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高三作文>谈“厚积薄发”
谈“厚积薄发”

【篇一:谈“厚积薄发”】

苏东坡曾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确如此,学习须广博,著文须积累,唯有“读书破万卷”,方能“下笔如有神”。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亦是如此,须循序而渐进,厚积而薄发。

苏秦出身贫农,却胸怀大志,师从鬼谷子,多年学习纵横捭阖之术,锥股苦学,勤读数载,厚积才学,故能以一己之力促六国合纵,使强秦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故能佩六国相印叱咤风云。王羲之临池学书二十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方有入木三分之苍遒,飘若游云之健秀。由此可见,只有厚积才学,才能有惊人薄发。

然而,也有人说:“孔子学富五车,胸藏礼乐,周游列国欲布其道,却只得君主敬而远之,只受世人冷眼待之,难道是孔子的才学不曾厚积吗?”

自然不是,正如人们常说努力不一定成功一样,“厚积”并不意味就能够“薄发”,然而那些厚积才德,却没有“薄发”机遇的人我们就能说他们是失败者吗?就能否定他们的才学吗?我想,或许当听《武侯庙》中的一言“莫将成败论三分”。昔者,梁启超倡导戊戌变法,孙中山引领辛亥革命,然而他们的革新之举却不能够彻底地改变中国落后腐朽的面貌,难道我们就能视他们的努力如无物吗?就能视他们的创举为虚无吗?他们都是革命的先驱,是胜利的奠基者,他们的创举,抑或壮举,又怎么能以世俗的成败去评价呢?在我看来,不畏失败,已然是勇者,敢于创造,何尝不是一种成功!

而仲尼欲以正道,复兴天下礼乐,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孤独中上下求索。他虽不能受君主的重用,但毅然选择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广纳弟子,教以儒学之道。而正是因此,谨庠序之教,申孝悌之义,儒学之道才历久不衰,儒家思想方流传至今。孔子的创新何尝又不是一种成功呢?

如今的人们渴望成功,却缺乏积累,期待创新,却畏惧失败,又如何能够有所建树,有所创造呢?爱迪生发明灯泡前也曾失败千次,曹雪芹著《红楼梦》更是批阅十载,每一次的成功,每一次的创新势必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遭受屡屡挫折和失败,而后才能有厚积薄发。又怎么能够因为畏惧失败就拒绝开始,苦于积累而不愿创新呢?

当下我国的教育仍然为人诟病,钱学森之问依旧拷问着国人,尽管形势逼人,教育改革与创新之路却仍需厚积薄发,不可急功近利。历史已经证明,经济发展不能搞“大跃进”,历史也将证明,教育发展也不能搞“大跃进”,革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是发几个文件,喊几声口号就能成功的。一个科学成果的研发,需要科研人员几年,几十年,乃至一生心血的付出,需不畏屡屡顿挫。一个学者需耐住寂寞,需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才能做到“文章不写半句空”。教育改革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大事,改革者更需多方借鉴,深入研究,厚积经验,方能薄发高质量的改革成果。

中国教育改革之路漫漫而需国人修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待我们上下求索,厚积薄发!

【篇二:厚积薄发与一鸣惊人】

我喜欢阅读,尤其是阅读中国传统文学。在我们国家的文学宝库中,有一颗灿烂的明珠——成语。最近我在读成语故事,有一个故事深深震撼了我,那就是一鸣惊人。

故事说的是楚庄王当政三年以来,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有大臣问他:“有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放心吧,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之后,楚庄王亲自处理政务,励精图治,楚国称霸天下。

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的不只是一鸣惊人,还有厚积薄发。鸟之所以一鸣惊人,是经过了三年的积累;楚庄王能够称霸,是经过了三年的观察和思考。根扎得越深,枝叶才会越繁茂。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尖毛草,被称为“草原之王”。最初半年,它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很不起眼,半年后雨水一到,三五天,便能有一两米高。原来,前六个月里,它不是不长,而是一直在扩张根部,雨季前,草虽然露出地面才一寸,但根扎在地下超过28米。当储积了足够的养料和能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只用几天时间,就长成了草地之王。

读了这些故事,我深深地明白,打牢基础对我们有多么重要。只有平时好好学习,做好最基础的题型,考试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考出好成绩。爸爸妈妈在平时练好基本功,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没有厚积薄发,就没有一鸣惊人,没有漫长的积累,就没有成功的瞬间。让我们不要着急,抓紧现在的一分一秒,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等待厚积薄发、一鸣惊人的那一天!

【篇三:厚积薄发】

泉水有机会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喷泉,是因为它已在地下聚集十几年汇成暗流;小草有机会顽强地冲破土壤长出绿叶,是因为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哪有什么一蹴而就,一夜成名,不过是历经厚积而薄发,才展现出了最美的风景。

我们总喜观赞叹竹子的清风高节,亭亭玉立,何曾想那它曾在地下忍受了4年的黑暗困苦呢?竹子会在地下历经4年,将它发达的根系深扎入土壤,形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4年默默无闻,一朝冲出地面,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历时3个月便长成了我们看到的挺拔俊秀的它。如果没有那黑暗4年的忍耐与艰守,从而形成健全的根网,那么竹子又如何成长为“擢擢当轩竹”的模样呢?

我们总艳羡古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寒窗苦读数十载,为的就是他日高中状元,光耀门楣。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状元之路,亦难于上青天。它要求少年时期参加童生试成为秀才,后参加“秋闱”成为举人,再应试“春闱”成为进士,才有可能在殿试中博得皇帝青睐,点名提为状元。如果没有十年寒窗苦读,不历经漫漫状元路,又怎会有他日金榜题名的喜悦。

我们总折服于赵丽颖精湛的演技,成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人物。“十年龙套,一朝成名”,这可谓是赵丽颖的人生写照。2006年,她因参加一场选秀节目而有幸进入演艺圈,开始了她的演绎生涯。演员也并非那么容易当。她从一个没有台词的群演做起,休息时仍不放松,坐在片场观察其他演员的表演方法,仔细琢磨,不断磨练,终在2011年《还珠格格》选角中成功拿到晴儿一角。正是有了前几年的经验积累和不断学习,她饰演的晴儿在剧中大放异彩,她也在演艺圈初露头角,开启了她红红火火的演艺事业。如果没有她对演技的不断磨练与积累,又如何成为如今光鲜亮丽的“颖宝”呢?

厚积薄发,历的是时间,磨的是毅力,积的是才能,才能现出绚丽的光彩。我们也应作竹子,受得住“十年寒窗”之苦,最后成为一个大放光彩的人。

【篇四:谈“厚积薄发”】

喷薄而出的海啸蓄势在大海的深处,响彻山谷的雷电酝酿在云层的深处,参天屹立的大树扎根在泥土的深处。厚积薄发是一种沉潜蓄势,是一种智慧,人生应当学会“厚积薄发”。

沉潜实现腾飞,蓄势完善装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江万丈,非一川之功。蝉虫用四年的地下苦练,换来四周的放声高歌;昙花用一年的辛勤酝酿,换来一夜的风姿卓约;企鹅用竭尽全力的沉潜,换来完美的质的飞跃。沉潜的道路充满寂寞与痛苦,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拥有“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的恒心,就一定可以实现我们的梦想。

沉潜孕育绚烂,蓄势完善装备。

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人自古有之,而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璀璨的英雄却少有。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为替他人抱不平而惨遭宫刑,痛不欲生,但他并未就此放弃生活。面对非难,他选择了沉潜蓄势。最终,他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著作与精神的双重圆满。以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写下了历史著作《史记》,给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在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司马迁他给予我们激励,给予我们启迪:沉潜蓄势,拼搏坚持,攀上人生之巅。

沉潜酝酿佳瑶,蓄势积聚实力。

鲁迅说:“不耻最后。”即使沉潜可能会落后被人一步,但终会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沉潜让柳永在汴京度过了他的花样年华,找到了绵绵幽幽的快乐。沉潜让司马光著《资治通鉴》走过十九年;沉潜让曹雪芹一部《红楼梦》梦过十年;沉潜让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用时二十年光阴。精品在沉潜中精炼出来,蓄势中的豁达与智慧在慢慢酝酿、沉淀,渗透出一份生命姿态的从容。

古今杰出人物依靠人生蓄势的深度成就了人生的高度。那么,欲为杰出人物,必需学会沉潜蓄势,拼搏进取,才能登上更高的山峰,看到更美的风景。

【篇五:谈厚积薄发】

“厚积薄发”取自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思是长时间的积累,在某个瞬间一下子发挥和表现出来。

——题记

滴水能穿石,百寒而成冰,绳锯使木断。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对“厚积薄发”情有独钟。

战国时的厚积薄发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唐代的厚积薄发是“宝剑锋从磨砺出”。现代的厚积薄发是“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纵观古今,不难看出,但凡成大事者,必有厚积薄发之精神。

厚积薄发成就苏秦的纵横伟业。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民不聊生,士人阶级兴起,渴望在乱世中实现抱负。苏秦师出鬼谷,早年游历在外,狼狈而归。却遭讥笑不过是逞口舌之利、舍本逐末。苏秦感到惭愧,闭门不出、寒窗苦读。最终成为了集六国相印于一身的大纵横家。至今,苏秦锥刺骨的佳话仍广为流传。

厚积薄发成就祖逖的不世之功。两晋时期,皇族内部倾轧,争权夺利,北方少数民族伺机而动,国家受到威胁,祖逖、刘琨立志报国。一天夜里,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叫醒,二人拔剑对舞,直到曙光初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祖逖集文武于一身,最终成为了一朝名将,被历史所牢记。

厚积薄发成就《大鱼海棠》的独具匠心。一位清华大学热能动力专业的学生因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激发了其创作灵感,毅然退学寻梦。2004年退学,2005年创立BT彼岸天工作室,历经十二年的曲折,2016年7月8日《大鱼海棠》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大鱼海棠》在《庄子·逍遥游》的基础上将梦境与上古神话《山海经》《搜神记》等传统元素相融合,打造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现如今的中国发展也是厚积薄发的过程。从总体小康到建党一百周年的全面小康,再到建国一百周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两个一百周年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这正是厚积薄发的实践应用。

如今的厚积薄发俨然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孺孺学子们,十年磨一剑,仅仅只是为了高考吗?不!不仅仅是为了高考,而是为自己的梦想、追求打下基础。

唯有厚积,方能薄发,方能做到“一览众山小”。

【篇六:谈“厚积薄发”】

“厚积薄发”出自苏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之语,意思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充分准备,才能大有作为。“厚积”是原因,“薄发”则是结果,是美好的未来,两者中更重要的,无疑是“厚积”。

“厚积”真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姜尚年少时声名不显,但八十岁时却被周公赏识,追随他伐纣,立下赫赫功劳,更是齐国的创立者。可他大半个人生都碌碌无为,甚至连他的妻子也嫌弃他,离他而去。他果真愚笨吗?我想不是的,他只是在“厚积”,等待着那终有一天会到来的无人可挡的“薄发”,确实,他成功了,他的文韬武略后世少有人能与之匹敌,无数风流人物受其影响,他的“薄发”,无疑是最璀璨的!《史记》,这个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名著,足足耗费了十三年,才终于在司马迁的手中问世,大放光彩,也许有人会说,不过十三年,可是,这十三年的编写过程,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司马迁四十多年的知识储备,不然,哪来这令人惊叹的国粹?这样的“薄发”,难道不都是他们“厚积”的结果吗?

姜太公与司马公都是“厚积”成功的典例,但,也有无数人,他们在“厚积”的道路上望而却步了,因为这条路实在太漫长,路上没有灯光,唯一的一丝细小光芒,便是你内心的坚持与希望。这条路,你必须意志坚定,坚信着“薄发”的日子终将到来,数十年如一日地挥洒汗水。

经常听到有同学抱怨说,为什么自己已经这么努力学习了,成绩却还是提不上来,抑或是为什么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甚至还比不上那些整日里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其实,在我看来,这些并不是多么难以理解的事,因为你在“厚积”,而他们则在“薄发”。他们也曾有过“厚积”的时期,也许是在小学,又或许是在幼儿园,总之,一定曾有那么一个时期,是那些“花花公子”在挑灯夜战,而你却在虚度光阴。兴许你确实在很努力地学习,可是,你能确保你现在奋斗拼搏的汗水,能够与他们的付出持平,甚至赶超他们?所以,不要苦恼自己的努力没有成效,不要灰心,不要气馁,更不要放弃,因为你只是在“厚积”,你终将会迎来独属于自己的“薄发”!

热门推荐
1学游泳
2伴我一起长大的声音
3留与丢
4第一次滑雪
5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6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7我学会了洗衣服
8人马之间
9中秋节,做月饼
10恒常之恋
11照片里的故事
12妈妈,我爱你
13忙与闲
14我的第一次尝试
15读书伴我成长
16礼物
17晚霞
18分别
19种鸡蛋
20书香伴我成长
21原来茶似人生
22马卡龙
23春天的美景
24诚信与我们同在
25唾手可得的小欢乐
26我真想对妈妈说
27放学路上
28我的爱好
29暑假经历作文
30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