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沈阳春早】
三月已经到来了,用笔把二月留下。
说是早春,就只是进了春意,还未远别了冬。沈阳的早春,就是这样一个暧昧不明的时节。
严冬里,习惯猫在家里的你,再出门,还是发现不一样了。在屋子里,看着窗外的风依旧把树枝吹得左摇右晃,出得门来,走到其中才知凛冽已变为清冽。也不想再动,深吸一口,发现不需要身体的热量与之抗衡。接受,然后容纳。
清冽的风把天空刮得清清的,许久不见这样的清蓝,清风拂过,云淡风轻。清冽、清凉、清爽、清透。早春,一个清字足矣。
依旧像每次寻春一样,慢慢寻觅着绿色。真的在墙上看到了一片鹅黄。走进才知,不过是生来就有绿色的枝罢了。淡淡一笑,何必心急呢?还不到时候。
随手折了一段衔在嘴里,忽然有些异样。细看才发现上面的几个凸芽。是芽,还真有!惊喜,回头,花似已经开满墙头。
那坚冰,也已融了吧。
早春的雨细细的飘洒,如梦如烟。
早春的梦,是那沉寂的思想得到了放飞;是那“遥看近却无”的青草撩起了人们春游的兴致;是那蛹中的毛毛虫对化茧成蝶后,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渴望。
这春风,是吹进了我们的心里。
这是荡漾在我们心底的暖流,它展现在每个人的脸上,渐渐扩散在人群中,这份暖意不变。
这样的景里有这样的人,这是早春二月时。
说是早春,就已是春。
【篇二:沈阳故宫】
一提起故宫,很多人想到的只有北京故宫,却不知道在沈阳还有一座故宫。它是清朝最初的皇宫,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这就是沈阳故宫。
我生在沈阳,长在沈阳。小时候,沈阳故宫就像我的玩伴一样陪伴着我成长,一直到目送我来到遥远的广州读书。记忆中,它红墙绿瓦,庄严肃穆,静谧古朴,一点也不比北京故宫逊色。
再次与这位老朋友相见,已是初一暑假。这次来,我带上了一个任务——要仔细品读它,发现它与众不同的意义。
由大清门进入,沿大门北面的御路拾阶而上,便来到月台。台的正中,就是始建于后金天聪年间的崇政殿。岁月的痕迹并没有减少大殿的庄严感。整个大殿金碧辉煌,走进里面,只见红色的大柱上,缠绕的是腾飞的金龙图案,金龙周围点缀着火焰和云朵;正中央,“正大光明”牌匾熠熠生光,与高大的龙座、腾飞的金龙一道,彰显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游客们不禁啧啧惊叹。
这里就是清朝皇帝入关前办公的地点。
遥想当年,皇太极和他八旗兄弟们在这个大殿里做出了多少个重要的决定;顺治元年,摄政王多尔衮在这个大殿里是怎样代替六岁的福临作出决定,入主中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位又一位伟人就是凭着这一个个的历史建筑,被后人铭记。
继续前进,感受着久违而又熟悉的历史气息,在斑驳的记忆里追寻着我的童年:小时候来沈阳故宫,游客很少,没有小贩;我在里面奔跑,玩乐,欢笑,感觉整个故宫都是我的。多年不见,这里的游客多起来了,小贩也多起来了,古朴的故宫多了不少喧闹的气息。不知怎的,我总觉得不太自在。
不知不觉,我们走到了位于崇政殿后的凤凰楼前。凤凰楼是后宫的门楼,是当年盛京最高的建筑。据说此处是当年皇帝和嫔妃观赏日出之地,因而有“凤楼晓日”的美称。
专注欣赏之际,一阵嘈杂声突然打断了我。楼上,一群穿着皇帝、妃嫔服饰的人们在相互取景拍照,嘻嘻哈哈,随随便便。“打卡”留念后留下了一句“这也没啥好看的,这么小,一点儿意义都没有”,扬长而去。
愤愤地看着他们离去的身影,我不禁思索了起来:历史建筑给人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阳光从翠绿的树叶投下斑斑树影,好似与三年、三十年、三百年前并无两样。看着眼前斑驳的石砖,褪色的红墙,我想:历史就是一段已经逝去的过往,而历史建筑则是它曾经存在的象征。今天,我们参观它,目的是留住那些曾经的美好,记住那些曾经的伤痛。沈阳故宫虽然非常小,但它的价值是无法与其它任何历史建筑比较衡量的。它,永远我们心中的无价之宝!
我,来自沈阳。我为沈阳故宫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