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四年级作文>古桥风韵
古桥风韵

【篇一:古桥风韵】

有一座桥,名叫洛阳桥;有一种风景,叫做古桥风景;有一种沧桑,叫做古桥的历史;有一种韵味,叫做古桥风韵。

万安桥,又名洛阳桥,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走上去,就像走进了历史长河。脚下是千年古桥的石头,它并不平整,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脚带来的触感,好像让我听见了桥的话语,它告诉我,它由蔡襄率人建成,历经多次重建,成了现在的样子。抚上扶手,听老师的讲解,再看向桥,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可能这就是古桥风韵吧。

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美好传说的轻灵感。微风掠过,凝望远方,桥体优美舒缓,如悠然起舞的少女,美轮美奂。老师讲解道:“泉州这里曾经是古代第一大港。”古桥引领我,告诉我,向我讲述它曾经的辉煌。我也听得入迷了,频频点头。

又走到一块石头前,我盯着那上面的字看。那书法写得极为传神,红色的字,仅有几画,但很有力。古桥和老师都告诉我:“这座古桥为社会做出了大贡献。”我感受着它的韵味,又陷入了沉思。这就是古桥风韵。

一石,一像,一房,一街皆是古桥风韵;一花,一鸟,一草,一木皆是古桥之美。历史的长河,给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魅力。

原来这就是真正的“古桥风韵”!

【篇二:读历史文化,品古今风韵——读《论语》有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一个个子曰当中串起来的是孔子儒家的经典学说,是流芳百世的为人处事之道。

自秦始皇时期,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推崇儒家学派,这期间的光阴岁月将儒家学说冲洗得愈发光彩照人。春秋时期,孔子开坛讲座,将儒学推入鼎盛,《论语》便在这无数次的锤炼之中如同蚌壳里的珍珠一般诞生。

《论语》全书一共二十篇,字字珠玑,围绕着一个“仁”字展开论述。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等方面,无一不渗透着“仁”在其中的深刻内涵。我想,这便是儒家吸引众多学子,拥有众多拥戴者的原因吧。

那么何为“仁”呢?孔子认为,“仁”是自身的一种品质,是君子不可缺的精神,而要称得上是仁德的人,更是在各个方面都要谨言慎行,匡正自己。像“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不器”等等,诸如此类的观点,只不过是千万品质中的九牛一毛。

现实生活中,我认为称得上君子的人几乎没有,因为君子已经相当于一个完美的存在,而人都是有瑕疵的,就像玉一样,没有人能说这块玉是绝品,只能说为精品,所以我们所谓的君子就像是反比例函数一样,只能无限靠近x,y轴,却永远也不会重合。但是难道永远不重合就干脆连靠都不靠了吗?显然不是的。开口向上和向下的二次函数代表了两个不一样的人生。开口向上明明知道永远延伸到不了尽头,但是却拼命的努力上进着,这应该就是我们的人生,开口向下的,却一味地堕落,所以最后连起点也够不到。

除去仁之外,孔子也尤为重视孝道。对父母。“父在”要“观其志”,“父没”要“观其行”,并且“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样就算是孝道了。全书中关于孝道从不同方面做了很多论述,在我看来,“孝”这个字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不简单。一个“子”上面加个“老”的上部分,构成“孝”,如果你认为“孝”就是每个月甩给父母几千块钱,美其名曰是报答父母,还不如说是在还债。而早在几万年前的孔子都知道,“事父母”要“能竭其力”也就是要用心,竭尽自己的力量。这正是我们千千万万的子女们缺少的。

《论语》是千年精华的荟萃,它就像天上的太阳,在很久以前就指引照亮着人们,千百年后依然光辉闪耀,不曾被岁月所尘封。

【篇三:孝之风韵】

敬爱的妈妈

您好!

大树感恩土地,因为土地让他扎根;雄鹰感恩天空,因为天空让它翱翔;我们感恩母亲,因为母亲给了我们热血和生命。世界处处都有孝,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那孝之风韵。

小时候在我看来,孝顺就是顺从父母的意愿,于是便完全听他们所说。可是时间长了,我也难免有些我自己的想法,便又少不了分歧。长大后,我却明白,孝顺,不只是顺从,不只是物质上的给予,还是精神和行动上的帮助。

小时候的我无比淘气,也自然少不了您的唠叨。那一次,我和您吵架了,于是赌气跑到另一个卧室,独自坐在地板上发呆。过了一会儿,您因没看见我而有点担心了,于是您就满屋子找我,那是我还没有消气,便没有理您。

又过了一会儿,您终于做不住了,着急忙慌地套上衣服便“破门而出”,在外面您找了几圈都没有看见我的身影。这时,您带着失望和自责回家了,那时您的脚步如坚石般沉重。

看见妈妈回到卧室后,透过门缝,看见您正在用纸巾不停的擦着从脸上划下的泪水。看到这一幕,我的心里充满了忏悔和懊恼。我慢慢推开门,当您看到我时,您高兴得向我“扑”过来。您强忍着泪水,想以笑示意原谅我的过错,可是,那无情的泪水冲刷了您的笑容

我们要尽孝的太多太多,选择尽孝,不要让迷雾遮住双眼,让污垢蒙蔽心灵,为父母,为自己,为老人,捧一颗清纯,孝敬之心。

长大的我也渐渐懂事了。那一个母亲节,我给了您一个礼物——一朵玫瑰花,尽管这一朵玫瑰花是假的,可是,那一次,我看见了您最美的笑容。从那次后,我终于明白,孝,便是我对您的爱。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土地的感恩。

金鱼在水中歌唱,唱出一首感恩的旋律,那是金鱼对海洋的感恩。

雄鹰在天空翱翔,划出一片感恩的文章,那是雄鹰对天空的感恩。

羊有跪乳之恩,它感谢母亲给予它生命的乳汁,可人,就做不到吗?又说鸦有反哺之义,带母亲老后,由它的子女来喂食,直到其临终。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是啊,动物都知道感恩父母孝敬长辈的道理,人怎么就不明白呢?您用尽半生来照顾我,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孝敬您……

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是您的爱只是滴水之恩吗?您的爱,我与如何才能报完呢?孝,作为中华民族的基本,不应该尽力去发扬吗?从古至今,又有多少伟人,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呢?

孝,不需要做出太多惊天动地的事;孝,也不用说出多么感人的话语;孝,更不需要送出多么昂贵的礼物。也许,他们只需要一颗感恩的心。只要心里有他们,并爱他们,它们就会感到非常的满足。

《二十四孝》里有一个故事叫“亲尝汤药”。讲的是汉武帝,高祖第三子,生母薄太后,他即位后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长年生病,他经常目不交睫,给母亲所服用的汤药,必须由他亲口尝后才让母亲服用,每天如此。连古代皇帝都明白的感恩之道,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孝敬您呢?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重新看待父母,你会发现自己是那么快乐,你会感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孝之风韵。

此致

敬礼

您的女儿李贝

【篇四:民族风韵,亮我风采】

2017年12月21日,以传承民族艺术为主题的靖江一小艺术节葫芦丝演奏比赛在我校拉开了帷幕,同学们迎来了激烈的竞争。

就在比赛的前一周,每天中午刚吃完饭,风雨操场都会响起那阵阵悠扬的曲子,那是同学们正在为比赛而练习。那声音一直没有停歇,让人联想到了一个个因葫芦丝练习的太累了而说不出话而瘫倒在座椅上的同学,他们是多么的疲劳啊!为了能在葫芦丝比赛上拿一个好成绩,为了能给班级博得荣誉,他们放弃了饭后那一段可以休息,可以玩耍的时间,心里只想着要比别人多努力一点,所以就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练习葫芦丝上了。

深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同学们,在葫芦丝大赛上都吹得十分纯熟。《美丽的神话》的难吹、《月亮姐姐》的重奏、《妈妈格桑拉》的合奏,到了同学们手中,竟都不值得一提,都不在话下,殊不知,那是同学们怎样刻苦练习的成果啊!终于,他们让这悠扬的声音深深地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一周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每个班级都拿得了梦想的成绩。看着一张张奖状捧在手中,每个同学都激动不已,因为这奖状中不止包含着同学们一周的努力,更饱含着同学们要把民族魅力传承下去的决心!

【篇五:小城风韵】

我的故乡——灵宝,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这里有风景宜人的金水湖,有充满诗情画意的北区,还有家喻户晓的函谷关……总之,灵宝的一草一木都是美的,都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披着和煦的春风,我们来到了金水湖,金水湖公园里最美的便是湖了。湖水浅处清,清得像少女纯净的眼神;深处绿,绿得像一块块翡翠。金色的太阳光照射在河面上,迎着阳光的方向看去,光线零零碎碎地斜射在随风荡漾的涟漪上,仿佛河面上铺满了一层闪烁的碎金。凝望着这美丽的景象,不禁使人心旷神怡。

金水湖的东面,就是镶嵌在灵宝的一颗明珠——北区。新建设的北区披新戴绿,与以前的风貌大有不同,更显得美丽。刚进入北区,一块红色的巨石冲天而起,上面雕刻着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弘农春秋。进入北区内部,你会发现这里的花草树木很多。瞧,那直立着几棵被人修剪成螺旋形的松树,虽然缺少了往日的挺拔苍翠,但却增添了几分艺术,给人以美感。踏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继续往前,迎面飘来了几丝香意,这里是一片桃树,树上开满了桃花,在太阳的照耀下,粉嘟嘟的桃花显得格外媚眼,穿过青竹林,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金色的雕刻——女娲补天。神情喘直的女娲手托五彩石,头仰向天空,一头长发垂到腰间,看她的动作,仿佛马上就会腾空而起,飞向天空。这座雕塑在阳光的陪衬下显得更加精美,望着这座雕塑,我陷入了沉思……北区的美景说也说不完,写也写不完。

灵宝除了拥有美丽的人工风景区,还有著名的名胜古迹——函谷关。函谷关中的函谷古道东起宏农间西岸的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全长15公里,是这一带唯一的东面通道。走过函谷道向前,这里便是函谷关中最美的地方——鸡鸣台,关于它,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据《史记》记载秦昭王因听信馋言,想杀死孟尝君,孟尝君听说后,用“狗盗”之术潜入皇宫,盗得狐白裘,送给他的宠妃,得到逃脱,他来到函谷关,可大门已关,他就按照秦法鸡鸣才能开门的方法做了,引得关内的金鸡齐鸣,关门打开,成功地脱逃了。关于函谷关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美丽的景点数不胜数。

一个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氛为一体的小城,一个可以令你心旷神怡、乐而忘返的小城,难道不值得你一游吗?

【篇六:诗词风韵独钟情】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大观。

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一首古诗就是一段历史。从唐诗到宋词,经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博大和精妙,它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感动与自豪。

唐诗宋词是生动形象的,耐人寻味的。它是历史和情感最直接也最完美的表现形式。它有着它独特的风韵,而我对其也是情有独钟,它已经成为我生命里的一部分,那种情感根植于心……

揭开历史的面纱,聆听人生的真谛。是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仙”李白向我们走来。他生性豪爽,以游侠式的生活游走于祖国各名山大川,用自己的经历作为载体,写出了豪迈不羁的诗篇,抒发了自己的豪迈情怀。

李白用诗歌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诗词就像一股神秘的力量,源源不断的背后有着它特别的文化气质和魅力,它总给我们一种奋上的励志力量,使我们的情感升华,爱的理由也更深厚丰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旷达、豁朗与豪放,深深打动着每一个喜爱宋词的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他的智慧充分体现在他所热爱的词中。坎坷的命运,多舛的仕途,未能把这钢铁般的词人征服。他寄情于山,融情于水,把自己的乐趣寄予大自然。苏轼在这片天地里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构建了诗词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他展示着自己的旷达,表达着自己的快乐。

有着这样的宽广情怀和超然气质,必有着他的一番境界。诗词就像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潜移默化着我们的兴趣与追求,在精神和物质之间。寻找真正的生命原点。

历史著名诗人杜甫、白居易、王伟、李商隐、杜牧等以及词人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等,他们都留下了流芳百世的佳作,他们的情感流露于笔下。有如此才学和真知灼见,皆因他们不执着于技精,还追求着大道,有心灵的信仰。而这些诗词,就如同一门考研人类智慧的哲学,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寻到自己生命潜质的对应点和心灵的微光。

诗词人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融注于诗词当中,才让我们在今天看到“湖光秋月两厢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到“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叹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正是这些所感所悟,见证了中国人的深厚情感和博大胸襟。

诗词,用无限的活力和奇特的魅力吸引了我们,它以不同的风韵展示了它的灵性。让我们用心去朗诵,认真去感受它那跳动的音符,那迷人的色彩。

诗词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走进历史,会发现诗词是具有灵魂的,它的精妙和经典成为永远印在我们心灵上的文化胎记。

诗词是中华名族的记忆和自豪,我们应真正赋予它情感,让它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历史和民族的土壤里……灌溉它我们唯一应做的就是——

传承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热门推荐
1两手牵住亲情
2迈进新时代
3保卫地球
4未来的眼镜
5母爱如山
6最懂我的那个人
7年味
8我家的声音
9沉淀在时光里
10母亲小传
11吃夜宵
12致我们逝去的童年
13看见
14生活中的发现
15我最感激的人
16幸福相册
17一封家书表孝心
18《繁星·春水》读后感
19父爱
20那一次我流泪了
21回家路上
22老地方
23那一次,我差点哭了
24这就是我
25这就是我
26烈日下的劳动者
27同学录
28光阴的故事
29小学优秀作文
30小小书法家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