗水,只为走向那片圣土。我坚信,在他耳中最美的声音便是佛教徒们口诵“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在他眼中最美的画面便是佛光普照下,人们诵读它历经千辛取回的佛经的场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车轮悄然逝去,但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每一寸华夏土地。秦淮河冰冷的河水诉说着南宋统治者的腐败与软弱,西北大漠的荒凉充斥着戍边将士收复边疆的艰辛。无论是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还是温柔缠绵的江南水乡,都有着它独特的“华夏记忆”。

远游无处不销魂,销魂的是那美景,更是那深处的文化与记忆。

热门推荐
1伟大与平凡
2无尽的爱
3因为你我的青春与世界温暖相拥
4一路有你
5小学生作文
6泪别故乡的那一刻
7军训有感
8挑战自我
9妈妈的味道
10乡村景色
11我心爱的自动铅笔
12阳光抚育着我们成长
13八年级作文
14风筝与线
15品茶和品诗
16快递员蜗牛
17清明未雨
18那一方土
19那一天,我很后悔
20校园最靓丽的风景
21包饺子
22大黑山作文
23通济湖的变化
24青春向左生活向右
25我是一片树叶
26磨难铸造成功
27我和秋天有个约会
28走出恐惧
29我的蚕宝宝
30揭开饮料的面纱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