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拿出直面厄运的心】
鲁迅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厄运当头,我们无暇抱怨,做一回猛士,拿出好颗直面厄运的心,正视人生。
当暴风雨打在小草柔弱的身躯上,当巨石阻住了溪水的去路,好是它们的厄运,亦是它们生命道路上的绊脚石。但它们并未因此向厄运屈服,小草依然挺直了身子,那抹充满生机的绿色证明了它的不屈;溪水击打的巨石,激起水花,依然奔流到海不复回,厄运不会阻住直面厄运、敢于挑战厄运的心。
那根小小的拐杖支撑起金晶单薄的身躯,先天的残疾算不算厄运?伴随着这样的厄运,金晶慢慢长大,她该经历了多少困难啊!当看到她用瘦弱的身体护住神圣的火炬的时候,为之震撼了。就像培根在《论厄运》中所言:“人的美德唯有厄运中被彰显得淋漓尽致。”那种爱国情怀使得金晶心中充满勇气,她可以用那颗顽强的直面厄运的心去打败所有看上去坚不可摧的事物,瘦弱的外表下有一颗不畏厄运的心,还有伟大的灵魂。
厄运来时总会令人猝不及防,我们没有办法预知。自古至今多少直面厄运的英雄。仲尼厄而作《春秋》;孙子膑脚,《兵法》修列;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扼住命运的咽喉,无畏于厄运,生命总会绚丽多彩。
不要问全身瘫痪的霍金为何能发现黑洞,不要问两耳失聪的贝多芬为何能谱出雄浑有力的《第三交响曲》,更不要问颓靡的梵·高为何能描绘出微型机勃勃的向日葵……先问问你自己是否有一颗直面厄运的心。厄运总是好样的磨砺人的意志,让人在厄运中由平凡京戏得不平凡。
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就像没有永不枯萎的树木一样。灾难来临,逃也逃不掉。那年汶川地震的记忆仍依稀可见,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失去至亲,又有多少人仍在黑暗之中探索生命通道。然而汶川人是顽强的,他们敢于直面厄运,因此他们挺过来了。
有时,当厄运来临时,你可以把自己当作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你的乐观,你那直面厄运的心可以打败一切。
【篇二:直面困惑】
世人在面对困惑时,无外乎两大结果。一种是解惑,另一种则是麻木。至于哪些结果更多一些,我一直都认为,困惑和麻木更大程度上属于前因后果的关系。
在处世哲学的观念中,有“入世”和“出世”的观点之分。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为什么会有两者区别,我认为正是对待困惑的方式。“入世”的积极向上使困惑豁然开朗,但“出世”的颓废逃避也导致其继续消极,继续困惑。
面对旧中国社会的怪状,鲁迅先生困惑了。他“彷徨”,他“呐喊”,“狂人日记”震惊神州;面对现行教育制度的畸象,韩寒同学困惑了,先以一个中学生的名义穿越那“三重门”,后来又把思维定格在不变的“零下一度”,也激发了不少同龄人与他一起振臂高呼,“像少年啦飞驰”;面对当今文化界的种种丑态,余秋雨先生困惑了。他辞去实际官职,轻装上路,进行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行程里作下“山居笔记”,在人情冷暖中领受“霜冷长河”,在古文明遗址边“千年一叹”,最后感悟出“行者无疆”。但是,怪状依旧延续,畸象仍然存在,丑态还在显现。鲁迅先生早已作古,不必再去惊扰他伟大的灵魂;韩寒同学不再愤青,弃笔改作了赛车手,余秋雨先生也放弃申辩,独自揣测下一站路行何处。
曾经的斗士不再抵抗,曾经的智者不再雄辩,曾经的困惑继续困惑,曾经的麻木依然麻木。人生最大的悲哀也在于此,在于面对困惑的麻木的继续,在于面对麻木的精神的僵化。面对麻木的笼罩,“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屈原大夫投入汩罗江;面对麻木的笼罩,孙中山先生依然发出“天下为公”的呼喊;面对麻木的笼罩,鲁迅先生的文章始终如航标灯般清晰。
我们应该如何?是选择麻木,还是选择抗争,“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们应该如何?是乖乖地闭嘴,还是对困惑的现象提出质疑,“真理只有一个!”
生活如此,社会已然,困惑依旧。这些都是在短时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实。我们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思维方式,要去正面现实,坦然处之。
我们拒绝麻木!
【篇三:直面人生】
当问世已经化为尘埃,当理智为莽撞所侵蚀,当不解与误会代替友谊。当友善的春风充斥的恶毒的沙。当偏见与傲慢刮的嗖嗖的冷风。
我所尊敬的我期望的都献出狰狞的獠牙,当昨日只有秋水的回忆,朋友远离,身旁尽是萍水相逢的路人。情归何处,曾经是乐园。我哭了,你们酣畅淋漓,那么的痛快。想返璞归真,回忆爱是什么,回忆朋友的亲密无间,回忆儿时谆谆教诲,回忆母亲的皱纹与老茧。
哭是罪幸福的事,哭有时也是信念。我爱过所爱之人以离去,祝福在心中,孤独在心中。
我知道直面人生,我知道无论怎样落魄,良知要存。我要做幸福的人,用泪水浇灌干渴的花朵。
【篇四:厄运的镜子】
培根曾有言曰:“幸运的好处令人向往,厄运的好处令人惊奇。”这句话的意思当然不是所谓的厄运本身是有好处的。厄运本事虽厄,却能带来心灵上的益处。
没有厄运,也就没有幸运,正如老子所说的“祸福相依”。幸运就像是人对命运的借贷,总有要归还的时刻,因为过度地幸运常常(尽管并非总是)使人陷入堕落;厄运却非如此,它是一份人生对命运的储蓄。在厄运中,人们往往会被拿走些什么,但一定会在其他的方面得到归还,就像义工和义举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报偿一样。
厄运与苦难中的人们,往往比幸运的人们更加睿智的清醒,也往往更能把握自己的那一份幸运。不知大家是否看过《当幸运之神敲门的时候》这部电影,主人公出身于社会的底层,居无定所,每天都需要早早来到教堂前排队,才能为自己和儿子争取到晚上休息的一个位置。但是他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握住了幸运,找到工作,也给影片留下了一个美好的结局。纵观历史我们也可发现,往往重大事件都是在逆境中完成,如《简·爱》的创作,青霉素的发现,《周易》的著作等等。一旦到了顺境,人们便沉溺于自己安乐的生活,再也无心专注于某样事物了。
厄运更像是一面镜子。它洗去人们表面的浮华,映照出人的内心,使人的心灵更加澄澈透明,而表露出“本我”的姿态。如同辛德勒的故事一样,他开始时的生活是投机、金钱……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本和巧妙的人际关系运作为自己赢得大量的财富。而在见到犹太民族的苦难之后,这个左右逢源、大发战争财的资本家却选择散尽家财,救助了1000余名犹太难民。许多人在看完电影后深受触动,认为辛德勒的转变实在不易;但我要说,辛德勒本人没有变,他原本就是如此,只是困难与苦痛的镜子展示了他的本心。
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所以,祈祷幸运,辟除灾祸,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令人不能理解的是人们在赞美幸运的同时贬斥厄运,仿佛它是十恶不赦的恶人一般,着实委屈。命运的发生永远无法控制,但我们仍旧可以手握一面厄运的镜子,并且抓住自己的幸运。
【篇五:成功只给不向厄运低头的人】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书,这本书让我深受感动。
书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如海伦·凯勒、莎莉文老师等等。其中我最喜欢海伦·凯勒,因为她有着不屈不挠的气概,不会因为眼盲而向命运低头,她不屈服,不低头,而是在厄运的折磨下,在不幸的遭遇下刻苦学习,她最终征服了自己,做了一个最好的自己,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她这一生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自从读了这本书后,我就开始做最好的自己了,也希望能在一些令自己害怕的事物面前,征服自己。记得那是一次吹笛子表演,我一大清早就来到礼堂,准备参加演出。看着一个个演员都表演完了,我的内心越发空虚,心里不断地叫着,会不会吹错,会不会被笑话呀,这时我想起了海伦,她坚信自己会学有所成,所以最终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哈弗大学!所以我心想:只要有信心,不向害怕屈服,就不会有问题的。
轮到我了,我信心满满地走上了礼台,先向观众们鞠了一躬,然后就开始了演奏,在我越战越勇的情况下,我的害怕早已化为乌有。啊,演出非常成功,台下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看来只要不向自己低头,就会成功的。
也许命运会给我们带来不幸,但是你只要不向厄运低头,成功就会在你的脚下,命运也会给你带来一番轰轰烈烈的成就来,让你的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所在,而海伦·凯勒就是这样的。
【篇六:面对厄运】
命运一词,接受了古往今来太多不幸者的叹息。路上,来来往往那么多车辆和行人,有人是好运的眷顾者,有认识厄运的眷顾者。面对厄运和不幸,我们或许怨天怨地,或许觉得遇人不淑,或许觉得生不逢时。
埋怨显然不会给我们任何有益的帮助,反而,它会使我们精神痛苦,大脑混乱,一切都会变得乱七八糟。所以,我们不应该埋怨。我们应该坦然接受事实。
有一个七岁的小男孩,他的父亲死了。他妈妈就在他父亲死亡的第一天晚上告诉了小男孩儿这个残酷的事实。他的妈妈说:你可以悲伤,但是你必须接受这个事实,你从今再也不会听到你的父亲呼唤你的名字了。
面对不幸和困厄,接受事实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只有接受了事实,我们才不会逃避问题,才会知道如何面对。
面对不幸和厄运,我们还会产生许多对人生的迷惑。如果善良和正义使我们遭受苦难,我们会动摇自己的立场。如果丑恶的人性对我们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我们会变得冷漠甚至堕落。如果……因为不幸,我们会改变自己,但是有时候改变并不会使我们快乐。因为改变了的自己并不是我们真实的自我,那只是自我欺骗和自我保护。真实自我被谎言流放到黑暗的深处,我们自然就不会感觉快乐了。
有一个小男孩儿即使面对不幸,也始终如一的保持着友善和热情,他一直很快乐,因为他一直在做他自己。
面对厄运和不幸,我们应该接受事实,永远保持善良和热情,让自己成为自己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