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演讲稿>《我的一本课外书》演讲稿
《我的一本课外书》演讲稿

【篇一:我眼中的林黛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讲的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大观园这个“女儿国”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林黛玉。

刚开始时,我对林黛玉成天的哭哭啼啼感到不可理喻,她多少也算个大家闺秀,何必为了一丁点儿的小事而伤心流泪呢,真是太小家子气了,与宝钗相比更是没了大家闺秀应有的风度和气质。见到她,总让人觉得压抑和沉闷,简直是满满的负能量呀!这难道就是她所谓的“抑郁美”吗?慢慢的,我觉得林黛玉是值得同情的。她自幼丧母,只身来到贾府,在这里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什么事都要处处小心,处处观察别人,恐怕别人笑话她,说她不懂规矩。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她面对落花怎不触景伤情?思念母亲又怎不落泪葬花呢?“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别人没有这种感受,根本不能理解她,只说她哭哭啼啼,说她小家子气。但她骨子里的顽强,她的天真、纯洁,甚至她的小性子,在我的眼里都是可爱的。

她的泪不仅仅是忧伤的泪,也是才华横溢的泪。

黛玉的文学素养,吟诗作对和聪慧是无人能及的,但是面对宝玉的玩世不恭,不求上进,她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护。其实,她是不喜欢封建礼教的束缚。在所有人都劝宝玉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时,黛玉却显示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在她柔弱的外表下面,有着对封建科举功名坚定的鄙视和唾弃。

虽然黛玉对宝玉的不考功名表示赞赏,但是她却耐心地教香菱学诗,教给香菱知识。原来,她并不反对知识和文学,只是厌恶功名罢了。她细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诗,为的是让好姐妹摆脱命运。身为大小姐,却真心实意地对待这样一个身份低下的丫鬟,谁能够跟她相比呢?

她纯洁、不着一丝心机。《西厢记》,这本书在当时算是一本禁书了,特别是对于大家闺秀来说,更是碰也碰不得的。林妹妹根本没想那么多,她读《西厢记》是带着对张生和崔莺莺执着爱情的崇拜来读的,是欣赏其中的美。宝姐姐批评她“林妹妹怎么读这样的书呢?我告诉老太太去。”宝钗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可宝姐姐呢,真的好吗?她处处留下端庄贤惠的美名,可是在偷听别人说话被发现时,却说“林妹妹刚走过来”。

纯洁天真、不谙世事复杂,内心顽强如同一张反抗封建主义的网。虽然冲不破,但是能冲击岩石峭壁的,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动的水。

这就是我心中的林黛玉。

用珠宝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趁着青春少年时,让我们漫游在书的海洋中吧!

谢谢大家!

【篇二:心灵七游戏】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想要推荐的书是《心灵七游戏》,它是著名作家毕淑敏所著的一部心理指导书。刚开始看到这本书,我就喜欢上了作者巧妙的构思。作者将高深的心理学变为通俗的家常话,将私密的心理咨询化为亲切有趣的心灵七游戏,带读者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书中的7个游戏并没有标准答案,却告诉我们:一个选择决定一种命运;了解自己,是一切成功的基石;创造一个由知心朋友组成的生活圈子,是成功大厦的支柱;改善你和父母的关系,改变的是你和周围人的关系;到底是谁掌握着你的“生命线”。

我喜欢这些简单有趣的游戏,因为我在做每一个游戏的过程中,就是在认识真正的自己。我深有感触的是这个游戏——我的五样。这个游戏的玩法很简单,就是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然后假设人生中会出现一次意外,必须要在这五样事物中舍弃一种,然后依次再舍弃三种,并依次划去舍去的事物,直至留下最后一样为止。诚如作者所说,“主动的放弃,如同退潮的海水,在动荡归于平静的过程中,遗留下突兀屹立的东西,那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礁石。”当我按游戏要求对人生中的事物进行取舍,只剩最后一样事物时,我会发现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礁石”,而在选择的过程中,心灵会在痛苦的取舍中得到升华。我会认清自己内心的追求,并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

我不仅喜欢这些巧妙有趣的游戏,以及每一个游戏所揭示的道理,而且还为书中富含哲理的深刻凝练的语言所触动。以下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喜欢的几段话,分享给大家:

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如果你不能确定你往哪里走,那么此处就是你的葬身之地。

也许只有在绝境中,人生中最基本最朴素的光芒才会突破种种阻力,迸出单纯而眩目的光芒。

如果我们能很精彩地过好每一分钟,那么这些分钟的总和,也必定精彩。

长的是人生,短的是年轻,所有面向死亡的修行,都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这是一本可以改变一生的心理健康规划书,当我安静独处时,我便会捧起《心灵七游戏》这本书,细细品读其中富有内涵的人生哲理。如果同学们有空余时间,不访阅读这本书,你们定能从中收获许多。

谢谢大家!

【篇三:我的一本课外书——《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作文】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很荣幸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在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笔下,牧羊少年圣地亚哥接连两次做了同样的一个梦,梦见埃及金字塔附近有一批宝藏。在一位神秘的撒冷之王的指引下,少年渴望实现梦想。他卖掉了羊群,漂洋过海的来到非洲。途中,少年遇到了一位炼金术士,在炼金术士的暗中帮助下,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金字塔前,悟出宝藏的真正所在。

阅读这本书时,我的心随着牧羊少年的遭遇跌宕起伏,被他奇妙的经历所吸引,被他坚定的意志所感动,更被他对梦想的执着所折服。少年前往金字塔的途中,不幸被军队拦截,只有以昂贵的代价换来三天的存活时间。在这短暂的三天里,少年克服了饥饿、寒冷、恐惧、懦弱,学会了与沙漠、风、太阳对话,以真诚、善良、坚强撼动了天地,最终逃离了军队的杀戮。然而当少年来到了金字塔前,距梦想仅有一步之遥时,却又惨遭当地难民的洗劫,失去一切的他被难民讥讽:“你为这无望的梦想付出的,不值得!”但他没有丝毫动摇,没有丝毫后悔。少年望着眼前雄伟的金字塔,露出了微笑,因为那一刻,他悟出,真正的宝藏其实就是旅途上的种种历练,以及不懈追求梦想的信念!

“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阻助你实现愿望”。这是这本书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也一再的敲打我的心灵,我想这句话诠释了这个故事最核心的主题,那便是梦想——牧羊少年为了追求梦想,离开美好温暖的家乡;为了追求梦想,牺牲朝夕相伴的绵羊;为了追求梦想放下了纯洁真挚的爱情;为了追求梦想舍弃荣华富贵的生活,最终梦想也照进了现实。

人们都说,书折射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本书也不例外,为了自己的梦想,作者保罗用微薄的资金购买了炼金书籍,每天花很多时间研究炼金符号,他总共花费了十一年的光阴,才领会到炼金术的真谛,写下了“炼金风格”“宗教气息”的著作,一举成为拥有最多读者的拉美作家。

“人一旦步入青年时期,一切都那么明朗,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人们敢于梦想,期待完成他们一生中喜欢做的一切事情”。书中的这一段话,让我体会到梦想的力量!是啊,一个怀揣梦想的人不会悲叹人生的漫长乏味;一个拥有梦想的人不必担忧前路的坎坷险阻;一个追求梦想的人从不惧怕挫折与失败。因为为梦想而努力的人,生活是快乐的;为梦想而坚持的人,注定是会成功的。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梦想,在当今时代下,你和我所有人的梦想凝聚在一起,便是更伟大的中国梦!让我们冲从现在开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实现民族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吧!

【篇四:追风筝的人】

为你,千千万万遍。

年幼时,哈桑把阿米尔看做是像妈妈般重要的人,为他出头,为他赢得风筝大赛。尽管收到了阿米尔的栽赃、欺负和背叛,他也始终待他如初。阿米尔的父亲喜爱哈桑的勇敢正直,讨厌阿米尔的软弱。阿米尔因为自责而饱受痛苦的煎熬。后来,哈桑爸爸因对阿米尔的愤怒而带哈桑离开,而阿米尔一家也因苏联入侵阿富汗而逃离到美国。十几年后,阿米尔娶了一个美丽贤淑而名声却不好的将军之女,他的父亲因工作的劳累而最终去世了。可是他到死都没有自己的孙子因为他的儿媳不孕。而此时哈桑一家幸福满满。可是哈桑为了守护阿米尔旧宅而被刺杀,他的妻子也被杀害,他们的儿子索伯拉被送到孤儿院。后来,索伯拉成了一个像猴子一样赤脚跳舞的人,受着当年给他爸爸侮辱的那个人的侮辱。这时,阿米尔在接到好友的电话后决定开始他的救赎之旅。他重回故土,并得知了他与哈桑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的关系。他最终就出了他的侄子,并在2001年一次放风筝中使他的侄子索伯拉重现笑颜。

期初,我认为追风筝的人是阿米尔。那个风筝是他对哈桑犯下的错。风筝笼罩在他心头,风筝的线将他割得血肉淋淋。他一直想要摆脱那个风筝,但只有面对它,正视他曾经的过错才能获得心灵的救赎。一只轻轻的风筝,在他那个自责的童年里飞来飞去,在他的人生中闪着湛蓝的光芒。最终他战胜了那个等待他已久的风筝。使得他灰沉的心里终于涌入了阳光。

可后来,我又觉得,故事里的人都在追着风筝:阿米尔的爸爸为了追风筝,一直做善事,帮哈桑解决兔唇;哈桑那个早就抛弃了他的妈妈后来成为了一个丑陋贫困的老人,但在她最后的时光里,为了追风筝,她来到哈桑身边,向他道歉并照料他的孙子。

最后,我才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我们漫漫而短暂的生命是我们的天空,我们是那个追风筝的人。我们不断地犯着错,不断地向天空上放飞着大大小小的风筝,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诠释一整个世界。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就算被大海吞没,被皎月遗忘,被世俗纠缠,我们只要紧握那风筝线,轻轻地就能将它扯到我们面前。

这是我初中读的第一本书。华盛顿邮报这样评价它: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造成它今日沧桑的恨一样深。故事娓娓道来,轻笔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千羽鹤》。

但是我觉得,我在这本书上学到的更是重要。就像是我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阳关,照亮我的内心,使我看清了自我。

【篇五:我的一本课外书】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的一本课外书是余秋雨的《何谓文化》。“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但《何谓文化》这本书让我对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讲到,萧伯纳的学生黄佐临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就告别老师,远赴国难。他创造了在世界大战中连续多年的艺术奇迹,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文化尊严。

文革时期的巴金没有对历史和时代作出高屋建瓴的概括和批评,没有用“匕首和投枪”进攻自己认为的敌人。他不作惊世之断,不吐警策之语,永远只会用不高的音调倾诉诚恳的内心。巴金用百年生命完满地概括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中最正派的精神脉络。

通过这些事迹,我读出了文化是集体人格,是民族的灵魂,是它创造了奇迹,铸就了信念,也成就了国家。

文化不仅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也是一种高尚道德礼仪的体现。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但在如今,我们却应该认真地审视礼仪之道。礼仪是生活化的文化仪式,是礼仪为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添色。北京奥运会期间,给外来客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开幕式,不是赛场比分,不是北京古迹,而是年轻的志愿者。他们经过训练,学会了表达友善,乐于服务的一整套礼仪。让远道而来的客人看到中华文化依旧在这些年轻人的身上熠熠生辉。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中华文化?因为它是华夏五千年文明沉淀的精华,是先人赐予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文化早已沁入我们的骨髓,融入我们的血液。

当今的中国就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出现在闹市街头。周围的人都知道他走过了漫漫的历史征途,也让人看到了他惊人的体量和腰围,却不了解他的性格和脾气,于是大家紧张了,恐慌了。阐释中国文化,就是阐释巨人的性格和脾气。如果我们自己的理解认识是错乱的,又怎么能企望获得别人的正见?因此,我们也就更应该对他做一些全面的思考了。

读了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我看到了中华文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对国人灵魂的熏陶。今天的社会,太少斯文之气,太少文化魅力。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有自己必要的风范。儒家所说的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把文化浓缩成了君子之梦,人格之梦。在世界上许多古老文明日渐消失之时,中华文化却依然生机勃勃,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他生机勃勃地活到了今天,活出了诸子百家,活出了秦汉唐宋,活出了太平盛世,活出了人丁兴旺。

因此,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更应该担起传承他的责任。他伴随着先人走过了漫长的历史长河,我们不能将他遗弃在路上。也许某些人已经与他背道而驰,渐行渐远。但中国文化的未来取决于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年轻一代去创造,去发扬。我们的品行、力量、眼界、气度、心态就是中国文化的未来。

【篇六:列奥纳多的秘密】

尊敬的老师,亲友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一本课外书,书的标题耐人寻味——《列奥纳多的秘密》。众所周知,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代巨匠。那么问题来了——这本书仅仅是达?芬奇的生平传记吗?不是。这本小说远非如此简单。故事的主角是一名前往法国留学的中国高中生。在她留学的第一个学期里,恰遇卢浮宫里包括蒙娜丽莎在内的八幅名画失窃案,主角便与同学们踏上了疑团重重的寻画之旅。

这本书十分吸引我的原因恒河沙数,数不清哪,我只能拾去那有限的几颗细沙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这本书最令我看中的地方,是它具有浓厚隽永的法国本土气息。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沐浴在东方文明中的我们,很少能接触到西方文化的熏陶,然而这本书的作者周凡凡,先后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巴黎私立高等应用商业学校毕业,通晓英语法语是名副其实的一代学霸。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欧洲的气息也就不足为奇。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如同身临其境般地流连在繁华巴黎的僻静角落里,虽然我十分明白我是在看书,但总有一种感觉,我隐约是在欣赏一部绘声绘色的电影,嗅着弥漫在每一丝空气中的艺术气息,行走在古色古香的云朵和砖块之间感受每一根血管和每一个细胞的喷张,那真是缱绻享受之至了。

其次,这本书最能夺我眼球的是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各种贴切细腻的描写。作者有意将故事安排在法国这样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大概就是为了在主角破案的过程中提供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别出心裁的线索吧!而且书中提到的每一个地点在法国真实的地方都有迹可循,读来令读者惊叹于中国作者对于法国城市的了解。不仅如此,更令读者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作者深厚的描写功底。大道人物肢体动作幅度小到眼褶嘴角的细微抽动,作者无不描绘得栩栩如生,却又毫不矫揉造作我认为这便是本书最大的亮点,没有之一。

最后一个原因看似并不重要,但却是我对这本书产生好感的初衷。这本书封面绘画宁静朴素,但在标题旁边陈列着推荐人的校籍:北大,清华,麻省理工,巴黎综合理工等。高校气场的威压令我断定,这本书绝非等闲之辈!果不其然,直到现在,我依然坚持我最初的看法。

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不再是一本小说,它更接近于一名中国学生的成长史。经历精彩起伏破案过程的同时,还令我们产生对于善恶的思考。翻开它吧,它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谢谢大家!

【篇七:目送】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绵长的人生路上,会有谁为我们留恋,为我们牵挂,为我们等待?纵然有千万次的回眸,会有谁默默地目送着我们的背影渐行渐远,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有一本书告诉了我答案。以“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的慨叹,揭示了流离亦缠绵的人生,它蕴藏着烛光冷照山璧的幽微,涵盖着流离的不着和绝然的虚无,它就是龙应台的《目送》。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亲情为卷,作者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人生角色,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曾追忆,此书为何让我深深铭记,流连不舍,或许,它映照着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最纯粹的事物。

深邃美丽的语言,是《目送》之隐隐蕴意。正如《共老》之中所说,“我们会不会像风中的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这些叙述,其表层写手足兄弟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疏离,其间也暗含着曲终人散,日渐憔悴的成长,字里行间,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写照融入到散文随笔之中,使平常的语言闪耀着灵动的光辉。又如首文《目送》中的一句话,“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流年静淌,作为母亲的龙应台,看到儿子成长背影的落寞,以真切生动的语言将内心的无奈与忧伤抒发得淋漓尽致,也引发了我对真情的思考。

《目送》所流溢的,不仅是语言文字上的享受,更是精巧的构思和缜密的结构。它看似随性散漫,实则形散神聚,书中描述了起初与孩子的如影随形,到最终的冷淡漠视,写与兄弟的携手共进,到后来的悄然相忘,最后,目送着父亲逐渐走向衰老的背影。看似杂乱无章,确为生命的轮回,岁月绝尘而去,孩子的成长其实承接着父亲的渐老,这是人生的流程,也是《目送》之精髓,这也是我喜爱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终然,它赋有深刻的寓意,《目送》融以生活,源自生活,却胜于生活。它以小见大,采取写实的手法,以生活中平凡的琐碎小事,加以作者最深刻的思索,转往人生的深沉。“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作者穿梭在纷乱的人群中目送孩子的背影,抑或作为女儿的龙应台,走完孩子未尝经历的道路,目送着父亲的渐老与沧桑,直至炉火前浓烟弥漫。它以此见证了人生的流转与过渡,这也常常让我沉思,渐感隐隐的悔恨与哀伤。它一语道破的不仅是对生命的深刻思索,也蕴藏着我在漫漫人生路上难以言表的体验。这就是我为何流连于此书。

何时,蜡烛燃尽,烛光,深埋心底,恒久地目送。

何时,繁花似锦,竹亭晚落,融泪目送。

热门推荐
1幽默的老师
2乡村游戏
3《丑小鸭》让我学会感恩
4这就是幸福
5节约用水倡议书
6我是“兰台”小令史
7抹不掉的记忆
8湘乡的春节
9跟着消防叔叔“涨知识”学本领
10春雨
11我家楼下的小花园
12光明让生活更美好
13突如其来的集训
14美啊,旅游之趣
15我的好朋友
16一次拔牙经历
17有你真的很幸福
18《新地雷战神勇小子》观后感
19采访家人说“美德”
20幸福有很多种
21家庭“小班级”
22春天里
23家庭风波
24精彩的比赛
25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
26寒假趣事
27有你,真好
28那人,那心,那背影
29奶奶的62岁生日
30泥土的梦想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