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三年级作文>那一刻,我震惊了
那一刻,我震惊了

【篇一:那一刻,我震惊了】

放学的铃声响了,同学们纷纷走出了教室,老天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哭了起来,组成了密密的雨帘。

我冒着大雨,打着伞飞快地跑到停车站,站在避雨台下候车。一辆辆汽车在我眼前飞快地驶过,溅出一朵朵水花。

雨中一位十来岁的小男孩,上穿一件蓝色夹克衫,下着一条黑色长裤。左手推着一把轮椅,右手打着伞慢慢地走来,那轮椅里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看样子,这是祖孙俩,多亲热的样子。这是一辆越野处,飞快地朝那祖孙俩奔来。我的心提了起来,为祖孙俩的命运担忧着。说时迟,那时快。车子就快要撞上那位祖孙俩,小男孩下意识地把轮椅奋力往前一推,轮椅骨碌碌向前移动,到了站台前。老奶奶安全了,可笑男孩却被那车撞飞了,落在几丈远的地方,旁边是一摊血。我被这情景吓呆了。那位老奶奶坐在轮椅上撕心裂肺地喊着:“孙子!我的孙子!”这凄惨的声音把我的心给撕开了一样,好痛呀!那位司机下了车愣愣地看着悲惨的一幕。也许他在深深地自责。

我的内心震惊了,小男孩奋不顾身救奶奶的壮举震撼着我的灵魂。同时意识到有些人淡薄的交通意识,给他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悲哀与痛苦,千万要注意安全啊!

【篇二:那一刻,我流泪了】

自古以来,流泪就被人们看做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流血不流泪”,但我认为:并非所有的眼泪都是懦弱的表现。

我是一名男生,但我却流过泪。

有一次,正赶开学之际,我们手里捧着一本刚发下来的历史书,随意翻了一下,这一翻不得了,我看到了这一段文字:中国分别于1964年和1972年成功的发射了人造卫星和引爆了原子弹和氢弹了,读到这里,我情不自禁的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心里激动了好久好久,于是我又接着看,我看到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申奥成功……时,我流泪了。因为我知道中国所走的每步都有力的证明中国是步向成功的,发展飞快的国家。

我又继续翻,这一次,我看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看完之后,我的心里非常的伤心,那一刻,看着中国又重新走向衰落,我又流泪了。但是我坚信中国一定会战胜暴雨,重归光明的,果然不出我所料。

我看到了中国成功的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将人们从两个“凡是”中揪了出来,我的心里激动极了,那时,我再一次流泪了。

我这眼泪,不是懦弱的眼泪,是自豪、激动,伤心的眼泪。从我的眼泪中可以看出中国历经的大事,中国由衰落到成功的历程,也可以看出中国是如何战胜乌云、暴雨(黑暗),撒下光明的种子,那一刻,你也就明白我为什么会流泪。

【篇三:令人震惊的事】

今天妈妈告诉了我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事情是这样的。

中午饭,我们吃的是红烧肉、鱼、饺子……吃完饭,妈妈悄悄地把我叫了过来,给了我一个有醋的碗让我看。我把碗接过来仔细一看——我的天哪!碗里全是细细的、发黄的细丝,一根一根和头发丝像极了!

我的脑子里“嗡”得一声响——最近有传言:有些醋是用头发做的!

忽然我的肚子里好像在翻江倒海,四肢也似乎开始发麻……

这醋我们家不只用过一次,好像已经用了两瓶了!——我恨不得现在就去医院。

妈妈接着说:“我中午吃饭时,倒了点儿醋之后,把鱼肉放进去,吃完饭就成这样了!”身边的爸爸听了后,仔细地观察了好一会儿,又捞起几根“丝”来碰了碰,之后说:“我知道了!这是鱼肉纤维,因为浸在了醋里,所以变了色,只是像头发,但不是头发!“说罢,又捞起两根,果然,只轻轻一碰,它们就又碎了。

看到这,我们都笑了——幸好只是虚惊一场。

无独有偶,下午又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再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心惊肉跳。

第二节课后,有同学对我说:“杨欣灵,老师让你去一下语文办公室!”

我赶紧向楼下的语文办公室走去。半路上,遇到了王浩敏,他说:“张老师让重写作文。”啊?重写!这可是我第一次遇到。

我忐忑地走向语文办公室,手心里都是汗,甚至不敢正眼看老师,只见张老师办公桌上放着一摞作文本和一叠奖状。我弱弱地想:这里面要是有我的奖状该有多好……

只见张老师从奖状里翻了半天,终于取出了一张奖状——张老师说:“这是你获得的‘少年之星’的奖状”——啊!直到清楚地看到上面写着我的名字,我提着的心才终于放下来。接着,张老师又递过来一本获奖证书。

天!真是把我吓坏了,原来是获奖了!

一天里,经历两次“虚惊一场”,也真是再没有了!

【篇四:震惊】

“惊!和尚与宠物猪喝了这河里的水,竟双双怀孕!”这类为抓人眼球而故弄玄虚或大惊小怪的新闻标题在各大媒体与公众平台屡见不鲜。这也引来某些恶搞,明眼人一眼辨出这是西游记子母河的故事,但也往往有人摸不着头脑。

前些日子,有报道称某些新闻报道已让人工智能进行撰写并刊登上报纸,不加注明鲜有人能够分辨出来。这引导着我们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新闻记者撰写报道已越来越趋向于机械化。上文的震惊类标题,就是个稍有极端的例子,赤裸裸地揭示了某些媒体为了博取关注失去了价值观与同情心,罔顾后果。说他失去价值观,因为不顾内容是否真实、标题是否正确,只求消息劲爆;说他失去同情心,因为胡妄添加“震惊”等词,任由大众对其曲解,毫不顾当事人感受。

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关于何种职业将会被彻底取代的讨论愈发激烈,医生、农夫、会计等职业赫然在列。但我认为,也应给新闻工作者敲响警钟。丢掉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直接反映出他们缺乏思考。他们写下的报道,读者读来时,缺乏思维与思维碰撞的火花,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自然与人工智能笔下的几篇没有什么两样。

老师要求我们做简报时,限定只能选关于文学文化现象的新闻。现在想来,是出于深思熟虑的。文体新闻在报纸上的鱼龙混杂之中,反而显得更为纯粹、更为真实。它们没有掺揉太多不必要的东西,阐明所要报道的事情,附上一两个大众能产生共鸣的观点,简单自然。

我想,新闻本质上是一篇文章。为什么有的文章读来令人饶有兴致,有的却索然无味,道理就在于作者落笔时的所思所想。读者觉得有趣味,很大程度上在于读文字时与作者思想上的交流,读能晓其意,才能引发思考、讨论。而我认为,人工智能,还不足以写出这样的文章,内容能与读到它的人开启这样的交流。

思想是多么宝贵,会思考又是多么值得歌颂、赞叹一番。当最后一个愿意思考的人也写出干巴巴的文章时,我们是否也不能再期待自己会思考出思考的重要性了呢?或许人工智能出书遭人热捧的新闻,也已刊登出:

“惊!它写的书竟遭此等追捧!人类向人工智能汲取知识!”

顺带一提,当这则新闻真的出现时,很有可能也是由人工智能所撰写的。

【篇五:震惊!原来碎片化阅读是这样的】

这个标题是否让你感到似曾相识?你是否在各大新闻平台、或是长辈间疯狂转发的微信推送中粗略一眼瞥到过与其类似的文字?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它们往往抓人眼球让人忍不住动动手指点进去阅读,实际内容却毫无营养,颇有几分“金玉在外,败絮其中”的味道。

这在本质上和我们对碎片化阅读的评价相差无几:表面上便捷充实,实则没有深度。纵观我们“波橘云诡”的互联网,各式各样的碎片化阅读层出不穷:不论是浏览微博上噱头十足的时事新闻,微信公众号里的冷知识科普,抑或是断断续续地看完一本电子书……相较这些杂乱无章不够全神贯注的阅读方式,似乎只有在云卷云舒风轻云淡的午后,边啜饮清茶手捧书卷,边跟随作者的思路遨游在书本这方寸之间的小小天地内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阅读。然而先别着急赞同,在这之前请扪心自问:“你做得到远离碎片化阅读吗?”

阅读的最大功能虽然是增加知识深化思想,但谁规定阅读就不能是单纯地在短暂的闲暇之余得到些乐趣,或是找些茶余饭后和友人一起时的谈资?碎片化阅读是现今社会科技发展与生活节奏加快的必然产物,被拆分的时间导致我们在很多时候无法像以前那样永远都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进行完整的纸质阅读。我们无法也毫无必要去杜绝碎片化阅读的发生。

不仅如此,碎片化阅读同样可以变得有意义有深度,重点在于如何去进行碎片化阅读。打个比方,如果说普通的阅读有如现成的一幅名画,需要我们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细细地琢磨、品味,那么碎片化阅读就是一块块散落的拼图,初时乍看得到的只能是杂乱而零碎的信息,但经过系统的拼凑与梳理后便能够成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贮存于脑海中。由此可见,我们不能仅仅用“好”与“坏”的只言片语去评判这两种阅读方式,它们的优劣转化只在于你是否掌握了阅读的主动权。如果你是有意识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长期地在碎片化阅读中去有意识的积累,那么久而久之自然会受益匪浅。详细的方法我就不再赘述,网上随便输入个关键字都会有大把大把的教程。

从阅读这一小小的角度来看,没有人能够否定传统阅读对陶冶情操与培养习惯等的作用,也没有人能够肯定碎片化阅读就是浅陋无意义的:它们二者相辅相成,不要拘泥于阅读的形式,唯有在恰当的时候选择恰当的方式才是正道;发散开来想,碎片化阅读映射了我们的时代,在变化的洪流面前,有人随波逐流,有人一味抗拒。前者早已在起伏中失去自我,后者永远无法体验到顺流而上的惠处。

写下这篇文章,我渴望成为第三种人:我们顺应海浪,我们亲自掌舵。

【篇六:震惊体的背后】

又一篇说教类假科普鸡汤文摆到了我的面前。“饮料是健康杀手,喝它等于肾病”,看着日饮九瓶可乐的案例,我置之一笑。

自“震惊!……原因居然是它!”的报道后,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清新脱俗的文章了,收割流量的野心毫不遮掩。似乎再找到一个日食食盐九袋的案例,就可以打出食盐有毒的标题了。不难发现,“震惊”体是一种以收获流量并从中获利,不断提高关注度以长期收益为目的的文章。

“震惊”体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以它为首的鸡汤文连同微商,一度造就了人们对朋友圈的反感,引发了对真诚交流的呼吁。此类文章的共性在于:在事实的基础上不断夸大,甚至进行编造以达到夺人眼球的目的。也正是因为现代人很少愿意客观地了解事实的本质,而抱着一种教育或娱乐的心态,因而形成了“震惊”体的目标受众。

张定浩先生说:“私心是人性基本构成,‘狠斗私子一闪念’并不能造就公正,所有的意见都是一种偏见。”诚然,发表文章会追求热度、关注度,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为此而昧着良心蛊惑民众,无疑应当接受道德的谴责与舆论的审判。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享誉世界,他在接受一次采访时,多次以“我不知道”作答,无疑是对事实最真诚的坚守。反观当下,又有多少媒体人、公众号推送者能够做到呢?

惟有真正有内容、有意义的文章才能够留存。“震惊”体经不起细细研读,更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只能如浪花般不断生起破灭。以一个社会医生、科研工作者、文化传承者的身份动笔,而不是一个商人。将真实作为底线,去弘扬一种理性正向的观念,而非试图扭曲民众的时间观、价值取向。坚守底线,无需宽容,抵制“震惊”体,需要每一个人自主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网络世界的清净亟待有关方面的介入。

于“震惊”乱象,诸君还需擦亮双眼。

热门推荐
1遇见
2我做你猜
3路遇老师
4爱如暖阳
5雾中金佛山
6如果生命还在
7一条想不开的鱼
8一生的宝物
9这个冬天并不寒冷
10为自己而喝彩
11发现离不开用心观察
12给爸爸妈妈的信
13老师我想对你说
14保护环境我能行
15因音乐与众不同
16有你,真好
17成长的苦涩
18我学会了坚持
19快乐的秋游
20情景描述
21如星子滑过夜空
22忐忑不安的三天
23描写螃蟹的作文
24老师,我很感动
25骄傲的小公鸡
26有你的地方就是风景
27记忆中最美好的片段
28我学会了玩滑板
29我和《草房子》的故事
30论碎片化生活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